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1986


有趣儿的是,陈孝意对何稠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惊喜之情,可写到最后,却是泛出了些酸味儿。
写的虽说隐晦了些,可李破也读了不少书了,脑筋动的还快,琢磨了半晌就明白了过来,这位是觉着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怎就没见你如此关照过我呢?
何稠刚来就能受到如此礼遇,难道我这样尽心尽力扶助于你的老臣,竟然不如一个刚到的新人不成?
好吧,这股酸气看的李破直牙疼,好笑之余却不会怠慢,给陈孝意回信之后,立即写信给李碧,让她看情形多照顾照顾陈太守的情绪。
此时,各部将领在介休进行了几天的军议,随后陆续归于所部。
大军的布置在按照李破的谋划开始纷纷移动,寻找适合驻扎的地点,士气有所低落是难免的事情。
这就好像赌徒赢钱赢的正高兴,却被人强拉着喝酒去了,扫兴的很。
不过也只罗士信这厮跑到李破面前嘟囔了几句,其他人都没这个胆量,只能各自领命而去不提。
可以说,轰轰烈烈的介休之战结束后,大军渐渐归于平静。
当然,近十万大军闲着无事,还不能停下操练,粮草上的消耗实在有够令人心疼,若是搁在一年前,李破肯定顶不住。
而现在嘛,粮草颇为充裕之下,给了他十足的耐心。
而且,这和之前的诸次战事不一样,和晋地唐军作战,有以强凌弱之势,不管接下来的战事以怎样的形势发生,都不会带来太多的凶险,这同样加强了他的耐心。
这一年的春天,晋地战火重燃,河北那边儿也不差,窦建德终于耐不住寂寞,挥兵北上开始吞并幽州,同时,他的心腹部将也开始在山东进攻降唐的那些地方守臣。
因为粮草一直短缺,河北山东各处又有了很多吃人的传闻。
实际上,河北山东的战事,也再没有办法打的像当年那么激烈了,就算窦建德一直在做着努力,可天灾人祸之下,河北山东大部分地方都已是一片焦土。
在这里称王称霸的人们,其实都是在自掘坟墓。
隋帝杨广完成了他的目标之一,差不多在根本上摧毁了河北,山东军事集团残余的力量,顺带着埋葬了以百万为单位的冤魂。
河南的李密从入春开始,猛攻洛阳,到了四月间,在河南纠缠了几年的李密大军终于筋疲力尽,在洛阳坚城之下,渐渐耗尽了精血。
于是,火并翟让的后遗症全面爆发了出来。
一场内乱在四月初的李密大军中上演,翟让旧将单雄信等煽动军卒哗变,攻击李密中军不成,投王世充。
几乎是连锁反应,之后李密疑徐世勣等翟让旧将定与单雄信等同谋,欲除之。
徐世勣等大惧,率军西走,并设伏于七节岭下,击败追兵,驻兵渑池以做观望,没急着西去潼关降唐,是因为李渊的声望此时已过巅峰,效果不太好用了。
李渊所占据的大义名分,在他登上帝位那一刻,其实已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勉强算是正统之名,因为他占据了西京长安,身份上又乃隋室外戚,在一定程度上,他代隋而起是合乎当世人们认知的,其他人就算称帝也没有这个份量。
可话说回来了,这年头各处战乱,占据了人们思维上的制高点之后,看的其实还是实力。
李渊称帝之后,确实有那么一段扩张期,可很短暂,在之后征战之中,陷入困局,没有战场上拿得出手的胜利作为依托,李唐的名望也在逐步消退之中,对各方豪杰们的吸引力渐渐不足。
这种隐性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严重的伤害李唐。
像徐世勣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西走之后,徐世勣倒是觉得降唐才是正道,因为他从来就不想当什么乱匪,对翟让,李密等人其实都是若即若离,没有半点忠心可言。
可他的部下们大多都不愿意,有的想为翟让报仇,有的本就是当年的瓦岗匪,天生好像就对官军不感冒,再有则是府兵出身,对关西人反感的厉害,还有胆小的,怕投了李唐会有性命之忧。
反正不一而足,坚定的投唐派却没几个。
这个时候,徐世勣自负谋略,又感居于污秽之地,从来都跟旁人不冷不热的缺陷也暴漏了出来,威望不足,逃命的时候大家听他的,可平安之后,各人就都有了各人的主意。
这个时候,还是人家李密给了众人一脚,将他们彻底踢出了河南。
李密此时已经陷入狂乱之中,在河南打了好几年,自诩才能绝世,可为乱世雄主的他,早已将当年的志向以及其他诸多优点品性都抛去了九霄云外,成为了一个刚愎自用,动辄杀人的乱世魔王。
在这个时候,竟然不顾众人劝阻,亲自率兵来追徐世勣。
于是,再不用徐世勣说什么,众人簇拥着他疯狂逃窜到潼关投了李建成。
而李密却为他的昏乱之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他留在身后防备王世充的裴行俨和程知节等人,只是商议了一下,便斩杀了李密留在军中的亲信,掉头就投了厮杀多年,怎么看都是冤家对头的王世充。
驻扎于虎牢以及河南东部,以防窦建德的秦琼,魏征等人闻听之后,根本没用王世充再劝降,直接给王世充送去了请降书信。
到了这个时候,李密差不多已是众叛亲离,被围在洛阳城中不敢冒头的王世充好像突然之间就活了过来,聚集大军,准备消灭那个还在垂死挣扎的老冤家了。
半个多月的时间内,河南这帮墙头草算是将投靠和背叛玩出了新花样,再次验证了当年李破的评语,河南这帮乱世豪杰,根本没有半点忠诚可言。
实际上,这个时候河南大地上,也已一片荒凉,和河北,山东等地也差不多少了。
当年东都的繁华盛景,也早已成了过眼云烟,隋帝杨广“辛辛苦苦”修成的大运河,也见不到半片云帆了。
支撑着河南人活下去的,好像也只剩下了洛阳各处大仓里面的存粮,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
当然,不管怎么说,打了几年的河南战事,终于来到了尾声。
河南的英雄豪杰们也即将面对如狼似虎的外敌了
月票月票,阿草感冒正在好转,又请了一天假,开始正常更新了,阿草一天一更好像才三天吧?也没断更,怎么到处都是催更的声音啊,阿草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难过?未完待续。
===第442章逃归===
四月间,南边的长江流域已经进入了夏季,可在黄河以北颇为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还只能说是来到了春末时节。请大家搜索六零文学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这个时候,南北的天气都不冷不热,雨季来临,生机渐盛。
清晨,天色渐亮。
一个穿着兽皮,满脸胡须的北地大汉,腰间插着短刀,手里拿着弓箭,背上还背着一个人,沿着太岳山南麓渐渐行出了上党地界。
“蒋公,再往前走上一日应是能见汾水了,俺当初随俺爹来过一次,错不了,这里是临汾郡地界,顺着汾水往南行就是郡城。”
大汉瓮声瓮气的说着,顺手将背上的人放下来,有点不知轻重,和卸下肩头的兽肉似的,往地上一扔就完了。
背上这位身形其实也挺高大,好像早有准备,脚一落地,腰酸腿软间趔趄了几下,还是站稳了。
大汉一边说着话,一边顺手从腰间皮囊中掏出几块黑乎乎的肉干,塞给那位,接着摸着脑袋上的汗水,有点木讷的搓着粗糙的手掌,讷讷道:“蒋公,要不俺就送你到这里了,家中婆娘娃子还等俺回去呢,出来好多日子了,也没猎到什么,唉,回去又要受那婆娘埋怨”
姜宝谊此时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上再没有半点儿介州行军副总管的痕迹了,和前些时何稠走出太行山时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他没人家何稠那两下子,不可能在山中过的游刃有余,实际上,若非逃进山中不久就遇见这个姓张的山民,他能不能活着走出太岳山都是两回事儿。
这年头儿的山民,其实头顶上都带着一个匪字,搁在平日,这种不服官府管束的贱民,让姜宝谊碰见,直接也就令护卫斩杀了,看上一眼估计都多余。
可在逃往途中,后面追索又急,姜宝谊穷途末路之下,央求人家搭救也是顺理成章。
幸运的是,大汉看上去有点凶恶,可性情很是憨厚,没将姜宝谊绑了去换奖赏,也没将其拖入匪巢腌制成两脚羊,带着姜宝谊进了深山老林,没怎么费事儿就躲过了后面的追杀。
又一路翻山越岭,将姜宝谊送到了这里。
近一个月的时间,可把姜宝谊折腾的够呛,最后这一段行程,他大部分都是趴在人家背上渡过的。
逃往道路上的艰辛对于姜宝谊来说,真的是一言难尽,对大汉的义行更是感激非常。
大汉叫张满,祖上据说还是北齐的一个将军,北齐覆灭的时候,带着族人逃进了太岳山,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张满一出生就在山林之中讨生活,对外间的事情不甚了了。
这让姜宝谊很是放心,唯一头疼的就是,张满惦念着家中妻儿,过上几日就吵吵着要回去,这不,又打算把姜宝谊扔下掉头了。
而大汉口中的蒋公,是听差了的结果,姜宝谊也没打算去改正,以防万一嘛。
“大郎,咱们先到那边说话。”
姜宝谊一指不远处的一片林子,张满点着头,“对对,小心小心,您都说了一路了,俺老是忘”
走了几步,他嫌姜宝谊走的满,又将姜宝谊背在了背上,大步进了林子。
靠着一颗老树,姜宝谊狠狠喘了几口气儿,被人背着可不是骑马,那难受劲儿就别提了,到了现在,他就算再饿也不敢多吃,不然一段路走下来,就能颠的吐出来。
此次大难不死,对他来说可谓是邀天之幸,自豪是难免的,李仲文死了,张伦那狗贼投了敌,也只他一人威武不屈,冒死冲出敌营归来,到底是没堕了姜家的忠义之名。
而介休城失守,他认为自己不但无过,而且有功。
张伦降敌在先,敌军攻城时先破的也是李仲文守的北城,尤其是李仲文那厮,妄为名门之后,弃守城大军而不顾,自己逃了出城。
和他姜宝谊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回去之后,定要重领大军前来,一雪前耻
姜宝谊不知多少遍的想着,当然,当务之急还是先往南走,找见援军再说。
他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贼军是否在攻下介休之后,顺势南下了,当然了,这会儿看情形是不太像,要不然上党地界不会如此安静。
他和何稠差不多,都没想着在上党露了行迹,上党自古民风彪悍,不服管的人多了,他信不过这里的守臣。
而他也自认为身负使命,要将三万大军覆没这样至关重要的消息带回去,莫要让援军中了贼人奸计。
这些大事跟张满说不清楚,他只能无奈的再次劝着,“大郎若能将我送到临汾,我必有厚报,山中日子过的艰难,将你家妻儿老小接过来,到时也不过是我一句话的事情,将来跟在我身边,我定保你家世代荣华富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