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182


第一百六十二章
政潮
  海外华人对中国最大的期盼是什么?还不是希望本土的朝廷能够给他们提供保护,让他们远在他乡的时候,至少生命财产不要受到太大的威胁。不过现在清廷已经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连本土的百姓利益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是海外的了,而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没有保护海外华人的传统,基本上只要你出国后就和国家没有任何关系了,不要说一个华人在外国被抢被杀中国不会无动于衷,就是整个的海外华人遭到了种族屠杀这种事情,估计也是连屁都不会放一个的。
  也正是因为清廷对于海外华人的漠视,最终才使得现在海外华人对朝廷也离心离德,若不是为了能够在死后落叶归根回国安葬,海外华人早就将头上的这条辫子给剪掉了。最为明显的便是海外华人对清廷的捐官热情已经大大降低,以前开捐的时候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到了现在,基本上海外华人对于派往南洋捐官的大员已经是视若无睹了。
  谭延闿不知道海外华人到底有多么富有,不过光是看伍轩仁的家族可以毫不眨眼的拿出上千万两白银的财富的时候,就可见一般了。海外华人的财富先放到一边,谭延闿不是穷鬼,加上现在的这笔石油交易使得他已经彻底脱贫致富了,按照这份协议他不仅获得了三千多万美元的股份转让资金,凭借那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每年光是股利分红便可以达到一千多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此时的美元虽然还没有英镑这么强势,但也没有谭延闿前生时代这么“毛”,美元兑换白银是一比六,一千多万美元相当于七八千万两白银,随着白银的价格还在下跌,可以想象谭延闿如果采用白银付账的话,这年收益还会提高。
  “现在手里面有了钱也是到该还账的时候了,还要麻烦陆羽兄和广东商团的借款商人们商量一下,眼下这白银的价格还在下跌,我想将债务转换成美元来还账,也省得我再到市场上兑换白银,这对商人们也是有利可图的,何必将这笔兑换的费用便宜外国商人呢?”谭延闿笑着说道。
  伍轩仁也笑着回答道:“估计这个问题不大,这里面的利益相信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至少我作为你最大的债主,我是不会拒绝你用美元来还账的!”
  “这过了一年的穷日子,到今天可算是发家致富了……”
  谭延闿的话把伍轩仁逗得哈哈大小起来:“组安,你还会喊穷啊?如果你都喊穷,我们岂不是都要沿街乞讨去了?就算没有这个油田,你也完全可以偿还这笔债务的,抵羊纺织厂的股东们可从来都不会怀疑你的还债信用,再说他们还巴不得你不还,好用抵羊的股份来偿还呢!”
  谭延闿正色说道:“说到这里,我这还有一件事想同你商量一下,现在直隶这边打算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一起发行银元和铜元,虽说是联合行动,但是各自都在各自的地盘上来发行银元和铜元。幕友堂这边给出了几个方案,其中之一便是直隶这边我们自己成立一家银行,然后以这家银行为中心发行银元和铜元……这是一件好事,可以从国外银元中收回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权益,但是你也知道现在官员都是怎么一个样子,这好事也会办成坏事,最糟糕的便是一味的滥发银元和铜元导致通货膨胀……”
  伍轩仁听后立刻表示道:“开银行是件好事,绝对有利可图,现在还没有中国人开办的银行,只有类似银行功能的钱庄,但是这些钱庄显然不适应现在的交易状况。直隶这边若是发行银元和铜元,这对于银行来说更是一笔有赚无赔的买卖,按照国外的说法这可是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若是能成此事不敢说又是一个大油田,但在国内而言再也没有比这赚钱更容易的买卖了!不过既然是联合几省之力发行银元和铜元,为什么不集中到一家银行名下?不说赚得多,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市场来抑制通货膨胀啊……”
  谭延闿略微苦笑地摇摇头:“和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作,这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一旦真的出现通货膨胀的话,那也不至于将整个矛盾集中我一人身上……再者说来成立联合银行,单从张之洞那关就绝对过不去,他可是最反对商办的人,而且这老头在湖北现在正是缺银子的时候,他是绝对会答应联合行动的,但是也是我们几人中最不注意节制滥发银元的人,再加上其他省份一旦看到这里面利益巨大,必然是跟风铸银元,到时候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事情。我们成立银行不过是想通过完全商办的角度来保护直隶,并且通过经济手段防住外省的影响,甚至还要通过此举来入侵别省,至少要保住整个北中国市场的稳定……”
  伍轩仁听后皱了皱眉头,显然只要是个商人都不愿意看到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一旦老百姓手中的钱发了毛,必然会影响到其购买能力,那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东西该怎么办?别的不说,抵羊纺织厂家大业大已经是中国轻工业的龙头老大,国内纺织行业的绝对霸主,这么大的目标必然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
  伍轩仁相信谭延闿是绝对不干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情的,刘坤一没有接触过,但是张之洞他可是非常清楚的,自己在湖北也待了不少日子,张之洞本人也见过很多次。张之洞给伍轩仁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的差劲,到底是探花郎出身,对商人的成见也不是一般的深,连他自己也想不清楚,为什么状元郎都可以和他们商人合作愉快,反倒是探花郎对他们意见这么深?!
  “那组安对这银行有什么打算?!”伍轩仁问道。
  “还是老办法,有财大家一起发!我打算联合商股来办银行,这银行的主导权力还是放在你们商人手中,当然这银行的性质比较特殊,在必要时刻我也必须要行使一定的权力,你们也必须要配合我!在入股银行运营之后,若是谁有不满的地方,可以找我来退股,我会全资收购,但是绝对不允许卖给别人,一旦发现有谁的股本受到外国的影响,那必须是无条件被我收购,这一条非常重要,相信陆羽兄能够理解!”
  伍轩仁点点头说道:“这个没有问题,你打算占有多少股本?”
  “七成!只能多不能少!”谭延闿用手指比出了“七”的手势说道。
  伍轩仁说道:“这个没有问题,这家银行的功能比较特殊,你来占大头相信谁也不会反对,那我也插上一手,占一成,这样你我两人之力已经完全可以控制这家银行!”
  “这家银行不仅仅是开在直隶,我打算一旦开行,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天津、上海、广州、福州、武昌这几地都要开银行,而且是同一天开业,将来也还要再根据情况增添分行,像四川、湖南、山东等地也都要建分行……至于总行所在位置,可以在天津和上海选一地,我个人看法是先将总行建在天津,等过几年看情况放在上海,而股本方面你们可以讨论一下,到时候我这里会派人参与的……”
  谭延闿对伍轩仁非常满意,伍轩仁手上只要掌握一成股份,那这家银行的控制权就可以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是交往的时间长了,伍轩仁已经知道该怎么样来配合谭延闿,两人在芦汉铁路和汉阳钢铁厂的控制权中已经合作过两次,现在成立银行更是轻车熟路,伍轩仁一听便立刻做出了对自己和谭延闿最有利的方案。
  伍轩仁已经是铁了心将自己绑在谭延闿身上了,他知道谭延闿是伍氏家族能够重返中国的唯一希望,与谭延闿的联合也是建立在非常公平的基础上,至少谭延闿并不是一味的占伍家的便宜,而是两家互惠互利的合作。
  伍轩仁是这一代伍家的长房长子,伍家当初送伍轩仁回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在广东建立一个前进基地,试着和地方大员接触然后在慢慢的返回中国。这本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就连伍家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是伍轩仁非常幸运的碰到了谭延闿,更重要的是还没有等伍轩仁自己开口,谭延闿已经道出了伍氏家族的愿望,这使得伍家决定专心走谭延闿这条路,以试图恢复当年伍家在中国的地位。
  就在天津机器局拼命铸造铜元和银元的时候,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回复也终于送了过来,最终达成了联合行动的决定,近期将会由张之洞、刘坤一和谭钟麟联合上书朝廷,开始铸造发行银元。在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谭延闿的幕僚连同伍轩仁也加快了建立银行的脚步,这家决定在一个月后开张的银行,现在已经定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股本一千万两。
  谭延闿没有管这些事情,他相信自己的幕僚和合作伙伴在这方面比他更能干,他只需要抓住军事就足够了,有了前生记忆的他比别人更具有优势,也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相信“紧握手中的屠刀比权力更重要”的道理。只要有兵便有权,谭延闿自问自己的条件远比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都要优越的多,而历史上的袁大头更是没法和他相比,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麻烦居然来得这么快。
  七月,谭延闿已经开始筹备更大的威海卫北洋海陆两军联合演习的事务,没承想就在这个时候,监察御史胡景桂居然弹劾他“作风跋扈”、“嗜杀专权”、认为小站兵事浪费国帑。消息传到谭延闿的耳中,他不用想也知道胡景桂的后台大老板是帝师翁同龢在暗中给自己下绊子,谁都知道胡景桂和翁同龢的几个学生交往非常密切,老翁同学已经耐不住寂寞,在几个月前弹劾不成现在来下手找场子来了。
  胡景桂的弹章在有心人的吹风下,很快便在京师官场上刮起一阵风来,军机大臣李鸿藻即可上书,要求朝廷派出大员来专门调查此事。李鸿藻出面已经是赤裸裸的对谭氏父子的挑衅了,再往下就剩下翁同龢自己跳出来骂人了,可是谭氏父子在天津碰头之后,绝对对此不予理会,只是谭钟麟和谭延闿分别前后秘密进京,拜访了恭王奕訢和兵部尚书荣禄。
  相对于谭钟麟拜访恭王奕訢只是叙旧,谭延闿拜访荣禄就显得是赤裸裸的行贿了,谭延闿亲自交给荣禄总共二十万两白银的银票,而荣禄也做出了明确答复——这件事最后闹得不可收场的时候,朝廷必然会派人下去看看新军是否是胡景桂奏章上所说的那样,到那个时候朝廷能够派下去的人当中,荣禄毫无疑问将会其中的一个,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个,他会对胡景桂的弹章进行驳斥。
  荣禄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痛快,不仅是因为谭延闿的银票分量足,同时也是因为北洋新军为他所看重,他曾经观看过北洋新军的军事演习,而且他对掌握这支军队也是非常有想法的。谭延闿对荣禄一直是恭恭敬敬,从来没有丝毫逾越之处,北洋新军的军饷都是荣禄代为出面讨来,若是新军的筹办在银子上出了问题,那荣禄本人也是会受到牵连的。
  况且这中间有没有问题,荣禄比谁都清楚——谭延闿训练新军事无大小都会汇报,如果自己不能来必然会写成书信呈报,而这军费使用更是重中之重,各种明细往来都是汇订成册,不管荣禄看不看都是送过来一份副本的。荣禄不相信谭延闿会在新军军费上做手脚,不然他也就没有这个胆子将新军军费的账本给自己送来了。
  荣禄这么痛快的答应下来为谭延闿解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胡景桂千不该万不该是翁同龢的门人,他恨翁同龢入骨,若不是两人在地位上悬殊过大,他也不会这么隐忍不发。收拾不了老的还收拾不了小的么?胡景桂这次可以说是自己撞到了荣禄的枪口上,荣禄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家伙来解气——翁同龢可是害得他在西北喝了十几年的大风,谭延闿可以想象胡景桂的下场绝对好不到哪里去,荣禄这个人实在是太过记仇,手段也太过阴狠。
  胡景桂自己当然是不知道谭氏父子的暗中行动,依旧是在朝堂上上蹦下跳,在他带动下依附于翁同龢的文廷式、志锐等人也在翁同龢的授意下开始联系上书房和御史台的翰林、御史一起联名上章,其中上书房七十四名翰林联名上章是自从甲午战争中弹劾李鸿章一来的再一次统一联名上书,这更是震动了天下士林,朝野舆论纷纷扬扬。
  处于这场舆论风暴中心的谭延闿却当作没事人一样,继续在小站练兵,参谋处的军官们正在和北洋海军派来的军官们联合制订威海卫海陆联合演习计划。谭延闿不理这件事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放过他,朝廷的压力不用说,就是全国稍微有些名气的中外报馆都派人赶到小站,希望能够见到谭延闿来解释这件事。
  此时的报纸舆论还远没有后世这么有影响力,但是也初具规模,谭延闿也不愿意为难这些无冕之王们,便将小站兵营向各家报馆开放。虽然他没有直面面对记者的提问,只是说“现在朝廷还未做任何调查处理”,但向记者开放小站兵营让他们看看新军训练,这也极大的满足了记者们的八卦瘾头。
  小站新军在全国可谓是名满天下,大沽炮台军事演习,各家中外报社可是将小站新军吹捧到天上去了,不过此时小站新军才是新建陆军,而当时参加大沽炮台演习的是直隶独标新军。新建陆军从筹备到现在也已经快一年了,这支新式陆军到底被状元郎训练成什么样子,这很是值得所有人的期待,尤其是在谭延闿被弹劾的时候更是如此。
第一百六十三章
二损一
  在记者看来,这支现代化的军队给他们的印象是非常好的,甚至有的西方记者在报纸上的评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在一方面对朝廷也是一种压力——慈禧太后也专门有一群人来翻译报纸,小站新建陆军的操练照片这段时间老是出现在中外报纸的头版头条上,这不由得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胡景桂等御史的弹劾产生了怀疑。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毫无疑问是帝国最有权威的两个人,他们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下面官员的站队情况,在中外报纸报道的统一口径下,御史们的弹章就显得非常苍白了,有些御史甚至已经开始准备调转枪口为谭延闿说话了。谭延闿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荣禄还没有出手,这些弹章就已经快要变成废纸了,仍然坚持的死硬御史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们唯一的一块阵地——训练新建陆军所需要的费用太过高昂,谭延闿肯定从中中饱私囊。
  军机处的大员们基本上都是练兵处的头头脑脑,在众说纷纭当中,军机处领班恭王奕訢和上一代的军机处领班礼王世铎联名上书,希望能够派出朝廷大员来专门去小站走一趟考察新建陆军的训练情况,然后再做定夺,免得中外疑云。恭王奕訢的折子刚上去,兵部尚书荣禄上前力主赞成派员认真考核新建陆军,并且彻查所有账目明细,但也表示若是依此法查无实据会冷落人心,所以无论是弹劾还是被弹劾的,在查证之后必然会一方被严惩不怠。
  此时恭王奕訢站出来说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许会照顾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谭钟麟的勤勉而轻松的放过此事,但是荣禄站出来提出的建议必然会使得有一方暗淡退出官场而告终。这种两方必损其一的手法正是荣禄所想要的——新建陆军的账册副本就在他手中,谭延闿是经得住查账的,新建陆军训练情况他虽然没有看过,但是他却看过直隶督标在大沽炮台的军事演习。
  既然谭延闿这边绝对能够经得住考验,那荣禄也不用遮遮掩掩,更是想要借这个机会拔除自己看不惯的翁同龢一系的官员,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荣禄的建议引起了满堂喧哗,谭钟麟也适时站出来赞成荣禄,他虽然已经处于半归隐状态,但是并不代表他就这么好欺负,既然双方已经无法善了到不如就此分出一个高下来。翁同龢想要弄臭自己的儿子,谭钟麟自然是绝对不愿意的,他也下定决心借荣禄之手铲除一部分,震慑翁同龢。
  最终在调和各方意见之后,以兵部尚书荣禄、户部尚书那桐、军机大臣刚毅三大臣为首前往天津新建陆军小站兵营彻查此事。在三大臣到达小站兵营后,一切都像是在导演的指挥下演戏一般,荣禄决口不提来查案的,谭延闿则将小站新建陆军集合起来进行联合操演,并且还进行了一次阅兵式表演。
  荣禄、刚毅和那桐在谭延闿的陪同下,登上了临时搭建起来的阅兵台,下面的军旗一色鲜明,士兵们都是差不多的身高,黑色的军服长短合身,膝盖以下一律绑腿,队伍显得格外整肃精壮,军威凛然。随着杨超洪亮的号令声,整支队伍开始了阅兵式表演。
  有什么阅兵式最能够震撼人心?谭延闿自然选用的是后世中国军队的阅兵方阵,好在前生他曾经在高中和大学入学期间受过军训,这分列式的走法他还是记得非常全的。不仅是荣禄等三大臣都被小站新建陆军的阅兵式给镇住了,就连一同参观的中外记者也是被这种新奇、肃然的阅兵式给惊呆了,一时间操场上除了口令和脚步声之外,就剩下记者所在的席位上不断照相声。
  “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的阅兵式让所有的人再一次记住了小站新建陆军。按照一个外国记者的话是“这支军队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军队!”这一切都成了明天中外报纸上的头版头条,而身着军服直立在阅兵台上的谭延闿更是众人之中的焦点。
  荣禄也没有想到谭延闿训练新建陆军还不到一年,便可以将这一万人的新兵训练到如此地步,心中不禁大喜,更加坚定了维护谭延闿,招揽他为自己所用的想法。荣禄在西北十几年,自然是见过真正的清军是个怎么一个样子,但是那桐和刚毅则从来没有见过军队,只是听说现在军纪败坏,这新建陆军给他们的印象自然是极为震撼的。
  三大臣之中刚毅是彻头彻尾的守旧派,虽然他起家是靠翁同龢的推荐,但是因为两者投靠的靠山不同,最终是分道扬镳;若论起和翁同龢关系最好的,还是与其同在户部共事的那桐。慈禧太后宠信荣禄是众所周知的,所谓三大臣之中官位最低的是荣禄,但三人之间还是以荣禄为首,荣禄到达军营后的态度让那桐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回想起殿前议事,荣禄主张的两派必损其一的建议,那桐心中的这种不安就更加厉害了。阅兵结束之后,谭延闿在军营内为三位大臣和同行而来的几个御史接风洗尘,大家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同来的文廷式便坚决要开始彻查小站新建陆军的账目,引来众人不快,尤其是荣禄的脸色已经变得愈发的难看,不过他还是漫不经心的同意了文廷式的意见,一桌丰盛的晚宴,大家不过是了了动了下筷子便先去查账了。
  文廷式等御史自然是查不出什么来的,因为此事牵扯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儿子,所以朝廷是极为关注的,翁同龢也下决心先搬掉小的慢慢收拾老的的策略,在户部精选了几个查账高手陪同文廷式一起来彻查谭延闿到底有没有在训练新建陆军上贪墨。
  不能说文廷式等人查的不仔细,他们已经以前所未有的态度来认真查账了,可惜新建陆军的账目非常完好工整,每一笔账目的出入都非常清晰,从账目上来看也没有作假的迹象。训练军队的银子是花的多了些,但确实是每一两银子都用在了实处上,都是邮局可寻。
  此时的文廷式脸色有些苍白,加上天热更让他汗流浃背——弹劾谭延闿他也是有一份的,他已经感到身后荣禄那冰冷的目光在扫视着他,这让他极为不安。先前临来小站之时,翁同龢还对他面授机宜,现在已经到了两派人马不得不倒下一个的地步,就要更加防备荣禄从中作梗。文廷式是很小心,但是除了在进军营之后荣禄要求看看新建陆军操演之外,也没有什么过分袒护的情形出现,而这账本也不会说假话,查账查到半夜丝毫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来。
  账本是最容易搬倒政治对手的证物,如果查账都查不出什么问题来,文廷式感觉自己就要大难临头了。可是他还是不死心,这个昔日的状元郎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风度,居然当着三个大臣的面对查账人员意气喝使,严厉查账,连旁边的那桐都有些看不过眼了。
  可怜那几个户部的查账高手死活查不出什么毛病来,那桐一看也知道在这最有可能扳倒谭延闿的问题上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而荣禄则干脆留下一队士兵荷枪实弹的“守卫”文廷式和那几个查账人员——与其说是守卫他们的人身安全,倒不如说是守卫账本的安全,免得文廷式一气之下耍了无赖毁掉账本。
  在荣禄的有心庇护和新建陆军本身过硬的情况下,彻查胡景桂弹劾谭延闿一案注定就是谭延闿的一次完胜。荣禄嘱意其随行幕僚陈夔龙(音kui同‘魁’),针对胡景桂的弹劾逐条批驳,认为新建陆军只是在装备和军饷上比较高,但是谭延闿确实是没有贪墨一两银子的,不过新建陆军的训练有成,谭延闿功不可没,朝廷应当嘉奖后进……
  谭延闿在甲午战争中于西暖阁讲解战事,后有对慈禧太后曲意奉承,慈禧太后对谭延闿自然是非常有好感的;而光绪皇帝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也认为强军是强国之首要,战争已经证明李鸿章的淮军是靠不住的,现在这个以状元郎之尊投笔从戎的谭延闿显然是一颗闪亮的新星,光绪皇帝对他也是非常有好感的。
  八月三日,上谕传到了谭延闿这里,希望他能够“存有则改之,无有则加勉之心,以赴委任……”,这是朝廷对谭延闿训练新建陆军的一种加勉。因为荣禄在奏折中对谭延闿极为夸赞,认为此时的新建陆军俨然成军,其战力足以以一当十,谭延闿练兵功不可没,认为朝廷应该予以嘉奖。
  正是因为荣禄的这道奏折,还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谭延闿的好感,八月三日的上谕中还以谭延闿在小站练兵有功,将他晋升为直隶按察使,仍然专管训练新军事宜,并且兼管北洋海军——以往涉及到北洋海军,谭延闿总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一次上谕一发他不仅在官位上更进一步,完成了从军职转文职这一关键步骤,还有了统领北洋海军的名分。
  按察使已经是一省三大宪之一,况且直隶省是总督兼任巡抚,谭延闿只用对他老子负责,严格来讲这已经算是封疆大吏的圈子了,但在直隶谭延闿有了这个官位可谓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有人升官便有人要倒霉,最先倒霉的自然是御史胡景桂,作为此次政潮的发起人,胡景桂被削官为民,其余被削官的御史还有八人,翰林十七人,被贬官的更是几十人之多。
  这么大的变动在这几年是很少见的,同谭延闿被弹劾一样,一下子处理了这么多的官员也是让朝野极为震动。谭延闿并不清楚其中是如何运作的,但毫无疑问这次大变动不过是荣禄借了东风严厉打击了自己的老对手翁同龢一系而已,当然这种变动的背后可谓是“帝党”和“后党”的一次交锋的结果,自然是帝党损失惨重,翁同龢的个人威信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谭延闿在升官的同时也迎来了第二批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军事留学生,这一批总共有七十八人学成归国,其中有二十四人是第一批中的两年期军事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大大充实了谭延闿的班底,可以说他终于挺过了练兵初期军事人才,尤其是属于自己心腹嫡系的军事人才匮乏的局面。
  有了新加入的这七十八个留德军事留学生,谭延闿总算可以开始他蓄谋已久的北洋扩张行动了——谭延闿已经致电张之洞,表示自己可以将熟悉训练新军的八名军官转移至湖北新军当中帮助训练,并且还陈述了自己对湖北自强军中聘任的三十五名德国军官表示担心。
  北洋新建陆军开始组建训练之后不久,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位总督联名上章要求编练自强军,开始的时候自强军是在两江的地盘上进行筹备编练,不过很快张之洞便同刘坤一商议妥当,将自强军转移至湖北。相对于北洋新建陆军一万余人,湖北自强军规模要小得多,而且编制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湖北自强军步队八营、炮队二营、马队二营、工程队一营,共十三营。其建制为步兵每营250人,分五哨;炮兵每营200人,分四哨;马队每营180人,分三哨;工程营100人。各营还配备有医官。枪匠、兽医等后勤保障人员。总共加起来也还不到三千人,另外还聘请了三十五个德国军官,他们不仅担任训练科目的教官,而且还被授予指挥营、哨两级的实职,中国军官仅任副职。
  自强军编练速度极为缓慢,到现在也还没有什么成就,主要还是因为张之洞手中没有什么能人,也不像谭延闿除了自己的总督府侍卫队之外,还守着一个北洋武备学堂,困扰谭延闿的是德国留学生和训练进度的问题,而张之洞编练新军所遇到的麻烦远比谭延闿要大得多——他手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倚重。
  不过谭延闿也向张之洞推荐了二十七个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前往湖北帮助张之洞训练自强军,不过张之洞没有给他们正职,任务只是协助德国教官训练军队。实际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握在德国人手中的,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谭延闿在电文中说明了自己的担心,并且还以几十年前中英联合舰队的事例说明这种方法是极为危险的。而这次支援张之洞的八名北洋新建陆军军官都是和杨超一起归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在德国的学习成绩优秀,并且还参与了新建陆军的训练全部过程,有了他们的帮助,湖北自强军的训练必定会大大加快。
  谭延闿已经从荣禄那里得知,朝廷打算采纳他的建议,在军队架构上将会借鉴西方现代军队的模式进行改革,并且在第一批一万北洋新建陆军训练完毕之后,还会对新建陆军进行扩充,下一批新军数量很可能会达到一万五千人左右,在训练上将会完全照搬现在的新建陆军训练模式,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和第一批新建陆军一起进行军制改革。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行使的话,那谭延闿在一年之后连同六千余直隶督标和新建陆军加起来,他可以直接指挥三万余人的新式军队,这样一来他手中的军队数量就比较充裕了。在他看来现在他并不缺少合格的军官,在德国现在正在学习的军事留学生还有两百余人左右,今年还要派出更多的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军事,是考虑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时候了。
  扩大北洋陆军在全国的影响力最为便捷的道路便是趁着各省都在训练新军的当口,向外输出有经验的军官协助各省建立训练新式陆军,而在各省当中,张之洞和刘坤一联合起来编练的自强军是首选。向自强军派出军官协助建立新式陆军,这不仅有利于自己控制自强军,同时也是向这两个总督示好。
第一百六十四章
扩散
  张之洞在接到谭延闿的问询电报后,正愁着到哪里去搜罗训练自强军的合格军事教官,而谭延闿这次送给他的是八名曾经全程参与新建陆军筹备训练的军官,这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不过谭延闿的军官也不是这么好要的,谭延闿要求这八名军官不能再像一年前遣送到湖北的北洋武备学堂军官那样只能够给德国人担任副职。
  这八名军官都是曾经留学德国回来的军事留学生,可以说是谭延闿布置在湖北自强军中的棋子。他只知道辛亥革命和新军的叛变有着很深的联系,由革命党来策动武装起义,总比他这个老上司来直接下达命令要强得多。
  现在谭延闿已经无法按照原有的近代史轨迹来操作自己的人生了,尤其是在获得了洛克菲勒公司的油田股份之后,他的胆子更大了。促使谭延闿铤而走险的并不是他有多少革命精神,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在体制内慢慢的继续力量来彻底掀翻清王朝。
  可惜现在谭延闿已经陷的很深了——在直隶一省他有着太多的产业,并且因为旅顺和威海卫基地的缘故,天津机器局已经在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以飞速的发展成中国军事重工业中心。就是这样的速度估计还要持续几年,有谭延闿在护着北洋下面的军事重工业,再加上充足的经费支持,天津机器局更是近水楼台便于扩充管理,想不发展都很难。
  不过这同时也给谭延闿出了一个大难题——天津可不像张之洞的武昌、汉阳,这可是沿海,一旦中外爆发战争,以二流都算不上的北洋海军想要御敌于渤海湾之外似乎难度太高,尤其是碰上了英法俄德这样的真正列强国家的远东舰队。自己在天津的投资也不少,这仗要是真的打起来,那岂不是给他来个蛋打鸡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