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825


现在去了西海大学工作,肯定是想在新大学站稳脚感,把以前积累的论文,一口气发表出来,有什么奇怪的?
……
第二天上午,十几个媒体记者到西海大学来做采访,他们有些担心采访被拒绝,早早的就堵在了教务的门口,还有的干脆扮学生进了校门。
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教务的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把他们带到政务一楼的会议室,随后他们见到了副校长曲树生,宣传主任杨海燕,理学院院长栾海平以及科技处主任朱建荣等人。
大学的几个相关人员,决定正面接受采访,并召开简单的发布会。
杨海燕起身宣读了大学针对舆论的几个回应,“首先强调一下,王浩老师发表的是数学、计算机论文,每一篇的质量都非常高,有几篇论文,则是发表在核心期刊,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认可,不存在任何网上所说灌水、抄袭、编造等问题。”
“第二,针对网络上说的学校特聘问题,各学院学科教研室的研究员,都是独立进行聘任的,学校,乃至于各学院,有权利聘任任何符合要求的青年学者。”
她说着抬起头,很直接的说道,“说白了,教研员,就只是学院内部的一个工作职位,只是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和教学职称评定没有关系,王浩老师被聘任后,教学职称仍然只是中级教员。”
“不过,学校方面正考虑在学期结束后,申请给他提升为七级副教授。”
会议室几个记者听罢都惊了一下。
不解聘?
还提升?
杨海燕继续道,“有关网络舆论,以及那篇引起舆论的文章,我们已经做报警处理,后续会继续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西海大学以及王浩老师本人的名声。”
“就是这样。”
等杨海燕全部说完,在场记者都被惊住了,他们算是明白过来,西海大学根本没有捂住消息的意思,完全就是要硬刚舆论。
舆论主流是说王浩‘靠刷论文’,被学校特聘为研究员,直接享受正高级待遇。
结果西海大学说明了王浩的论文没问题,根本没有和王浩解聘的意思,甚至还要在教学职称上继续提升,然后针对舆论直接报警处理,后续还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这……”
几个记者互相看看,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提问了。
这和他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终于还是有个中年记者,率先开口问道,“能说一下,大学为什么坚持聘任王浩,并坚持给他提升职称吗?”
朱建荣站了出来,回答道,“当然是为了留住人才,王浩的论文成果的……”
“乌拉乌拉~~”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论文问题,把记者们绕的都快晕了过去,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知道王浩的成果很显著。
记者们提了几个问题后,就有记者希望能采访到王浩。
栾海平、周清源等人都感觉有些为难,他们是不准备让王浩接受采访的,但昨天商议的就是正面回应,不让当事人接受采访也说不过去。
几人商议一番,还是带着记者过去了。
王浩正在综合楼办公室,他早上来到办公室,看了看微薄消息,发现有好几个支持他的说法,顿时就感到很欣慰。
同时,他还收到了好几条大学、公司发的私信,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想邀请他去大学(公司)。
其中湖州大学最有诚意,连续发了好几条消息,还详细的说明湖州大学对待人才的政策。
高校里都是专业的学者,他们扫一眼王浩的论文标题、期刊名称,就知道不可能是所谓‘刷出来’的,再仔细研究就知道王浩非常有水平,再加上高效的研发速度,自然就会非常的心动。
湖州大学官薄的私信说的非常详细,“王浩老师,我们看了你的论文,认为你非常有水平,希望能邀请你到湖州大学工作。
湖州大学诚心对待优秀人才,政策标准是签订工作合同,发放一百三十万安家费,已婚、工作满五年分配住房,进入大学直接享受七级副教授待遇,每年年底按成果影响分配奖金,奖金数额在五万到三十万不等。
同时,大学还会帮助推荐申请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王浩仔细看了一遍,都感觉有些心动了,但他才刚和西海大学签约,而且也不想远行几千公里,去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他正想着怎么回复,屏幕上只打了三个字,“我考虑……”
然后,他犹豫了一下,就去了躺卫生间,处理一下个人生理问题。
栾海平带着好几个记者到了办公室门口,他推门进去扫了一眼,问道,“王浩呢?”
朱萍看着外面的阵势,知道是记者来采访,就答了一句,“刚出去了,等等吧,可能去厕所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8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