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656

  “几位义士,多亏你们了,我是杨勖,敢问众位义士姓名。”见到众人,杨勖和颜悦色地说道。
  “可是我大明军中曾坚守泰顺的杨总兵当面?”当听到杨勖的名字,领头的年轻人顿时惊喜问道。
  “正是杨某,没想到义士居然知道杨某薄名。”杨勖笑着说道,紧接着手指身边的陈五显道:“这位诸位认识吧?他可是福建的大英雄,陈五显陈将军。”
  “哎呀!原来是陈将军,当年陈将军起事时一贵本打算去投奔将军的,只可惜未能如愿,没想到今天居然能见到将军。”年轻人惊喜道。
  陈五显笑容满面,连忙上前扶起对方,上下打量着对方赞道:“不愧是我福建的儿郎,好!好啊!不知兄弟姓名,还有诸位兄弟的来历?”
  这时候年轻人才回过神连忙报上自己姓名,他说他叫朱一贵,而另外四人是自己的结义兄弟黄殿、李勇、颜子京和吴外。他们不久前聚众起义,以应王师,不久前得知八道湾有明军出现,朱一贵就领着兄弟们赶来了,这才打了这一仗。
  听到这番回答,杨勖和陈五显更是高兴,而当得知朱一贵手下居然已有五万人马的时候,两人欣喜之余更是对他刮目相看。站在外面谈话不太合适,杨勖把朱一贵等人请进营垒,营垒内部已经过清扫,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各自坐下,杨勖这才问起了朱一贵的情况。
  朱一贵也不隐瞒,把自己和兄弟们从凤口决定起义后说起,然后讲到了他们偷袭浦南,扩大队伍,紧接着一连攻击几个州县,在短时间内就拉起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前因后果大致说了下。当然了,朱一贵在讲述中当然不会提自己之所以起义是因为喝多了说了大话,只是讲自己心存大明,要反清复明驱逐鞑奴之类的话,听得杨勖和陈五显是连连点头,赞叹不已。
  “一贵贤弟,你能以布衣起事,又转征数百里,其功甚大,我陈五显是自愧不如啊!不过贤弟呀,你们怎么会轻易就进了八道湾呢?按理说这清军就算防范再松也不会让人如此轻易得手呀。”陈五显好奇地问道。
  不等朱一贵回话,吴外就笑道:“陈将军有所不知,我们朱老大之前被清狗征去做徭役,这八道湾工事他就呆了不少日子,无论是地势还是人头都熟的很,要不然那里能轻易混进来的?”
  “居然还有此事?”陈五显顿时惊奇地问,吴外当即就替朱一贵吹嘘了一番,不过他吹嘘归吹嘘,但有些话的确是事实。朱一贵在八道湾呆的时间不短,别说八道湾了,就连周边其他几个防御区域朱一贵也去过,这些工事当初就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这里的环境、地势、弱点甚至兵力布置朱一贵是一清二楚,再加上朱一贵让人混进八道湾时还联络上了之前一起干活的一些壮丁和兵勇,这样里应外合,清军在没有丝毫防备的情况下不吃亏才怪了。
  “好!好!真是少年英雄!有勇有谋啊!”杨勖和陈五显同时赞道,对面前的朱一贵越看越是欢喜,如此少年英雄实在是难得,而且从明军的情报来看,这朱一贵还有领兵打仗的天赋,这一仗打的实在是漂亮,无论是前期的谋划和后面的实施,一板一眼无可挑剔,而在之后的攻击中,朱一贵的义军虽说装备不如清军,但依旧打得清军节节败退,而明军的果断出击说白了只是加速这场胜利的到来而已。
  朱一贵顿时谦虚了几句,连道不敢。杨勖当场想朱一贵和在场义军头领承诺,他定会亲自向皇爷对其进行表功,等到时候论功行赏,别的不敢说,一个大大的富贵是肯定少不了的。
  “这是自然,我们几个兄弟提着脑袋造反不就是求这个么?”黄殿手舞足蹈地笑道,接着又道:“不过我们朱老大可和我们兄弟几个不一样,朱老大可是大明后裔,到时候杨将军可得替我们朱老大好好在皇爷面前提一提……。”
  “休得胡言!”不等黄殿把话说完,朱一贵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如果不是杨勖和陈五显在他甚至想扑过去捂住黄殿的臭嘴,同时背后冒出一阵冷汗来,真他娘的!平日里兄弟面前喝多了吹的牛皮也能当真?他朱一贵什么时候和皇爷成一家人了?这胡说八道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第220章
福建初定
  黄殿所说的令杨勖和陈五显同时大吃一惊,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义军头领居然还是朱明的子孙。
  顿时,杨勖急忙追问其祖上究竟是那一支,到这时候朱一贵已是骑虎难下,心里直骂MMP,总不能说是自己瞎讲的吧?亏得朱一贵自己本就姓朱,之前吹牛时也曾研究过一二,当即硬着头皮告诉杨勖自己这一支是交城荣顺王朱美垸后裔庶支,祖上在正统三年得封,隆庆四年主支除国,崇祯年间迁至福建,几代下来已同常人无异。
  听朱一贵说的头头是道,杨勖和陈五显当然不敢随意,虽说朱一贵口口声声称自己这支本就是庶支,不仅同主支关系较远,而且早就迁移至福建落户,算不上什么正统后裔,但无论如何在杨勖和陈五显看来终是朱明子孙。
  明末,天下大乱,先有闯贼乱国,后又有满清入关,明室后裔诸王死的死,下落不明的更多,再加上明室本就人丁兴旺,各地封王、郡王及辅国将军等数不胜数,如果再把庶支未入玉碟者计算进去那就更多了。
  但不管如何,朱一贵既然自称是荣顺王后裔,就算是庶支这身份也不可小视,当即杨勖决定尽快把此事报于南京的朱怡成,说明此事,并同时为朱一贵表功。
  最后,朱一贵心中暗暗叫苦,但脸上却还要摆出一副欣喜万分的模样,起身谢过。但此时杨勖对朱一贵的态度已从最初的亲切和欣赏转为了一丝敬重,主动请他至上座入坐。瞧着杨勖等人如此对朱一贵,他那些兄弟们心中高兴不已,都觉得这个反真是造对了,不用多久,这荣华富贵就随之而来。
  拿下了八道湾,明军直接打开了通往厦门的道路,何况还多了朱一贵手下的五万人马,这让明军更是如虎添翼。再加上朱一贵的义军对清军各处防御几乎是了如指掌,大军至厦门的道路更是熟悉。等马功成的主力一到,浩浩荡荡的明军大军过安溪,仅两日间就拿下了龙门,杨勖兵锋已近到同安。
  与此同时,明军水师正对金门展开了猛攻。金门是厦门至澎湖的跳板,同样也是厦门防御的海上大门,蓝理之前在金门做了不少准备,工事和炮台一应俱全,可惜的是如今蓝延珍的联合舰队已经覆没,没了外援单凭金门部队死守根本就防不住明军水师强大的攻击力。
  明军攻击金门的战役一打响,仅三天时间金门守军就损失惨重,整个防线更是摇摇欲坠,随时随地会崩溃。一但金门被明军拿下,那么整个厦门就全暴露在明军水师的威胁之下,再加上陆上的明军大军一路已打到了同安,厦门陷落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已撤至华安的蓝理如今是一脸忧色,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在厦门设置的防御会如此轻易被明军突破。蓝理是打了老仗的人,非常清楚安溪的大门一旦打开,之前的防御布置已没了效果。归根结底,这仗之所以会到如今结果,关键就在于朱一贵突然在长泰起兵,从而导致清军背腹受敌,一溃千里。
  “大帅,年总督来急报求援,请大帅带兵速速增援厦门。”就在此时,一个亲兵快步走近,先冲着蓝理打了个千,随后递上一封加急信函。
  蓝理接过后只看了眼信函外的字,却没有拆开看,因为他心里清楚这里面会写什么。
  “如今厦门是肯定守不住了,让年总督直接南撤吧,无论是入广东还是掉头往西北都可,请年总督自行安排。”蓝理悠悠说道,目光同时投向了东南的厦门方向,望了好久后猛然回头,下令全军直接开拔前往龙岩。
  他蓝理是两广提督,既然福建丢失已不可挽回,蓝理就要考虑两广安危,与其把手中宝贵的兵力丢在福建拼光,倒不如快速撤回广东早做打算。
  可回到广东真的就是挡住明军南下的脚步么?蓝理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把握,如今这局势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戎马一生,这把老骨头最后丢在沙场上也不算是最糟糕的事。
  在厦门苦苦支持的年羹尧得知蓝理退兵龙岩的时候是气得破口大骂,蓝理见死不救,他蓝理可以走,可年羹尧怎么走?别忘了年羹尧可是康熙任命的闽浙总督啊!如今浙江的地盘丢了一干二净,眼看着福建也要落入明军之手,难道他年羹尧真的要像蓝理一样逃到两广去?
  年羹尧想象得出,一旦自己丢了厦门会是什么结果,就算康熙再重视于他,这失地的罪名是逃不了的。
  可这时不跑的话等明军真的攻破厦门他年羹尧同样逃不过一死,年羹尧是文人出身,但他又和普通文人不一样,狡猾如狐,心狠手辣,这就是他年羹尧,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惜命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上,年羹尧因为骄横跋扈最终得罪了雍正,雍正为了不落下杀戮功臣的恶名以削职降级逼迫年羹尧自行了断,但年羹尧就是怎么都不肯自杀,闹到最后雍正无奈只能直接出手,直接下令逮捕年羹尧,最终以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下旨令其在狱中自裁。
  由此,就能看出年羹尧的性格所在,他是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甚至见棺材也要挣扎几下的人。
  思前想后,年羹尧决定还是走,不过他可不想和蓝理走一路,年羹尧慌忙集合手中的军力,在金门被攻陷的同时从厦门撤出,急急朝平和而去,打算先到平和整顿兵马后再看局势走那一条路前往广东。
  年羹尧这么一跑,厦门剩余的守军士气大跌,不等明军攻到厦门留守官员就主动出城投降,就此厦门被攻下,整个福建最后一座重城到了明军手里,也标志着福建重归大明。
第221章
新气象
  元旦,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这时代的元旦可不是后世的元旦,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元旦一直都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后世人们熟悉的春节这一日,只不过民国后政府引入公历记年,为区分这才把元旦和春节分了开来。
  按明朝的制度,元旦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明朝规定三大节日,即:冬至、元旦、元宵,这三个节日都会放长假,朝中元旦放假时间是最长的,从一开始的从元旦初始放假五日,到后来的放假十日,而至神宗时期,索性把元旦和元宵假期合二为一,直接放假二十日之久。
  当然了,这些假期的长度都是指在太平年代,如今明廷在南京初复不久,北方还有清廷虎视眈眈,至于南方也正在打仗,朝中放这么久的假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为此朱怡成特许在元旦当日大朝会后放假三日,元宵再放假两日,合计为五日,以为庆祝。
  这一年是朱怡成正式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也是永业二年的头一个春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元旦当日,朱怡成就早早起,凌晨四点不到就到了大殿附近的偏殿准备,而前来参加朝会的文武百官也早就在宫外等候,时间一到,先由文武百官入殿,等人全到后朱怡成再至殿内,受百官朝贺,然后由宣表官代表朱怡成高声朗读表目,这表目说白了就是后世的领导新年至词,洋洋洒洒一大通,表目前后要读一时辰之久,等读完后朱怡成高坐宝座,以接受朝臣的贺拜之礼。
  完成后,接下来还有大祭等等活动,这一番节目一直要折腾到午后才能结束。如此后,新年朝会才算接近尾声,接下来就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了,朱怡成不仅要对朝中官员进行慰问和表彰,还要宴请一些民间的代表,尤其是那些挑选出来的乡老等等,以示皇恩浩荡。
  就算这些节目结束,对于宫中各人,作为皇帝也要雨露均沾,宫中无论级别,上至皇后下至普通小黄门和宫女、侍卫,朱怡成都要给予一个讨吉利的“红包”,这红包中装的是刚刚制作出来的永业制钱,这些制钱并非普通的铸钱,而是使用了工部最新研制的水压机器直接压制的银元和铜元,无论做工还是精美程度远超如今民间所使用的钱币。
  大明初建,对于钱制问题在去年时就着手开始筹备了,堂堂大明总不能使用清廷的康熙通宝吧?这样既不合规矩,也不成体统。但铸造钱币,朱怡成又不愿意和之前那样使用通宝性质,中国并不是一个铜产大国,自古以来一直缺铜,何况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铜料在工业上有着更大的作用。再加上考虑到民间一直又有私铸通宝的陋习,从各方面考虑,朱怡成决定用后世的方式进行钱币制造。
  在宁波的水力冲压机研制成功后,朱怡成就下旨建立了专门的钱币铸造局,铸造局设在上海。没错,正是上海!在明军拿下苏松后,上海的建设就逐渐开始,上海位于长江下游的入海处的突出部,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是连接南北的要地,随着大明即将要进入全球大航海的行列,上海的开埠已是必然,后世的一切也证明了上海有足够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的潜力,对于这个宝地朱怡成怎么可能放至任之呢?
  永业制钱中的铜钱和普通的铜子不一样,清廷的康熙通宝,或者说前朝的各代通宝基本都是以铜为八锡为二或者铜为七锡为三进行铸造,在开国时期,朝廷在铜的比例会高些,而当朝廷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铜的比例会低些。有时候铜六锡四甚至对半也曾出现过,更为恶心的还出现过铜四锡六的配比,这种劣质铜子的购买力和欢迎度可想而知。
  再加上中国各朝一直实施专卖制度,导致铜器的价格远高于铜子,民间有些不法商人就会钻空子,私下里把含铜量高的铜子融化了铸成铜器以为牟利,所以朱怡成在进行制造钱币的时候特意让人采取了新的配方,所使用的铜钱中含铜量并不高,仅只有六成左右,但其他四成由于加入一些新的金属材料形成了类似合金的效果,再加上冲压机的加工,所以永业制钱看上去卖相甚好,初一投入就大受欢迎。
  除了铜钱外,还有银元。和铜钱一样银元也使用了合金技术,再者大小份量一致的银元使用起来比碎银更为方便。这些制钱上朱怡成本来想使用自己的头像作为正面,但这个想法却被百官否决了,百官认为皇帝乃天子,天子怎么能让自己的头像出现在制钱上呢?如果头像放在制钱上,这老百姓敢不敢用也是个问题,以目前风气难道让老百姓拿着这些制钱在家供起来不成?
  朱怡成想想也是,目前还未民智大开,再者他也不想这些制钱被人称为“朱大头”,这也太难听了。最终讨论后制钱决定一面以大明十二角日月为正面,而另一面以文字的性质标注制钱单位和年份,四周再以简单的龙纹为饰,辅以压制的螺纹,以作为防伪。
  除了钱币铸造局外,朱怡成还以皇室出面同宁波商会建立了银号,这些银号替代户部进行钱币兑换和储取服务,甚至还推出了由皇室担保的银票。这些银号表面上是由宁波商会进行操作,但实际上真正的操纵权在朱怡成的手里。
  朱怡成建立这些银号的目的很明显,他是用这些银号达到设立中央银行的目的,而且根据他的计划,等银号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步开放民间银号的良性竞争,当然一些重要的职权只能控制在皇家银号手里,以逐步完善大明的银行业务,进而推动金融发展。
  原本,皇家银号的推出是得到百官反对的,在一些官员看来朱怡成这样做有“于民争利”的嫌疑,何况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古就有之,商人的地位一直最低,如果皇室直接介入其中不仅会提高商人的地位,更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变化。
  但是他们的反对被朱怡成直接驳回,这同把自己的头像要不要摆在制钱上完全是两回事,知道皇家银号重要性的朱怡成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再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这个世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的崛起不可或缺,四民之说必须废除,中国现在虽然还是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如果继续抱着老传统下去的话,那么将来必然会落后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带来的教训。
  和前明的其他皇帝不同,他朱怡成可是白手起家,一手一脚打出复明大业的马上皇帝,再者军中各要员大将全都是朱怡成一手提拔起来的,朱怡成让他们往东绝对不会说半个不字。而在文官中,职位最高的无论是廖焕之还是邬思道,他们也不是什么读死书的书呆子,当然不会为这事去反对朱怡成,这样一来那些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打压了下去,而皇家银号自然顺利地成立。
  随着地盘的扩大,虽然有海贸的收益支持,大明的财政还算过得去。但现在福建之战还在打,接下来还有两广和北方大片国土需要收复,朱怡成手上一直紧张的很。
  钱币铸造局和皇家银号的成立,使得朱怡成在财政上能稍缓口气,第一个月下来,当两部的报表送到朱怡成这里时候,朱怡成更是欣喜万分。其中钱币铸造局当月收益高达五十万两,至于皇家银号的收益更高,居然达到了八十万两,两者相加足足有一百三十多万两的收益。
  不要忘记,这只不过是第一月的收益,这些收益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持续性,还将不断稳定增长,怪不得后世人们常说搞金融是最为赚钱的,而事实也同样如此。
  等到了元宵节,这南京城就更是热闹非凡,而在宫中也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色。难得休沐的朱怡成在后宫陪着李娟儿,虽然贵为皇后,李娟儿没事的时候会自己做些女红,而现在朱怡成懒洋洋地半躺在塌上,手里拿着本书,李娟儿正坐在离他不远处的窗前,嘴角含着笑容,手中拿着针线仔细缝着一件小孩的衣服。
  “皇爷,您看怎么样?”缝完最后一针,李娟儿用牙咬断了线,然后拿起衣服仔细瞧了瞧,转身问朱怡成。
  朱怡成起身走近,接过仔细瞧了瞧,这件衣服的针线密密麻麻,缝的很是仔细,虽然这手艺稍不如宫中的匠人,但在民间算的上很不错了。
  “真是不错,娟儿,其实这些东西让下人准备就是,不用如此辛苦。”
  “虽说可以让人准备,不过臣妾还是觉得亲手做的更为放心些,皇爷,这可是我们的第一孩子呀。”李娟儿嘴角含着幸福的笑容,她的小腹微微隆起,如今李娟儿已有孕四个月了,当得知李娟儿有孕的时候,无论是朱怡成还是文武百官,甚至大明治下的百姓全都兴奋不已,因为一旦皇后诞下皇子,这就代表着大明后继有人,天下稳固。
第222章
家国事
  说了会儿闲话,李娟儿说道:“皇爷,臣妾有一事要于皇爷说。”
  “有什么事直说就是,你我之前不必如此客气。”拉着李娟儿的手,朱怡成笑道。
  “自复国以来,皇爷为大明江山操劳至今,一向都以国事以重,一直也未能顾虑旁事,而臣妾如今有幸怀上龙子,故今臣妾还请皇爷尽快挑选些良人以充后宫,皇爷子嗣繁茂乃我大明之幸,臣妾身为后宫之主更不能独享皇爷恩宠,还请皇爷恩准此事。”
  “这……。”朱怡成听到这话顿时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李娟儿在这时候突然提出让自己纳妃。
  说起来,刚到这时代的朱怡成的确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想法,一个正常的男人没这些想法绝对是假的。可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如今的朱怡成已不再是之前的中二少年了,大明初复,天下未定,许多事千头万绪,朱怡成如今一个时辰都要当成两个时辰来用,也就是过年这大节的时候能稍稍放松一些,哪里还有那种想法?
  更何况,他和李娟儿患难与共,两人的感情很深,更不会考虑其他。其实在之前,李娟儿也婉转提到过此事,不过都被朱怡成找借口搪塞了过去,谁想今天她直截了当的提出这事,一时间让朱怡成不知如何回答。
  “这个……。”朱怡成想了想道:“纳妃乃大事,朕每日里忙忙碌碌,哪里来这时间呀,要不等过些日子再说?”
  “皇爷不必担心,其实臣妾已替皇爷挑选了几人,如皇爷看中的话同臣妾说上一声就是,接下来的事臣妾替皇爷办就行。”似乎早就知道朱怡成会如此回答,李娟儿笑着说道,接着起身走到一旁的书架上,从上面取来一个厚厚的册子,把册子放在桌上,示意朱怡成看。
  朱怡成翻开一看,原来这是一本画册,画册中都是一些年轻女子的容貌,其中还详细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家人、性格等等资料,看着这本画册,让朱怡成顿时生起一种古怪的感觉,草草翻了几页,虽然未能细看,但仅从看到的内容看得出李娟儿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