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638

  主次关系上,陆四定下南明先,蒙古次,大西再次的顺序。
  在这个方案下,刘体纯第二军并新编忠贞营即刻赶至河南参与对清阿济格集团的围堵。
  第二军所辖的是第十一镇辛思忠部、第十二镇赵忠义部,两镇一支是原顺军西路军的精锐,一支是以从山东西进的原淮军旗牌、重甲扩充改编而来,战斗力较高。昨日攻坚之战,两镇合计歼敌三千余,伤亡一千余。
  第二军提督刘体纯接到的军令是参与“围堵”而不是“封堵”,表明围歼清军多尔衮集团后,大顺的战略态势已经完全铺开,整体形成了对清军阿济格集团的绝对优势,所以现在就要加强局部对阿济格集团的优势,不仅要让阿济格不得北返,更要将其围堵在南阳、荆襄地区。
  只要河南兵团能够阻住阿济格北进,随着满洲“中央”覆灭消息的传出,阿济格集团很有可能会分崩离析,根本不必军事解决。
  为此,刘体纯携带了多尔衮首级。
  这颗首级将是大顺给阿济格的大礼。
  顾君恩分析阿济格有两个选择。
  首先排除阿济格降顺的可能,因为随着对多尔衮集团及北京满洲中央的剿灭,阿济格再傻也不可能把脑袋伸出让大顺砍。
  那么,在知道北方败讯后,阿济格要么回师荆襄,据湖广自立,要么就是降明。
  顾君恩认为阿济格据湖广自立为下策,因为他麾下满蒙汉八旗集团虽然兵马众多,但实际已是孤军,处于大顺同明朝势力范围中间,两家都不可能容忍一支丧家之犬继续盘卧中间。
  而且,阿济格麾下的汉军如吴三桂、如尚可喜等都不可能再跟阿济格一条道走到黑,很有可能清军会发生一场内讧。
  所以,顾君恩觉得阿济格如果降明的话,倒不失为上策,因为南方明朝军事实力很差,有一支满洲人的精锐为他们所用,明朝能笑得眼泪掉出来。
  陆四觉得阿济格那小子说不定还真能降明,不过要看阿济格降哪个明了。他要是降南都的明,那可就是真瞎了眼。
  不管阿济格是自立还是降明,陆四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阿济格再也回不了家。
  因此,他将战斗力最高的第二军派往河南,另外新降的满蒙八旗忠贞营也一同调到河南战场。
  出发之前,忠贞营主帅原蒙八旗固山额真永安接到命令,立即统计所部满蒙将士家眷名单。
  忠贞营副将、原满洲正白旗佐领图勒慎将带一支人马前往北京,他们的动作要快,迟了的话就救不了人。
  .......
  北京城,所有的满洲兵及其家眷都已从城中出来,顺军统帅陆广远却没有进城,而是继续留在广渠门外。
  左潘安好奇大侄子怎么不进城,正准备去问问,副帅郑思华拉住他,低声道:“少都督进城,名不正言不顺。”
第601章
终于等到今天
  山海关是明洪武年间建立的长城雄关,不过相传两千年前秦始皇就曾到过此地,且于此地看到了一座孤山于海中,四面皆水,始皇惊愕,曰:“此里师授吾句读时所用朴也”,遂下马拜。
  由此,这座位于山海关以南六里大海之中的小岛便有了秦皇岛一说,当地人又称其为东山。
  东山最高不过六十余尺,占地也是极小,一不能作军港用,二不能如辽西觉华岛般为大军辎重屯粮处,故而这么多年下来,这东山岛从无人烟,岛上除了海鸟至此就再无动物,更休说人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荒凉的小岛,十天前却有一支庞大的船队突然至此,足有大小船只三百余艘。
  船队停靠东山的次日,就有大量顺军从抚宁县、山海关那边涌来此地,之后这些顺军就被停靠在东山岛的船队用各种小船接运过去,因为人数实在太多,足足运了三天方将人彻底运光。
  这支船队便是原明朝国子监司业沈廷扬为了给辽东运粮而组织的水师,一半以上都是淮扬人。
  自归顺淮军之后,沈廷扬便以海州的连岛为基地扩展水师,招募沿海百姓为水手,后又陆续吞并了山东登莱的明(清)水营,打造了一支拥有大小战船三百多艘的庞大船队,于去年被正式定名为东海水师。
  不过现在的东海水师却被分成了两支,一支是由沈廷扬族弟沈廷业指挥的淮扬水师(海州水师),有战船八十艘,运输船只一百二十艘,水兵四千余人。
  淮扬水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沿苏北海岸线警戒,并配合淮军通泰集团的长江水营监视长江南岸的明朝水师,同时承担从江南地区购粮任务。
  因为南都方面的特殊关系,以及负责明军长江防务的总兵郑鸿魁同淮军私下达成的合作,淮扬水师自组建之后并没有同明军发生冲突,相反还积极的充当了“走私船”这一角色。
  一方面将淮扬方面所急需的货物、粮食从江南源源不断购入,另一方面也将淮扬最主要的货物淮盐往江南输送,因而严格意义上来说,淮扬水师更像是一支淮军组织的以海船为运输方式的商队,而不是水师。
  真正充为水师使用的是沈廷扬本人指挥的辽东水师。
  辽东水师有战船130余艘,运输船只近200艘,主要基地是前明的东江镇,辅助基地是登莱的原登莱水营。
  自淮军都督陆四决意派兵攻打空虚的辽东后,沈廷扬就指挥辽东水师将淮军第七镇运往辽南的金州,同时从登州往东江、金州等地运去第七镇所需的粮食军械,同时也将第七镇解救的辽东汉民往山东迁移。
  截至八月,经辽东水师解救运回山东的汉民数量多达二十余万,本来这个数字还能更多,但时淮军督府参军贾汉复认为如果将辽东的汉民全部迁回山东安置,那将来大顺即便彻底消灭满洲,关外也没有任何汉民可以维持大顺在此地的统治,假以时日,辽东将再被各种从远处迁居而来的异族占据,重新成为中国的祸患。
  没有人,收复辽东有何意义?
  沈廷扬也持此议,认为想要永久占领一个地方,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的汉人居住生活于此,如前明在辽东万历年间汉人数量多达三百余万。
  当年如果不是奴尔哈赤造反,再有几十年,汉人数量必将过千万,届时莫说辽东之地将永为中国所有,甚至还能重新收复更北的旧土,重现明宣宗年间疆域直达极北之地的盛况。
  陆四深以为然,下令暂停辽东汉人迁移,由第七镇同水师根据战局走向安置汉民。
  沈廷扬遂将十多万汉民暂时安置在东江各岛,又在辽南的金、盖等州设立临时聚集地,收容被第七镇从各地解救或者说裹挟来的汉人百姓暂时居住,并开垦土地。
  其中又以金州境内安置汉人最多,计有17万余人。
  一开始,沈廷扬同第七镇的镇帅李化鲸还担心清军会大举来攻,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将汉人迁走,可随着战局走势的越发明朗,这个担心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现在的关外,除了盛京和辽阳这两座大城还被满清的盛京总管何洛会控制着外,其余地方都已不见辫子兵的踪影。
  而关内传来的好消息更让跑到朝鲜“敲竹杠”好补充损失的李化鲸再次渡过鸭绿江,准备给他盛京何洛会来个雷庭扫穴,好让他这第七镇的镇帅能如愿以偿成为大顺的国公。
  这一次随李化鲸重回宽甸地区的除了李的本部第七镇数千人马外,竟然还有朝鲜方面派出的一支3000余人的火铳兵。
  而沈廷扬也接到了督府的急令,命其率水师前往山海关接受山东战区节度使陆广远指挥。
  这个命令让沈廷扬着实不解,因为满洲人根本没有水师,而且他水师的大炮也轰不到山海关,更轰不到北京城。
  带着疑惑,沈廷扬还是奉命将辽东水师的主力带到了山海关以南海域,同时派人上岸寻找最近的淮军。
  两天后,第六镇的将领李成栋同沈廷扬取得联系,并告之对方他将率第六镇主力前来此地,并请水师能够提供至少一万人所需的粮食。
  这让沈廷扬更是不解,结果来的不仅是第六镇的一万人,还有都督外甥李延宗带来的七千人。
  如此多的士兵如何安置,是个难题,二部携带的几千匹(头)战马(牲畜)如何弄上船更是大难题。
  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沈廷扬才算把这么多人马给弄到了海船上,东山岛上则用于安置牲畜。
  接下来,沈廷扬接到了山东战区传来的命令,看完这道军令后,沈廷扬高兴的让人将自己珍藏的一坛女儿红开了,喝得酩酊大醉吐得一塌糊涂,却又高兴的又蹦又跳,跟个小孩子似的。
  士兵们都说从来没见沈老爷这样高兴过。
  之后,沈廷扬却是跑到船头朝着北京方向久跪不起,眼中满是泪水。
  三十年了,终于等到今天了!
  先帝啊,你在天之灵看到了吗?
  我们,要报仇了。
第602章
淮扬大砍刀
  山海关依海而建,雄关向东直达大海,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故而又被称之为老龙头,此地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防御所在。
  当年修建老龙头时,明军在海底反扣了许多铁锅,用以减少海水对石城的冲击。
  据说前明少保戚继光镇守蓟州时常来老龙头阅兵,其著作《止止堂集》便是在老龙头的宁海城内完成。
  时过境迁,因为满洲入关之后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废弃山海关,因此明军在山海关附近修建的诸多设施尽被弃用,老龙头也遂荒废。
  前年清户部尚书英俄尔岱主持圈地事,曾上书清廷以关外威远堡为中心,南至凤城,西南至山海关一线尽数纳入柳条边范围,称“新边”。
  是谓“新边”一成,严禁汉人出边,如此既能保护关外大清龙兴之地,也能让关外从此再无汉人,彻底为满洲一族所有之私产。
  否则若任由汉人在关外繁衍,不出百年,关外必将重现汉多满少之局面,倘若有奸小振臂一呼,必将动摇满洲根本。
  满洲诸王都称善,多尔衮也有意筹边,可惜,尚未来得及实施这一伟大工程,满洲人就要举族出关了。
  近三十万满洲人从北京往关外迁移,又何尝不是一项大工程。
  为了安全出关,满洲上下可谓是全部动员,大小车马、仆奴队伍绵延百里也不止,从通州至永平方向的官道上,无日无夜不是人头攒动的辫子。
  饶余郡王阿巴泰这些日子恍若老了几岁,不仅辫根都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松驰许多,眼眶发黑,双珠却是泛红。
  累,岂能不累!
  也紧张,始终提心吊胆。
  因为阿巴泰一直担心顺军方面会撕毁协约,趁三十万满洲人离京于野外之时袭击,那样必然死伤惨重。
  直到最先离京的两蓝旗数万家眷出现在山海关城下,这位征战了几十年的老宗王方长呼一口气,心道那顺贼虽是流贼出身,但也讲信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