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825


第三天上午的时候,新一次实验正式开始,但是除了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什么都做不了,就只是等在房间里,听着外面机器嗡嗡的响。
实验过程没有想象中粒子对撞的华美,就只是感觉声音非常的烦躁。
大型设备里面具体发生了什么可以想象,但却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参与实验的人也只能从检测装置看到一些亮点儿而已。
这就是真实的粒子对撞实验。
实验准备进行了很久的时间,实际上,真正的实验用时非常短,而实验过程就是瞬间的碰撞,大部分还是耗在前期准备以及粒子加速上。
很快,实验结束。
机器设备传出嗡嗡的响,但声音明显渐渐弱了许多。
下午,研究团队举办了工作分配会议,王浩所在的团队去了三个人,薛文卓、他还有另一个西京交通大学的物理教授董志辉。
他们进入到会议大厅以后,就坐在了后排的一个位置上,但是他们前面,是正规的第七工作组,由高能所的专家以及首都大学团队组成。
第七工作组,并不是常驻的团队,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但相对要正规太多了,工作组是由高能所的田桂林院士率领。
其中还有两个高能物理专家、好几个首都大学的数学物理教授,和其他团队实力自然不是一个级别。
他们也负责数据分析工作,而且工作包含了西京交通大学团队的内容。
第七工作组就是主力工作组。
下属有两个团队,分别是西京交通大学的团队以及湖州大学的团队。
下属两个团队都是拼凑出来的,就比如西京交通大学的团队来自三个大学,还有西海大学和西京科技大学。
湖州大学的团队也很类似。
这种高校组成的临时团队就是过来学习的,但也是有作用的,他们各自分配了第七工作组一半的工作量,最终做出的数据分析,会和第七工作组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双方的数据一致,分析结果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不一致就要找出其中一方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肯定是临时拼凑团队数据有问题。
薛文卓、董志辉坐过去以后,前排的第七组几个人回头看了一下,朝着薛文卓点了点头,也有认识董志辉的点了下头。
王浩也被看了好几眼,最开始没人认出来,直到前面有人小声说了什么,顿时好几个人一起回过头。
“王浩教授?”前排一个教授问了一句。
看到王浩点了下头,旁边人顿时热情许多。
王浩和几个人寒暄几句会议也准备开始了,他坐在位置上,认真听着会议工作分配内容,参加这种会议还是感觉很新奇的。
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薛文卓也解释了团队的工作,有些自嘲的说道,“我们就是边缘角色,前面的第七组才是主力。”
“不过我们主要是来学习的,其他人还没有这个机会呢。”
王浩倒是不在意什么主力、替补,两个团队做同样的数据内容也是正常的,否则只有一个团队来做,研究出错也很难发现,他跟着来看实验,就只是带着好奇过来转一圈,顺便参与到工作中。
如果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是最好,发挥不了作用也没关系。
反正他也不是物理学家。
王浩关心的一下时间问题,“这个分析大概要用多久完成?”
薛文卓道,“大体上三到五天就可以了吧,如果进度慢要一个星期。”
这个时间还是能接受的。
王浩继续问道,“也就是说,我们做完这个实验数据分析就可以离开了,对吧?”
“对。”
薛文卓点头,“我们主要就是过来参与实验分析工作,让其他人也知道类似的工作该怎么做,当最好是能有成果,比如更快的完成,比如和第七工作组的数据一致,这种表现就很好了。”
“第七工作组,完成所有分析要多久?”王浩好奇的问道。
“他们比我们多一倍的数据,但应该在五天内结束吧?”薛文卓也有些不确定,但一般来说,主力的工作组实力很强,哪怕是多一倍的数据也能更快完成。
……
在实验进行的当天下午,各个工作团队就开始向下分配工作。
西京交通大学团队负责的是F区的上半部数据,团队里有几个人参与的工作,就开始给其他人讲解具体要怎么进行分析,并对于工作进行分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