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9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4/1622


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
这个描述光的宏观性质完全一致,也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除此以外。
墨家还知道另一个概念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
内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
《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因此当时的墨家也已经研究出了光线的聚集原理。
不过可惜的是。
由于华夏古代科学体系不完备的缘故,在光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华夏的出彩点就不多了。
当然。
这倒不是说华夏没人研究光学,而是华夏在《墨经》之后,找不到一个能够被梳理成时间线的光学研究记录。
而在西方,欧几里德在《反射光学》一书里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对光的宏观性质进行了补充。
后来又出现了开普勒之类的研究者。
到了1621年。
尼德兰物理学家涅耳,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接着在差不多同一时间。
笛卡尔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的《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
光是一种压力,在媒质里传播,并且世界上存在以太这种物质。
也这也是近代光学的万恶之源,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如今
自那以后。
光学就如同剑宗与气宗一般,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
首先出现的是波动说。
如今大家公认的波动说提出者是惠更斯,但其实吧,最早发现波动说证据的是一位意呆利数学家。
此人叫做弗朗西斯科·格里马尔迪。
当时他做了一个实验:
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找到暗室里的屏幕上,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
于是格里马尔迪便提出了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这就是最早的光波动说。
只可惜这位数学家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由惠更斯首次完整的给出了光的定义:
光不是一种物质粒子,而是由于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
至于传播光的介质,就是被笛卡尔重新炒火的‘以太’。
再往后就是胡克扛旗,小牛提出微粒说的事儿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小牛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堪称生死冤家,但小牛对于‘以太’却并不否定。
小牛原本坚持的绝对时空观中,以太便是绝对运动的代表。
甚至后来的小麦都没脱离这个圈,他在电磁学中就引入了以太的概念,还在晚年尝试过推导以太在惯性系中的表达方程。
结果1887年。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用“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让整个科学界都震惊了好久这也就是此前提到的两朵乌云中的一朵。
经典物理靠着以太发展出了许多正确的结果,但到头来忽然发现推导出这些成果的根基是错误的,你说邪性不?
就像兔子当年搞战斗机隐身涂层,看海对面的B2次次飞行都不掉漆,还以为他们掌握了啥黑科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4/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