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566

  虽然北方粮食产量的确不足,但也不是无法维持,关键还是在于士绅不交税,他们不交税,仅仅是那少量税户是养不活清军的。但这种事情得看多尔衮有没有这样的魄力,知道如何解决不代表他能做,毕竟他要让士绅交税也就不再是圣主明君了!
  “圣主明君,圣主明君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杨庆冷笑道。
  “侯爷。”
  史德威走过来说道。
  他身旁跟着的几个四民代表立刻就要跪下。
  “几位代表无需多礼,你们是代表百姓而来,不用对任何官员行礼,说起来官员该给你们行礼,你们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
  杨庆赶紧扶住其中一个年龄最大地说道。
  那人立刻感动得掉眼泪了。
  另外几个也一样,很显然忠勇侯如此贤德超出他们想象,其中一个官话说得勉强凑合的赶紧吹捧忠勇侯几句。然而令他们惊喜的是,忠勇侯居然紧接着改口成他们的乡音,而且非常的标准。
  “侯爷是腾冲的?”
  那老代表惊喜地说。
  好吧,这就是腾冲来的,不仅仅是腾冲卫的四个,还有腾越州的,明朝在腾冲军民各一个行政单位,分别隶属云南都司和云南布政使司,腾越州直属永昌军民府。这也是明朝向缅甸方向最远的直属地,再向西就是土官的宣抚司了,而土官辖地自然没有资格选什么四民代表,他们要是献土内附就有资格了。
  “不是,我是北都锦衣卫籍,不过对腾冲还是知道不少的,比如磨盘山?”
  杨庆拉着他的手笑道。
  “对,对,有磨盘山!”
  那老代表激动地说道。
  他当然不会这个名字原本历史上代表的含义,李定国与清军的最后一场血战啊,基本上可以说是南明在西南战场的最后挽歌。一战斩清军两个固山,两个公爵在内近万人,但胜利也是用明军最后一批精锐的鲜血换来的,他们用这一场迟来的胜利,为桂王一系的抵抗划上句号。
  “侯爷,小的想问侯爷,这种地瓜在腾冲能不能种。”
  旁边那个略懂官话的问道。
  “当然可以,回去你们就可以带着一批,算是我送给乡亲的,不过这东西产量虽高,但不如米养人,平地还是稻米为主,山岭薄地可种这个,倒是你们那里最适合玉米。只是玉米需要育种,这里的玉米种也是从江北运过来,你们那里肯定不行,崇山峻岭无法运输种子。回头我帮你们在淮西找那里的乡亲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找个懂育种的,和你们一起回腾冲,在那里专门育种,不过这得看他们有没有人愿意去。”
  杨庆说道。
  “侯爷放心,只要他肯去,我们那儿的姑娘随便他挑!”
  那老代表拍着胸脯说道。
  他们那里其实最适合种烟,不过崇祯当年的禁烟令还在,杨庆暂时也没准备放开,这样就换玉米好了,腾冲玉米也是主要作物。
  至于育种员就不用说了。
  这个年代玉米实际上在中国包括云南在内的大多数省都有,但这个时代的农民不可能懂授粉之类的农业技术,只能由自然授粉,最终导致玉米产量低得可怜,同样也很少有人会种这种东西,根本对农业没有任何实质帮助。事实上直到民国时候玉米仍旧不是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更是低得可怜,山西的玉米普遍不过百,很多地方的农作物产量统计中根本就看不到这个。
  玉米威力的真正释放,关键就再于育种。
  自然授粉不行。
  人工辅助授粉作用其实也不大。
  有用,能让产量增加,但依然无法摆脱鸡肋状态,最多接近小麦在北方的产量,南方甚至更低,那么明显小麦更划算。
  而玉米威力的真正释放,手段也只有一个,杂交,这是唯一办法,自交种的确也可以,但那是现代,是多少年选育的,在这个时代想要使其增产就是杂交,两个自交系之间进行杂交以获得拥有杂种优势的种子。
  但只有一代。
  第二代产量就直线下降。
  但优势明显,至少可以比自交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农民会由对玉米不感兴趣变成感兴趣。尤其是冬小麦和玉米在北方的轮种会使北方旱田也能形成稳定的两熟,而这个时代北方最好也是两年三熟。
  杨庆之前就是辅助授粉。
  这个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淮西玉米治种区绝大多数都已经掌握辅助授粉,实际上很多皇庄自己也已经开始以这种方式治种。而此时他在淮西的育种田里搞的是杂交种,未来他的原则就是自交种搞科研选育培植更好的自交系,然后两个自交系杂交成单交种。未来甚至扩展到两个单交种杂交为双交种,甚至三个单交种杂交成三交种,那时候才是玉米威力的彻底释放,这也是整个二十世纪初美国玉米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最早在一九零几年时候美国科学家研究出了玉米杂交。
  至于技术……
  好吧,他承认是被某种神秘力量醍醐灌顶了。
  不过这种只是初级阶段的杂交育种,并不需要太高端的技术,这全是二十世纪初基因技术还没诞生前搞出来的,不牵扯什么高端东西,就是单纯的植物间管理,只不过管理的程序很复杂而已。
  杨庆亲自教授的第一代杂交育种田已经开始种下,今年他就能带着那些徒弟搞出第一批单交种,接下来会在淮西一带试种。但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限制了良种流通,要想释放玉米杂交威力,必须在每一个有条件的地方都设立育种站,然后由这些育种站培育杂交玉米种。江浙暂时不需要这种东西,因为这里的粮食足够,杨庆搞杂交玉米种是为了吸引西南山民出山到河南,同时以汉民用这个在西南山区扩展。
  这样他需要几个试点。
  需要让那些山民看到新种子的威力,只有他们都看到了好处,才会真正走出崇山峻岭,只要能够从云贵山区抽出一百万山民,然后再移过去一百万汉民,这片土地的稳定也就彻底解决。
  同样他也可以重新填充河南。
  这样就把腾冲列入自己的第一批试点好了。
第二五八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
  事实上不只是腾冲来的这些四民代表,这一次被杨庆组织起来参观皇庄的四民代表都很关心良种……
  当然,也不只是宣城的皇庄。
  来自南直,浙江,江西,湖广,云南,贵州,河南,山东,福建总计九个省,加起来近千个县和卫的三千多四民代表,都以省籍分组,在锦衣卫护卫下散开在南京周围各处皇庄进行参观,以此感受大明在监国统治下的繁荣昌盛。
  顺便学习新的工农业知识。
  地瓜无疑是明星。
  这个肯定是毫无悬念的,无论是云贵来的还是沂蒙山区来的,统统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地参观着这种神奇作物的种植过程,听那些皇庄百姓介绍它惊人产量和各种用途,顺便吃着烤地瓜,地瓜干粥,地瓜粉条炖猪肉,地瓜粉皮炖小鸡,喝着地瓜烧,还有奢侈的拔丝地瓜,就连刚刚地瓜叶子做的小豆腐都吃上了,完全沉浸于地瓜的世界……
  这些代表可是抓阄选出的。
  几乎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最底层的。
  他们非常清楚这东西的价值。
  玉米的吸引力不算太大,毕竟这时候玉米产量也就和小麦差不多,最多比小麦更抗薄地,有价值,但价值有限。至于土豆就不值一提了,江南的气候玩不了这个,最多只是少量菜园子作物,但还有一样引起云贵这些代表,尤其是贵州代表们的极大关注。
  辣椒。
  “诸位,此物如何?”
  宣城皇庄的村公所内,杨庆笑着对面前这些云南的代表说道。
  后者正辣得欲罢不能。
  红彤彤的辣油染红的一道道菜在桌子上散发诱惑的力量,那些被辣得不断喝水的贵州代表们就仿佛觉醒什么一样,即便不断喊着辣,但却依然筷子不断起落。
  “侯爷,此物最佳!”
  施州卫的一个代表用辣得发麻的嘴感叹道。
  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很难说,最早记载于万历后期,但云贵川吃辣椒是在十全老狗的后期,实际上此物在江浙并不受欢迎,哪怕南京的饭馆也极少见,辣椒的确在南京周围这些皇庄种植,但主要是给军队,这个是给河南驻军的罐头里添加做调味剂同时也帮助其冬季抗寒的,加了辣椒的鱼肉罐头,配上白米饭,已经是冬季里黄河沿线驻军的标配。
  但民间并不怎么吃。
  可对于贵州这些潮湿山区来的代表们来说,这种辣得冒汗的感觉仿佛勾起了他们骨子里的某种属性。
  “此物的确最佳!”
  数百贵州代表们几乎齐声赞叹。
  “等四民大会之后,一人带一包种子回去,此物没什么技术,在菜园子里种上就行!”
  忠勇侯抚掌笑道。
  而需要技术的工业就不同了。
  骡机。
  “这是新式的纺纱机。”
  杨庆指着厂房内被水力带动的纺纱机说道。
  大明的纺织业实际上早已经很发达了,至少珍妮机拿不出手,因为水力大纺车的效率超过珍妮机,只不过后者的手动,可以在家庭使用。而阿克莱水力纺纱机说白了就是和水力大纺车相似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就是偷师中国的水力大纺车,那么杨庆的改革起点就只能是骡机。
  “侯爷,此物能不能教我们?”
  一个代表看着纺纱机上那密密麻麻的纱锭说道。
  “你是皇庄的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