北雄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1986


还真就应了那句话,有其父必有其子。
都是气盛而来,败兴而归。
这样的一次较量,李破认为可以多来几次,多消耗一些粮草,就能让突厥人无功而返,不用多,两三次下来,恐怕整个突厥便无人再对南下有兴趣了。
领头的人在草原上以及在突厥王庭中的威望将受到巨大伤害,他们损失的可就不只是粮草了,很可能还会引发突厥王庭的政治动荡。
“尉迟恭,李年,薛万彻用兵有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功,至于记功几等,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即可。”
屈突通应了,李破则继续道:“之前你们所议在各处要害设折冲府,辖管各地府兵,我觉得可行,由兵部造册,招募,训练,再由各卫府将军征召,统领作战,有理有节,可以送到中书议一下了。”
屈突通连连点头,心中稍有振奋,这是他自任职兵部尚书之后遇到的少有的大事之一,对将来府兵制的鼎革和施行至关重要。
比之前那些什么把鹰扬府改名骠骑府,又或者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之争可重要多了。
折冲府一旦设立,在屈突通看来会让府兵制更加具体,以前统管过于松散,征召府兵时屡有召之不至的情形,问责于地方官府又极为不便。
甚至有的人勾结地方官府,销毁府兵名册,故意藏匿逃人等等恶行发生,所以有了折冲府这样的衙署,专责管理府兵之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地方官府擅自干涉军事的行径。
实际上设立折冲府的构想可不是他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自当年任职亲卫大都督时代天子巡行天下时就有了这种想法。
那时眼见府兵制缺陷颇多,有的地方官吏甚至不顾朝廷政令,招募府兵人家充于劳役,甚至有人将朝廷给府兵人家减免的田税装进自家口袋。
如此种种,都让他颇感愤慨,于是便有了这种构想。
之前不论是杨广,还是李渊当政时他都上书过此事,都没什么回音,杨广急着建功立业,对于巩固卫府兵权的事情自然不很上心。
李渊就更弱了,觉着在天下未定之前,做这种事情很是吃力不讨好,自然也没什么兴趣。
只有李破见了,觉着很像是后来的军区制度,细细想了一下利弊,感觉至少在如今的情况之下,能让府兵制更容易操作一些,可以施行。
至于折冲府这样的衙门会不会逐渐沦于腐朽,那都不用问,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任何官府衙门都难逃此劫,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折冲府?
可李破也有自己的想法,折冲府一旦设立,各地的府兵也就有了明确的归宿,卫府征召府兵参战的速度会比以前快上不少。
而从他起兵开始,都没哟享受过这样的福利,因为日子不好过,每一次对府兵人家的征召,都会对地方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换句实在话就是底子太薄,根本发挥不出府兵制的威力来。
实际上府兵制,加上大仓制度,是前隋的两大法宝,统一天下,铲平叛逆,抵御外敌等等战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讽刺的是,这也成为隋末战乱声势如此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李破看来,折冲府的设立其实也差不多,日后不定就会成为祸乱之根源。
既然有所预见,那就要弥补一下,怎么弥补呢?按照李破一贯的思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在这件事上,宣传和教育是第一选择。
“兵部果然得人,卿之所议正急我所需战乱多年,府兵四散,各个卫府空有其表,处境之尴尬真的是一言难尽。
今设折冲府正可收拾府兵,免其沦于盗匪,为虎作伥,可前隋殷鉴不远,一旦事急,府兵人家不思投身报国,反而投身于匪盗,行那火上浇油之事。
若设折冲府,府兵聚集有方,再要起事必成燎原之势,岂非难制?”
这样的君臣问对是难不住屈突通的,只是年纪大了,思维不如当年敏捷而已,想了半晌才道:“至尊深谋远虑,胜于臣等多矣,只是臣以为,府兵兴已多年,前隋皇帝凭其一统诸国。
杨广无道,滥用民力,法纪废弛,致有今日之祸,非府兵之罪也。
臣议设折冲府,志在收兵权于卫府,再集卫府兵权于至尊之手,再行征战,上下一心,如臂使指,未战先胜三分。
再者,以至尊之明,又何虑府兵为祸地方?”
屈突通还就是屈突通,旁人大概率不会这么说话,将所有罪责归咎于杨广,来为府兵人家开脱。
实际上他说的倒也不错,隋末战乱并非是府兵制和大仓制度所引起,杨广若能好好当他的皇帝,天下何至于此?
所以说啊,隋末最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本不应该这么乱的,最后却乱到了如此的地步杨广罪孽深重,百死莫赎其罪。
李破不喜欢义军,可他认同屈突通说的话,因为他同样痛恨杨广。
“卿之所言很有道理”李破想了想,将要出口的一些话又咽了回去,“那就这样吧,此等大事交由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共议,有了眉目再送来给我看。”
其实过了李破这一关,事情大概率就是成了,其他商议的就是细节,而非是否要设立折冲府。
当然了,如果有萧禹,温彦博这样的重臣极力反对,那么事情还有波折,也许就要到皇帝面前辩论一番,嘴皮子利落,又能得至尊支持的人最终将赢得胜利。
初步讨论完折冲府的设立,还有一些其他军事上的事情。
因凉国已灭,秦州不需重兵把守,于是右翊卫大将军宇镬已经与左翊卫大将军张伦合兵在了一处,正准备对汉中用兵。
顺便得提一句的是,李靖此时已经到了军前,可惜并没有赶上收复金州,也就是前隋西城郡的战事。
其实不算什么战事,见大兵临于城下,屡盼援军而不至,伪唐金州刺史刘元进率郡中官吏出降,献安康。
自此蜀中门户已开,宇镬在安康一直等来张伦所部,这才和张伦,李靖两人商议分兵入蜀之事。
在入蜀战事上,李靖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他率军入蜀作战过,对蜀中地形以及各族状况都还算熟悉。
宇镬和张伦对他也十分尊重,因为李靖是皇帝的丈人嘛,又派来军前效力,那肯定是想让丈人取些军功回去,这点数要都没有,张伦和宇镬也不用当什么大将军了。
至于李靖有没有真才实学,两个人都不很在意,反正李靖手上也没有实际的兵权,只挂了个左侯卫大将军的官衔,嗯,还是蜀中行台兵部尚书。
听着挺吓人,可实际上唬不住张伦和宇镬,蜀中行台?就您老哥一个,还不如左侯卫大将军的名头好用呢。
两人有志一同,都想将李靖当佛爷供起来,过后论功的时候把李药师的名字加进去也就是了。
李靖也有“自知之明”,他来军前不是跟两个大将军争功来了,而是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可不能被当成佛爷给供起来。
他身边又有李大亮等人给出主意,倒是能勉强弥补他不怎么会做官的短处。
而当他和张伦,宇镬商议起入蜀作战来,那就是他的长项了,当然他也不可能在两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军面前肆无忌惮的指手画脚。
他其实只是跟张伦与宇镬说了几个入蜀作战的难处。
一个呢,两位大将军都是正经的北人,领兵作战也没来过南边,那就得多注意一下蜀中的天气了,人们都说蜀中四季如春,其实不然,到了冬天,蜀中阴寒的天气是北地士卒最大的敌人。
所以入蜀之前,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准备,比如说让士卒注意保暖,多带药草和大夫,还有就是弓箭等木制军械的保养等等。
这些东西也许向导也可以跟你说清楚,但要像李靖说的这么细致而有条理,可不是一个向导能够做得到的了。
二来就是蜀中道路崎岖难行,到处都是高山密林,所以行军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粮草辎重的运送上面,一定要随军前行,不然落在后面就不定要发生怎样的状况了。
第三个就是蜀中有很多异族居住在山林草莽之间,时人统称为蛮族,他们对外来人充满了敌意,什么是外来人?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匈奴人等等,都是外来人。
他们又管这些外来人叫做平地人
===第849章纷乱(一)===
按照李靖的说法,入蜀作战,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如果不能事先做足准备,冒然出兵入蜀,必败无疑。
宇文镬,张伦深以为然,同时也很惊讶,此人竟还有些才干,难怪成了国丈好吧,和李破当年一样,一旦沾了裙带关系的边,若没什么大出息,那可就有的旁人说嘴的了。
所以张伦,宇文镬并没有轻易动兵,而是先做起了准备,兵部,户部的压力一下便大了起来。
“几位将军率百战之军,将入不测之地,多做些准备是应该的,尤其是冬天,行军作战更是不易,所以后勤辎重事,前方将士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办,没必要多做置喙。
今年战事多了些,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可众人都要明白,蜀中领秦川之腹心,互为唇齿,今冬入蜀之战,乃重中之重,不得有丝毫懈怠。”
屈突通等人尽都应诺,又说了些其他的事情,便都辞了出去。
突厥人撤军西去,于是得以全力准备入蜀战事,左右翊卫大军只不过是先导入蜀,看战事进程,不定还要增兵。
这一年关西风起云涌,李渊败亡,却还留下许多首尾,其他地方其实也不平静。
年初的时候,眼见汉王李破和唐王李渊交战,窦建德瞅着洛阳流了一些口水,却也没去接这个烫手山芋,转头开始经营山东。
他基本上已经平定了河北,可山东老家那边却还有一些郡县或者打着日月星辰旗,或者是李渊的旗帜,不服夏王管束。
此时山东这个隋末战乱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反抗隋朝统治最为激烈的地方,早已人丁寥落,满目荒凉。
与如今的河南比起来,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所以当窦建德将目光转回自己的老家,收拾起残局来根本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几乎是大兵一至,郡县便纷纷尽属夏土了。
只能算是稍稍清理了一下自己的地盘,窦建德又转头看向西边的战事,两强相争,必有一伤,说不定还能捡些便宜?
比如说去偷袭一下雁门,甚或是晋阳?窦建德治下并不缺少这样的声音。
只是李渊败的太快了,窦建德几乎才一眨眼,李渊已经败的稀里哗啦,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了进去。
得到西京已被汉王李定安占据的消息之后,窦建德后背不觉凉了凉,这么多年以来,李定安和李渊两个相互牵制,接连交战,无暇他顾之下,他的夏国还算安稳,并没有感受到李破太大的威胁。
可李渊一去,形势立转险恶,太行狭道不好走,可河南一旦东西两京在手,那还有谁会是汉王李定安的对手呢?
窦建德别的才能也就罢了,可观风望色的本事绝对一流,不然当年山东,河北义军多如牛毛,官军也不好惹,凭什么就剩下了老窦来建立夏国?
就凭他一个府兵人家突然就成了窦皇后的后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