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7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3/1718


也别指望朝廷能给你多少支持了,一纸关于巡抚任命就是最大的支持,其他就要靠你自己了.
"道甫,既然紫英去了陕西,那陕西那边所有一切朝廷就托付给他了,但他来信也谈到了种种困难,比如这乱军的问题."
齐永泰不指望朝廷给自己弟子多少支持,但是却也要让一干人知晓现在陕西乱局的真实情形,也免得日后处置起来朝中那些清流御史们攻讦紫英手段酷烈了.
他对自己这个弟子还是有几分自信的.
来信中虽然谈到了种种可虑担心之处,但是却没有求援求救的意思,只说一来需要时间,二来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陕西本土士绅,免不了要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到时候肯定会告状信如雪片般往朝里寄,也希望老师替他担待和顶住压力.
齐永泰对这一点倒是不觉得有什麽,局面凶险若斯,若是没有点儿非常手段,焉能收拾下来?
他虽然性格方正,却不是拘泥古板之辈,成大事不拘小节,这一点他是赞同的.
冯紫英行事落拓不羁,善于出奇至胜,这正是要收拾陕西这种危难局面所需要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是齐永泰给冯紫英回信中郑重其事提到的一句话,让他只管放手做事,其他不必多管.
只是这些也需要提前和朝中诸公透露一些,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陕西乱军大小有五六十股,大致分成几片,一片在延安府北部,从保安\安塞\绥德\米脂一直到葭州,一片在延安府南部和西安府东部接壤地区,宜川\洛川\鄜州\宜君\白水\澄城都算作这一片,青涧\延川和吴堡夹在这两片之间,……"
"还有一片就在庆阳府的宁州\真宁一带,一直延伸到平凉府的崇信\泾州\灵台,这一片和延安府这边的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太多联络,但是延安府北面和南边这一片已经有勾联的趋势,……"
叶向高皱起眉头,"乘风,你想要说什麽?"
"进卿兄,不知道大家算过没有,这几十股乱军人数,大的几支,一支能超过万人,少的也有七八百人,算下来总人数应该超过十万人了,当然论战斗力肯定不算什麽,但是朝廷是否应该有一个如何处置这些人的方略?"齐永泰一摊手,"我记得当初朝廷给紫英的指示是剿抚并举,让自己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对策,但我考虑这十万人若是一半招抚下来,那这些人该如何处置?"
"放回去,也许天时稍微不好,可能这些人又会啸聚为寇,甚至再起变乱;撵出边墙,放逐到草原上,也许就会成为蒙古人侵扰我们的臂助;斩尽杀绝?恐怕朝廷也做不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情来,那该怎么办?"齐永泰看着众人,"紫英在信中主要就是提到这一个问题,他需要一个答复."
这其实是冯紫英在信中的一个要求.
涉及到众多的乱军归宿,若是只有王成武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冯紫英作为兵部右侍郎兼陕西巡抚当然可以临机权变处置,但是涉及到几十支乱军数万乱军以及他们的家眷如何处置,那就需要朝廷给出意见了.
"紫英的意见呢?"叶向高哪里能不明白齐永泰的意思,径直问道:"他还是兵部右侍郎,又身处前线,应该给朝廷一个合理建议吧?"
方从哲和李三才也都看着齐永泰,齐永泰点点头:"他有给出建议,他认为陕西人多地少,尤其是土地贫瘠,稍有水旱,便难以为生,可以迁民戌边,但是这个'边'是指辽东\东番\南洋\虾夷地,而非西北边疆,他认为就目前交通状况,后勤粮食连四镇军队都难以保障,消耗代价太大,不宜让这些人继续滞留原地,……"
这是冯紫英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
他也希望能够开疆拓土,但现实却告诉他西域之地要想开疆相对容易,但是要守下来就太难了.
这需要持之以恒源源不绝的后勤保障,这也意味着需要一个强大富足的朝廷来支撑,而现在的大周做不到.
小冰河期带来的气候变幻会给陕西这一带持续带来旱灾,前明的故事已经上演过,那么冯紫英不希望在这一时空重演,而大周朝还需要几十年来慢慢改革和积蓄实力,只有等到朝廷具备了这种财力物力的时候,才说得上在西北发力拓土,但这之前,收缩是必须的.
===癸字卷
第一百四十一节
微妙局面身处两端===
冯紫英提出的建议朝廷不是没有考虑过.
陕西这一二十年来一直不顺,水旱蝗灾害交替,尤其是旱灾接连不断,说一句民不聊生不为过.
而北面富饶的河套又在土默特人手中,使得土默特人的威胁始终难以摆脱而不得不保持三边四镇必要的军事部署.
陕西连年连自己糊口都困难,那粮饷补给从哪里来?尤其是粮草后勤物资供应,就只能从后方来了,这中间的运输消耗就是一个大问题.
榆林和固原二镇略好一些,但比起其他边镇都一样难许多,而宁夏\甘肃二镇就真的太难了.
单靠军屯根本没法保障,而且也使得边军战斗力大为削弱,一支心思都扑在屯田上的军队,是很难长期保持足够的战斗力的,在面对蒙古人和亦力把里人骑兵袭扰时,就会处于一种艰难的被动挨打局面,稍有不慎就会被其趁虚而入.
无论是从湖广\河南输入粮食物资,还是从山西\山东和北直输入,都面临着道路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消耗问题,在当下交通状况堪忧的条件下,即便是冯紫英都束手无策.
引入土豆\番薯和玉米是一个对策,但是传统影响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对这种外来引入的粮食的猜忌和不信任心理会一直干扰这些作物的推广,没有一二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冯紫英认为很难做到让这几种作物在西北普及开来.
即便是这些外来高产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问题,但要开疆拓土征讨西北,进而向中亚地区进军,光复汉唐故土,还面临着各种战略物资的巨大需求问题,这也是现在大周朝难以承担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先收缩确保稳定,留待时机成熟才是明智之举.
"不仅仅是陕西,其实河南\山东乃至江南都存在地少人多矛盾日显的问题,所以当初安福商人迁民东番,我本人是支持的."方从哲忍不住接上话,"但陕西是边地,守边必须要有足够的民力,否则边镇士卒从何而来?江南兵员根本就不适应西北生活,若是大规模地迁民到东番南洋,且不说这些百姓能否适应南方湿热气候,若是人都迁走了,一旦有事,如何募集民力夫子应对?"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但紫英所提及的的确是一个问题."叶向高想了一想之后才道:"这都需要在局面稳定之后才能来考虑了,但当下紫英其实提出的是这些乱军一旦归顺之后的处置问题,处置不好,这些乱军还会降而复叛,始终是一个祸患."
齐永泰三人都微微点头,他们都明白这是最紧迫的问题,冯紫英要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权力.
"当下恐怕也只能先剿抚并重,招安的乱军可否先转入卫军辅军,等到平定之后再来计较?"李三才迟疑着道.
"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些乱军中也有聪明人,肯定会要求朝廷有一个明确方略,朝廷若是准了其招安,日后便要以此为据,朝廷要想变卦,只怕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方从哲皱着眉头道.
"当下西北军在山东作战,不知道下一步朝廷如何考虑?"齐永泰突然问道.
叶向高三人都沉吟不语,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乱军招安收编之后,去芜存菁,然后补充进入三边四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