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3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0/1718


方有度原来是来冯府里边蹭饭最频繁的,不过他现在少了许多。
他的家小已经进京了,尤其是妻妾都有了孩子,一儿一女,也让冯紫英老娘艳羡无比,也一度那方有度的事情来敲打冯紫英。
今日方有度来必定是有事,而且肯定是和自己南下之事有关。
“没想到紫英你居然没有推荐我而推荐了梦章和克繇,”方有度笑嘻嘻的夹起一筷子烟熏狍子肉,放进嘴里嚼着。
“方叔你这么聪明的人的难道还不知道缘故?”冯紫英没好气地道。
方有度一愣,他原本以为冯紫英推荐范景和贺逢圣却没推荐自己是另有安排,要以自己和冯紫英的关系密切程度,这一群同学中无人能及,却没想到没自己的份儿。
细细一琢磨,方有度恍然大悟,“可是南直、闽浙人都不得入?”
“嗯,你看看我,工部右侍郎崔大人,还有魏广微,孙居相,吴亮嗣几位,要么北人,要么湖广人,总之不能和开海有瓜葛,这也是朝廷的安排,”冯紫英也慢条斯理地拈了一筷子糟鹌鹑,细细咀嚼着,剔除骨头,“而且梦章也有其他人找到小弟,希望小弟推荐,”
“哦。”方有度是真正穷苦人出身,若没有老丈人的资助,便是在京师城中三五年里都别想买得起一所宅子,所以在人脉关系上远不及范景和贺逢圣这些人,所以方有度倒也能理解。
“而且,即便是无此原因,小弟也不会推荐方叔你。”冯紫英没有遮掩什么,“内参暂时还不能离人,若是哪一次小弟不出京的公干,倒是可以推荐方叔你。”
方有度叹了一口气,自我解嘲地笑道:“那我这算不算是作茧自缚?”
“哼,方叔,别生在福中不知福了,多少人想挤进这个编辑部呢。”冯紫英轻笑,“我不信方叔这段时间府上就没有收到各种邀请。”
方有度笑了起来,“看来紫英你也没烦扰得不行吧?愚兄不比你啊,许多都是来自徽州府那边的亲朋故旧,我老丈人也是来了信,”
“是不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冯紫英能理解。
南直那边几个府州,本身就和浙江那边经济联系紧密,徽州商帮、洞庭商帮都赫赫有名,在南直、山东和浙江这一片和山陕商帮展开竞争,而开海之略势必对整个南直、闽浙的经济民生都产生巨大影响,稍微有些头脑的士绅商贾们都在评判着朝廷这轮开海战略的利弊影响。
“差不多吧,连我老丈人都感觉到了。”方有度点点头,“开海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海贸商人,更涉及到造船等行业,而且海贸外销的货物就是那么几大块,茶叶,纸张,瓷器,丝绸,药材,我们徽州府的茶和纸素来有名,亦有大批运往宁波那边,”
“方叔,你这是在暗示我们此次调查应该倾向于宁波么?”冯紫英笑了起来,“小心都察院找上门来啊。”
方有度也不是雏儿了,撇了撇嘴,“紫英,你少给我说这些,你敢说你们这一行难道就不接触那些个士绅商贾?那你们怎么调查核实?要接触,还能免得了那些人的游说礼物?”
冯紫英摊摊手,“那该是崔大人和孙大人操心的事儿,我就是一个帮闲打杂的,”
“哼,你说得轻巧,谁不知道你现在是皇上和内阁里边都挂了号的,户部郑大人和工部李大人都专门招你细谈,你以为这些消息能瞒得住人?那些个商帮会馆的人无孔不入,在这京师城里势力大着呢,这些消息早就传了回去,我告诉你,你今儿个南下,肯定是万众瞩目,你自个儿也小心一些,别让都察院那帮人给盯住了。”
冯紫英当然知道方有度这是为自己好,替自己担心,不过他也有思想准备,“方叔,谢了,崔大人也和我专门谈过,此番我们不会表态,只做调查,结论要等到回京之后再来做,”
“这有用么?你只要走上几站看些什么了解些什么,人家都能明白你评定的标准是什么了,如果有些无法弥补的,自然就要想方设法来走其他歪门邪道了,这些商人为了自己目的,无所不用及,”
方有度说得口水爆蘸,冯紫英有些好笑,“方叔,你这是在说包括你老丈人也是如此么?”
方有度一愣,最后苦笑,“恐怕也差不多吧,总之我知道你们这一趟出去,有些事情免不了,但是须得要掌握一个度,这些商人们一旦发起狠来,那可是真的舍得下血本的,但你一旦收了他们的礼,若是不能遂他们愿,”
“不能遂他们愿,他们又能如何?”冯紫英轻笑,“我们这一趟可是有御史随行保驾,孙大人以及都察院岂能不明白这一趟我们所要面临的情形?”
方有度仔细打量了一番冯紫英的表情,猛然间醒悟过来,心中砰砰猛跳,压低声音道:“紫英,可是朝廷早就有了定议?那你们这一趟?”
冯紫英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只是端起酒盅抿了一口,“皇上和内阁的心思我们下边人怎么好去猜度?既然安排我们去走一遭,那就走一遭呗,更何况本身就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如你所说,开海涉及到那么多事务,经济民生,营生产业,这也是对各地官府的一个考察吧,”
“啊?”方有度觉得冯紫英所言极有道理,但是又有些不解,“可你们这一行却并无吏部之人,”
“现在不是吏部之人,未必日后就不是吏部官员呢?”冯紫英悠悠道:“这个时候吏部之人随行,那不是明确告诉别人么?”
===丙字卷
第一百五十三节
属于自己的路(本卷终)===
方有度走了,带着些许兴奋和期待走了。
冯紫英提醒了他保持安静,点到即止。
这只是冯紫英的一种观察所得,未必正确,但是必要的形式仍然要走,而且到最后拿出决定结果时,仍然要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来,无论是最终选择哪一方。
冯紫英也不确定朝廷里是不是已经确定了某些事情,但是以他的观察和判断,如果真的要等到自己这一行人去调查结束之后再来决定谁该列入首批开海港口,那无疑就有些可笑了。
毫无疑问,宁波也好,漳州也好,泉州也好,都是有一些能够支撑开海的基础条件的,就像自己和许獬所说的那些条件一样,这几座城市都有基础,唯一就是各有所长罢了,认为哪一方面更重要,最后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能罗列出一二三的理由来,这完全没有问题。
关键还在于朝廷内各方的博弈角力直至妥协。
当然,你要说这些基础条件毫无用处,那肯定也不可能,但字本身都具备一定基础情况下,更多的还是各方在朝廷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博弈了。
但无论如何,自己这一行都要给皇上和内阁一个交代,这既是博弈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为下一步全面开海做好铺垫。
“非熊,这边就只有全靠你了。”冯紫英在王应熊肩上重重的拍了一掌,意味深长。
“放心,紫英,我明白轻重。”王应熊知道对方明日便要启程南下,事情肯定尤其繁杂,但是却专门和自己抽出半个时辰来说西南流土之争的问题,足见对此事的重视。
上一次对方如此重视的时候就是宁夏镇出乱子之前,这充分说明了对方在军务上的灵敏嗅觉。
郑崇俭跟随冯紫英平定西疆,至今尚未回来,但是最迟也不过就是明年就要回来,而且多半就要直进入兵部!
这几乎就是庶吉士散馆之后没有能入翰林院那帮人的待遇了,甚至比那些人都还要提前一年!
这份机会既是冯紫英给郑崇俭的,同时却也是郑崇俭自己争取来的,没有之前郑崇俭有针对性的对甘肃宁夏那边在职方司等各方获取的情报编撰,柴恪怎么会同意让他跟随出征?
现在若是有这样的机会轮到自己,王应熊当然不会放过。
“不过,紫英,这流土之争的矛盾不是一年两年了,你就这么担心会爆发出大乱子来?”这个问题王应熊忍了许久了,实在忍不住还是问了出来。
“非熊,若是你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大周卫镇军队在西南的情形就应该知道我为什么担心了。”冯紫英站在窗前,从翰林院这幢楼阁的窗户里向外眺望。
“现在朝廷的心思都在九边特别是辽东,宁夏甘肃之乱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因为粮饷不足只能优先保障辽东引发的祸端,但是和西南这边的兵力部署相比,宁夏甘肃又要好得多了,西南诸卫所的士卒基本上已经纯粹沦为了屯田农民,毫无战力,我们能看到,那些近在咫尺的土司们会看不到?”
王应熊本身就是重庆府人,紧邻云贵那等宣慰司,对那边情况也较为了解,正因为如此,他也是很好奇这作为北人的冯紫英对宁夏甘肃如此敏感倒也罢了,怎么也对西南如此了如指掌了?
就因为前次那贵州一个流官来告状一事?那也未免太夸张了。
西南那边哪一年没有这等情形?
不是土司进京喊冤,就是流官告状,都察院和吏部、刑部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紫英,你说的也有道理,但就因为这个?”王应熊总觉得还是有点儿不可思议,这大周全境出问题的地方多了去,冯紫英怎么就盯着西南这边了?
“这么说吧,你看看这一次开海举债所得,有几两银子军饷会考虑西南卫所?”冯紫英平静地道:“一两都没有!除了西征和复土沙州哈密所需,就是考虑蓟辽,然后还有登莱和闽浙的水师舰队,轮到西南那边的时候,怕是十年后看看行不行,可我们的这些地方官府又有几个意识得到觉察得到这等局面?”
王应熊沉默不语。
他在老家虽然也算是穷苦人家,但是因为王氏是大家族,还是有一些亲戚族人在外奔走的,对这那等流土交织的地方情形还是有所闻,土官骄狂,流官跋扈,再要针锋相对,受苦的都是当地百姓。
土司们都是仗着人熟地熟,强龙不压地头蛇,而流官们则是仗着干几年就走人,甚至就是要寻点儿毛病出来,找点儿事情以便能向下来京察的上司们作为邀功之凭。
所以几乎每年在四川、贵州这些流土交织区域都会有许多械斗和纷争,但好在没有酿成太大的事儿。
“大家都有恃无恐,只怕一旦酿成大的祸端,也许就要成星火燎原之势,若是卫所营军在弹压不力,没准儿就要成第二个宁夏之乱了。”
见冯紫英语气这么肯定,王应熊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
西南四川贵州这边可不比宁夏甘肃,那真的是山高林密,外地官军去了也未必能适应得了。
尤其是在山区里,地势复杂,补给艰难更是比甘肃宁夏那边难十倍,再有烟瘴湿热之扰,想都能想得到如果真的变成了叛乱会有多么麻烦。
“紫英,真的这么危险?你觉得哪里最危险?”
“非熊,你看小弟是那种危言耸听的人么?如无意外,当是播州!”冯紫英再度拍了拍王应熊的肩头,“无论如何,我们先做好有些准备,有备无患,只有好处。”
王应熊只比他大三岁,几个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中,孙传庭最小,其次就是冯紫英和郑崇俭、傅宗龙、许其勋了,再次就是方有度、王应熊、吴甡、宋师襄几个,相差都在一两岁和两三岁之间,像范景和贺逢圣他们都要大几岁,像练国事、许獬这些人就更大了。
“紫英,和我猜测的差不多,那或许小弟可以另外安排一番。”王应熊也是一个不甘寂寞之辈,目光炯炯,“播州离我们老家很近,不过就是三四百里地。”
“哦,说来听听。”冯紫英眼睛一亮。
“愚兄有几个叔伯兄弟都是那边贩私盐的,颇有胆略,”王应熊一边思考一边道:“他们去经常深入那边贩盐,和那边一些小土司头人也有交道,对那边情况也比较熟悉,”
寻常人三四百里地已经相当遥远了,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县,但对私盐贩子们却不算事儿,便是千里之遥只要有利可图,一样敢做。
冯紫英也来了兴趣,“既是如此,有许多事情便可以先做起来了。”
“舆图?”王应熊点头。
“舆图是必须的,兵部职方司的舆图我见过,极为粗略,而且未必准备,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让你几位叔伯兄弟先勾画一些最紧要地理舆图,特别是除开那些大道之外的山路小道,既然是贩私盐,那肯定对这等路径很熟悉才对,”冯紫英点头,“另外还要选址,若是真的要出事儿,官兵要征讨,补给之处当设立在哪些地方,水源所在又有那些不易被破坏,”
“另外更重要的还是人!”见王应熊若有所悟,冯紫英提醒道:“一旦起战事,一帮对播州那边地形民情熟悉的人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恐怕尤为重要,而且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再要来物色这样的人,未必来得及,也未必合用,”
原本只是泛泛而谈,现在却越说越深入,冯紫英是想要防患于未然,而王应熊则是希望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能为己所用,所以也是一拍即合。
对冯紫英来说,他当然乐于将这样一些机会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拿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些个同学尚未真正形成完整的“三观”,尤其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给予他们机会,同时在这类机会中不断给他们灌输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以求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这就是冯紫英想要达到的目的。
郑崇俭已经在西疆开始崭露头角,柴恪对其很欣赏,或许回来之后,他就能紧随柴恪在兵部稳步成长,如果顺利的话,两三年后就能授兵部主事,可以说前程远大。
王应熊同样可以效仿,而且非常现实。
前世晚明万历的三大役之一播州之乱至今尚未爆发,但是冯紫英已经觉察到了火引子在嗤嗤燃烧了,就看什么时候能引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0/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