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638

  陆四决定派兵去辽东,但那个杂牌中的杂牌第七镇能不能胜任,却是个大问题。
  “第七镇夺取登州后,所部扩编已有两万余,从士兵到军官几乎都是山东的绿林好汉,且还有不少辽东逃难过来的...而且这辽东本就是山东都司的地盘...”
  负责“督府”临时运作的贾汉复对第七镇的情况肯定了解得十分清楚,十月初二的时候,第七镇就向督府报捷,说是夺取了登州,不过清登莱巡抚陈锦却乘海船逃掉了。
  李化鲸这个镇帅在山东绿林名声的确很大,以致第七镇在向登州进军途中,各地响马绿林土寇都来依附,结果使第七镇不断超员扩编,现在怕是已经不下两万七千余人,其中有马的五六千人,有马有甲的三千多。
  淮军第二镇在镇帅左潘安的指挥下已经夺取灵山卫,现全镇除程思华的第四旅正在向莱阳、威海卫进军。
  陈锦逃海后,胶东地区现在就剩清廷委任的胶东副将柯永盛盘踞在威海卫一带,不过手下只有三两千乌合之众,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向淮军投降。
  另外原清山东总督王鳌永任命的沂州总兵夏成德,已于近日在新泰率所部两千多人向山东通会陈不平请降。
  贾汉复的意见是由第七镇渡海攻击辽东有三个好处,第一就是辽东在明朝行政上属山东都司的管辖之地,所以由山东人渡海收复辽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二,就是第七镇虽然战斗力不高,且兵员复杂,多为土寇响马盗,但胜在人多。派他们去辽东作战可以发挥响马的特长,使辽东清军疲于应付。
  第三,就是可以通过渡海作战锤炼第七镇。
  当然,这是表面上的意思,实际上贾汉复大概想说的是大浪淘沙的意思。
  毕竟,这个第七镇太过复杂,而且据说军纪还不太好。
  让他们去辽东,打赢了固然好,就是败了,损失大了,对淮军本部而言也并非什么坏事。
  随着胶东战事的结束,如果淮军要继续保持对第七镇的“主权”,使第七镇听命于督府,势必就要供应第七镇的钱粮,约束其军纪。
  将近三万人,要多少钱粮开支?
  约束军纪,这帮子在江湖绿林打家劫舍惯了的响马盗又有多少能服约束?
  登莱地区相对济南、德州这边要好,可也经过孔有德兵变及清军寇掠,真要把第七镇养起来,说句难听点的,就是淮军的大包袱。
  因此,不如把他们派到辽东去。
  “我对李化鲸还是相信的,也相信第七镇是忠诚于我的...这样吧,就让第七镇渡海去辽东,不过我得给第七镇送份大礼。”
  陆四大手一挥,要贾汉复记录,却是将缴获的清军火炮拨150门给第七镇,其中还有10门红夷炮,俘虏的汉军炮手调300人加强第七镇,使第七镇具有攻坚能力。
  “马上给沈廷扬去信,让他的水师接信之后立至登州,负责海运第七镇至辽南,并要其在原明朝东江镇的皮岛设立港口,保障第七镇在辽东作战...”
  给李化鲸的军令中,陆四的措施却是相当模糊,只说便宜行事,并没有说明第七镇的粮草由何处调拨,何处供应。
  并说尽可能的将辽人聚于淮军大旗之下,如不能,也要尽一切能力破坏辽东的生产能力。
  怎么做,由李化鲸自己掌握分寸,陆四不予明示。
  “告诉李化鲸,让他渡海去辽东,不是要他替我陆文宗当炮灰,而是要他当大用!我给他一个公、两个侯、三个伯的爵位,能不能实封,看他的本事。”
  陆四拍了板,渡海辽东就此定形。
  第七镇渡海之后胶东暂由第二镇全面负责,对山东的治理及淮军诸部的整合,陆四准备到济南再说。
  这边刚刚定下渡海作战的事,那边就由徐州急递经济宁送来的紧急公文。
  一共是三封。
  第一封是侄子广远的,信中称淮西明军近日有侵犯淮扬的迹象。
  第二封却是大明弘光天子的密信,信中以请求的语气希望陆文宗能向南都请封,称只要请封书一到,立以亲王相授,淮扬徐鲁诸军可称皇帝亲军。
  第三封是孙武进的,信中称南都的吊大褂子玩意头没几。
第397章
一团浆糊的南都
  南都那边,用淮扬话讲,一个个都是二逼卵子,瞎扯蛋。
  扯蛋到能上能下,甘为大明抛洒热血的孙武进都想摞挑子走人了。
  累人,太累人。
  大明南都京营统帅现在就想求淮军陆都督给他一个鞍前马后的机会,至于南都这份尊贵差事,谁爱干谁来干。
  现在的南都,用浆糊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完全按照合理程序登基的朱常淓上岗后,南都朝廷就幺蛾子不断,先是马士英求进中枢不成,凭自个实力又难以渡江,一气之下在北逃的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的鼓动下,竟让好朋友阮大铖在南都宣讲什么淮西大兵不日将至,吓得南都朝廷都有“迁都”去杭州的声音了。
  由淮军陆都督亲赐弘光天子的潞王朱常淓更是吓的要命,接连两次拉住京营统帅、亲军大将孙武进的衣角,问如何办。
  孙武进如何办?
  他手下这万把人加上镇江张氏兄弟也打不过淮西的黄得功、朱纪他们,所以赶紧向老东家求援。
  淮军第四镇在七月中旬收到军令,由郭啸天带两旅往天长方向动了下,摆出淮军将要大举进攻淮西的动作,本来就不敢带兵渡江的马士英顺坡下驴,于是这场淮左和淮右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事没有打起来。
  没能打起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替叔父主持后方的淮安、扬州、徐州三节度陆广远向淮西诸将发出一封公开信,信中称鞑虏入关窃居中国,此中国存亡危急关头,凡中国之军民都当团结用命,共抗鞑虏。
  为了表示淮军联合的诚意,陆广远在未经叔父同意的情况下,采纳太监高歧凤的意见,让淮安府尹郑标、扬州府尹郑元勋筹白银三万两、粮十万石相赠淮西黄得功、朱纪等部。
  黄、朱二将虽于去年率兵围攻淮安,黄得功部更在扬州宝应险些斩杀陆广远,但时北京尚未沦陷,二将也是忠于职守,各为其主。
  现闻北京为关外建奴占据,先帝殉国,黄、朱二将自是以北伐收复神京为念,加之监军太监卢九德对马士英近来作为颇不满意,因此对于淮军释放的善意倒是受了,双方未有大的摩擦,皆在观望。
  不过驻扎在濉溪一带的刘良佐部将胡守金却不理会陆广远的“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号召,竟派兵偷袭淮军占据的徐州萧县,杀害军民两千余人。
  陆广远大怒,亲自披甲出征率徐州驻军(从通泰调来的两个旅)及徐州留守兵九千余人攻打濉溪城,迫使胡守金弃城南逃。
  入城后,陆广远没有报复屠杀濉溪城中百姓,也善待那些降卒,收得军民万余北归。
  刘良佐闻濉溪大败,不敢提兵北犯。
  如此,淮左、淮右的紧张局势方又归于平静。
  马士英此时也顾不得替刘良佐报仇,他谋入内阁不成,恐吓渡江也不成,使得被东林党掌控的南都朝堂对他甚为排挤,尤其是南都派了不少官员前来淮西拉拢由他节制的将领,据说监军太监卢九德也对他马总督有不满之意。
  唯恐失势的马士英在急于想在南都朝堂复起的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的蛊惑下,竟然派人去联系武昌的左良玉,说什么潞王于南都是擅自登基,是东林党一家之胜利,其余有德官绅皆无法入得朝堂。又说什么潞王信佛,为人懦弱胆小,根本不是中兴之君。真要立天子,近有凤阳刚武唐王可立,远有神宗亲藩桂王可立,怎么也轮不到潞王。
  马士英是想手握重兵的左良玉能够同他一起向南都施压,至于是不是另立天子,倒不是当务之急。
  左良玉这人自崇祯十二年后长期拥兵自重,蹂躏地方,朝廷无可奈何,崇祯更是一味姑息牵就。
  潞王在南都登基的时候,左良玉坐镇武昌,位处南都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有兵将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不过其主力在去年朱仙镇大战中覆没大半,可称精锐能战之兵不过三四万人,其余多是收编的各路杂兵和强征的夫役。
  按惯例,南都方面将潞王登基的诏书颁发到武昌,左良玉却不肯承认,因为早在知道北京沦陷消息时,左良玉就有挟兵马立楚王为帝的打算。如今南都却跑过去一个潞王登了基,把左良玉的算盘都给打乱,心中自是不快活。
  左良玉的部将马进忠、李国英、徐勇、张勇等人不承认南都的潞王政权,请求带兵东下。
  好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还是深明大局的,这帮人极力劝说左良玉,左才同意开读诏书,表示拥戴,并示意副将马士秀对诸将道:“你们哪个再不听左公命令要东下,我杀了他!”
  随后,马士秀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李国英、徐勇等鼓噪东下的将领这才安静下来。
  只是左良玉这个拥戴也就是嘴上说说而矣,崇祯在时尚奈何不得他,况一个潞王。
  南都方面可能也知道节制不了左良玉,所以也只是将其宁南伯的爵位提升为宁南侯,被左良玉把持的平贼将军印授予其子左梦庚,另外荫左良玉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额外又给了左良玉一个太子太傅的加衔。
  左良玉对南都方面的封赏没有表示不满,因为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大败让他得到了喘息之机,于七月至九月这三个月,相继派兵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等地。
  仍被弘光朝任命为湖广巡抚的何腾蛟及崇祯朝任命的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等处军务袁继咸同左良玉的关系都不错,看上去左良玉这个宁南侯于武昌能够替南都撑住局面。
  马士英的联络让刚刚稳定湖北西部的左良玉觉得有利可图,只是何腾蛟却不同意与马士英联名或联兵对南都施加压力,
  巡按御史黄澎却另有打算,认为此时大明诸军镇以宁南侯左良玉最为强大,而他与左良玉的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可以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入朝成为中枢重臣。
  九月十九日,黄澎上书南都痛骂首辅史可法无能,竟然在天下人皆知吴三桂已经降清,还说他是借清兵收复神京,是什么功在社稷的义举。
第398章
白面书生尽坏事
  这件事也不能怪黄澎,是首辅史可法自己糊涂。
  七月潞王于南都登基时,有关吴三桂降清的详情基本上就已经传到了江南。
  当时远在山东的陆四还生怕史可法他们依旧要“联虏平寇”,所以特地将吴三桂降清始末,及清军举国入关详情编成小册命人于江南散播。
  让陆四错愕的是,史可法却置这个事实于不顾,仍在潞王登基后上书,称吴三桂借清兵击败闯贼,收复神京,是功在社稷的义举。
  并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
  大意就是当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同知县马绍愉向朝廷提出的款奴和谈在当时是下策,但现在看来却是一剂良方。
  左都御史刘宗周也上疏建议:“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