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1718


“嘎吱”一声门响,小段氏进来了,看看姐姐和铿哥儿大眼瞪小眼,也有些奇怪,“姐姐,铿哥儿,怎么了?大喜之事,怎么这般情形?”
段氏这才把情况一说,小段氏倒是反应挺快,“那肯定得要把大伯那边也要续下来,怎么办?当然就是兼祧了,让铿哥儿兼祧啊,多娶一房不就结了,那一房生下的儿子就可以去承袭大伯那边的爵位,延续大房香火,这边一样啊,不过这种兼祧,要官府批准,而要袭爵的兼祧,估计还要麻烦,得皇上批准吧?”
这种事情听说过,民间兼祧倒也不少见,但是在大周刚立国是倒是比较多,毕竟战乱年间嘛,但现在就不多见了。
关键是这种牵扯到袭爵的问题,那就更有牵绊了,还得要去问一问礼部那边,如何操作。
冯紫英倒是心中霍霍猛跳,这要能多娶一房大妇,那可就真的是太让人意外了,而且这种意外甚至有点儿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的感觉。
“母亲这种事情最好还是先写信问一问父亲,毕竟咱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事情,还是问一问父亲妥当,另外儿子再托人去问问礼部那边,看看礼部那边以前有没有遇到过过这种情形,这还真的是一个新鲜事儿。”
冯紫英的话让大小段氏都连连点头,这不是小事,涉及到两房的袭爵和香火延续,别承接了大房那边,这边却不许了,那可就真的成了笑话了。
馆选考试就在东阁。
实际上参加馆选的人数不多。
照理说二甲三甲进士都可以参加馆选,但是实际上三甲进士馆选可能性基本上为零,甚至二甲进士五十名以后的可能性都很小,除非有某位阁老特别欣赏某人,或许还有些机会。
所以这一科参加馆选的进士数量也只有七十余人,其中三甲中参选的也不过寥寥几人,估计应该更多地来感受一下氛围吧。
大周馆选考试比殿试更简单,时间只有一个半时辰,八百字的策论文章,出题也是由礼部会同吏部拟题,然后由内阁临时性的确定。
这一次的考题就显得波澜不惊了,论官员德政。
这一篇文章太过宽泛,见仁见智,而且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所以大家都可以随意发挥,而实际上者留给考选官们的操作余地更大,同时也更不易跳出窠臼自由发挥。
不过冯紫英还是没有按部就班,他在对官员德政应当建立一个相对细化的定期核查机制,并且要特别注重德政教化的效果和效率。
当然,八百字,同时又是这等话题,冯紫英本身也清楚自己现在已经是风头人物,如果再要折腾,弄不好就真的要成众矢之的了,所以也就是浅尝辄止,留有余地。
馆选庶吉士对于内部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对于外界来说,却远不及会试和殿试那么热闹喧嚣了。
沈一贯和方从哲脸色都看不出端倪来,当叶向高表明了赞同冯铿试卷入选时,他们也只是眼皮子微微动了一动,便再没有表示。
叶向高的理由也很中肯,能够提出官员德政教化的细化考核想法,哪怕其操作性还需要商议,但是这的确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方向,虽然在文理上略逊,但是毕竟是二甲第九,那么入选也是情理之中。
六部九卿堂上官们的态度也不一,但是连萧大亨、李廷机和郭正域这等人都表明了认可的态度,冯紫英馆选通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甚至在最后连沈一贯都予以了认同。
可以说冯紫英馆选入选的顺利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齐永泰和乔应甲,也包括一直以为自己是中流砥柱的叶向高。
所以在得到这个结果冯紫英反而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独自在家中书房里思考了许久。
他需要研判这种局面为什么会这样。
他不确定这样的局面是不是多重因素造成,但是他感觉,除了永隆帝的态度因素外,恐怕朝廷重臣们的态度还是有些微妙的变化了。
或者说他们也日益意识到了目前困局可能需要一些新的外部因素来尝试找到突破口以便于打破困局,那么一些原本他们觉得离经叛道的东西,好像也就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如果是这样,冯紫英觉得自己这两年里会同青檀书院的同学们的一些折腾就还是大有收获了,连续不断的上书,起码让朝廷重臣们对这一类新鲜东西不是那么抵触了,可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观察一下形势。
这是一个好现象,意味着自己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想法,都可以在一种默许的情形下在翰林院读书观政其间“兜售”了,他们或许不认同,但是起码不会禁止,那么这就是种子发芽壮大的机会。
===丙字卷
第八节
如意算盘===
诚如冯紫英所想的那样,馆选庶吉士对民间来说水波不兴,甚至没有多少人知晓,但是对官场中人来说却意义重大。
老百姓哪里懂得起什么庶吉士和普通进士的区别,都是要观政,都是两三年后授官,都是要当大老爷,在他们看来都差不多,只有进士才知道这是一个关键门槛,决定你未来仕途上限的门槛。
除了每科一甲三人,那就只有庶吉士才能有资格进翰林,进了翰林才有资格入阁拜相,当然这只是资格而已。
每科庶吉士一二十人,散馆后能入翰林的起码也在十人左右,也就是说二三十十年下来起码有百十人具备入阁拜相资格。
但是你有资格但并不表示你就行,甚至你就算是庶吉士出身,说不定一辈子连六部九卿堂上官都做不到呢。
但单单这份庶吉士的身份,还是能让官场中人对你高看几分。
哪怕你做不到入阁拜相,但是你这一科庶吉士里没准儿就能有呢?
这份同在翰林院里修学治书观政的情谊,也能让你在官场仕途站几分先手优势呢。
王子腾刚结束完对山西镇的视察回京到家,就接到了通报,妹夫贾政来了。
虽然有些疲倦,但是王子腾却没有让贾政多等,径直让他到书房等候,自己换了衣衫便过去。
“哦?冯紫英馆选庶吉士了?”饶是王子腾有些心理准备,还是颇为震动,“这可是大周朝第一个十五岁的庶吉士,这个冯家大郎在不断的创造历史啊,十五岁的二甲进士,现在又成了十五岁的庶吉士。”
“是啊,二兄,这几日里我邀请他过府一叙,就是想要先探探他的口风,……”贾政捋着颌下几缕胡须,颇为懊恼地道:“我让琏儿和琏儿媳妇去打探,但是都说冯家大郎现在无心其他,心思都在馆选上,现在馆选成功,我本打算再次邀请,却听得二兄回来了,所以先来见二兄。”
王子腾点点头,“存周,三丫头怕是不行了,你怎么考虑?”
贾政心中唯一一丝希望也断绝,但其实他也早就料到此事不可能了,倒也不失望,“夫人的意思是让宝钗,我的本意是让黛玉,……”
王子腾明白过来,这夫妻二人怕是有分歧,所以才来找自己。
沉吟了一下,他内心还是希望自己妹妹女儿嫁给冯紫英的,这样能让几家关系更为密切。
“我听闻林如海这个丫头身子骨不好,而且丧母,冯家怕是不会应允吧?”王子腾显然是早就得到了自己妹妹的介绍。
“嗯,黛玉身子是单薄了一些,不过她年龄也还小,再等两年也许就好些,至于丧母,我倒觉得问题不大,如海好歹也是列侯出身,又有探花傍身,冯家肯定是愿意的,……”贾政这番话倒还是公允,“宝钗那边,丧父倒在其次,关键是冯家未必愿意接受皇商这个家世,加之还有文龙的事情,……”
王子腾忍不住皱了皱眉。
贾政的话很不中听,但是却是实话,薛蟠在金陵那桩事情始终是一个隐患,须得要处置好才行,否则宝钗嫁哪一家恐怕都会有些麻烦。
还有皇商身份问题,就看冯家计较不计较了,单论武勋家庭恐怕不会太在意皇商身份,但是若是论这进士出身,恐怕多少就有些关碍了。
“存周,我听闻林如海现在也被都察院盯上了,现在虽然还没有动作,但是不可不防啊。”王子腾悠悠的提了一句。
贾政吃了一惊,林如海是自己妹婿,虽说妹妹已故,但是林如海一直未娶,还有黛玉这个丫头在,所以他也很关心林如海的情形。
“二兄,此言当真?为何会如此?”
“尚不确定,我也只是听闻一些风声。”王子腾脸色阴沉。
据他所知,恐怕还不止于此。
江南甄家应该是被都察院盯上了,所以才会牵扯到林如海,但是江南甄家牵扯面甚广,可能还会波及到义忠亲王,都察院意欲何为,现在还不清楚。
在王子腾看来,皇上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太大的动作才对,但是有时候却也不一定。
这都察院实在是一条不太好驯服的疯狗,一百多号监察御史,便是左都御史也不可能完全驾驭得住,除开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史,几乎人人手底下都有一帮铁杆打手,再加上随时可能加入战团的六科给事中,这大周朝的科道御史言官们就是战斗力最强悍的一帮文人。
一旦激发起来,那就算是皇上都一样难以控制。
你可以留中不发,但是这帮家伙就能一直撕咬不放,迫使你皇帝都不得不有一个交代说法,除非你真的不要颜面了。
“如海一直颇为清正,怎么可能会被都察院盯上?”贾政有些不相信。
“存周,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再说了,你也应该林如海那个位置意味着什么,这么些年,和他打交道都是些什么人?你难道不清楚?”王子腾倒也没有随意攀诬,只是平静地道:“现在只是有这样一个迹象,但会不会牵扯什么,或者演变到什么程度,都还不好说,我只是说有这样一种风险。”
这却把贾政给吓得不轻,若是林如海被卷入这等事情中去,会有什么后果?反倒是黛玉的婚事都还要放在一边了。
见贾政被吓住,王子腾这才道:“林如海之事,我估计纵然有牵连,但是毕竟是太上皇时候的事情,纵然都察院不肯罢休,但是我想皇上肯定会有所维护的,所以存周倒也不必太担心。”
见王子腾说得笃定,贾政心中稍宽。
“但愿这等事情不要牵扯到如海,否则我妹妹怕是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生。”贾政黯然道。
“存周也不必想太多,这种事情朝廷内部也都意见不一,没准儿拖上一年半载,太上皇和皇上那边有了计议,便是那都察院一帮人折腾,最终也可能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而已。”王子腾摆了摆手,“不过这冯家大郎的事情,我觉得不妨这样,你们先找个机会探听一下冯家大郎的口风,不具体说谁,只问他婚姻之事,若是尚未定亲,便说愿意为其作伐,这样问他的想法,这边我给冯唐去信。”
贾政精神一振,“二兄和冯唐那边……”
王子腾沉吟了一阵,这才缓缓道:“朝廷规制,这总督一职不宜久在一任,尤其是我是武勋出身,恐怕这方面要求更甚,我估计朝廷年底可能有意让我卸任宣大总督,出任三边总督。”
三边总督便是总管甘肃、宁夏、固原和榆林四镇的总督,算得上是冯唐的直属上司了,若是这般,王子腾为自己外甥女作伐,只怕冯唐还真要掂量一二。
贾政立即就明白了王子腾的打算,这是根本就没把林黛玉计算进去,而是直接为薛宝钗考虑了,心中不豫,但是却又不好反驳,只是沉默不语。
王子腾何等人,如何不明白贾政所想,淡淡地道:“存周,你也莫要以为我是为我妹妹考虑,你也知道薛家现在的情形,若是不扶持一把,怕是这薛家就要没落下去了,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把握说服冯唐,若是冯唐不允,那我便为林如海丫头作伐,你意如何?”
贾政是个烂好人性子,王子腾这么一说,他也承认薛家现在的情形相当困难,恐怕这一房也就只剩下一些银子了,而且这等营生都还在萎缩,若是一个强有力的夫家来支应,只怕那点儿银子都要化成水了,摊上一个薛蟠这样的长子,薛家也的确难。
不过贾政不认为王子腾就能说得通冯唐,以冯紫英这样的身份,只怕未必愿意听其父的意见了,而且冯唐也要为其子未来前程考虑。
斟酌了一番,贾政也只有先答应下来。
不过他倒也是在琢磨,若是自己妹婿那边能先和冯家说好,那便好了,只是自己却不好再出面,否则让王子腾知道了,只怕这贾王两家就要起嫌隙了。
或许可以给自己妹婿去一封信?
这种纠结的心情一直到回到自己府上,在仪门处遇到了探春过来,给贾政见礼,看到探春出落得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模样,贾政内心没来由的一阵烦躁,为何自己却都是为别家女着想,自己女儿却从未考虑进去?
内心却是多了几分愧疚,把探春叫住问了好一阵,方才离开,弄得探春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父亲这是怎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