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7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6/1718


齐永泰默然。
孙居相所言并非毫无道理,寻常一个府同知当然用不着这般架势,便是知府也用不上,但是谁让冯紫英与众不同呢。
二甲进士兼庶吉士,后来还是翰林院编修,老爹又是蓟辽总督,自家还有开海大计傍身,到永平府担任同知,无论怎么看都是贬谪和流放,但是人家却甘之若饴,而且在永平府还真的干得风生水起。
不但把山陕商人仅仅笼络在麾下,连乔应甲、孙居相他们这些山西士人都有些嫉妒了,而且迁安一战甚至抢足了蓟镇和京营的风头,还高瞻远瞩的让黄得功部出塞远征增援李如樟部,纵然算不上挽狂澜于既倒,起码也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就凭这几手,能能武,谁能不侧目?
“伯辅,此事的确需要认真查一查,若说是因为开海大略,我是不信的,这都多久了,紫英也不在中枢了,去了地方上,怎么这刺杀还升级了?动用军队中的弓箭高手来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齐永泰沉吟了一下,“我会和卢嵩那边交涉一下,请他务必重视,不是他冯紫英是我齐永泰的弟子,也不是因为冯紫英是北地青年士子中的翘楚,当下局面本来就动荡不安,再出这种事情,就真的很容易引起民心波动。”
“乘风兄请放心,龙禁尉和刑部这边我都会盯着,蓟镇那边我相信尤世功肯定也会上心,这等事情真的很蹊跷,我想象不出什么人能招揽到这些军中逃亡军官来为其效命,行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杀官如同造反,这是都明白的道理,”
孙居相也郑重其事地点头表态。
冯紫英的于此还是引起了很大波澜,不但是京中,在永平府也是如此。
朱志仁也是大吃一惊,亲自到冯紫英府邸看望慰问。
“紫英,你这太草率了,这等事情你若是不放心,既可以安排你的幕僚长随去,也可以让府衙里户房、工房的人去接洽,带你我一封信去即可,我知道效果肯定没有你出面那么好,但是这才是正常渠道,你这样一府同知却跨界到人家顺天府地盘上去指手画脚,本身就容易招人厌,这出了事儿,总觉得自己有些不自在,那边的官员心里更不高兴,何苦来哉?再说了,这是朝廷交给他们顺天府的事情,他们理所应当办好,我们只需要在我们自家地盘上接人就行了,只要永平府这边咱们安排妥帖,谁也说不上咱们一个啥来。”
朱志仁对冯紫英的这种举动也不太满意,现在处于他这个位置上,他就是求稳,只想等到时间一满,自己就好走人,一点儿事情都不愿意出。
冯紫英招揽流民进来他本来就不太认可,但是碍于前期冯紫英的确做了许多事情,他沾光不少,加上山陕商人的确需要,安排布置也很周到,所以才勉强同意,现在险些出事儿,自然就让他不太高兴了。
“大人,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是恐怕我们永平府现在想要偃旗息鼓都难啊。”冯紫英叹息了一声。
朱志仁狐疑地看了一眼冯紫英,“紫英你这话是何意?”
“明年初您应该知道是京察和大计集为一体了,您应该知道朝廷现在不但各部和都察院加上地方都空缺不少官员,但是迟迟未能敲定落实,就是因为内阁和吏部以及都察院各方未能就一些事情达成一致,这一回六部尚书和侍郎们都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也包括许多府州,所以我听到的消息是朝廷打算一次性把大部分人事都定下来,所以像您这种外官想要入京的有许多,甚至包括许多人宁肯平调也想回京,”
冯紫英看着朱志仁诚挚地道:“不瞒大人,连我那位老岳丈也想要挪动一下,”
“啊?”朱志仁吃了一惊,“沈大人只怕还未满六年吧?”
“是没满六年,但是他是苏州人,而此番吏部尚书人选之争多是在孙慎行大人和刘一燝大人之间,但无论是谁出任,只怕我那位老丈人沾点儿光吧。”
冯紫英轻飘飘的话让朱志仁沉默不语。
人家说的可没错,现任刑部尚书孙慎行是常州人,深得方从哲的欣赏,沈珫是苏州人,苏常素来一体,同气连枝,而右都御史刘一燝也是江西南昌人,这两人无论是谁担任吏部尚书,只怕江南士人势力都会大张,而且朱志仁的后台靠山户部尚书郑继芝即将致仕,这无疑对朱志仁的前景是一个打击。
“现在咱们永平府看似风光,但是若是这两三个月里不能持续拿出一些成绩来,只怕真的到了明年二三月间的时候,盛极而衰,大家就未必记得咱们的事儿了,等到新任吏部尚书走马上任,那就更不好说了。”
冯紫英的话打动了朱志仁。
“那紫英,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朱志仁不是那么轻易被说服的,动心归动心,但是若是太过冒险,却也是他不愿意的,别京没进着,出点儿什么事情来,被逼致仕,那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府尊,还得要做事儿,而且还得要做得漂亮才行。”冯紫英言语恳切,“今年夏秋税赋要尽早起运,给户部那边一个交代,据我所知新任户部尚书应该是黄汝良大人,他原来是我在翰林院的上司,为人不错,如果我们能及时起运,他也不会太为难我们,但这只是组基本的。还有就是这流民安置,顺天府做得很差,我估计下一轮的人事调整,只怕顺天府也是重点,吴大人深得首辅和次辅大人的青睐,自然不会动,梅之烨是你们湖广士人在顺天府的排面,估计也不会动,但是下边州县的就不好说了,没准儿就要那几个来开刀,那么我们如果做得漂亮,是不是能两相对比一下呢?”
这桩活儿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流民过来,这边冯紫英拉着山陕商人已经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朱志仁自然没有异议,“还有呢?”
“还有就是大人也和我提过的了,惠民盐场和祥云岛那边的倭寇。”冯紫英语气严肃起来,“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那边肯定要有一个交代,惠民盐场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如果能够在大人手上解决了这个痼疾难题,我估计内阁和户部以及都察院都会非常满意。”
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是户部管业务,但掌管运盐使司衙门的是巡盐御史,这个人却是出自都察院。
“紫英,我不信你不清楚这惠民盐场牵扯到哪些人,你这又要去捅马蜂窝,你是真不怕他们在京师城里告你?”朱志仁似笑非笑,“你可是北地士人啊,齐阁老就这么放纵你?”
“府尊大人,我也不想,但是朝廷能放过我们么?所以这事儿我就不能太过于出面了,还得大人在临走之前来露一手,莫要让人轻看才是,当然,我会在后边全力以赴支持大人来一回雷霆之怒。”冯紫英笑嘻嘻地道:“登莱水师我都替大人联系好了。”
===庚字卷
第一百二十八节
广交友===
冯紫英的反将一军让朱志仁也有些为难。
他很清楚朝廷对迁安之战也好,流民迁移也好,这两桩事儿其实都是冯紫英在主导,自己在其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寻常情况下,自己依靠郑继芝的照拂也许能顺利晋升,但是明年是京察和大计集于一体,尤其是六部和都察院以及多个府州都要面临人事大动的情况下,自己要想进京,势必遭到许多同样希望跻身京官的同僚们的攻讦。
其中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自己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政绩来,而迁安之战和流民迁移这些哄一哄外人可以,但是对京中官员们,尤其是现在削减脑袋寻找竞争对手软肋弱点的竞争者们来说,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攻击靶子。
尤其是在吏部尚书将由江南士人出任的情况下,北地和湖广士人在这方面都会遭遇更为挑剔的目光来审查,想到这里朱志仁也意识到之前自己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真正到了竞争的关键时候,肯定会有人不断翻出这些事情来扯自己后腿,自己还真的不好应对。
但是朱志仁同样清楚,要解决惠民盐场的问题也不轻松。
惠民盐场几度兴废,这里边涉及到的利益有多大可想而知,而这些人能把倭人都请动来配合,也足以说明这些家伙的神通广大,如果自己要动他们,那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弹。
这些人都是永平府本地的地头蛇,涉及到昌黎、乐亭两县不少士绅,他们和京中一些官员也有瓜葛,与北地士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朱志仁这么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触动这块伤疤的缘故。
但现在户部和都察院对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进行大调整,也就表明了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放任,这件事情的解决也是势在必行,自己要想拖下去恐怕很难。
而且冯紫英所言也的确在理,自己凭什么想要晋位京官,迁安之战也好,流民迁徙也好,自己有一份政绩,但是内阁和吏部不会不明白这里边谁的功劳更大,可以说自己没有一件实打实自己主导的政绩,那便是朝中有人愿意帮忙支持自己,只怕这话语底气都不足,面对别人的反对和诘难时,腰板儿都不硬。
“大人可是担心这些人在京中的造谣滋扰?”冯紫英看了一眼朱志仁变幻不定的面部表情,含笑问道。
“紫英,这帮人恐怕比你想象的势力还要大,他们背后牵连着的一些人,恐怕你想都想不到。”朱志仁叹了一口气,以手扶额,“这事儿容我想一想。”
“大人,长芦巡盐御史张慎言那边怕是容不了我们等太久,另外登莱水师已经南下登州了,如果真的要做这件事情,须得要在明年二三月间之前来一举解决最好,我们也好和登莱水师先打招呼,做好应对准备。”
朱志仁面色深沉,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恐怕别无选择,但是在做这桩事情之前,他需要做好万全准备,另外也要和自己京中的一些关系和朋友先打招呼,避免一旦这边躁动起来,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
朱志仁的烦恼就不是冯紫英考虑的范围了,这桩事儿自己可以做,但是现在却不合适自己来主导了。
自己主导的清军和清理隐户,加上将山陕商人大规模引入永平开矿建厂,已经极大的损害了本地士绅的利益,虽然这是必然的,在这些士绅依然死死抱着土地和附着于土地上的农户不松手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但这毕竟是北地根本,尤其是自己座师齐永泰的根基之地,冯紫英不得不多考虑一些。
并不是没有人可以与齐永泰争夺北直隶的士民人心,像现在归隐在家的星就和齐永泰关系不睦,但是也在北地士人中有很高威望,在归隐之前星也曾任担任过吏部尚书,一度有望入阁,但是在时任首辅申时行的排挤下被迫辞官,这一次关于星有可能重新出山的呼声也很高。
冯紫英也需要考虑齐永泰的处境,北直隶是齐永泰的根基所在,如果过于损己士绅利益而又没能让他们看到希望,那么势必影响到齐永泰日后的地位,这对冯紫英来说一样不利。
就像在大规模的冶铁工坊、炭场、制铁场、水泥厂都开始在迁安、卢龙建立起来,榆关港也日益兴盛,这自然让永平府的士绅们有些坐不住了。
尤其是看到大量铁料、铁制品和水泥源源不断外运,加上榆关港商贸中转,都让这些士绅们看到了一条和传统土地产出和寻常的榨油、磨面、贩布、卖粮这一类截然不同的发财路径。
从各个渠道反馈回来的消息,卢龙、滦州、迁安、抚宁四州县的不少实力派士绅已经有寻求妥协,或者说主动向冯紫英低头的迹象,毕竟时间不等人,机会更是错过不来。
山陕商人是北地商帮中势力最强大的一帮,无论是北直隶还是山东商人,在山陕商人面前都不够看,冯紫英有他们的支持,的确可以不买永平府这帮士绅的面子。
“那大人,您还是要让朱大人来主导惠民盐场的事情?”吴耀青有些不解,“永平府的这些士绅既然已经有了这种想法,只需要我们这边释放出一些善意,他们就能立即簇拥过来,永平士绅以卢龙、滦州士绅实力最强,迁安、昌黎士绅次之,乐亭、抚宁士绅再次,只要卢龙、滦州和迁安加上抚宁士绅倒向我们,昌黎和乐亭的士绅已经影响不了大局了,更何况如果要摊开来,他们其中不少人更是要身败名裂,甚至抄家灭族都可能,”
冯紫英自然明白吴耀青的想法,看起来这是彻底收复永平士绅的最好机会,何必要把这样一个机会让给朱志仁?用来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和威望不好么?
“耀青,我到永平也不过一年时间不到,虽然一心做事,但是你也能看到,激起了多少波澜和非议,我听说府衙里边也在传只知同知,不识知府,人言可畏啊。”冯紫英悠悠一叹,“你说朱大人心里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起嫌隙?”
吴耀青叹了一口气,这种言语他自然是听到过的,朱志仁自然也听得见,但朱志仁从未形诸于色,不过这绝不代表朱志仁不在意。
“如果朱大人是打算致仕,那么也就罢了,但此番他是有机会高升一步到京中干个清贵之职,那心态就不一样了。”冯紫英耐心地解释道:“他也需要积累一下名望,拿出一些实绩来,所以我才会把这桩事情交出来,看看他的态度。”
“那若是朱大人不肯接手呢?”吴耀青为此事也花了极大心血调查,基本摸清楚了情况,所以很有些舍不得把如此大一桩功劳交给朱志仁。
“如果他不肯接手,那只能说明他已经毫无做事的心气了,这等人便是入京为官也已经毫无价值了,自然就是我来做。”冯紫英眼睛微眯,“但只要他愿意做,我当然希望能够他做,这也算是一个投名状,不管他内心如何,这件事情上也算是论迹不论心了。”
吴耀青默默点头。
“耀青,我日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可能是我一人能做完,也不可能只有我们一拨人能做成,还要拉拢和联络更多的人,求同存异,让他们加入进来一起做,只要在大方向大原则上能够协调一致,我们都可以携手合作,”
“那大人的意思是,永平士绅一样也可以加入进来开办矿山铁厂、炭场水泥厂?”吴耀青有些不敢置信。
“当然,为什么不?”冯紫英看着吴耀青,“耀青,你觉得我是那么看重银钱的人么?”
吴耀青缓缓摇头。
像冶铁新工艺和水泥配方,这些都可以说是价值亿万的绝密,换一个人便是三十万五十万两银子来买也未必愿意卖,但是这位爷却是很落落大方的主动交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来发财,这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子都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这也是山陕商人为何如此段时间就汇聚在冯紫英身边,而且死心塌地,人家就是觉得冯紫英是做大事儿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黄白之物,跟着这样的人合作,他们坚信未来可以有更大的收获,所以他们才会明知道修卢龙抚宁榆关的水泥混凝土路投资巨大而且看不到多少回报,最后仍然同意,就是觉得冯紫英这样做必定有其道理,哪怕是投资他这个人都是值得的。
“对,我不那么看重钱银,钱财身外物,而且我一直认为银子要花出去才叫银子,没花出去的存在银窖里或者钱庄里,那都是一队死物,毫无意义。”冯紫英很肯定地道:“如果永平士绅愿意加入进来,把他们埋在地下的钱银拿出来投资建矿山铁厂,生产铁料铁器行销四方,何乐而不为呢?起码也能为朝廷纳税,也能让更多的人和家庭用得起像铁料、铁器和水泥这些东西。”
===庚字卷
第一百二十九节
魅力===
吴耀青大为触动。
虽然他也知道这位小冯修撰是有大格局大气象之人,但在最初跟随冯紫英的时候他并没有认为冯紫英会有多大造化,更多的地还是从自身出路的角度来考虑的。
那个时候林如海寿命无久,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肯定没有他们的位置了,何去何从,而林如海又是冯紫英的岳丈,在汪言率先愿意投效冯紫英的情形下,没有谁会拒绝这样一个机会。
唯一有些让人遗憾的就是冯紫英当时身份略低,而且还需要去北地发展,但有其父蓟辽总督这个身份做后盾,其他不利条件都可以抵消掉了,所以吴耀青、顾登峰、曹煜、钱桂生等一干林如海的幕僚们都选择了跟随冯紫英北上。
事实证明选择没有错,冯紫英很快就出任永平府的同知,虽然一个五品同知和两淮巡盐御史比起来仍然有较大差距,但是冯紫英年轻啊,才二十岁,前途无限。
而且看看其在永平府同知位置上做的事情,能能武,清理军户隐户,一举压制本地士绅的影响力;山陕商人大举进入开矿建厂,榆关港建成,辐射整个辽西和东蒙古;迁安之战大胜,民心士气大振;十万流民迁移,朝廷满意,也带来了一大批为未来永平府发展的劳动力。
这仅仅是一年时间不到。
可以说人家三年都不了的事情,他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做成了,这是一个做实事的能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6/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