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为何那样第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73

  少顷,他手一扬,抛了出去,石子从空中轻巧划过,砸到那棵枯树树干上,“啪”的一声响,枝桠上积雪受了震动,纷纷而下,落到树下的枯瘦的灌木从中。
  清清不禁看了他一眼,刚刚他出手的力道不算多重,竟能震落满树的雪。能有这样的效果,不是靠巧劲,就是凭内力,按裴远时的年纪,能做到两者中其一,已是相当少见了。
  兔子本蹲在树根旁,忽然受到惊扰,第一反应便是离开此处,它一跃而起,竟直直朝他们这边窜了过来!
  电光火石之间,裴远时飞扑出去,也不知得手没有,在雪地上滚了两圈才停下。
  清清拖着沉重的双腿上前,止不住地兴奋:“可是捉住了?让我看看!”
  裴远时气息未定,只是躺在地上略微摇了摇头,意思是没抓着。
  清清并不怎么失望,毕竟平日里她捉野兔,得用上网阵,绳索,圈套诸多手段,还不一定能得手。今日他们不过偶然邂逅,兴起为之,并没有提前准备,师弟那随便一扑,哪儿能就给他抓了去?山林间长大的野兔又不是吃素的。
  她温柔一笑,以示安抚:“初出茅庐,没有所得是必然,师弟不必气馁,日后勤加锻炼,再接再厉就是了。”
  说着,她朝地上还在喘粗气儿的裴远时伸手,想拉他起来,他并不扭捏,也伸过了手。
  没有预料中少年骨节分明的手指,清清的手中被塞进一团毛茸茸的物事,她惊叫起来:“这——这是?”
  灰褐色的半大兔子直挺挺地躺在她手心,正是方才枯树下那只,似乎是晕过去了,此刻一动不动,再没了之前左顾右盼的机敏神气。
  这只兔子——还真是吃素的啊!
  少年仍是躺在地上,方才气喘吁吁的累极之态却荡然无存,他朝着她笑,嘴角愉悦地勾起,眼睛倒映着雪后的天空,格外的亮。
  是想让师姐夸的意思。
  清清并不夸他:“你,你竟然作弄我!哼,逮到只兔子,有什么了不起的!遮遮掩掩,一点也不爽快。”
  她握着兔子,气鼓鼓地转身往回走,有心想留下一个利落潇洒的背影,奈何腿脚酸软,步履蹒跚,并没有什么气势。
  裴远时很快就跟了上来,他说:“师姐?”,语气有些试探。
  清清不理不睬。
  “师姐……”添了几分委屈。
  清清充耳不闻。
  “师姐…………”好像十分可怜。
  清清心如磐石。
  后面的人不再说话了,只默默跟着走,一时间落满雪的山道上只有沙沙的足音。
  阳光更盛了,雪后的天空一片湛蓝,大团大团的云朵低垂在天边,倒与身边满地的雪白相映成趣。一切都安静且明亮,偶尔林中有雪落下,窸窸窣窣的声响反而更添静谧安宁。
  差不多了,清清在心里想。
  她忽然停下脚步,猛地转过身,把怀中昏迷的野兔往身后人扔去,口中怪叫:“吃我一击!”
  裴远时的确被吓了一跳,不是因为清清,是因为兔子脱离了清清的掌控,竟一个激灵,在空中蹬起腿来。
  他倾身上前,想把它接住,它却借着他的手臂狠狠一蹬腿,跃进了路旁的树丛间,一阵响动后,逃窜不见。
  清清目瞪口呆:“它竟然,一直在装死?”
  被捉住的动物用装晕装死来迷惑捕猎者,这并不稀奇,可是刚刚他们两个都忽略了这样的可能。
  到手的兔子就这样飞了,清清懊恼地说:“算了,还没长成的小兔,没几两肉,等夏天长肥了再去捉一遍。”
  山高林密,捉过一次的兔子哪儿能再遇上一遍?若真能又被他们遇上,也算够倒霉了。
  “这兔子,别的做法我都不喜,就好一口烤全兔。现下流行的吃法是先卤后烤,以求兔肉没有腥味,只有香味,要我看,这完全就是画蛇添足……”
  经此风波,清清把方才的小别扭抛到了九霄云外,兴奋地分享饕餮经。
  “卤了再烤,腥味是没了,但留下的只有香料味,兔肉的鲜味野味也没了。卤了一夜,哪还有本来的滋味呀?”
  “刷上油,抹上一层豆瓣酱,香味就足足的了。烤成时,再撒点盐,撒点花椒末儿——师弟你不食花椒,真真是可惜,错过了多少好滋味,有句话叫‘山猪儿吃不来细糠’……”
  “咳咳,我没有说你是山猪的意思,扯远了扯远了。这点花椒末儿一撒上去,那叫一个香飘十里,我在小霜观烤,怕是镇上张铁铺也能闻到。咬一口,弹嫩爽口,又香又麻,配上点梅子酒,真是快乐赛神仙呐。”
  “这大冬天的,烤东西也不方便,煮汤锅吃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啊,昨晚的蹄髈连着腿,还剩半只,今天正好来做汤,弄汤锅吃!师弟你也别不吃辣了,尝尝嘛,试一试又何妨呢……”
  这一时,就试到了正月十三。
  这些天里,清清变着花样做带辣味的菜,酸辣萝卜丝、红烧猪脚、水煮肉片……裴远时从抗拒到食髓知味,也不过短短十日而已。
  清清对自己的厨艺越发自信了起来,没有了师父的耳提面命,她每日就在观中捣鼓吃的,或者看看杂书,外面雪还没化完,还算寒冷,便理所当然功也不练了。
  这样挥霍的后果就是,还不到半个月,观中的食材就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必须下山采买了。
  虽年节已经过了十来日,但镇上节庆的氛围仍旧浓厚。二人在镇里闲逛,买了些菜蔬,转来转去,来到了河边。
  清清一时兴起,想买条鱼回去做水煮鱼吃,卖鱼的陈叔就住河边,挨着渡口,十分好找。
  二人走到渡口边上,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清清——”。
  是苏小桃,她身边站着父母,皆笑着望向这边。
  清清上前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过年的寒暄话,小桃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她的手,问道:“年前我说要你同我去青州城看灯会,你可还记得?”
  清清自然是忘了,但她从善如流:“当然记得,但我除夕那天受了风,晚上发了高烧,卧病了十来天才能勉强下地走动……”说着,她以袖掩鼻,病弱般咳嗽了好几声。
  小桃立刻就原谅了她:“怪不得我等了你那么久,也不来山下找我,这病可还打紧?你现下感觉如何?怎么就急着出门了呢,现在还多冷呀。”
  清清只回答了她最后一个问题:“观里没东西吃了,师父有事,也离开好几天了,只能我下山来……”
  小桃闻言,气呼呼地瞪了一眼清清身后的裴远时:“那你师弟呢!是干什么吃的,也不说替你来。”
  裴远时无语凝噎,他也劝说了她别来,但她嫌观里太无聊,一定要来镇上放放风。
  苏家夫妇催起来了,小桃只得和清清作别:“等我从青州带好玩意儿回来给你!”临登上舟,还不忘警告地看了裴远时几眼,示意他要好好照顾清清。
  船夫摇着橹,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师姐弟站在渡口,目送苏家的小舟远去。
  渡口叫清远渡,此时稀稀拉拉停了几艘船,今日天气晴好,微风阵阵,远处群山的轮廓泛着淡淡的青色,白鹭贴着水面滑行,天高云淡,真有几分清远的意思。
  临走时,清清注意到有一艘小舟和别的不同,船头系了一根黛青色的布带。
  如果她没记错,这并不是本地风俗。
第20章
戴青
  这不是青州本地风俗,甚至不是西南这块儿的,船头系一条黛青色布带,是长安渭水边上的习惯。
  八水绕长安,渭水便是其一。相传,在天狩年间,一青年泛舟游于渭水之上,风大浪急,小舟被浪生生倾覆,青年亦没入水中,再无踪迹。
  家人寻了数日,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终放弃了寻找,只当他尸身被鱼虾叼食了去。
  未曾想,九个月之后,青年又出现在了长安。彼时他全须全尾,身上无一处落难痕迹不说,气度更是淡然高华,原先身上的沉疴旧疾皆无影无踪,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一般。
  后来……那青年投身于逐鹿之争,踏着鲜血与尘土,登上至尊之位,这个传说便流传开来,说是当年河中有鲛神相助,他才能转危为安,乃至最后能……
  真也好,假也罢。随着青年成为青史上最雄奇险峻的一笔,成为无数文人骚客赞颂或叹惋的对象,渭水边的人们开始自发在船头系一根黛青色布条,因为相传当日青年落水,身上所着便是黛青色。
  也许是为了祈福,也许是为了纪念,那都不重要了。过去了太久太久,来往于长安的船只纷杂,但船头那抹远山一般的黛青,却穿越了时空,与百年前渭水边的青色衣衫,有了奇异的重叠。
  从长安到泰安镇,水路得走上一个月。清清拎着鱼,回想起那艘虽然精致,但明显已经老旧的船只,船头的布带颜色鲜亮,实在让人不能不注意。
  更何况,这船平底方头,是典型北方一带的船只特色,比起青州一带的湍急水流,更适合长安八水宽广浅平的水面。
  也不知是镇上谁的亲故,不远万里来探访。
  回去的路上,清清把关于布带的传说一五一十给裴远时讲了,裴远时起先有些意外,随后又说:
  “我幼年时听闻过这个故事,这的确不是青州本地的习惯。”
  幼年?清清挑眉,裴远时是在长安长大的?
  但她并不多问,只感怀道:“近十年没见了,今日一遇,竟有些恍然。”
  裴远时闻言,不禁看了她一眼,初春的日光清凌凌落在身侧少女的眼睫上,眼睫下的眼睛有些惆怅,有些忧伤,有些故作老成。
  他觉得这样有点可爱。
  二人行至镇上最热闹的街,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他轻咳一声,调转话头道:“这鱼今晚怎么吃?”
  说起吃的,清清马上来了劲,正要高谈阔论,却被路人狠狠撞了一下,她一个趔趄,差点没稳住。
  撞她的人连忙拱手致歉,说没注意,清清大度一挥手,示意自己无事。
  那人又客气了几句,正要离开,见清清和裴远时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站在人群里,犹豫片刻,道:“你们是哪家的小孩?最近镇上不太平,还是少出来玩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