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885

  明初这种军事建设的蓝图,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特别是九边重镇这些地区,临时性的调兵遣将更是家常便饭。
  宣德年间,开始针对卫所制度有尝试性的改革,但都是点到即止,很少有太平皇帝肯去碰这种东西。
  直到嘉靖年间,卫所制度才收到了第一次冲击。
  先是山西、陕西两地总兵变成常设,而后,又将广东、广西、贵州、湖广原本的两名总兵,增设为四名总兵,改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
  万历年间,增设总兵于临洮、山海关。
  在天启元年,朱由校也曾增设登莱巡抚,专为东江镇提供物资支持,相应的,登莱总兵一职也在几月后登场,这些都阴差阳错造成了军事制度的改变。
  其实到现在,经过宣德、嘉靖几代帝王的努力,明代的卫所军事制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总兵官已然取代原来都指挥使的地位,成为地方最高武职官员。
  “洪永以后,边患日棘,大将之设,遂成常员。镇守权重,都统势轻,卫所精锐,悉从抽选,于是正奇参守之官设而卫所徒存老家之名。”
  这种制度一些史籍称之为镇戍镇,但朱由校觉得,这就是经过近百年来的尝试,发现可以代替卫所制度的营兵制。
  只不过历史上很可惜。
  终明一朝,营兵往往只是用罢即裁,精锐营兵自卫所抽调,战后复归于卫,这只起到了缓和作用,没多久依然会造成这些精锐军事力量的流失。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把嘉靖朝出现的营兵制度加以改善,和后来鞑清的绿营兵制结合,组成一种全新的军事制度。
  最后,再把这种营兵,变成如当下卫所一样的全国各地常设军事据点,而不是用罢即裁。
  这种崭新的营兵制,将取代现有的卫所制度,将大明的军事实力推上顶峰。
  当然,现在朱由校只是有一个构想,还没有成为现实。
  卫所在全国各地的数量太多了,这可是个庞然大物,需要找到各种有才能的文臣武将,为自己出谋划策。
  一旦轻动,遭遇挫折,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南巡,一是为了打破现有的地方制度,为将来的天灾人祸做足准备,二来,也是在为接下来全国范围内声势浩大的改革造势!
  舆论造势!
  皇帝亲巡,斩杀贪官污吏,地方上重新洗牌,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针对卫所制度的大改革,朱由校必须要做,当然这肯定也会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波动,因为裁撤卫所,影响的人太多了。
  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多地的暴乱!
  但是这些都不算什么,不打破旧有弊端,谈什么新生?
  说白了,这次南巡,就是因为朱由校已经利用阉党,在朝堂上“说一不二”,干什么都有一大批人喊着皇帝圣明。
  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塑造人设,大行改革。
第二百七十六章
为生民做主
  阵阵春风掠过金陵城下绿色的护城河水,皱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使得倒影在水中的人影都在轻轻地颤抖。
  魏国公徐宏基、抚宁候朱国弼、镇守太监杜升、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衔王永光等人正怀着各异的心思,翘首以盼。
  今日一早,众人都得到消息,说是御驾即将抵达南京,要他们准备銮驾,迎接天启皇帝的巡幸。
  可是眼下,已日上三竿,却仍未见勇卫营的明黄色旗帜。
  天启二年十二月的南京,天气虽已稍微凉爽,但是每当午时、午后的两个时辰之间,依旧闷热难耐。
  等了半个时辰,众人都是颇有微词,不断擦拭汗水。
  作为相传最受信任的内守备官,杜升自然免不得在这种时候遭受众人的频频侧目。
  原因无它,他是当朝权阉的干儿子,皇帝要是改变路程或者时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杜升很无辜,他的确是不知道。
  面对众人的指指点点,杜升也只得继续硬着头皮等待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众人全都有些不耐烦,一些打算看热闹的百姓,也都三五成群的悻悻离去,官员队伍中不耐烦的嚷闹声,也愈发多了起来。
  徐宏基冷冷一瞥,道:
  “都闭嘴。”
  话音落地,武勋队伍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文臣们没有反应,反而队伍最后,有人讥笑出声,魏国公徐宏基虽然是武勋领袖,但是对他们外臣却根本没有什么威慑力。
  何况在万历二十年的时候,徐宏基就已经替魏国公一脉主动放弃了他们的南京协同守备一职,手中并没有实权。
  这个时候,远处的地平线上,缓缓出现了一杆旗帜。
  杜升拿起千里镜,然后缓缓松了口气,看旗号,这正是天启皇帝亲自组建、编训的嫡系部队,勇卫营。
  除非奉旨出征,不然这支军队几乎永远都是陪伴在皇帝身边,保护御驾,勇卫营到了,这也就说明,皇帝真的来了。
  一下子,百姓沸腾了,官员的队伍也变得肃静。
  南京城内传出阵阵蹄声,却是驻在南京城内的锦衣卫南直隶总督办司,派出了一队人马。
  杜升在他们经过吊桥,放缓马速时拉住其中一人,鬼使神差地问:
  “你们干什么去?”
  “总管还不知道?”锦衣卫百户有些吃惊,随即笑道:
  “回杜总管的话,田都督接到了陛下谕旨,要我们派人马出十里迎接,皇命在身,恕不相陪了。”
  言罢,他一甩身,胯下一紧,喝道:
  “驾——!”
  望着锦衣卫的人马,文臣们窃窃私语,武勋也觉得很有意思,哪有皇帝出巡,不通知臣子迎接,先让锦衣卫前去的。
  杜升一脸凝重,心中百思不得其解,莫非魏父已经失信于皇帝,陛下要宠信锦衣卫了?
  这魏父,自然是指他干爹魏忠贤。
  朱由校骑在马上,一手按着帝王剑,另一手牵着马缰,遥望东南,明季金陵城的全貌映入眼帘。
  红绿色相间的富家苑色接连着雄伟的城墙,气势逶迤连贯,远处就是正有兵士来往巡卫的敌楼,与城下的庭园交相辉映。
  朱由校命令部队放缓行进速度,一点点观察着周围景色。
  近看金陵,还未及城中,郊外便已繁华之态尽显,亭阁楼榭依着道路两侧分布,高低错落,小商小贩、行商旅客来往吆喝,井然有序。
  一处酒馆,门外摆着一排双层二十坛女儿红,行过此处,酒香扑面而来,食客往来,络绎不绝。
  就连陈策,都不自觉地向那酒馆里多望了一眼。
  心中暗赞,好酒!
  正想着,远远而来一队锦衣校尉,人人都挂着督办司腰牌,经过之处,行人驻足而望。
  来到天启皇帝眼前,锦衣卫千户、都督田尔耕连忙下马,伏跪道:
  “臣南京督办司总督办田尔耕,参见陛下。”
  朱由校轻嗯一声,王朝辅也赶紧示意这些锦衣卫起身上马,护卫在御驾身边。
  “给朕选一处好地方,安排勇卫营扎营,朕就住在军营,今日不进城了。”
  “陛下,此间十三里,有一宽敞地方,山重水清。”田尔耕在本地多年,自然早将各种情况,牢记于心,说道:
  “陛下请,臣带路。”
  言罢,他将手一挥,十几骑锦衣卫便就列队在大军之前,缓缓开路。
  一路前行,田尔耕忍住了心中好奇,并没有去问天启皇帝为何不去宽敞明亮的南京城内居住。
  他在等,等皇帝问话。
  果然,没过多久,王朝辅将他召到后队来,附耳说是皇帝有事找。
  “田尔耕,朕问你,这段时间江南这一带,可还太平?”
  “太平,陛下治下,大明欣欣向荣,何处不太平。”
  田尔耕先是机灵地顺口拍了一些马屁,紧跟着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