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1622


远的不说,就说科大吧,
作为背靠中科院的顶尖高校,科大门口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堆民科来投项目书,也就比科院少一点。
其中有些项目书离谱的要死,但有些立项书逻辑上还真能说得过去。
十多年前的时候,校领导或许是受90年代气功和特异功能的余波影响,对于民科还存在一些‘民间有奇人’的期待感,因此还真给一些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
但这些项目有一个算一个,最后全都无疾而终了。
自那以后,科大便彻底死心,不再接受民科立项。
另外提到民科,科大还曾经发生过一件非常离谱的事儿:
13年那会儿有个民科想投项目书结果被拒了,他就跟特种兵附体似的从太湖路挖了个坑,一路上躲过了多道安检,最后愣是潜入到了同辐实验室的三号楼,成功遁入了一个项目组的办公室里。
当时那个项目组的组长还以为这位民科是过来送文件的呢,结果没想到人家跟大名鼎鼎的双料特工穿山甲似的帽子一甩,说了句我不装了,当场把立项书递给了组长,表示自己有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
开始那位组长还真好奇看了几眼,结果差点没被笑死:
这位民科大佬鼓捣出了一个御鬼永动机,号称通过磁场做法可以抓到鬼魂,然后让它们‘鬼力’发电,从而达到涌动效果。
这位民科大佬的下场自然是被保安叉出,而他本人的故事也成为了科大的笑谈一件。
好了,言归正传。
得知徐云的研究似乎有成果后,田良伟便歇了继续打趣的心思,取过实验报告,认真的看了起来。
“...1-溴-2-戊炔...”
“碱基数22440484比648......”
“环化结合蛋白.....”
田良伟看的非常自信,整份报告足足看了接近一个小时,期间徐云一句话都没说,就这样静坐等待。
又过了二十分钟,田良伟的目光终于挪动到了最后一部分:
“0.08克第四代胶饵杀虫效率约为70只,有效传播轮次5.5-6轮,杀灭时间八小时.....嗯?”
田良伟忽然抬起头,看向徐云:
“小徐,你连第五代都快完成了?”
===第六十二章
专利分成(第五更)===
院长办公室内。
看着一脸意外的田良伟,徐云沉吟了几秒钟,决定低调一点为好:
“没错,其实一开始我也只是打算尝试突破第四代吡虫啉而已,但巧合之下突然想到了两个同性间还需要一个雌性做二轮传播,可能导致覆盖率腰斩的情况出现。
加上第四代的杀虫效率我也不太满意,就想试着能不能冲冲第五代的关卡,毕竟最关键的第四代壁垒已经被突破了嘛。
没想到做了两天分工研究,两边都有了突破,接下来只要把诱体对接合成就行了。”
徐云将第五代的思路推给了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这种解释比起‘我一开始就准备突破第五代’显然要好接受的多,属于一种二次衍生的范畴。
毕竟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灵感嘛。
比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图绘制到一半的时候突然灵感爆发,最后设计出了一座经典建筑,类似的例子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一堆。
羽翼尚未丰满之际,没必要太过跳脱,反正课题组目前的成果已经够维持自己的人设了。
而在徐云对面,此时的田良伟闻言抿嘴不语,面露思色。
实话实说。
单谈吡虫啉的成果,他倒不至于太过失态,毕竟里外里不过一种烟碱类杀虫剂而已,他作为堂堂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的一员,眼界自然高的很。
欣喜肯定有,但决不至于震撼。
真正令他意外的其实不是成果本身,而是徐云在这次研究中展现出的天赋和思路。
别看整个组课题一共有七个人,但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情况,课题组真正的核心成员就只有徐云和裘生,贡献徐云八裘生二的样子。
剩余的任永存也好周佩瑶也罢,换成其他成绩差不多的研一研二,都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滞后的影响。
看着面前的徐云,田良伟忽然想到了物理学院的陆朝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