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0/1718


“这还只是兴修水利一项,夏秋两季田赋,历年顺天府在北直诸府中排位靠后,当然理由也很多,但以顺天府的条件,是不是就真的只能位列倒数几位?”冯紫英再问:“刑狱诉讼,居高不下,治安不靖,捕务废弛,盗贼滋多,境有豪棍而不除,刑部对此很不满意,我都不提教匪事宜,在沽河遇刺的事儿了。”
柴恪难以应答,好半晌才道:“那紫英,你以为这是会甫遗留下来的问题?”
“有他的原因,但不完全是,我以为更多的还是吏部和都察院在考核规则上的因循守旧,粗疏难明,所以长期下来积弊太多,导致这种情形。”冯紫英摇头。
大周延续前明的考课规制,分成“三等八法”,但后期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前明以贪、酷、浮躁、不及、老、病、软、不谨为八法,大周进行了调整,分为四格,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年(年资),然后根据这四格来进行分等,最后形成综合考课,以优、良、中、差四等。
照理说,守、政、才、年这四格算是比较符合对官员的考核规则了,基本囊括了一个官员全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政、才二格难以评判,除非是有特别出色获得上峰的嘉誉,而平常官员多以守、年二格来作为擢拔的依据。
这就导致了庸官平官盛行,因为守这一格除了上司的评价外,更多地来自地方士绅的评价,这就导致了多做多得罪人,不做不得罪人,甚至和地方豪棍沆瀣一气,左右官声,以达到升迁的目的。
“唔,看来你是怨气颇多,也有些想法啊,说一说吧,我也想听听你对吏部和都察院的考课有什么见解。”柴恪来了兴趣,对方直接戳到了自己管辖事务的要害,他当然要好好听一听,看看对方有什么高见。
“当下地方上考课最重守和年,年不说了,熬就是了,守以官声为主,但官声掌握在谁手里,除了上官,就是地方士绅,但要做事情,免不了就会有利益纠葛,就会引来攻讦,可论理政和才也应该发挥用处啊,但吏部和都察院对这两点没有足够细致详实的考课规则,难以明确,所以无法达到其考课的真正目的和意图,这是最大的弊病,可能吏部要说,这政最难考,可能一项政事需要三五年才能见出功效,又或者怎么来评判这项事务做得如何,吏部也不是行家,修路架桥,修渠屯垦,花费多了,急于事功,种种可能都存在,这些怎么来判断?……”
冯紫英说得很详细,娓娓道来,连续举了好几个例子,听得柴恪也是连连扬眉,颇为认可。
“紫英,你说的都颇有道理,但你也应该清楚,吏部统管整个大周考课,都察院只是协助,这样庞大的一项工作,单靠吏部这些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如你所说,这种专业性质更强的事务,吏部官员很难做出判断,只能听取这些官员上司的意见,而这些官员上司很多和下级官员可能牵扯利益或者感情倾向,这也让吏部的人更难以抉择,选择同意这些上司们的意见,那吏部考核几无意义,成了走程序,如果吏部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分析判断,自身又难以做到,……”
柴恪也谈了吏部的难处,也是实打实的。
冯紫英也认同柴恪提到的这些难处,“柴公所言亦是在理,那么明知道这里边有许多弊端,那么吏部就应当考虑如何来改革这些考核制度,改良,优化,调整,让其更合时宜,而不能这样听之任之得过且过。”
柴恪苦笑,“紫英,说易行难,咱们在这里探讨简单容易,但是要具体到如何来修正改良,就是一项庞大繁杂的事务了,不是你我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说就行,涉及到太多方面了,尤其是你提到的政、才这两项,几乎遍及地方官员所有工作事项,不好办啊。”
“柴公,正因为复杂难为,才更是要去做,这可以说涉及到整个朝廷至上而下的官府体系运作效率,而且以我之见,原来朝廷就地方上事务考核内容上既不全面,也已经落后于时代,对调动官员们的积极性和办事热情很不利,应该根据当下发展情况,重新做一次全面的梳理细化,这样能够更精准细致地将我们地方上的各项事务罗列出来,也能更准确地对官员们的政绩做出评判。”
冯紫英的话在柴恪的预料之中,这一位素来言不轻发,发必有物,敢于这么提出来,只怕也是早就经过深思熟虑了。
“既然你有此意,不如这样,你手书一份条陈上来,我先看看,咱们再来商议,如果合适的话,我可以将你的意见交与存之,提交到吏部进行探讨,最后根据情况来确定下一步打算。”
柴恪并无意贪没冯紫英的功劳,甚至还有意给冯紫英更多展示机会。
“柴公,你就这么信任我?”冯紫英笑了,对柴恪,他还是很信得过的。
“成不成还言之过早呢。”柴恪也笑了,“不过伱说的这些我也考虑过,但始终没有一个头绪,今日听到你谈的,倒是有些豁然开朗,你好好准备一下,要拿就拿出一个像样的方略出来,我可是很期待的。”
===壬字卷
第二百四十八节
走先手胸怀天下===
“这是套筒刺刀?”走近工坊中的床台,冯紫英上下打量一片热火朝天的“车间”。
这其实就是一个工作台,工匠和学徒正在熟练地操作工具器械,加工着雪亮锋利的三棱刺刀。
这是冯紫英贡献的“创意”。
带血槽,不适合砍劈,但更适合捅刺,更不易损毁,而且在后座上加了一个渐进式的套筒座,可以轻松地插入到火铳前方的特制突前座架上。
在需要展开近战的情况下,这种轻型火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迅速转化成为一个不太标准的长矛。
当然操作灵活度没有那么高,但对于即将面临生死抉择的情形下,总比纯粹如一根烧火棍一般的火铳要强太多了。
毕竟许多士卒在成为火铳兵之前都进行过长矛的基础训练,而现在这个不伦不类的“长矛”,在面临近战的情况下,起码能结阵抵挡一番,甚至救命和扭转战局。
“是,按照大人您建议,我们工匠们综合试验许多种,最后终于还是试验出这种套筒刺刀最适合这种普通火铳的加装,只需要在三棱刺上加一个套筒座,就能和火铳完美结合,应对一般的近战完全足够了,本身这也就是一个临时应急的解决手段。”
正在介绍的匠作总师不无感慨地介绍道,对冯紫英的“创意”也是赞不绝口。
遵化铁厂在交给京畿军工坊之后,迅速成为京畿钢铁军工联合体的一部分,其工艺、管理和产量都迅速得到了质的改变,加上遵化铁厂本身就有大量技术工人,这种蜕变式的提升比起从无到有的建设简直要快太多了。
而军工作坊原本也有一定基础,但是在技术层级上却要比原来在永平的军工作坊差太多,所以当来自佛郎机和尼德兰的西夷工匠以及自身培训出来的工匠陆续加入遵化军工坊后,这里的产能和技术质量也一样得到了长足提升。
虽然在自生火铳的制作上仍然还存在一定困难,完全依靠手工打造的扳机机簧对工艺要求很高,随意制作时间和成本也都花费甚大,随意这边的军工坊主要还是以生产普通火铳以及斑鸠铳为主,自生火铳只能少量生产,一个月产量不足百支,低于在永平府那边的军工坊。
但即便是这样,也很不简单了,遵化军工坊只是经过了简单的改造,和补充了一部分匠师匠人,就能达到现在这种状态,已经让山陕商人们十分满意了。
冯紫英满意地点点头。
虽然火铳产能还没有完全提升到让人满足的地步,但欲速则不达,只要有这批匠师匠人火种在这里,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熟练匠人培养出来,日后军工坊产能只会越来越大,产品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冯紫英已经建议兵部将王恭厂的火药厂搬迁到遵化,这样从钢铁、火铳、火炮和火药的生产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现在这一段时间所产的火铳主要是供应哪里?”冯紫英随口问道。
虽然这里现在是属于山陕商人们的产业,但是生产计划却还得要按照兵部的来,人家还是大客户,还是唯一客户,自然要尊重对方意见。
“还是以满足辽东和蓟镇为主,考虑到现在京营已经抽调出几部作为新的宣府镇进行组建,所以京营这一部分也是在优先保障之列。”
这个问题不是匠作总师来回答,而是王绍全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0/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