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1622


接下来的一个月,赵瀚治下就两件大事:规范乡约,给村长发工资。
张秉文带着几个士子,把各地乡约汇总,删删改改交上来,赵瀚又亲自修改了几条。
然后,分为两种。
文字粗俗版,让人发到各村镇。
文字高雅版,编入新版《大同集》。
文章名字就叫《大同乡约》,可以理解为“大同世界价值观”。尊老爱幼,结交良善,勤勉持家,守法敬业,诸如此类。
不要以为它没用,数百年之后,它会成为万民共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是乡约的潜移默化。百姓即便不识字,口口相传之下,也会逐渐懂得道理,并以此来教育子孙,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良好品质。
就在李正围困长沙的时候,劝农所陈希颂突然求见。
“培育出了什么良种,还是研究出了什么新农具?”赵瀚笑问。
陈希颂就是献上《农书》那位,被扔去做劝农所的主事。他拿出一张机械图纸,兴奋道:“总镇,水转大纺车,可以纺棉纱了。”
赵瀚先是一愣,随即狂喜。
三十多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啊,这他娘的在十七世纪简直要逆天!
赵瀚连忙查看图纸,结果看得一脸懵逼,问道:“如何改进的?”
陈希颂害怕赵瀚听不明白,详细解说道:“水转大纺车,之所以不能纺棉纱,是因为棉条的拉力不够,用水转大纺车来纺纱经常会断。”陈希颂指着图纸说,“总镇请看,我在这里加了走车和压板,还加了三道齿轮。水转大纺车带动转轴,转轴通过三道齿轮,减缓旋转的速度,就能减轻棉条的受力。穿过小走车的压板,钩住锭杆,纱线就被握持住了,走车也握持住纱线。转轴通过绳套转动锭杆,就可以给纱线加捻。”
赵瀚听明白了,主要就是加了三道齿轮,同时装配更精细的走车、压板和锭杆。
不过这玩意儿肯定有缺陷,必须先手工搓制棉条。其次是纺出来的棉纱很粗,不能用于纺织精细棉布,只能用于纺织一些粗棉布。
一句话,定位是低端市场,可以大量生产粗棉纱!
赵瀚非常满意,对陈希颂说:“今后继续改进,这次奖励你十两白银。另外,五年之内,其他商贾使用这种纺纱机,每年都必须给你一笔银子,否则就会被官府查抄!”
“多谢总镇!”陈希颂大喜,他们陈家要发财了。
古代对专利没啥概念,若是普通纺纱机,赵瀚还真不好管理。
但水利纺纱机就不同,那玩意儿太大了,一查一个准儿。
给陈希颂发明专利权,一可刺激工匠搞发明,二则有利于推广大纺车。陈家为了利益,必然主动推广,只盼整个江西都用这种机器。
赵瀚非常高兴,工业技术革命似乎开始了。
===256【铸币计划】===
村长的工资,定为每月两斗米,也就是三十多斤,够一个农村壮劳力吃饱。
只能自己吃饱,无法养活家人。
因为村长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自己种地。
劝导纳粮、组织修路,这些活动,都处于农闲时节,本来就无事可做。
至于调解纠纷,吃饭时间捧着个碗去了,一边扒饭就能一边把纠纷搞定。心大的还能让村民先打着,自己把饭吃完了再说。
这种级别的工资,相当于每村多养一个老师。
对了,乡村老师的工资,如今由各村的村民凑粮供养,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你可能质疑这不是义务教育,但新中国也是这么过来的,农民愿意养自己村的老师,并且对老师格外尊敬。
即便如此,财政开销还是太大,因为今年要赈济湖广、广东受灾百姓,还要大量向兵祸严重的地区移民。
“宝泉局已经建起来了,几种钱模都已做好,这个月就能开始铸钱。”
费纯、宋应星二人,前来找到赵瀚议事,并且还拉着李邦华和黄顺甫。
费纯说道:“财务司与政务司,对多铸哪种钱有争议。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法论,各有各的利弊而已。”
“不能铸太多折十钱,否则百姓吃亏。”掌管政务司的黄顺甫说。
费纯争执道:“就算不铸折十钱,也当多铸折五钱。否则的话,平钱、折二铸造出来,铸多少咱们就要亏多少!”
李邦华建议说:“折十钱盘剥百姓太过,平钱、折二又必定亏损。依我看,全部铸造折五钱吧,并且宣布粮行一律不收折十。”
“若是粮行宣布不收折十,民间谁还会用?老百姓手里的折十钱,不就砸在手里了?”黄顺甫关注的是民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1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