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182

  “先生,那我们可以在东北招兵么?!日本在朝鲜的兵力如果没有估算错的话,很可能会达到两个师团左右,如果日本真的有心吞并朝鲜,则会在短期内向朝鲜增兵一到两个师团,以日本七个常备师团有七个,还是有这个实力的。”杨超问道。
  “你是吉林巡抚,作为一省巡抚节制省内军政,除了东北总督之外,谁也不能拿你怎么样……不过有些事情要学会做的缓和一些,比如你可以招募一定的兵勇,采用裁汰的方式替换进旧式军队,就地对旧式军队进行改造。你能够将当地的旧式军队改造好,那数量就极为可观了,若是你还不满足的话,那还有则其当地精壮进行集中训练,变成预备役……”谭延闿笑着说道。
第二百三十九章
虎头蛇尾
  李俊翰听后说道:“子瞻为一省巡抚自然可以这么做,那我这里可就不太好办了……”
  “放心,京师那边来信说盛京暂时不设巡抚,由东北总督一人统领全局,而东北总督刘铭传现在身患重病,根本无法理事……当然你自然不能搞预备役那套,只需要将第四镇加强训练,并且整编旧式军队即可,且第四镇必须要驻扎在九连城附近,或是等日军进入朝鲜北部之后,第四镇要做好攻击准备,日军攻占平壤之时便是你入朝作战之日!”谭延闿说道。
  “先生,还有一事必须要做!日本对朝鲜是绝对不会死心的,先说这次能不能打起来,以后两国之间肯定也还会有战争,在远东有实力能够进入列强国家的只有中日两国,日本比我们先走一步,而且甲午年也战胜过我们,这势必会大涨日本国人嚣张气焰……战争不仅要看双方军队的作战水平,还要看双方的后勤补给能力,尤其是我们北洋陆军火炮数量众多,对于后勤的依赖更大,所以我想请先生能够说服朝廷修筑山海关至盛京的铁路,或者是修筑旅顺至盛京的铁路也可。这样包括列车炮等重型装备和军事物资可以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东北,不光是对日本,同时对俄国也是同样有效的……”李韬说道。
  谭延闿想了想说道:“修筑连接关外和关内的铁路势在必行,这条铁路在十年前就已经被李鸿章提出来过。甲午年大战之后,中俄缔结联盟条约,我不愿意看到俄国人的远东铁路连进东北,是以在东北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问题上从中作梗,而且当时也有更重要的铁路要修建,所以关东铁路也就给耽误下来了……铁路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我会尽快的推动此事发展,不过修建关东铁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至少最近一两年你们不要指望这条铁路能够修通……”
  “凡事有利必有弊,关东铁路也许会为俄国人所用,但是俄国的重心毕竟远离远东。属下也曾翻阅过有关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相关资料,并且求教过詹天佑先生,这条铁路以现在的速度来修建,至少还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可以开通。日本军队数量上可能会稍占一筹,不过装备训练等都无法和我们相提并论,对日作战这条铁路的关键作用并不大,相对而言日本的后勤压力比我们要重的多……”李俊翰说道。
  杨超说道:“再有便是整编旧式军队所需要的军火和经费问题,除了从东北自提之外,还希望先生能够周济一番,尤其是军火储备问题更为重要,还有像水泥、钢材等……我需要在鸭绿江重点地区构筑足够的防御工事!根据先生的意思,我们进入朝鲜乃是后发制人,但也有很大可能会出师不利,是以在鸭绿江为界构筑重点防御工事,一旦有事还可以作为册应……”
  “这没有问题,到时候我会派一个账房先生联系你,至于银子从哪里来,该怎么入账,这些都让他去做,你只管向他要银子、要物资即可!至于武器装备我也会给你充足的保证,保定机器局已经开始形成规模,虽然还比不得天津机器局那么大的产量,也足够供应前线所需,和日本接触还会要等上一段日子,等你那边的工事构筑好,军械物资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到位。”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
  虽说北洋海军对日本舰队的实力可以算是各有千秋,除了八岛和富士那两艘战列舰似乎让龙旗号负担有些重,但是在陆军上,谭延闿认为在鸭绿江北岸修筑一条工事带还是保险些,甚至可以让骄横的日军在朝鲜占些便宜把他们引到鸭绿江边对其进行有效杀伤后再反攻回去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至于北洋陆军和日本陆军的实力对比,总体上他认为北洋陆军应该稍占上风。
  “子瞻、旦林,对于朝鲜的起义军,不管他们是不是日本吞并朝鲜的借口,在他们起义后不久,我就运送了一批主要以1888式为主的枪械和他们做了笔生意,当然这中间的油水并不多,所获得的资金已经进入工商银行的特别开支账户,专门用来作为你们在东北的经费……对于这些朝鲜起义军,他们日后少不了会联络你们,不过对他们你二人要小心对待,既不能让他们吃的太饱,也不能饿着他们,如果他们继续有军火方面的要求,就让他们用日本人的脑袋来换,这点你明白了么?!”谭延闿嘱咐道。
  “属下明白!”杨超和李俊翰齐声应道。
  从朝鲜反馈回来的情报,谭延闿看得出日本在朝鲜的行动还是颇为谨慎的,当然也不排除日本向朝鲜北部部署“平叛”军队的时候,也顺带看看各国和中国的反应——主要还是中国的反应,因为各国在朝鲜都没有多少利益可言,最大的地主俄国人并没有任何举动,就算他在朝鲜有一个出海口也是如此。日本最担心的莫过于中国的反应尤其是北洋的反应,事实上在日本看来北洋作为中国最有实权的政治集团,从其首领更换为谭氏父子之后,一直就对日本抱有很大的敌意,这从海军发展上就可以看出来。
  为了配合北洋陆军三镇出关部署东北,同时也是表明北洋对日本在朝鲜行动的态度,谭延闿即刻命令第二、三、四镇北洋陆军向天津集合,先抵达的第二镇则先登船,在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编队护航下舍弃在旅顺登陆,直接在距离鸭绿江口不远的太平沟登陆。
  不仅北洋陆军开始行动起来,就连北洋海军也开始在朝鲜西部海域恢复巡逻,以龙旗号战列舰为核心的第一北洋海军舰队驻扎在旅顺海军基地,司令官为林泰曾;而以三艘靖海级装甲巡洋舰为核心,十艘小型作战舰只为辅的第二海军分舰队驻扎在威海卫,司令官为邓世昌。两只分舰队通过无线电电报联系,在一方出海后,另外一方也会向同样的方向册应行动,保证一旦日本海军又要不宣而战之时,则另外一支舰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
  由于现在日本海军战舰没有一艘战舰的航速能够超过二十节,早先吉野的航速能够超过二十节,可是经过几年使用之后,日本方面也没有对其进行升级,航速已经降到了基本上北洋海军的新锐战舰想打想逃都可以自己来决定,而互为犄角也可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两支分舰队合而为一。现在北洋水师上下求战欲望极高,而谭延闿却觉得这个时候爆发战争实在有些不可能,若是日本毫不犹豫的占据平壤,那就标志着战争的开始,但现在日军在分界线周边犹犹豫豫的,这说明日本自己也没有多少底气。
  事实上日本也在紧盯北洋的动作,当北洋陆军在天津集合,北洋海军主力战舰集体出海巡航,而巡航的方向则是朝鲜海域,这已经预示着北洋将会对日本向北靠拢保持了足够的戒心。日本海陆两军内部对于是否占领全部朝鲜也是心存顾虑——海军方面虽然有两艘战列舰,但是北洋海军的旗舰龙旗号性能卓越,再加上三艘靖海级装甲巡洋舰使得中日海军对比中,日本海军落了下风;而陆军方面仅有七个师团,陆军不可能将所有的陆军师团全部派到朝鲜去,中国的陆军资源则比日本要优厚的多。
  中国造船业的发达使得北洋陆军运送三镇北洋陆军抵达中朝边境的进度极快,在三月份就已经全部陈兵鸭绿江边,只要日本有所异动,既可以即刻进入朝鲜。而此时日军虽然跨过了分界线,但日本内部的犹豫使得日军的行动更加迟缓——这已经不是六年前的甲午战争时代了,北洋海军的战舰优势也许还没有放大到十年前的水平,但是其主动进攻精神就是傻子也能够看得出来。
  日本正是看到了北洋海陆军的行动才决定放弃这次机会,朝鲜半岛上一个半师团的力量是不足以和北洋陆军的三个镇军相抗衡的,这种判断是基于每年北洋陆军在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固定的三次军演得出的。日本要想取得胜利就不得不顾忌到北洋海军的存在——它需要将陆军的装备运抵朝鲜才可以发动陆地进攻,而中国在这方面远比日本有优势。
  朝鲜的起义碰上了日本的正规军,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日本陆军最大的收获便是从朝鲜起义军手中缴获了不到两千支1888式步枪。这种步枪虽然不能和九三式相比,但其性能在日军眼中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从谭延闿所掌握的情报看,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虽然比六年前要强上不少,但受制于国内的工业基础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层次。而撤退到朝鲜北方的起义军残余虽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在谭延闿眼中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棋子,北洋将会为其提供最基本的补给,维持他们的存在。
  “这张照片是谁的?”谭延闿有些疑惑地问道。
  为了显示出谭延闿对张之洞的重视,刚刚坐稳山东巡抚的沈静被谭延闿拉来作陪,随后又和张之洞一同进京。这位新晋巡抚带着谭延闿的银票在京师当了一把散财童子后,本应该坐火车赶回山东济南的,可神神秘秘的回到天津给谭延闿带来了一张身穿西装的女人照片。
  沈静慢慢了喝了一口茶说道:“这是中堂大人托我带给你的,至于照片上的这个女人,你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是珍妃!”
  “珍妃?!”谭延闿听后有些大吃一惊,随后他拿起照片再仔细地看了半天,照片上的女人身穿瘦条西装,头戴鸭舌帽,站在一只假梅花鹿身边,手里的手杖俏皮的点在梅花鹿的脑袋上……照片上的女人本来长得有些平常,但现在看起来还算是挺不错的韵致,可惜谭延闿左看看又看看还是将照片仍在的桌子上——光绪皇帝他见过不少次,慈禧太后他见的次数就更多了,可惜珍妃这个人是皇帝老婆,不轻易见人的,谭延闿自然是没有见过。
  “珍妃自光绪二十年牵扯了鲁伯阳购买四川总督一案,险些造了慈禧太后的杖责,颇为安稳了一阵子,近来随着光绪皇帝下‘定国是诏’,有收权之意之后,听闻渐渐张扬了起来,甚至听说在窦纳乐觐见的时候,还受了张萌衡的鼓动,非要身穿洋装一同陪皇帝接见外使……她暗中出资给一个戴姓的太监,在正阳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馆,这张照片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珍妃进宫之时才十三岁,卖给鲁伯阳四川总督之时也不过才十七岁,小小年纪就敢学着慈禧太后卖官鬻爵,这个小女孩假以时日等慈禧太后死了绝对又是一个慈禧太后!更何况光绪皇帝到现在还没有子嗣,身体也不是很好,到时候……嘿嘿”沈静有些冷笑地说道。
  光绪皇帝虽然今年还不到三十岁,但是他四岁登基,到现在已经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帝。他的老祖宗曾经创下过在位六十一年、六十年的纪录,尽管史书上说过尧舜在位百年,但那终究是传说,目前能够查清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就是光绪皇帝的这两位老祖宗。如果光绪皇帝能够活到七十岁,那就可以再次打破这个纪录,不过以谭延闿的眼光看来,不说历史上如何如何,就他的观察,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光绪皇帝是绝对不可能活到那个时候的。
  谭延闿做出光绪皇帝寿命有限的判断不是基于他前生的记忆,而是因为光绪皇帝活着“太累”——他如果是一般人的话还好说,可惜他是皇帝,没有权力的皇帝连人生最后一点快乐也被剥夺了。忧郁才是光绪皇帝生命的最大杀手,不管他前生记忆中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不是被毒死的,仅凭这整天一幅愁眉苦脸的模样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绝非长寿的样子。
  不过有意思的是,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一样,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孩子,这就非常不正常了,尤其是生在帝王之家,他谭延闿结婚没有孩子的时候还成天被人惦记着,作为皇帝的光绪,这乐子可就大了。谭延闿知道翁同龢的政敌们对老翁同学有个非常恶毒的称呼“天阉”,这个确实是够恶毒的,不过也反应出了翁同龢身患隐疾的事实。
  光绪皇帝没有孩子在翁同龢心中是极大的忧患,谭延闿凭直觉就能够感觉到这种忧虑——据他所知历朝历代的宰相中,除了那些命运多桀和半道被杀的宰相之外,翁同龢可能是唯一一个在位如此之长却没有子嗣的宰相,尤其是作为帝师,这问题可就十分严重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说这种闲话了,碰上这种倒霉事,最为无辜的人当属老翁同学,再往下算自然是光绪皇帝的那几个老婆。
  谭延闿皱了皱眉头问道:“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来的?!”
  “景仁宫的那个戴姓太监和他的主子一样都是没有脑袋的憨货,像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遮蔽一些,还在正阳门外买下了一溜三大间的店铺,而这照片就堂而皇之的贴在那里……珍妃虽然还没有到出宫的地步,外人也不知道这张照片上的人就是光绪皇帝的宠妃,不过紫禁城才多大啊?一个太监在外面开照相馆,还这么招摇,能不被人认出来么?这是李莲英交给我的,中堂大人也过目了……”
  “我父亲怎么说?李莲英给你照片又是什么意思?!”
  “中堂大人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我将照片带给你,而李莲英那边有些阴阳怪气的,说珍妃让张萌桓家的厨子进宫做西餐是在抢他的饭碗……”
  谭延闿听后微微一笑说道:“抢李莲英的饭碗倒是未必,不过内务府凭空失去了这次捞油水的好机会,一定会和张萌桓没完没了,慈禧太后那边说不得会要张萌桓的脑袋……我看李莲英也是看在银子的份上提醒我们不要和张萌桓走得太近,至于这张照片,李莲英都有了,慈禧太后还远么?恐怕这会已经开始布置如何下手处置珍妃了……”
第二百四十章
隔山打牛
  “京师中有传闻,在对外借款中,翁同龢和张萌桓有收受洋人贿赂的嫌疑,据说数额高达百万两……”沈静不屑一顾地说道。
  “百万两,他以为是甲午年那次三千万两借款呐?!若说张萌桓贪个五六万两或者是十几万两,这我倒信,至于百万两他的胆子似乎还没有这么大。至于说翁同龢贪污,这就是‘莫须有’了!”谭延闿笑着说道。
  “这则传闻说出来就是我也不信的,不过我们不信不代表其他人不信,京师里面关于翁同龢的小道消息传的非常邪门……”沈静也笑着说道。
  谭延闿听后冷冷地说道:“这样的传闻越多,越说明翁同龢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固,甚至于这些消息传出来不是慈禧太后亲自授意,便是刚毅等那些所谓的‘后党’蠢材自作聪明。这满清的江山算是气数已尽了!”
  “我也是持这种推测,翁同龢的不利消息肯定是那些人为了罢免翁同龢提前铺路的,而张萌桓不过是因为怂恿光绪皇帝变法。他的态度比较激进,虽比不得康有为,但相对于康有为这些只是从书本上得到相关外国知识的知识分子而言,张萌桓的外交官经历使得他成为少有的外交人才,只是为人稍微龌龊了些……在国际惯例中一国元首或是皇帝接见外国来宾这很正常,但是张萌桓提出来无疑是让保守的后党恨到了骨子里……”
  谭延闿笑着说道:“张萌桓还是有些用处的,不过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你也不能估计的过高,这个人从骨子里面害怕洋人,作为一个外交官他缺乏最基本的自信……当年我和德国特使谈判的时候,这个张萌桓作为唯一一个可以帮得上我忙的人,居然到处在扯我的后腿,说‘这个条件已经非常难得了’……按照他的逻辑如果不割让胶州湾这就是天大的胜利,殊不知我们的全胜完全可以要求的更多,最后我把他留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移谈判地点到胶州湾,除了甩开翁同龢之外,这个张萌桓也是其中之一……”
  “组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胆子这么大的!”沈静笑着说道。
  谭延闿微微摇摇头说道:“后党和帝党一天没有分出胜负,则张萌桓一天不会倒,毕竟论外交似乎还找不出一个比他更能干的,尤其是我离开总理衙门之后更是如此。后党即便恨他,也是无可奈何,况且老太太恐怕早就看出这个人是爱银子、爱性命,这和康有为等人是不一样的——他可以用银子来收买,就像我们当初做的那样,但是康有为等人是绝对不能用银子来通融的……这些读书人啊,脑袋都给读僵了,不知变通,满脑袋里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可怜这一腔热血……”
  “后党和帝党至少还要纠缠一些日子,不过他们能够折腾多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北洋的态度。想到辛酉年的事情,我估计搞不好还会上演这么一出夺宫的闹剧……”沈静不屑地说道。
  谭延闿听后沉默了一会说道:“现在董祥福和聂士成的军队都在京师郊区,说起来要是单纯为了夺权,有他们就足够了,不过到时候老太太说不得要和北洋打声招呼,不然她也做不稳当。至于光绪皇帝,他要有这个心思的话,也会来找我们,不过以前我们和翁同龢与康有为等人都算是政敌,他恐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来冒这个风险,害怕我们将他直接卖给老太太……”
  “组安,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可有不少人在等着你呢!”沈静肃穆地说道。
  谭延闿微微一笑说道:“所谓瓜熟蒂落,其实我们动手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了,只是还缺乏一个比较不错的借口。现在帝党和后党之争正是给了我们这个借口,但仅仅政治上的成熟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我不想让他们这么快就分出胜负,再多等上一等,至少我们还需要两条铁路……”
  沈静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哪两条铁路?!”
  “从山海关到盛京,从盛京到旅顺口!”谭延闿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道:“文渊,我们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实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力,仅有这些还不够,政治权力需要实力来做保证,北洋陆军看似比较强大,但是我们的敌人并不仅仅是这个腐朽的朝廷。爱新觉罗家族和列强签了这么多的卖国条约,这些玩意差不多都要由我们来解决,还有对我们虎视眈眈的日本……你应该知道朝鲜的局势了吧,如果不是我们火速将三个镇的新军直接摆到鸭绿江,说不得日本很有可能会独占朝鲜,我敢保证,只要今天我们一下手,明天日本就会增兵来讨便宜……”
  沈静略微沉吟了一会说道:“这两条铁路对付的不仅是日本吧?其实用这两条铁路对付俄国人倒是更合适一些……”
  谭延闿笑着说道:“俄国人没有修好西伯利亚大铁路之前是不可能来找我们麻烦的,我也不想两场仗放到一起去打,所以要弄翻这个朝廷在时间上必须有个明确的限制——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好之前一到两年必须解决国内的事情,因为我们弄翻这个朝廷之后,马上就要面临日本人的挑战,我没有把握连续打两场仗;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我们必须在建国之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其规模至少能够对俄国的远东舰队抗衡……”
  沈静微微苦笑地说道:“组安,你的麻烦事还真不少,不过说来你看得确实是很远,也不能不让人信服!西伯利亚大铁路要想修好没个四五年是不可能的,如果按你所说的那样往前推移两年的话,那岂不是最多还有三年的时间?!”
  谭延闿微微摇摇头说道:“事实上我预料的时间恐怕要比这个还要早些,俄国虽然是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利益,不过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成之前它是占不到什么实质上的便宜的,两年的时间足够我们训练出一支庞大的陆军来在东北这样的重点地区对其渗透形成有效的抵抗……”
  “那这么快动手……”
  谭延闿微微笑着说道:“我是怕错过了帝党和后党之间最严重冲突的最佳时机,况且我也不想让日本的战列舰装备海军之后给自己找麻烦,反倒不如趁其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用中国内乱来吸引日本海军主动挑起战争……”
  “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战列舰数量上甚至还比我们多一艘,海军能够顶得住么?!”
  “这就要看我们的战略战术上该用什么办法了……虽然我们自己建造的战列舰肯定赶不上这场战斗,可是我们的装甲巡洋舰在今年年底又可以建成三艘,再说日本人还不知道我们有潜艇这样的武器,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贸然进攻我们,只要被抓住机会,日本就算再多出几艘战列舰也还是要失败……”谭延闿冷笑地说道。
  沈静听后沉思半晌说道:“从武力上战胜日本的把握我们确实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手中拥有日本太多没有的东西,战胜日本也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只是组安,你将战胜日本的希望寄托在北洋海军身上似乎有很大的不妥……林泰曾、邓世昌等人可不像萧轩、杨超他们留德士官系那样是你一手栽培出来的,万一他们抗命甚至是攻击我们,那后果可就非常难以预料了……”
  “这不用担心,动手之后日本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应阶段,等他们通过宣战再完成兵力集结,至少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了……”谭延闿冷冷地笑道:“一个月的时间以我们的现在的兵力部署,陆军恐怕连江浙一代都给控制了,若是情况好些说不得因为满清权贵几乎在京师被咱们一锅端,全国各地慑于我们北洋的实力早就放下抵抗的心理了……”
  “组安,你说的陆军方面这个就算我这个并不懂军事的外行都能够看得出来,不过要对抗日本,很大程度上是决定在海军手里的……邓世昌这样没有太多背景走上海军将领的人还好说,像林泰曾这样有着深厚背景的人,他难道对清王朝覆灭没有半点感觉?!”沈静有些担忧地说道。
  林泰曾祖父林霈霖是林则徐的胞弟,所以林泰曾称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姑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不过在某个方面而言,若是将林则徐放在现在,恐怕也会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谭延闿发动政变的对手,就像现在的张之洞入京一样——张之洞对于清朝的感情使得他成为谭延闿的敌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文渊,还记得当年我要练兵的时候,你曾说过的那套‘养狗’理论么?”谭延闿微微笑道。
  沈静苦笑地说道:“当年我劝你像养狗一样来练兵,中间说不上什么好坏,你对北洋陆军没有完全使用,但效果却更好……”
  “海军是不能用那套理论来练兵的,这是一个技术化非常强的兵种,一艘战舰上就算你是管带也不能一个人来控制战舰来打仗吧?!我之所以这么放纵对海军的控制,也还是因为其特点而决定的,我也不像学李鸿章派个外行来统领北洋海军,因小失大……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于海军和陆军不同,一艘战舰、一支舰队,它的态度绝对不是一名司令官所能够决定的,再加上北洋海军的军队指挥官大多都是和留德士官系有着差不多的留学背景,他们对于皇权政治并没有什么好感……”谭延闿说道。
  沈静点点头,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他和谭延闿的师傅王闿运还有张之洞的首席幕僚桑治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不同的便是他接受了外国的议会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熏陶,再加上他对中国政治游戏规则的了解,他更倾向于一个类似于强人政治的生态环境。谭延闿看重沈静也是因为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政权形式有着差不多的理解——皇权政治肯定是不行的,满人不能当皇帝,而汉人皇帝也做不安稳,最好采用美国的议会政治加上高度集权的强人政治来统治中国,而他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也正符合了这一趋势。
  珍妃的那张“新潮”照片最终还是被谭延闿选择了搁置,虽然在谭延闿眼中这张照片算不得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毕竟对女性还没有这么宽容,这种照片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放在珍妃身上,那绝对会引起一阵轩然大波——照相馆和女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代照相馆除了男性顾客之外,女性进入照相馆的十个里面有九个是妓女,可想而知这张珍妃的照片若是被人捅出去,后果会试怎样。
  方榕卿也照过照片——谭延闿认为自己的每个脚步都已经和中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总督府中就有专门的照相师和照相设备,来访总督府的官员、名流都会选择和幕僚甚至是谭延闿本人照相留念。不过方榕卿还没有大胆到身穿男士西装照相的地步,她大部分着装都是中式的,而总督府来访的外国人也不少,方榕卿也是抛头露面比较多,在会见外国宾客的时候,她都是身穿洋装的,即便如此,凡是有方榕卿的照片都是很严格的被保管起来,绝对不可能流到外面去。
  事实也证明了谭延闿的推测,没过几天便传来了消息——珍妃在宫中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并且还被查出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在甲午年的时候,珍妃卖官鲁伯阳四川总督的丑闻已经够恶劣的,结果珍妃并没有对此有任何觉悟,这几年来反倒是变本加厉,通过光绪皇帝慢慢获得的实权继续卖官鬻爵,这“买卖”也是越做越大,好在还没有像当年鲁伯阳一案中敢公然“拍卖”总督衔官职。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慈禧做榜样,这个珍妃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珍妃卖官光绪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皇帝看上去还有点作为,其实骨子里面也是一团垃圾……”谭延闿将自己得到宫中线报直接仍在桌子上。
  这些内容沈静早就过眼的,所以只是微微笑了笑平静的喝了口茶——光绪皇帝若真是翁同龢和康有为等人在文章中和口头上吹嘘的那样是“千古圣君”的话,那珍妃的事情就是在抽他们的嘴巴子。这些人虽然都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但满肚子里面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还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谭延闿的前生记忆中,历史对于光绪皇帝和珍妃的评价可以说是比较高的,而珍妃被慈禧弄死也确实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但是他一想到这个女人在十来岁的时候就可以做出“拍卖”四川总督的壮举,他也就对历史书上对那些名人的评价都扔到垃圾堆里面去了——他们和现在的翁同龢与康有为有什么区别,也不过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而已。
  “大公主在一边求情,才使得珍妃这次免去了杖责的处罚,而光绪皇帝在一边甚至是跪求慈禧太后……嘿嘿,这个珍妃还真不简单……”沈静冷笑地说道。
  “这个女人若是留着,迟早会成为慈禧第二,甚至比慈禧还厉害!文渊,叫京师里面的人多观察着点,那个白脸皇帝最近有没有对掌军权的人有什么特别关注……嗨!不对呀?翁同龢这次怎么会没有事?按理说他现在应该被收拾了……”谭延闿有些颇为惊异。
  珍妃在慈禧太后等人的眼中不过是一颗被用来打击翁同龢的棋子而已,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政治价值,弄垮珍妃就是打击老翁,怎么会没有翁同龢被斥责的消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1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