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164


“彩电,冰箱,洗衣机,还有录音机呗!”李卫东笑着答道。
“可别瞎说,咱们老百姓哪用得起那种好东西。”周云秀开口说道。
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用上“三转一响”就算是奔小康了,哪里敢奢望彩电、冰箱这种家用电器。
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三转一响”就已经被“新四大件”所取代。
这新四大件便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那时候小伙子,留一头费翔式的飘飘长发,打开录音机,唱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两个字:时髦!
……
晚饭的时候,弟弟李卫民想尽各种方法讨要零花钱,但都被周云秀给拒绝。对于一个学渣而言,要零花钱的确是国际性的难题。
最终还是李卫东掏了两毛钱,偷偷给了学渣弟弟,李卫民拿了钱,欢天喜地的跑了出去,不知道到哪里疯去了。
李卫东则坐在收音机旁,陪着父亲听一段京剧。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收音机里今天播放的是《智取威虎山》。
李卫东一边等着那段“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脑子却忍不住想起了中午吃饭时,崔大山搞的那出《非诚勿扰》。
上辈子的李卫东,感情生活并不顺利。
李卫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国企是很吃香,国企职工也不愁找不到对象,但那时候的李卫东年龄还太小,不到结婚的年龄。
几年后,李卫东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正好遇到九十年代初国企大面积的破产倒闭,李卫东自己也成了下岗工人,谈了个女朋友也吹了,毕竟没有人愿意嫁给一个下岗工人。
之后李卫东去rb当研修生,虽然赚到了一些钱,但回国的时候已经是大龄青年了。关键那时候的李卫东也还没有正式工作,一个大龄无业男青年显然也是找不到对象的。
后来李卫东开始创业,创业的日子很艰辛,也就没有时间去顾虑个人问题,十几年后当他事业有成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油腻大叔了。
好在那时候的李卫东,是一个有钱的中年油腻大叔,看在钱的份上,李卫东身边就不会缺少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愿意与他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
最终李卫东禽兽了一次,娶了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老婆,那老婆完全是冲着李卫东的钱去的,李卫东则是看重了对方美丽的肉体,双方可谓是各取所需。这种婚姻没有爱情,更像是一种买卖。
或许这就是有钱人的痛苦,普通人根本没机会体会。
“我要是继续待在运输公司里,可能还会跟上辈子一样,差点混成老光棍,最终娶一个美丽的肉体。恩,或许对很多男人来说,那才是终极梦想吧!哎,男人真庸俗!”李卫东露出了鄙视的表情。
……
转眼间便到了1985年的元旦,青河运输公司也召开了年度的职工大会。
这一次会议上,除了老生常谈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公司新建的家属楼马上就要竣工了。
大城市里,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建起了一栋栋的筒子楼,用来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小城市的话,楼房却是稀有的东西。
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想要建楼也是挺麻烦的事情,需要向各个主管单位层层申请,然后层层审批,这样才能够从计划内得到建筑所用的水泥、砖石等材料。
改革开放以后,物资日渐丰富,中小城市建家属楼也变得容易起来,企事业单位便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属楼。
在当时,只需要去单位的家属区逛一圈,看看家属楼建的是否气派,就知道这个单位的效益好不好。
若是效益很差的企业,肯定是建不起家属楼的;效益一般的企业,家属楼也会建的比较一般,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平方。
而效益好的企业,家属楼会建的很气派,像是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质国企,一户面积甚至能达到八十平方,而且家属区会有自己的锅炉,冬天有暖气,每天定时供应热水,洗澡都不用去公共澡堂。
青河运输公司即将竣工的家属楼一共有两栋,高四层,每栋楼有三个单元,两栋楼一共是48户,每户的面积大约是六十多平方,三室一厅一卫的设计。
分房子历来都是大事情,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每次分房子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运输公司有好几千职工,48套房肯定是不够分的。好在这只是第一期,第二期的八栋家属楼,现在也开始建设了,估计明年就能竣工。
按照国企分配的惯例,运输公司领导班子里的9个人,肯定是每户都能有一套新房。余下的39套房子,将是按资排辈,分给公司的中层干部。分不到的只能等待下一批。
领导在主席台上讲到了两栋家属楼竣工的事情,下面就坐的李卫东心中却打起了小算盘:
“这48套房子,我得想办法弄一套!”
===第二十五章
黄河重卡===
前世的李卫东,到了1987年才分到楼房,而且还是以李登科老爷子的身份分到的。
李登科虽然退休,但毕竟是运输公司的元老,排资论辈的话是比较靠前的。若是换成李卫东这种年轻工人,等到运输公司倒闭都不一定能分到住房。
然而李卫东却知道,后来几期家属房的质量非常的差。
家属院的第一期的两栋楼,是混凝土浇筑的,建造的非常结实。后来的家属楼为了施工进度,全都是楼板房,建筑质量直接下降了好几个档次。
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施工方便,国内建造了很多的楼板房,这些楼板房安全系数不高,最关键的是不抗震。
一旦来了地震,楼板房比砖房还要糟糕,砖房坍塌的话,砖头会变成碎块,人只要护住头部还有很大机会活下来,但楼板房坍塌的话,整个楼板断裂拍在脸上,人恐怕是凶多吉少。
李卫东记得,九十年代时青河市发生一次52级地震,运输公司家属院就有一栋楼被震踏了一半。好在当时大家走在上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李卫东当然不愿意去住劣质的楼板房,他打起了这48套混凝土浇筑房的主意。只不过李卫东连个中层干部都不算,想要分到一套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整个会议的过程中,李卫东都在琢磨弄套房子的事情,直到会议结束,崔大山来到身旁,李卫东也没有发觉。
“小李,一会就别回车间了,回家休息休息,顺便收拾一下,明天派你出趟差。”崔大山开口说道。
“出差?去哪?”李卫东开口问道。
“去济城市,黄河汽车制造厂。”崔大山开口答道。
“黄河厂?他们不是生产重型卡车的么?”李卫东皱了皱眉头,随后开口问道:“咱们公司要购买重型卡车了?”
“猜对了。”崔大山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再猜猜咱们公司要买什么车?”
“黄河汽车制造厂的重卡,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罗曼,一个就是黄河,我猜咱们要买的,应该是去年刚推出的那款黄河幺六二吧!”李卫东接着说。
“又被你猜对了,听说黄河幺六二的性能很不错,所以咱们公司打算购买一批,这次派你去济汽制造厂,就是实地的考察一下这辆车的性能。”崔大山开口说。
李卫东想了想,开口说道:“如果是黄河幺六二的话,那不用考察了,应该没有问题。这车用的是奥地利斯太尔重卡的技术,也算是半个德系车,性能肯定是国内顶尖。”
“你小子倒是懂行啊!还对这车有所了解。”崔大山吃惊的看了看李卫东,而后接着说道:“其实考察汽车性能跟你没啥关系,公司专门从货运处抽调了两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去试驾。”
“都有老司机去了,那还要我干什么?”李卫东不解的问。
“你的任务,就是参观一下黄河汽车制造厂的返修车间,看看人家是怎么修理黄河幺六二的。”崔大山开口答道。
“这是派我去学习修理技术啊!”李卫东点了点头。
崔大山却摇了摇头:“不用你去学习修理技术,你就是去看看,别人是怎么修车的,只要能看懂就行。”
“看别人修车?能看懂就行?这是为什么?”李卫东一头黑人问号。
崔大山则开口解释道:“咱们公司不是没有重卡么,我担心这次买来一批重卡,比较难修理,所以先派你去看看人家厂家是怎么修车的。如果连你都能看懂的话,我想咱们车间的师傅们,也都能修理重卡了。”
“什么叫连我都能看懂!”李卫东小声抱怨了一句。
崔大山的想法很简单,李卫东作为一个车间混子,代表着汽修车间的最低水平,如果连最低水平的李卫东都能看懂如何修理黄河幺六二的话,那么车间里的其他师傅,自然也就能修理这车。
“除了我和那两个货运处的司机师傅之外,还有谁去济城市?”李卫东又问道。
“既然是去买车,采购处的王海滨肯定是要去的,只是不知道采购处去几个人。”崔大山开口答道。
“真是冤家路窄啊!”李卫东长叹一口气,接着问:“照这么说,这次去的人,职务最高的就是王海滨了?”
“恩,排第二的应该就是你这个以工代干。”崔大山点了点头。
“那我得听王海滨指挥了?”李卫东一脸不爽的问。
“他要忙着跟黄河汽车制造厂谈采购,没时间指挥你。”崔大山接着安慰道:“你这一趟去济城市,也就是四五天的时间,其中还有两天是在来回的路上,真正待在黄河汽车厂的也就两三天。你也不用太理会王海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
回到家中,李卫东一边收拾衣服,一边回忆重型卡车的事情。
在李卫东的记忆当中,直到1986年,青河运输公司才引进了第一批重型卡车。现在才是1985年的元旦,也就是说此行前往黄河汽车制造厂采购重卡,注定要无功而返。
一个地级行政区的国营运输公司,竟然没有重型卡车,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太可能,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的国营运输企业都没有重型卡车。
当时国内的重卡,都优先供给采矿企业,运输企业是分不到重卡的。
中国的第一辆重卡诞生于1960年,就是黄河汽车制造厂参照着斯柯达706重卡的样子,手工打造出了一辆重卡,那就是著名的jn150。朱老总亲自为其题词“黄河”二字,至此便有了黄河汽车。
然而这辆黄河jn150却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作为“超英赶美”特殊时期的产物,黄河jn150的设计和质量都有着重大的缺陷。
就比如当时的黄河厂并没有大型冲压机,也就无法制作大梁,最终黄河厂买了六个千斤顶,用千斤顶硬生生的压出了一个大梁。
在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智慧克服困难的励志故事,被广为传颂。然而千斤顶做出的大梁,怎么可能够跟冲压机做出来的大梁相比!品质上真的差了好几个档次。
汽车制造毕竟是要讲科学讲工艺的,土办法做出来的汽车零部件,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工艺水平达不到,质量就是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1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