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6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9/825


横向项目?
王基铭看到王浩有些犹豫,马上道,“这样吧,王教授,五百万经费,你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王浩犹豫了一下。
丁宗权道,“六百万吧,如果能六百万解决,一切都值了!”
“这个可”
王基铭看到王浩还要拒绝,也下了狠心,一咬牙道,“八百万!只要有成果都可以,但是一年内没成果,我们可是要收回剩余资金的。”
“这个好吧!”
王浩叹了口气,心里感觉有些无奈,一个人的横向项目?
怎么都感觉怪怪的。
但是,对方这么有诚意,又是老朋友了,拒绝就不太好了。
唉!
===第一百八十六章
想摘桃子王浩
要做就做主项目===
在餐厅里的时候,王基铭只是和王浩简单的谈了下,基本定下了横向项目的经费。
八百万。
这个金额肯定是不少了,尤其还是针对个人的项目。
王基铭带着王浩参观双锟铸轧相关的实验设备,还一边解释道,“实验数据很多,但也没有多到无法分析的程度。”
“最主要是数据比较繁杂,影响的参数太多。”
“我们需要找到数值的平衡点。”
他说到这里就不继续了。
在数据分析方面,王基铭是个外行,就只是简单了解情况,具体数据分析的难点在哪里,就不是很清楚了。
他找了一个材料计算的专家,专门和王浩解释数据的问题。
王浩听的很认真,还到计算机上查看了一下,发现数据的总量确实不是很多。
王基铭说是做了一年的实验,实际上,实验总数就只有七次,有两次是直接到工厂生产线做的,数据还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但因为整个生产线,和调节相关的参数太多,过多的变量就导致难以确定准确数值。
这也是他们找了其他两个团队,都发现没办法解决的原因。
如果只是做数据挖掘相关的工作,对于数据进行严密的分析,倒是能够得出一定的结论,但牵扯到真实的钢材制造,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验证的。
到时候分析出来了结果,到了生产线调试,就发现没有任何帮助,结果肯定会很尴尬,都有可能就此砸了招牌。
一般的团队可不敢接这种工作。
在考虑这方面因素以后,王浩觉得经费八百万还是要少了。
哪怕是他也没办法百分之百保证,靠做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能够在生产线上得到证实。
王浩大致看了下数据,简单的了解一下后,就走到实验器械旁边,问向,“我的分析有了一定的结论,你们可以帮助进行验证吗?”
“用实验设备肯定没问题,工厂的生产线就要申请了。”王基铭道,“耽误生产代价很大,我们做两次实验,也都是赶在澹季进行的。”
王浩理解的点头,“我没有实验条件,只能单纯的依靠分析,中途可能会得出结论,验证为真实有效,才能继续进行。”
王基铭许诺道,“只要不用生产线就没有问题。”
丁宗权走了过来,补充了一句,“我们自己单独做研究,还不知道要多少投入,王教授,真的是拜托你了。”
“这条生产线对于武钢非常重要,如果生产线能够稳定下来,能达到稳定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次品率,后续就会考虑增加两条同样的生产线。”
王基铭听着点头,再看一下丁宗权,又觉得有些怪异。
他一直觉得丁宗权和王浩关系不好,不说是有矛盾,但也肯定不亲近,结果这家伙说话怎么好像胳膊往外拐?
王浩是合作方没错,但也不能总是强调他的研究很重要吧?
这样有了成果以后,后续是不是还要增加经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9/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