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第5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6/1164


而世界农机发展方向开始变化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机行业,反倒是不知道该向谁学习。
继续学苏联,人家已经开始衰落,没有必要找一个落后的人当老师。
学美国那种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也不可能,中国农民才刚刚承包到土地,一户也没有几亩,整个村子都不一定比得上美国一个农场地多,怎么可能发展大型机械化农业。
学习欧洲的自动化,没有那么好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多钱,更何况中国有的劳动力,恨不得能多用人就多用人,怎么可能发展自动化农机。
日本的农业大概是跟中国最相似的了,日本是人多地少,人均可耕种面积少。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再加上七成的地域不适合耕种,所以人均可耕种面积同样也很少。
不过中国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作业,而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土地分散,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耕种,精耕细作便是提高农业产能的唯一方法。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口太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的起这么多的人,粮食安全必须要放在首位。
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农业情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国的农机产业,只能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单纯去学习国外,肯定会水土不服的。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他们的农机体系当中,都没有农用三路车这种东西。
李卫东皱眉思考了片刻,如果他想分到农机企业改革的这块大饼,就不能死抱着农用三轮车,而是要开拓新的产品。
这也符合李卫东脑中对于富康农机发展的的定位。
无论是农用三轮车,还是载客用的三轮车,技术含量都不算高。
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各项机械技术和材料技术,都会取得突破,到时候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后桥总成,都不再是技术难题。
未来阿巴阿巴的电商平台上,去搜索农用车的发动机和后桥总成,能出现一大堆供货商,而且不乏有物美价廉的存在。
所以三轮车的核心技术被其他厂家突破,是迟早的事情。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李卫东迟早要为农机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才行。
如今有国家进行扶持,肯定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
但问题是,如果发展现有的农业机械,富康工程必然会落后于其他企业。
“需要找一种新产品才行。”李卫东脑子飞速的转了起来,他迅速的回忆起,上辈子自己倒腾的那些二手农机,有什么是国内企业还没有生产的。
突然间,李卫东脑中灵光乍现,他想到了一种产品。
随后李卫东开口问道;“大伯,农机研究所那边,应该有在研究棉花收割机吧?”
===第496章
另辟蹊径===
在当时,棉花收割机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俄罗斯。其中俄罗斯的棉花收割机还是源自于苏联时代的技术。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或者日本没有生产棉花收割机的技术,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产地,欧洲和日本的农机企业自然就不会去研发棉花收割机。
以当时的世界工业格局,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是很难去研发棉花收割机这种产品的。
农业领域当中,有两种大宗产品,比较晚才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收割的时代,一种是菜籽,另一种就是棉花。
棉花是美国立国初期最总要的农作物,美国前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种植棉花的血泪史。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尝试用机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点,也注定了机械收割的难度比较大。美国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发明了商用的摘棉机器,只不过效率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早期的采棉机,工作效率还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节约人力。
之后美国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终于做出了高效率的机械采棉机,到了1975年,美国人终于实现了棉花收获的机械化。
而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既然美国人开始用棉花收割机了,那么苏联人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联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机的研发,并且在1980年,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棉花收割机。
但是那个时代的棉花收割机有两个缺点,一是出棉率低,大概只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杂率高,因此会降低棉花的品质。
大规模机械农业一直有个缺点,那就是产后损耗比较高。
机器毕竟不是人的双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损失一些损耗,粮食作物的损失会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损失会大一些。
后世的棉花收割机,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而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损耗都是还在30%左右的。
美国和苏联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不夸张的说,人家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损耗一点农产品,也觉得无所谓。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超过10%以上的损耗,绝对是农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机器收摘棉花,会造成大量的铃壳、断枝还有碎叶掺杂其中。所以当时机械化收割棉花,必须要再投资一大笔钱,配备棉花清理厂,去掉棉花里的各种杂质。
美国人财大气粗可以这么玩,而中国人连棉花收割机都用不起,更别说再建一个棉花清理厂了。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并没有在中国推广使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6/11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