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0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0/2158


方孝孺师从宋濂,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那是宋濂的问题,还是方孝孺的问题?
方孝孺两次被吴沉举荐做官,第一次朱元璋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第二次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儒时。
大明立国之初,求贤若渴,方孝孺若是有点才华,就会被重用,第一次朱元璋说他太年轻了老了可以用,第二次直接说没什么才能。
方孝孺是如何做官的?
做了蜀王世子的老师,才入朝为官。
朱棣奉天靖难入南衙,殉节这一百四十一人,其中有太监、有官僚、有戍卒,朱棣刻石记其忠义,其中没有方孝孺。
这一百四十一人不必苟活的方孝孺更值得吹捧?
方孝孺在朱棣入京的时候,躲起来了,希望躲过去,然后被抓了起来,最后论罪处斩,连坐兄长。
方孝孺死后,是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把小明王沉江)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诛十族,这俩学生不算十族?
大明有十五岁减罪不杀的律法,即便是靖难清君侧的首恶,齐泰、黄子澄也有后代传世。
相比较方孝孺苟且偷生且不成,景清刺杀朱棣,岂不是更值得大书特书?
景清是建文旧官,假意投降之后,清衣绯怀刃入,被锦衣卫发现之后,大吼:欲为故主报仇耳!被狂怒的朱棣凌迟,族诛。
真的论忠义二字,景清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但是谁关心过景清刺朱棣之事?
不就是因为景清是陕西人吗?
为什么方孝孺会被翻案?以为方孝孺案,依旧有风力。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南衙士林将给方孝孺翻案视弱斗争胜利的标志,所以一直有人孜孜不倦的为方孝孺翻案。
宁海方氏,到了朱叫门复辟的时候,在皇帝的准许下,为方孝孺建坊立祠。
方孝孺的后嗣始得归宁海方氏宗祠,然后复振重修宗谱。
什么叫做投降?
稽戾王朱祁镇赦免方孝孺及其后人,就是投降。
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景泰年间,都没有给方孝孺翻案,到了天顺年间,给方孝孺翻案了,这不是投降是什么?
朱祁钰当然不可能同意给方孝孺翻案。
“他们不是要翻案吗?若是宁海方氏,一律不得科举,准其投效他堂。”朱祁钰做了一个决定。
朱棣还是太仁慈了。
既然要族诛,那就把事情做绝。
宁海余庆堂方氏,一律不准科举,但是可以投效其他河南郡方氏,就可以继续科举了。
树都倒了,树倒猢狲散便是。
一巴掌呼在他们的脸上,就知道疼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方孝孺是不是被诛十族了。
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居然比景清刺朱棣还要出名!
朱祁钰对着兴安说道:“王直王尚书和解祯期有旧啊,你去宣他觐见。”
===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后住金山陵园还是落叶归根===
王直本质上是个日子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其位,谋其职,干好自己的活儿,不被陛下找麻烦。
像大多数的翰林一样,王直先入了文渊阁,起草诏书,被授予了修撰,最后进侍读学士,质史籍疑义。
永乐二年中了进士,一直到正统三年,整整三十四年,他就这么一直混天度日,得过且过,有琅琊王氏的支持,他的日子从来不难过。
正统三年,王直修《明宣宗实录》,才正式做了礼部侍郎,但主要工作依旧是侍读学士。
自从到了礼部,当时的礼部尚书胡濙,就开始分派给王直一些具体的部政事物,王直做的不够好,但也不算差。
正统八年,王直接替了郭璡的班,当了吏部尚书。
王直先后和杨士奇、王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0/2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