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7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9/1986


然后在脑海中稍微勾画了一下,所谓的布露山口,其实就是香雄人和天竺人走出来的一条商路。
群山环绕,地势很高,应该先进入到昆仑山南端的沿麓山区,转而向南,见缝插针的穿过喜马拉雅山脉,估计会到达后来的尼泊尔境内,现在则是北天竺地区,正是佛教的发源地。
想一想那里的地形地貌,李破认为所谓的布露山口并不具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条件,可山南各部的人是例外。
他们习惯生活于高原地区,也曾经有过跟天竺交战的经验,是能够对天竺发起进攻并形成威胁的。
中间还夹着一个勃律国,这个高原小国就很有意思,竟然盘踞于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夹缝地区,是个标准的山地之国。
在苏毗末罗口中,其实是她问的迷夏,勃律国虽小,可在行商上面有其独到之处。
他们不但能和东边的山南三国交易,还能跟天竺往来,向西北的话,绕过群山,便能去到天山南麓,跟一些羌人部落,以及铁勒部族,甚或是突厥人,还有西域的国家来往。
这就很神奇了,这些人是哪来的,属于什么民族,估计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却还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开辟出四通八达的商路,你说稀奇不稀奇?
李破头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小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啊,简直就是南亚次大陆和中亚的节点,有点像开伯尔山口。
可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关注起来有点早,至于将来被人占了,会不会对河西地区有所威胁,李破也不知道。
其实这就是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吐蕃崛起之后,威胁西域的另外一条行军路线,这条路线并不能直接攻击大唐本土,却可以威胁安西四镇。
这也正是之后勃律国分裂成大小勃律,小勃律不断向大唐求援的原因所在。
只不过现在高原上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吐蕃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山南三国,但他们的目光却还是头一个便盯上了勃律国。
这对于大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嗯,没有任何意义,大唐的边界虽然一直在延伸当中,可相比拥有安西四镇的疆域,还远远不如。
而以如今山南三国的实力,去攻打天竺都有点异想天开的味道,就不用说借道葱岭,去西域插上一脚了。
…………
李破最终并没有给予苏毗末罗任何明确的承诺,苏毗末罗又尽力争取了一下,想向大唐借一批兵甲,把苏毗人武装一下什么的。
都被李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高原上的部族对于大唐来说,就像是在一块飞地上养了一批狼崽子,你要是真把他们养大了,估计时不时就能朝主人龇牙咧嘴一番,你一个不注意,他们还能撕扯下你的一块肉来吞吃。
苏毗末罗非常遗憾的退了出去,觉得大唐皇帝陛下很是小气,那么多的好东西,怎么就不能给苏毗一些?
是怕苏毗人换了女王,就不认账了吗?那阿修罗神能不能通融一下,改一下女王的传承规则呢?
正在她浮想联翩之际,迷夏已经进到了偏殿之中。
他就比较老实,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只是想再次确认,大唐要保证势力大张的苏毗人不会来跟香雄为难。
这也是最后进到殿中的黑牦牛部首领最为关注的问题。
可见苏毗人自己的定位就出了问题,不论是香雄人还是黑牦牛部的首领,都认为他们是一些不讲规矩的野人。
这和苏毗人信奉的神灵,以及他们本身传承自游牧民族的特性所决定的,没有哪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会喜欢他们。
三拨人依次入殿,近距离的感受了一下大唐皇帝陛下的威严。
之后李破就不会再见他们了,临行前他们可能还要来向皇帝陛下辞行,李破也不打算再给他们见面的机会。
以后除了三国国主的更迭之外,剩下的就都是鸿胪寺的事情,高原上的这三个藩国,只要他们没有统一在一起,就不值得大唐付出太多的精力来关注。
===第1644章心眼===
正月十七,李破将鸿胪寺卿高表仁召到宫中,命他派人跟山南三国商定盟约的细节,同时令鸿胪寺的官员制定一套成熟的关于藩国分级定位的章程出来。
就像是大唐的各县,以人口,耕地等为准,有了上下之分,这是直接关乎县中官员品级的事情,不是小事。
而藩国亦将如此,按照藩国的人口,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因素,分出级别来,到时候各藩国人等来到大唐,就按照定好的规矩礼制来分别对待。
高表仁非常赞同此举,当世的人心中也没有外交平等的概念,事实也如此,山南三国的国主来了,也顶不上一个突厥王庭的使者重要,且从哪方面看来都无法相提并论。
在高表仁看来,如今这些小国来人还能得到陛下的接见,温言细语的说上几句,就已经沾点有辱国体的意思了。
也就是大唐立国未久,很多事情都还没有一定之规,于是便让陛下受累了,再过上些年,这些小国来人由鸿胪寺,顶天了到尚书省说话即可,还能什么事都劳烦陛下开口?
…………
见高表仁没有像孙伏伽一样难搞,什么事都要说三道四一番,李破满意的接着道:“之外呢,等他们回去的时候,让户部,工部派人跟过去。
户部的人查一些他们的人口,粮食产出等事,为之后通商做一下准备,户部那些人也是的,没点进取之意,人都来长安多少时日了,他们竟然不知做点事情?
是觉得外事上跟他们无关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