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2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0/2158


“陛下,尹凡为何东游?”胡濙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而后开口说道:“他必须要了解大明。”
“因为大明的远征军在西征,并且有取代金帐汗国之势,而康国和大明又有说不清、理不清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和康国相处?是莫斯科公国,或者说斯拉夫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像朝鲜必须要清楚如何和大明相处一样。”
金帐汗国是莫斯科公国的宗主国,康国的实力如何,作为莫斯科公国的继承人,致力于建立全俄王国甚至帝国的尹凡而言,这是头等大事。
“要弄清楚和康国如何相处,就要想办法了解大明。”胡濙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陛下,日耳曼、法兰克、昂撒逊人,都是北方的强盗,而罗斯三公国,则是斯拉夫人一分为三。”
“斯拉夫人和整个泰西有世仇,世代交战,从未停歇,无论是宗教、信仰、化、还是价值观念都格格不入,互相仇视。”
“臣以为应当让斯拉夫人和泰西人之间的战争永不停歇、旷日持久;我们应当让斯拉夫人和泰西人之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对方,长久消耗下去;我们应当支持斯拉夫人和泰西人之间长久对立,永不和解。”
“让泰西人永远仇视斯拉夫人,让斯拉夫人永远无法消灭泰西人。”
“进而使得泰西人为主体的罗斯三公国,不得不依仗康国,甚至依仗大明,也让泰西的蛮族无片刻安寝,忐忑不安。”
胡濙从不傲慢,从尼古劳兹带来的集中,可以看出泰西的潜力。
泰西大致有七千五百万多万人,黑死病后,泰西的人口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进一步暴涨。
人口是一切的基础,而且黑死病给泰西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和冲击。
教廷的统治正在变得及及可危,一场泰西的大思辨,正在发生。
黑死病肆虐之中的死城佛罗伦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一个明要有韧性,这毫无疑问就是韧性。
胡濙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斯拉夫人和泰西昂撒逊、日耳曼、法兰克人死掐,说好听点叫坐山观虎斗和离岸制衡,说难听点就是搅屎棍。
“胡尚书不愧是读书人啊。”朱祁玉感慨良多的说道。
胡濙颇为诚恳的说道:“谢陛下盛赞。”
“无论是全俄王国还是泰西,他们一旦强盛起来,或者联手,我大明恐无宁日,他们都是强盗,无论谁强大起来,无论多远,富硕的大明,必然是他们抢劫的目标。”
“只要他们能吃得下,就绝对不会放过。”
===第七百九十五章
读书人的心比墨还黑===
胡濙的判断是杞人忧天吗?
明明距离大明数万里之遥,远离明的中心,并且和大明并无交际的泰西蛮荒之地,会来抢劫大明吗?
胡濙的判断是基于越来越繁忙的海上贸易。
大明的官船仍然未至慢八撒,甚至没有达到永乐年间的巅峰疆域,但是大明的商船已经开始了扩张之路,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并且正在挤占大食人和波斯人商贾的领地。
来自慢八撒的象牙已经出现在了松江府市舶司的商行之中,而犀牛角杯器,更是有一两牛角二两金的说法。
泰西和大明有交际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有交际就会有碰撞、摩擦,甚至是冲突,大明势强他们自然不能,但是大明势弱,这群强盗会露出怎么样狰狞的面孔?
胡濙顿了下,他知道自己说的在某些人看来不着边际,但是他还是继续解释道:“陛下,无论是大食人还是波斯人,他们在贩卖昆仑奴的时候,都会将其阉割后,贩售各地,以此来保证对这种货物的垄断。”
“但是那些威尼斯商人抓捕昆仑奴后,并不会阉割,没有阉割的昆仑奴,活的更久,也更加强壮。为了获利更高,威尼斯商人甚至会和昆仑奴繁衍后人。”
“所以罗马人要吊死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一个专用的名词,在泰西特指奸商。并不是单纯指来自威尼斯的商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威尼斯的商贸往来频繁,商贾众多,来自四面八方。
威尼斯商人这个名词,是指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囤货居奇之人,比如把黑面包卖到四千两百亿马克,把一公斤黄油卖到六万亿马克,或者为了获利与昆仑奴繁衍后代。
胡濙十分确切的说道:“泰西之人,豺狼虎豹也。”
胡濙的担忧自然不是杞人忧天,中原这片土地势弱之后,这群豺狼虎豹如何对中原分而食之,又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多么沉重且无法愈合的伤痛,朱祁玉非常清楚。
之前胡濙说明真的会灭亡,而朱祁玉就对胡濙的说辞表示了赞同,而那段人间炼狱一样的百年屈辱史,中原明之火,摇摇欲坠,几欲熄灭。
而胡濙对泰西之人的判断,朱祁玉也深表赞同。
“于少保以为呢?”朱祁玉看向了于谦,胡濙对泰西的了解大抵来自尼古劳兹和王复在西域的情报收集,还有大明重开丝绸之路后,往来商贾的情报。
虽然也只是管中窥豹,但信息已经足够全面,并且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判断了。
于谦眉头紧蹙的说道:“莫斯科公国,给金帐汗国收税而强大起来,在莫斯科公国之中,有大量的鞑靼人,一旦斯拉夫人和瓦剌人联合起来,康国、西域、漠北、甚至是漠南,都有倾覆之危。”
“虽然不太可能,但是的确有这种可能,所以臣以为胡尚书所言极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0/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