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638

  太监、宫人们在那小心翼翼的收拾着,不敢发出太大的动静。
  陆广远则稀罕的在那打量一根根柱子,不知道这房子是怎么建成的。
  “四爷爷,这宫中没床啊。”
  陆义良殿内殿外,偏殿暖阁找了一圈,也没看到一张完整的床。
  老太监魏良臣忙说原先这宫中是有床的,可是都被一些歹人趁乱给拆了。
  “床有什么好拆的?”广远表示不解。
  “皇帝睡的床你道跟百姓一样啊。”
  陆四笑了笑,不用问都知道,那所谓歹人肯定就是宫中的太监,而那被太监拆走的床多半是什么名贵树木打制而成,不说整床,就是一块木板拿出去恐怕都能卖不少银子。
  “今天晚上将就一夜,等明儿再说吧。”
  陆四让义良去找十几床被子来,今夜他陆家爷孙三人就在这大殿打地铺。这让魏良臣同那帮太监宫人都是看傻了眼。
  “你们都下去,该歇的就去歇着,有什么需要你们的自会着人唤你们来。”陆四挥手示意众太监宫人退下。
  广远同义良在那熟练的打开铺盖,陆四无事,问那老太监魏良臣:“你说崇祯是好还是坏?”
  “这...”
  老太监心道这话可不好回。
  陆四道:“照直了说,莫说虚的。”
  老太监迟疑片刻,道:“回万岁,老奴以为崇祯爷并无甚失德,只因刚愎自用,以致万民涂炭,灾害并至,这才失了社稷...万岁则不然,救民水火,自淮扬抵燕,神武不杀,比隆尧舜,汤武不足道...”
  老太监这话说的十分周全,便是陆四知道他在拍马屁,也不由笑道:“我哪能比隆尧舜,最多也就是个唐宗宋祖罢了。再者,我也是为了百姓才起的兵。”
  “万岁为百姓,百姓也当为万岁。”
  不得不说,到底是历经六朝的老太监,这魏良臣说话就是好听,陆四比较爱听。
  “下去吧,有事我会叫你。”
  陆四抬手示意老太监退下,原是叫老太监去休息,毕竟一把年纪了,不想这老太监轻手轻脚退到殿外却没有去居住休息,而是负手垂立殿外,一动不动如石塔般。
  “老爷,这老太监精明的很,说话不可信。”
  陆广远上前替叔叔脱下皮靴,寻思是不是去弄点热水给叔叔洗脚。
  “太监也是人,说话信与不信关键在于咱们,嗯,明天你陪我到城中走走,看看,了解一下民间疾苦,听听这北京城中的百姓是怎么看咱们大顺。”
  陆四也是困了,没心思再洗脚,解下衣服便往地铺一躺,不一会便呼噜声响起。
第625章
北京城中定社稷
  中秋假日,作者保持标准更新,即一日两更。
  .......
  趁虚歼灭满洲北方集团、夺取北京容易,真正得天下并不容易。
  治国首先在于治人,治人首要又在于安民。
  安民之关键却在于陆四这个大顺新君对百姓的态度。
  当年李自成进京之后尚知道于城中接见城内、城郊各村镇耆老,问民间疾苦,大顺军有无扰害,陆四这个闯王事业继承人肯定也要如此,便是他不屑去做,如顾君恩、姜学一等亦要劝谏。
  概,此帝王之必做功课。
  陆四肯定是按步就班要照做的,况他是真心要问民间疾苦。
  凡事,要实事调查才能有发言权,不做实际调查光听臣子汇报,那他陆文宗就是第二个崇祯了。
  次日天还未大亮,陆四就坐起抽了一根烟,尔后叫醒侄儿和侄孙。
  “四爷爷,我去弄早饭。”
  陆义良夜里都没脱衣服睡觉,因为怕四爷爷这边有事急急忙忙穿衣误事。宫中虽乱,原先御膳房的灶具还是有的,提袋小米过去熬个粥,再从坛子里倒点咸菜,早饭就能弄好。
  要说吃东西,他四爷爷还真不讲究。
  陆四让侄孙别去忙活了,跟他去尝尝天子脚下的小吃。
  这话一说,陆广远同陆义良都来了精神,说到底,这两个陆四的晚辈年纪都不大。就是陆四他自个,今年也不过才二十来岁。
  外面护卫的侍卫听到殿中动静,俱是抖擞精神。原旗牌亲兵早在去年就开始轮班制,一班四个时辰,一日三班,现下当值的是原陆四的贴身亲兵牛二带领的一班。
  牛二从前是跟刘大的,刘大又是跟齐宝的,现在齐宝和刘大都被外放出去带兵,一个跟着少都督李延宗,一个则在第十二镇当标统,这刘二将来外放出去肯定也是个标统,前程不可限量。
  要知道,闯王的贴身侍卫大概同天子门生一个性质,有这光环在,刘二外放出后肯定上上下下都要照顾一些。
  其他一些跟随陆四时间超过一年的亲兵有不少却是被送到了徐州的武备学堂,陆四希望他们能够在那里读书识字,接受军事系统化教育,将来一个个都能成为大顺的栋梁。
  “闯王!”
  牛二进来都不用陆四吩咐,便开始收拾地上的铺盖。那老太监魏良臣竟也强打精神侯在门外,估计这一夜就在外面坐了一宵。
  等牛二把铺盖卷收拾好后,陆四叫那魏老太监过来,命他暂时负责乾清宫事务,今日务必将宫中收拾妥当,有甚需要同那行营掌书记姜学一说。
  稍后便叫众人随他出宫。
  刚到宫外,顾君恩就过来了。
  “左辅怎也起的这么早?”陆四有些惊讶,顾君恩年纪可不小,没想也跟他这年轻人一样起的这么早。
  “臣是来陪闯王考试的,这考场上又哪里能安心睡觉。”
  顾君恩笑道,他的中央政府构建章程中,大顺将设政务院和枢密院两个文武机构,政务院下设六政府等机构,枢密院则专管军队事务,同宋代枢密院差不多构架。
  六政府即吏、户、礼、兵、刑、工,等同前明六部。
  政务院设正副两长官,即左辅与右弼,相当于左丞相、右丞相。永昌年间设的上相和天佑殿大学士两职不再复设,如此一来,政务院便以左辅、右弼为贵。
  左辅右弼之下又设六学士,每学士各领一政府,相当于分管各政府的意思,遇有大事,则六学士会商之后呈报左辅右弼,以达成陆四要求的“集体决策”的效果,而非一人独断,这样能够避免国策掌握在一人手中,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
  总体上,政务院同前明内阁极为相似,区分在于首辅为左辅、次辅为右弼,并且六学士于国策上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得到极大增强。
  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前明时期的党争造成国策迟迟不定,陆四又规定一旦政务院就某事不能达成一致,则必须交由圣裁。
  六学士虽分管六政府,但本身却不能直接干涉六部事务,避免六学士因为分管某政府造成权力过大,同时六学士分管各政府须定期交换,从而保证该学士不会架空分管政府。
  政务院、枢密院之外又有同级监察机构,仍叫都察院。永昌年间改御史为直指使,陆四嫌直指使不好听,仍叫御史。
  都察院由皇帝直管,不受政务院、枢密院管辖,对二院又有监察弹劾权力,相比前明都察院权力更大。
  除此外,翰林院改为弘文院,六科给事中为内参,其余如通政司、詹事府。太常寺、鸿胪司皆保留。
  地方上,永昌时定节度使、通会、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六级制,此外辅官有府同、理刑、州判、县佐等官。
  顾君恩意保留永昌定制,陆四对此却有保留意见,认为可仍沿明制,各省设巡抚、布政、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取消节度使一设。但于基层增设乡官、村官,定不入流,但领国家正俸,以加强大顺对基层统治。
  陆四的态度是官职叫什么不重要,不能因为大顺推翻了明朝就要将前明的一切制度都予以推翻,关键是要吸取前明的弊政教训,使政令上通下达,提高效率,不使百姓再正赋之外又有苛捐杂税之苦。
  具体,陆四让顾君恩参照淮军当初在淮扬建村设乡成果加以调整。
  顾君恩昨天晚上可没怎么睡,他在皇城原前明内阁值房熬了一宵,除了按闯王意思督办各项事务外,也在完善他的大顺建国纲领。
  不过,这次大清早过来见闯王,不是汇报建国纲领之事,而是来报喜的。
  喜事有三。
  第一,满洲天津总督骆养性闻清廷出关,已于天津城中易帜归顺。
  第二,满洲遵化巡抚宋权使人往北京上降表,愿率全城军民归顺,前提是大顺不得追究从前之事。
  第三,满洲山西巡抚吴惟华于日前正式奉表归顺,现大顺延安总兵李元胤已率部接防太原。
  此三事,陆四分别批示。
  第一,着骆养性为天津巡抚,配合第八镇接管天津。
  第二,回书遵化方面,大小官吏俱自缚来京待审。若不自缚来京,则命大军予以剿灭,城破,玉石俱焚。
  第三,命吴惟华为大顺山西巡抚,配合延安总兵李元胤接管、招抚地方,以求晋省早日安定。
  “骆养性这个人,两面三刀,不可重用,过些日子调他到弘文院任学士。宋权助纣为虐,今满洲大势不在方来归顺,却要我大顺不计前嫌,此等降官忠心不足,我凭甚重用于他?叫他来京,来之,定其诸罪,降两级留用。不来,着命第一军前往剿灭。”
  说到这,陆四稍作停顿,“吴惟华这个人也是小人,但有本事,左辅可以我的名义直接修书于他,山西全境安定之日,他便是大功臣,仍可为督抚大员。否则,亦降一级听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