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638

  前番擅自跑到崇明去迎潞王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对史可法的上书十分不解,便私下去问史可法何以替吴三桂降清张目。
  史可法竟说一无确实证据表明吴三桂降清;二说纵是吴三桂真的降清,此番对其封赏也能让其感怀故国,起到离间吴与清廷的作用。
  “若我国断绝关宁将士归国之心,同愚民一般称其为汉奸,岂不是让这些将士甘心为满清用命吗?”
  史可法还是相信关宁将士降清有诸多迫不得已,并认为李闯虽败于北京,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尤其江北淮、扬、徐数州为奉李闯的淮贼所据,所以大明眼下最大的敌人还是逼死先帝的闯贼,而非才据北方京畿的满洲人。
  在和东林魁首钱谦益的会面中,史可法及内阁、六部诸决策大臣均认为应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户部尚书高弘图尤认为弘光新朝首要之急便是恢复江北,认为当起淮西兵于淮左,再遣使至海上北联清廷,请求派南下助战,事成,可酬以金银粮草,仿当年南宋请兵蒙古例。
  王铎对史可法的意见深以为然,便亲自写了“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的票拟,原南都守备太监,现为弘光朝司礼秉笔太监的韩赞周将此票拟呈递到弘光面前。
  弘光让韩赞周先退下,召来京营统制孙武进询问其意见。
  “这些个吊大褂子想干什么?那吴三桂明明勾引满洲鞑子窃我中国,怎的还给其封国公?又送银,又送米的,这吊大褂子想做什么?难不成他们还想联虏平寇不成?”
  孙武进好不气恼,不明白内阁那边到底在想什么。
  “那批还是不批?”
  弘光小心翼翼问道。
  他在海州时曾对北京南逃诸官宣称将至南都担起抗清重任,只是因前番是监国还是登基称帝的事情和南都诸公闹出不快,此后又有马士英咄咄逼人,及东林党人试图掀起“顺案”,致使他这天子一直无法公然提出“联寇抗虏”提议。
  但他虽生性懦弱,可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呆傻之人,如何看不出内阁递来票拟隐含“联虏”之意。
  是联虏还是联寇可是潞王能不能做稳皇帝宝座的关键,选错了要命。
  “批他奶奶的嘴!这要是给汉奸封赏,叫天下人怎么看?往后谁还给你明朝卖力杀敌?”
  孙武进大事不糊涂,坚决不同意内阁的混账想法。
  “那就不批。”
  弘光完全听从孙武进的意思,叫来韩赞周说此票拟不妥,要内阁再议。
  南都的朝堂就跟淮军都督陆四家的蜂窝墙一样处处透风,这边还没再议呢,关于给吴三桂封国公的消息就漫天飞了。
  远在武昌的左良玉一听吴三桂个汉奸都能得授蓟国公,他这忠于明室的、兵马又强过吴三桂的不过才宁南侯,自是对史可法等人大为不满,认为中枢毫无进取之意,完全是偏安气象,不禁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听何腾蛟他们的开诏拜读,承认南都的潞王政权。
  黄澎得此机会,自然上书攻击史可法,认为只要把史可法扳倒,东林党还想要稳固他们在朝中的权势,一定要对他背后的左良玉及凤阳总督马士英释放合作的意思,那样他黄澎就能谋得晋身之阶了。
  孙武进是同弘光一看起的黄澎上书,他不识字,是弘光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的,听完就油脸赞同道:“这个黄巡按有见识,真依了史可法那白面书生,你这皇帝就成昏君了。”
  说完,想想自己虽被任命为京营统制,实际负责南都驻军城防,并且提调亲军,可似乎在朝堂上没什么发言权,也就是国家大事都由那帮吊大褂子办了,他这手握重兵的反而插不上话,哪有半点都督期盼的“权臣”模样。
  于是便让弘光明日上朝时给自己弄个什么太子太傅、太保之类的加衔,内阁大学士估计混不上,但兵部弄个堂官做做应该可以吧。
  看不懂塘报可以让人读嘛,不会写也可以让人写嘛。
  只要有真本事,不识字就不能当大官了?
  弘光确是真犯愁,因为这要求有点离谱。
  “不是我孙二郎不敬重你这皇帝,实是你这皇帝如今须和俺一条心,要不然,这皇位能做得下去?”
  “你也莫嫌我烦,说我欺负你,俺孙二郎打生下来就没小心思,做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真不成了,我屁股一拍大不了走人,可你这皇帝能走得成?”
  “......说一千道一万,这南京城里你以为有几个和你一条心的?除了我和都督死保于你,旁人巴不得你明天就驾崩呢!”
  “你自当了这皇帝,心里难免有些小心思,这是人之常情,我不怪你。但你做事也要有度,真闹崩了,你那自个签的东西要流了出来,你看这南京城还有谁支持你当皇帝。”
  “......”
  孙武进是连吓带哄,把个弘光弄得是不断点头。第二天果真在朝会上以孙武进护驾南来有功,提议授太傅衔,任兵部尚书。
  结果,朝堂一片反对声,都说本朝没有武将任职中枢的先例,总之,东林上下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共列朝班。
  要不是朝会的话,估摸都有人要骂娘了。
  弘光也没办法,祖制朝政由内阁六部负责,他虽是皇帝也不能强硬下旨,于是讪讪退退,回到后殿看着孙武进十分不好意思。
  “娘的,这事不是你的错,是那帮白面褂子不识抬举。”
  孙武进早就听那帮由他部下充任的锦衣大汉将军们汇报了,气得连拔了自家好几根胡子。
第399章
陛下到底听谁的!
  朝堂诸公连皇帝旨意都顶了回去,孙武进把胡子拔光了也没用。
  “二爷,咱兵强马壮的,要做啥还不是二爷一句话的事,理那帮白面褂子做什么?识抬举的,叫他飞禽走兽补子穿着,不识抬举的,咱们把他们撵走不就成了么?”
  给孙武进出主意的郑大发原先是随李士元一起攻打淮安城的叛军,后来在城中还因和淮军争抢地盘险些被杀。从良后,表现却是不错,一路跌跌撞撞下来,倒也混成了个营官。
  因为是“正规军”出身,所以便跟着孙武进一起渡过大江“扶保大明”,现担任锦衣卫从五品的副千户,手下连兵带帮闲也有好几百号人。
  要不是内阁那边顶着不让复设北镇抚司,这个郑大发弄不好就能成为弘光朝的北镇抚使。
  “嘿,俺怎么没想到的!”
  郑大发的建议真是说到孙武进的心窝,寻思他有人又有刀,镇江张氏兄弟跟他关系也不错,真要武力威逼那帮白面书生让他入朝,这帮白面书生还敢不从?
  “二爷真要干的话,末将就带兵把三大营那帮不从咱们的给缴了械!把那帮勋臣府也给围了,省得他们多管闲事!”
  随孙武进南下的标统程大木也认为那帮白面书生尽干混账事,要想不让这帮家伙再坏事,怎么着朝中也得有人。要不然什么事都听他们瞎嚷嚷,算什么吊事?
  这个程大木出身很根正,盐城县河工出身,勇登淮安城的活下来的68勇士之一,原任第三镇标统,现为神机营副将。
  只是程大木是有小心思的,他是穷苦人出身,见不得南都城中那帮勋贵的荣华气派,所以一直就想找个由头去抄了这帮家伙。
  “这样啊?”
  孙武进心中怦然而动,围府抄家赚头可不少。
  不过原史德威的部下冯汉却坚绝不同意这样做,认为真要动用武力干涉朝堂,甚至对勋臣动手的话,无疑就是送借口让淮西、武昌那边东犯。
  “都督正于北方用兵,万一马士英同左良玉合流发兵渡江,我们拿什么抵抗?难道把这皇帝再带出海不成?”
  冯汉一番话把个蠢蠢欲动的孙武进给息了火,寻思都督已经北上山东抗清,他这边要闹出不可开交的事来,一时半会肯定没有援军过来“撑场子”,所以不能冲动。
  受点鸟气有什么?
  孙武进忍了这口恶气,这个弘光朝廷却是不叫他消停。
  湖广巡按黄澎上书攻击史可法的风波还没平息,史可法那边同内阁诸公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一个当务之急来,就是得马上派使臣至山东、河南宣读弘光天子继位的喜诏,之后紧急任命王燮为山东巡抚,丘磊为山东总兵,让二人渡海去山东收复失地。
  过了几天,可能是觉得这个进取力度不够,又任命王溁为登莱东江等处巡抚,内阁再拟“命原任蓟督王永吉戴罪总督山东军务,同陈洪范等料理酬北事宜”,并奏赐永吉斗牛服,以隆接待北使之体。”
  这是公然要渡海往北方同清廷正式谈判了。
  叫人发笑的是,山东巡抚王燮和山东总兵丘磊却是接旨不行,在苏州观望。王溁倒是登船了,可船在海州一带晃了一圈又回来了。奏称说已将朝廷给予的颁诏、遣牌、任命状等发予地方。
  徐州那边陆广远接得海州奏报,马上给其叔父写信,说道:“南都情形昨有小疏入告,不知当作何方略?昨丘磊有遣牌系山东总兵,遣牌于海上至济南,为军士拿获。又闻总督王某同甚使臣团北上,是否拦截?”
  “陛下,不能让他们再胡闹了!”
  孙武进不能不发作了,再让朝廷这般乱搞下去,他有何脸面去江东见都督。
  于是,在他的鼓动下,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上疏道:“今日江左形势视之晋、宋更为艰难,肩背腹心,三面受敌。”
  章要求朝廷既需“念先帝、先后殉社稷之烈”,又应“念三百年生养黔黎尽为被发左衽”,谓“断宜以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
  疏中章痛斥东林党人主政的朝堂联虏之意,指出眼下绝不能把满洲人当成什么义师,指出满洲人占据京畿之后,中国有披发左衽的危险。
  给事中马嘉植上言:“今日可忧者,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及今不备,万一饮马长、淮,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
  陈名夏、高斗先、于允中等从北京南逃的官员因为“顺逆”的威胁,早与东林党分道扬镳,在孙武进的支持下纷纷上书,直接提出要“联寇抗虏”。
  一时之间,是“联虏平寇”还是“联寇抗虏”成了南都朝堂的议论焦点。
  弘光在孙武进的授意下召集群臣五品以上共商,是谓大朝会决议大事。
  之所以要五品以上官员共商,却是因为支持抗清的官员多半官职较低。
  内阁对皇帝这个决定十分不满,但召集群臣共商国是乃皇帝的权力,内阁没有办法阻止。
  当天,在南都五品以上的大小官员近三百多人参与国事共商,作为京营统制的孙武进赫然也在其中。
  武将,也是臣子。
  魏国公等勋臣数十人也都上朝,不过对于联虏还是联寇,勋臣们却是没有具体意见。
  朝会从一开始就剑拔弩张,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争锋厉害,主政的东林重臣指称说要联寇抗清的官员都是小臣清流之辈,只知书生意气,一时痛快,不知国事艰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