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2158


杨士奇,是宣德、正统年间的朝堂执牛耳者。
李贤也曾经和杨士奇发生了点小摩擦。
李贤宣德八年进士及第,去河津考察治理蝗灾,杨士奇要见他,李贤一句我很忙打发杨士奇。
因为当时河津蝗灾闹得真的很凶,李贤忙得脑子都要裂了,当然没空。
王直也和杨士奇发生了点摩擦。
杨稷不法,具体而言,就是在杨士奇在江西吉安府老家,仗势行恶,手上有数十条的人命官司。
《我的父亲是杨士奇》
王直就是督办此案。
王直也是江西人,按朝堂的规矩,乡党应当留情。
当时杨士奇还不知道儿子的案子案发了,回老家扫墓。
王直思前想后,就抓在京的杨稷,国法和乡党之间,王直选择了国法。
本来王直打算赶紧查补清楚,办成铁案,但是杨士奇又回来了,杨士奇大怒,王直被从礼部扔到了吏部去。
但是终究是国法无情,杨稷毕竟手中数十条人命官司,最终被皇帝判斩,杨士奇因此致仕。
王直做了吏部尚书之后,稽戾王将神器假手于人,朝堂变得更加光怪陆离。
王直、于谦、赵新等人,经常弹劾王振独揽朝政,擅作威福,王振就让户部侍郎奈亨构陷王直。
这件案子闹到了三法司会审的地步,最终奈亨被斩首,王直被判流放,赵新、曹义等人被判罚俸,才算是了结。
王直最后被私宥了。
土木堡这个小小的城堡,若非发生了大战,可能没有人会记住这个名字。
正统十四年,这个小小的营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木堡变乱发生仓猝,留守京师的朝臣屡呈奏议,纷纷称王直为首。
但王直认为自己不如于谦,所以每件事都多加谦逊,极力推举于谦,甘心居于其下,本人则只是镇静持重、抚慰群臣罢了。
王直知道自己担不住事儿,他一辈子都在做日子人,哪个京师混了三十四年的翰林,混了那么久,才到礼部侍郎的位置?
王直又没有出京任推官、巡抚,一直在京师,而且多有活动,爬的这么慢,完全是他的性子,本质上就是个日子人。
日子人的特点就是没啥大的企图心,不希望改变,因为改变代表着他这种老官僚利益受损,一个成熟稳定的朝堂,跟符合日子人的心态。
但是土木堡之变来了,他不变也得变,大明都这个样子了,再混下去,皇帝就该褫夺他的功名利禄了。
人活一世,不就求功名利禄吗?
所以,王直一直在努力的适应新朝雅政。
而且他做的还不错,京察他请旨督办的。
九十五条的《宪纲事类》,是在王直的手中诞生的。
都察院、按察司、六科给事中等风宪言官犯九十五条,则从重处罚,比常人犯法罪加三等。
罪加三等,肃清风宪言官才能继续推动吏治。
之后,王直就开始请求大计,在大计之后,王直立刻开始了考成法的推行。
所以,自从景泰元年起,王直相继做了京察、立法、大计、考成,四件大事。
虽然考成法很是辛苦,但是王直一直做的不错。
毕竟还有个能臣干吏王文,在文渊阁负责具体的考成诸事,陛下对于重大事物,也会自己考成,王直做的并不是很辛苦。
考成法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南衙僭朝造反。
如果孙忠、王骥等人真的靖难成功,从南衙打到了北衙,那王直肯定要在奸臣传中,榜上有名了。
但是靖难这种事,最需要的还是运气,需要一个极度昏聩的朝堂。
陛下直接亲征平叛,南衙至今依旧不太忠诚,但是已经很听话了。
所以,王直没上奸臣传,依旧在京师负责吏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