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1086


如果今天徐珵能上疏成功,那以后东阁进学的翰林都会有样学样,自己还有何威仪可言?
听到高穀的话语,朱祁镇立马明白这个上疏翰林,是个不守规矩之人。
再加上他根本就不信什么治水策,于是点了点头道:“就依高爱卿所言。”
听到这句话从皇帝嘴中说出,徐珵可谓是面如死灰,他精心准备的治水策,就等着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却被硬生生的打断了!
“臣绝无欺骗之心,此治水策也不是虚妄之言,能拯救万民于水患,还请陛下览阅!”
徐珵的高呼,却没有任何的效果,反倒是把监察御史跟宫中校尉引了出来。
“殿前不得喧哗!”
监察御史警告了一句,然后向校尉使了个眼色,就准备把徐珵给拖下去。
见到这一幕,沈忆宸可谓是无比纠结。一方面眼前这人是陷害了于谦的奸佞,他献策也是为了抓住机会立功上位,私心远远大于公心。
但另外一方面,徐珵才华横溢,在水利方面的天赋更是世间仅有,是真的可以做到堵住决堤口,拯救山东地界的百姓万民。
否则明年今日,依旧能收到山东布政司的奏章,可能就连内容都大差不差!
如果徐珵这么被拖下去,按照高穀目前的愤怒程度,以及他循规蹈矩的性格。沈忆宸感觉大概率这篇治水策,是呈不到朱祁镇的御案前来。
一边是忠奸,另外一边是万民,沈忆宸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更害怕自己成为助力奸佞上位的“帮凶”。
看着御前侍卫已经抓住了徐珵的胳膊,沈忆宸明白再迟疑下去,就没有做选择的机会了。
于是他咬了咬牙站了出来,向朱祁镇高呼道:“臣有一事禀告!”
沈忆宸在朱祁镇心中地位,就远非徐珵这个“陌生人”可比,见到他这个时候出列,开口问道:“沈爱卿有何事上奏?”
“徐检修的治水策臣也看过,可谓字字珠玑乃水利良策,还望陛下御览此策后再做决断!”
沈忆宸说完这句话后,看着高穀那张愤怒到极致的脸庞,心里面一下就泄了气。
这该死的正义感啊,当初在镇江府面对流民孩童,就别说大话要以天下为己任,不再让百姓流离失所了。
这下倒好成了奸佞的担保人,又得罪了高穀,以后日子还怎么过!
把天下扛在肩上,真是重如泰山啊……
===190
于谦问罪(二合一)===
沈忆宸叹了口气,现在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很多转折点,明明走向都非常清晰明了,就是没有哪位当权者愿意站出来主持大局,而是纷纷选择明哲保身。
就好比王振宦官专权,正统七年哪怕太皇太后张氏崩逝,
没有了最强大的压制力量,“三杨”中的杨士奇跟杨溥依然能把控朝政、主持大局。
但是他们选择了绥靖退让,让王振愈发肆无忌惮,开启了大明权阉专政的先河。
又好比土木堡之变,面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胡搞瞎搞,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戚武将集团,难道就真的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吗?
答案很明显是有的,但是勋戚集团同样不愿意得罪皇帝跟王振,宁愿一起躺平等死。
甚至就连明英宗复位的天顺朝时期,
真正的首位内阁首辅李贤都这样评价张辅:“辅既衰老,亦屈节于振以避祸,竟与土木之难,以衣衾葬焉。”
简单粗暴点翻译过来,就是年龄大了不想惹事,屈服于王振听之任之,然后大家一块死球拉倒……
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祸”两字。当出头鸟有事第一个就找你,玩脱了不单单自己要问罪,就连全家都不保。
明朝的勋戚看似地位崇高,却始终被皇帝给严加防范,打倒夺爵的不计其数,什么丹书铁券都能成为废纸。
相反独善其身随大流就简单的多,不做事就等于不担责,真要崩盘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并且事态崩的越厉害,牵扯进来的人越多,
最后法不责众大家都平平安安混过去了。
但也恰恰就是如此,才能彰显出站在风头浪尖上,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可贵!
才能让诸如于谦、张居正这群站出来的人名留青史、功垂竹帛,被子孙万世所敬仰!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沈忆宸有担忧、有害怕、有纠结,却依然站出来为徐珵担保谏言的原因。
山东地界黄河之患,终得有一个人去做实事治水,而不是仅仅站在朝堂之上悲天悯人。
徐珵都敢拿命担保自己的治水策,为何朝中大臣无人发声,让皇帝花费点时间看上一眼?
因为他们都怕担责!
治好了黄河之患,功劳是徐珵的,但若是治不好,锅就得分一半自己背。
所以之前朝堂两派争论,把仁以爱民、体恤百姓这套说的再怎么好听,一旦关乎到切身利益,那百姓万民还是自求多福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