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986


李破登基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农业,对司农寺推脱责任之举颇为不喜,便把窦光大叫到御前一通训责。
自诩大好男儿的窦诞最终弄了个灰头土脸
不过说到底这应该算是一件好事,从目前得到的讯息来看,今年的粮食产量会大幅度提高。
不光是天气的原因,还有百姓生活日渐稳定,开垦的耕地也一年多似一年,粮食产量自然也就大幅增加。
当然了,这也离不开朝廷政策上的诸般扶持。
总的来说,唐初的重建正在进行当中,效果显著。
除了春耕之外,今年夏季要还要征用民夫,不论朝堂之上,还是天下各道都在为此小心的做着准备。
前隋大起民役,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致使天下大乱的教训太深刻了,给官员和百姓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征用民夫的时候,再小心谨慎也不为过。
朝廷传下的诏书之中便有所体现,让各道督查使注意民间舆情,监察郡县官员举措,一旦有所不妥,立即上报朝廷或者当即处置。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持续对官员队伍进行清理整饬也成为了摆在桌面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房玄龄,颜师古就任吏部侍郎,便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先要清理的便是隋末战乱当中产生的冗官,之外改革官制,严格官僚体系纪律等等,都会跟进,这里面还涉及到对唐典的再次修订。
相比之下,今年将御史台改为督察寺,重建羽林军等等,就都属于“小事”了。
而在军事之上,同样从今年开始,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对有功将士进行妥善的安置,设立军镇,折冲府,裁汰常备军伍,继续严格各部军律。
目标嘛,就是打造出一个以常备军为主体,府兵为预备役的层级分明的军事动员体系,彻底结束晋末以来,军制混乱,随意性过大,容易产生军阀割据的糟糕局面。
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唐初的诸般举措都是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狂奔,军政之上皆是如此,对地方高官,军中将领进行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五月初的大朝会上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朝会过后没两天,凉州总管范进等传书朝中,高地上的吐蕃人开始北上了,得到消息的时候,吐蕃人已经到了积石山下,正在引军进入积石山谷道。
凉州这边已经做好了“迎接”他们的准备。
七八千人的吐蕃人,听上去不算多,可都是骑兵的话,就是一支不多见的大军了。
此事朝中已经有所决议。
因为吐蕃人和突厥人到底不一样,大家对他们不很熟悉,所以不能按照突厥降部那样来安置他们。
所有的吐蕃将领都要来长安觐见,其余人都要拆散了。
不服管束的,不用跟他们客气,都可以就地处决。
其余,一部分可以送到西海,为大唐养马,将来唐军上高地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作为先驱和向导。
一部分安置到灵州,对他们进行整编,训教,将来作为堪平西北,或者是河西地区叛乱的有生力量来使用。
差不多就是炮灰,在战事当中消耗掉便也就完了。
一部分还可以弄到代州去放牧,和突厥人掺和一下,可以稍稍相互牵制。
反正吐蕃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大唐的信任,他们是正经的外来人,两边相互之间的交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可以说,吐蕃人挺倒霉的,有李破当政,他们便无法得到任何的优待,因为这位大唐皇帝陛下没有受到过成体系的贵族教育。
在思想上不存在任何的包袱,也就不会产生外族来投,是皇帝功业的最佳体现那种思维定式。
从苦日子一路走过来的他,绝对不会效仿那些英明君主的“宽仁”之举,送钱送粮,送工匠等等,自己的日子还紧紧巴巴呢,对外来人却那么大方是哪般道理?
五月初,李靖入宫向皇帝辞行。
在家里休息了一个月,李靖彻底待不住了,于是准备启程赶往东莱和大军汇合。
在这之前,朝廷已调凉州长史宇伏藏,左武侯卫将军萧嗣业,身在雁门的左御卫将军裴行俨往东莱军中任职。
之外大军到达新罗之后,因平定百济之功而晋为左骁卫将军,武邑县公的苏定方也会归入李靖账下。
这些人都可以说是大唐军中的后起之秀,李破预计将来平定倭国之后,这些人便是攻打高句丽的主力。
而像是张伦,庞玉,步群,李年,徐世绩,张士贵,尉迟信,薛万彻等人,将陆续回朝坐镇军府。
大唐的精锐骑兵则会布置在河北,代州,以及灵州,凉州等地,一方面防备突厥,一方面则会看情况渐渐聚集于西北,为恢复河西走廊做准备。
这其实要看东西突厥的动静,按照之前制定的将来几年的战略方向,东西突厥一旦交战,大唐必然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骑兵大军就是大唐手中的利刃,是进军西域,还是拖一拖突厥王庭的后腿,到时候都可以见机行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