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566

  所以流落江南的宗室里面,要是身上银子多还好说,要是银子少的比如崇祯到南京才放出来的唐王,这时候日子过得就颇为艰难,还是杨庆让圆圆想办法跟张嫣提了一下才稍微宽裕了些。
  黄澍的事情就这样了。
  他这样的小角色也不需要杨庆来亲自动手,回头安排几个锦衣卫去抓来扔进狼穴的大牢,他招也得招不招也得招,反正对于这个勒索宗室的罪名他必须得认,话说对于这个纯属恶心人的家伙最好让他尝尝梨花杵,先尝完梨花杵再去坐审讯椅,底下烧得旺旺的,如果还能撑住就往铁女人里一关……
  那东西不是杀人的。
  铁女人里面的长钉在设计上是完全避开要害的,关在里面的人会在长钉穿体的剧痛和不见任何光亮的幽闭中,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它在中世纪欧洲可是赫赫有名!
  用它来招待黄澍这样的无疑是非常符合其身份,可惜孙之獬在李自成的治下,否则把咱大清这两大好奴才一起弄到狼穴挨个尝那些刑具,无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杨庆当然不是为这种事进宫。
  他是来领圣旨然后护送中使前往江北向高一功宣旨的。
  后者在这段时间已经将天长的存粮多半运到泗州,另外崇祯其实还欠李自成数十万石,这些也重新开始从海路北运,这些粮食在海州上岸,就近救济山东的饥民,由沈廷扬主管海运。也就是说加上高一功抢走的,崇祯在这一年实际上为李自成输送了一百五十万石,这些粮食最大限度缓解了北方的饥荒,再加上李自成的打土豪分粮和直接从南方购买的粮食,至少北方各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已经基本没有了。
  至于江南的负担并没增加。
  因为正常情况下淮河以南各省每年向北方运输的粮食,基本上得是这个数字的两倍,现在甚至还减少了很多。
  虽然因为四川的粮食输出断绝,湖广因为战乱刚结束还在恢复中,但鄱阳湖周围这个粮仓可没受过影响,洪泽湖区和巢湖周围这几个粮仓同样没受真正影响,哪怕江浙因为种桑已经无法提供太多粮食,一百五十万石余粮对崇祯控制区来说仍旧不算什么。
  以后随着湖广的农业生产恢复,这边的粮食供应还会增加。
  说到底这里不是北方。
  当然,倒霉的也是有的。
  至少北方的官员们想和过去一样挥霍无度是不可能了,据说北京城里的旧官员和勋贵们,都已经不得不把自己家的豪宅里花园刨了种菜吃,毕竟李自成如今在北京城里是搞类似于配给制,哪怕这些官员每天也都是按照人头数领粮食的。
  饭量大的想吃顿饱饭都不容易啊!
  还想喝酒吃肉?
  做梦去吧!
  杨庆很快到崇祯那里领了圣旨,连同传旨的太监一起出城,登船重新回到江北的大营中,第二天再次启程前往天长,在天长向早已经做好接旨准备的高一功宣读圣旨。按照此前设计的剧本,高杰因无故越境袭击而被撤职,不过他撤不撤都一样,因为接替盱眙总兵之职的是他外甥李本深,高杰只是到南京休养一下而已,他能够坚守盱眙没直接逃跑,这就已经算是难能可贵,崇祯对他还是比较满意的。而高一功所部另外得到五万犒军银,也就是象征性慰劳一下,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入侵者,但这样也得意思一下,然后就是高一功和袁宗第等人叩谢天恩感激涕零了。
  杨庆和随其北上的黄得功所部,监督着顺军在天长的撤军。
  就在圣旨宣读五天后,所有顺军全部撤到了淮北,这场让整个江南风声鹤唳的大战正式落幕。
  真正的落幕。
  因为李自成的回复已经到了,他拒绝了高一功等人原本提出的集结各部南下夺取扬州的建议。
  而且就在给高一功回复的同时,他已经派出了刘芳亮率领三万顺军增援汉中各军,李过率领的关中顺军也已经南下,十万顺军齐聚汉中,准备一举攻破剑门关夺取四川,很显然他在布忽必烈灭南宋的局,对于沿淮线的进攻他暂时还没什么兴趣。
  这样崇祯又面对一个麻烦了。
  李自成若夺取四川,那他就要陷入顺军的半包围中了。
  尤其是李自成打败张献忠后,完全可以让人继续打着张献忠旗号,向南进攻坚守在内江的马乾,甚至继续打着这个旗号拿下整个四川并顺流而下取湖广,这种事情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反正他们和张献忠都是老交情,收降张献忠部下然后让他们继续顶着老张的名,李自成再出一些兵力跟他们合伙,继续向前随便打哪儿都行,后面李自成坐拥都江堰灌溉区给他们提供粮食。他们为李自成拿下川南并出川夺取湖广,什么时候李自成想和崇祯摊牌了,这些家伙无非再公开投降他,然后李自成的大军顺流直捣南京,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那崇祯怎么办?
  他肯定不能出兵打李自成,那样他就替张献忠顶雷了,而且人家李自成还顶着他的旗号,打着为国讨贼的招牌呢!
第一二二章
杨庆式的装逼打脸
  “很简单,招降张献忠!”
  杨庆说道。
  “招降张献忠?”
  老王愕然道。
  反而崇祯陷入深思之中。
  “陛下,招降张献忠是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效仿李自成的例子封张献忠为蜀王,就把他目前的控制区给他,但是在其外划一条界线,张献忠不得再继续南犯,明确其封地不得向外扩张。然后以此传旨给李自成令其停止向剑门关的进攻,如果李自成强行进攻,那就让张献忠坚守,甚至必要时候朝廷派兵打着张献忠部旗号向汉中进攻牵制。
  总之就是要让张献忠守住剑门关。
  张献忠利于蜀王之位,且惧朝廷与李自成南北夹击,一旦南线确定没有了危险,那么必然与李自成在剑门关血战到底。
  他守住剑门关和咱们守住剑门关结果是一样的。
  而且可以让川民得以修养。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自古蜀地只适合割据,没有以蜀地为根基还能争雄天下的,故此张献忠对朝廷没威胁,最多也不过是一个军阀。
  但李自成不一样。
  张献忠得蜀强于李自成得蜀,更何况半个四川依然在朝廷手。
  除非朝廷能够抢先解决张献忠并控制剑门关,否则这是最好办法,而朝廷目前对那里依旧是鞭长莫及,单纯以马乾的兵力连自保都勉强,只是利用张献忠与李自成争夺汉中的机会才夺回内江。想要解决张献忠必须得大举援川,由朝廷出至少十万以上兵力入川,而且必须强将率领,那张献忠部下能打的可不少,但且不说沿淮线和江防各军都不能动,就算能动也得先过左良玉这一关。
  陛下可以试探看看,若臣与黄得功率十万大军西行,左良玉会不会让开大江?”
  杨庆说道。
  崇祯默然不语。
  他真不敢保证,左良玉割据之势已成,就连湖广的税收都被截留,甚至在一些张献忠走后被收复的地方都自己任命官员,朝廷派往湖北的官员反而都不明不白遭遇盗匪死在路上,可以说俨然藩国一样。而且这段时间里招降纳叛疯狂扩军,喊出的号称兵力已达八十万,在武昌时不时搞个演习,几十万人马示威,每年从朝廷还得要走一百多万的军饷,可以说自九江向西就是他的地盘,连朝廷的湖广巡抚袁继咸都不得不驻扎九江。
  他几次试探着召左良玉进京都被他推脱。
  如果杨庆和黄得功带着十万大军以援川之名路过武昌,那左良玉真得未必会让过九江,万一这支大军来个假途灭虢呢!
  有杨庆那就更不可能了。
  话说左良玉还得警惕自己变下一个刘泽清呢!
  “或者让左良玉援川试试?”
  杨庆接着说道。
  崇祯冷哼一声对他调戏自己表示不满。
  左良玉援川?
  是想让他直接做桓温吗?
  这个家伙得湖广之地就已经公然割据了,若是再把四川到手,那就不是割据了,而是直接就有夺天下实力了,再说左良玉也不可能去。
  他又打不过张献忠!
  那么这样算起来,还是招降张献忠最划算……
  “但是张逆之罪!”
  老王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
  这个的确令人头疼,烧崇祯祖坟灭楚王,蜀王满门,这一桩桩罪行毫不逊色于李自成啊!封李自成为王那是形势所迫,可张献忠这边没形势所迫,要是主动招降岂不是笑话?崇祯的颜面何存?至于官员反对倒不在乎,那些官员都应该知道李自成拿下四川意味着什么,只要崇祯愿意丢这个人他们是不会在乎的。
  “若是张献忠请降呢?”
  杨庆说道。
  “但他又怎会请降?”
  老王说道。
  “这个不难,派个人先到他那里讲明利害关系,他应该会做出正确选择的,毕竟以他的实力无法抵抗李自成的全力进攻。”
  杨庆说道。
  “陛下,奴婢以为倒是不妨一试。”
  老王说道。
  崇祯微微一点头。
  试试就试试,反正试试又没亏吃,如果张献忠真能主动归降,那么皇帝陛下自然宽宏大量,对这种洗心革面的迷途羔羊还是可以网开一面,虽说蜀王有点太狠,但如果张献忠能表现得恭顺一点,比如说承诺以后愿意为朝廷作战之类。
  那也不是不可以。
  重要的是这真得是完美解决目前局面的办法。
  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