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566

  “这是有预谋的呀!”
  杨庆饶有兴趣地说道。
  “公爷,根据各地的情报,大同社的几个人,正在各地不断串联,游说那些秀才举人和在乡的退休和革职官员,让他们到京城汇聚,打着旗号是预备迎驾。这些人的花费很大一部分都是各地士绅资助,目前已知的除了山东和云贵暂时还没有,其他各省都已经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按照目前的情况估计,到南京的秀才数量最终肯定突破五万,大明在册的秀才就有十几万,而朝廷治下的不会低于十万。”
  南镇抚使徐平说道。
  “那么你猜他们要干什么?”
  杨庆说道。
  “属下以为,这些人是在等圣驾还都再行事。”
  徐平说道。
  至于行什么事这个就不用说了。
  “都在等这个机会啊!”
  杨庆冷笑道。
  很显然秀才们正在酝酿一场针对他的风暴,而整个士绅阶层都或多或少卷入其中了。
  “公爷,属下愚钝,属下不懂公爷为何非要迎驾?圣驾在长安不是更好?纵然公爷忠于大明,不忘先帝之恩,然圣驾南归,必然给那些小人可乘之机,那时候有些冲突,反而使先帝在天之灵不安。”
  徐平说道。
  当然,这话就很宛转了。
  这意思就是你不迎他,两家相安无事,李自成也一样不会让龙兴天子受什么罪,他安安稳稳在长安当宠物圈养不是更好?他要回来的话,就算他自己无意,东林党和大同社那些人也要利用他,挑拨他,最终使双方发生冲突,那时候是杀还是不杀?
  “有些事情终究需要做个了断!”
  杨庆说道。
  的确,有些事情终究需要做个了断!
  “还有一件事,暗探发现了桂逆手下的吏部尚书丁魁楚,目前就在南京城内,而且和张国维,瞿式耜两人有过联络,瞿式耜家的暗桩也报告他们之前有过密谈。但是在瞿府新建的一处书房进行的,咱们的人无法靠近监听,只知道谈得气氛不错,出来时候都带着笑容。”
  徐平说道。
  “丁魁楚?他们有什么可谈出笑容的?”
  杨庆意外地说。
  张国维和瞿式耜不可能跟桂王有什么勾搭,他们好歹也是龙兴天子的大臣,桂王无论如何也是叛逆,是龙兴天子敌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理论上他们之间不应该有勾结……
  “我记得你们在广州造过谣,说桂王一家半年死俩,是因为称帝引起太祖震怒,所以才惩罚他们,对不对?”
  他突然说道。
  “是的!”
  徐平立刻点头。
  “不会真被吓坏了吧?那倒是有趣得很!”
  杨庆饶有兴趣地说道。
第三零九章
绞索
  杨庆对于永历还是保持一丝敬意的。
  如果他能够归顺……
  无论目的是什么,只要他去掉帝号重新回归大明的藩王,那么杨庆就不介意暂时给两广一个事实上的割据权。大明这两年的发展,多少有点超出他的预期,尤其是两广大步进入资本主义,这一点很出人意料,既然这样不妨先让他们成长下去。
  两广的实力终究有限。
  他们适合割据,但要说能够威胁他那就是笑话了。
  杨庆已经容忍了一堆割据政权也不在乎多一个,只要依然算大明的地盘就行,桂王和秦王都一样,都是大明皇帝的臣属。尤其是两广士绅第一个踏出殖民步伐,这一点的确很令他惊喜,这样一边纵容李自成向西域扩张,一边纵容桂王向南洋扩张正好他在后面收好处。若桂王称藩那么河仙港肯定要对南洋公司开放的,这座棱堡港口已经正式开始使用,作为交换他也可以允许两广商船北上越过台湾海峡。
  最终展开一场扩张和海上贸易的竞赛。
  或者竞争。
  至于以后……
  他需要在乎以后吗?
  难道两广那点实力还能阻挡住汹涌南下的几十万明军?只要完成内部改革,这天下无论哪个割据势力在明军面前都是渣渣。人口和兵源的差距太大了,大到无论对谁,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大明都是碾压。
  总之杨庆对丁魁楚的到来装不知道就行了,剩下是四民大会的继续会议,很快常设委员会的选举完成,总计九十九名常设代表。其实最终选出来的四民比例都差距不大,士子代表二十三人,农民代表二十七人,工匠代表二十六人,商人代表也是二十三人。他们共同构成常设委员会,在四民大会结束后常驻南京,专门监督朝廷的施政,作为坤兴公主的代表杨庆自然晋级杨委座。
  但他没有投票权。
  他本身又不是四民代表,只是为四民代表服务的。
  总之常设委员会就这样诞生。
  这个不需要皇帝批准。
  而下一个议题就是四民大会如何行使对朝政的监督权。
  大明目前的制度是内阁以会议决定国家事务,然后会议结果交监国做最终裁决,如果会议中商议好了的不用说,商议不出结果的,那就是监国做决定。这一点和过去倒过来,过去是各地奏折先到皇帝手中,皇帝转给内阁研究对策,内阁把研究出的结果给司礼监呈报皇帝,皇帝批准后交六科下发。而这种次序的颠倒,代表着内阁由皇帝的秘书机构,变成了真正的国家决策机构,皇帝或者现在的监国变成了裁判,类似于明治期间的倭国。
  而皇帝或者监国的裁判结果,仍旧由司礼监拟成圣旨,再交给六科校对下发。
  当然,理论上是校对。
  但实际上后期都变成了审核。
  六科的给事中们才不会管圣旨文理是不是通顺呢!他们认为不合理的内容就不盖章,他们不盖章这份圣旨就不合规矩,圣旨不合规矩那么各部尚书就有权不理。
  这就是六科的特殊权力。
  那么四民大会的监督该在哪一个环节监督呢?
  杨庆的计划是撤销六科。
  内阁的会议已经是各部尚书都参与的了,无论他们同意不同意,按照规矩交监国裁决,这已经是他们同意接受监国裁决。那么六科这个机构的审核纯属浪费,完全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个环节,所以干脆把六科撤销,然后圣旨直接送六部。但涉及财政,内阁成员任免,法律制定,对外战争等等一些重大事项的,必须先由四民大会的常设委员会进行讨论,如果四民大会常设委员会不同意,那么就有权封还。
  这些特定的事务,皇帝或者监国不能绕过四民大会。
  其他的就不管了。
  这个监督权就很霸道了,这就意味着在这些重大事项上,皇帝也必须得听四民大会的。这事实上已经超出四民大会设立的目的,理论上四民大会只是监国召集,向监国转达民意并监督朝廷施政的机构。
  但现在这实际上是在压制皇权。
  当然,对于那些文官们来说,一看就知道,这是杨庆给龙兴天子准备好的套索,四民大会都听他的,龙兴天子想换阁臣,只需要四民大会不同意就行,这样内阁军方那些阁臣一个都不能动了。同样龙兴天子回来,也没有动用户部和内库资金的权力,后者本身就在张嫣手中,连帝国银行的账户都是张嫣的名字,而户部的银子花多少得四民大会同意。各地驻军将领的任免,在之前已经交给了大都督府组织部,除非龙兴天子换组织部总长黎玉田,否则他连军队的将领都换不了,而换大都督府组织部总长还是得四民大会同意。
  至于他拉拢黎玉田……
  别逗了,这个混蛋是杨庆手下最核心的党羽,谁都知道他其实是杨庆的狗头军师,相当于李自成身边的牛金星宋献策,估计就连这套架空皇帝的布局都是他参与策划的。
  这是不给龙兴天子任何机会。
  锦衣卫指挥使倒不是阁臣,那个龙兴天子可以换,理论上他可以免了杨庆的锦衣卫指挥使,然后重新换上自己的亲信,比如常延龄这个理论上的同知就行。但问题是锦衣卫从上到下都是杨庆的嫡系亲信,甚至还都是狂信徒,谁敢去顶走杨庆,估计是看不见第二天的太阳的。
  特勤队那些刺客们弄死个这样的傻子还不简单?
  绝对不露一丝痕迹。
  常延龄估计还不至于这么傻,他富家翁做得也挺舒服,没必要变成杨庆的敌人一不小心被灭门。
  也就是说回来后的龙兴天子,没有财政支配权,没有军权,没有锦衣卫的控制权,只能当一个傀儡,一个理论上内阁的傀儡。这原本应该是东林群贤梦寐以求的,他们原本努力的就是把皇帝变成内阁的傀儡。但可惜现在的内阁是杨庆控制的,哪怕改革后的内阁依然如此,阁臣绝大多数都已经换成杨党,东林群贤只有内阁四个尚书。杨庆这是以内阁把皇帝变成摆设,然后以四民大会阻挡皇帝更换阁臣,最终皇帝回来他的权力依旧固若金汤。
  那皇帝还能干什么?
  连花钱都得四民大会同意啊!
  他就是收买也没钱收买,皇室的钱都在张嫣手中,张嫣管龙兴天子去死,这个侄子的归来,严重影响了她和杨庆的逍遥快活。而张嫣又控制着皇宫里的宫女太监,因为这些人全都是她掏钱养着,也就是说龙兴天子回来后,连宫女太监都控制不了。
  张嫣不签名,主管皇宫事务的韩赞周一两银子也取不出。
  都在帝国银行的银库里。
  都在张嫣的户头上。
  而帝国银行的银库就在张嫣正修建的万寿宫地下,作为帝国银行大股东之一,张嫣在这座新宫地下用水泥和花岗岩修筑了一个巨大银库,据说里面填进了超过一千万两的银锭和超过一百万两的金锭。
  而王承恩倒是会念旧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