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656

  袁奇在九江吃了大亏后,他的地盘几乎全被清军所占领,而朱怡成的老朋友,也就是如今江西布政使周忠良正带着清军不断围剿袁奇的残部,如今除江夏那边袁军还有近万人在勉强抵抗,其余打散的各部已不成气候了。
  周忠良的出卖导致袁奇在九江兵败,这令朱怡成同样大吃一惊,同时也为袁奇所惋惜。他没想到周忠良居然会背后私通清军,狠狠捅了袁奇一刀子,导致大好局面一日尽丧。
  九江出事后,在北方的祝建才顿时感到了危险,也许是周忠良等人反水导致袁奇大败给祝建才提了个醒,祝建才不仅干脆利落地杀了来接触的清军使者,甚至把他义军内部上下全清理了一番。据说祝建才这次杀人可不少,仅义军中有怀疑和清军勾结的人就杀了近千人,其中各级军官就超过了百余人,还包括了一直跟随他的几个老兄弟。
  对祝建才来讲,现在的他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一旦起了窝里反,那么他就是下一个袁奇。屠刀举起,祝建才是砍的人头滚滚,杀的部下胆战心惊,但谁都不知道他杀的这些人里究竟有没有和清军勾结的,或者有多少是冤死的,但不管怎么讲,祝建才的这一手的确起到了效果。
  经过清洗后,祝建才部的战斗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而且考虑到唇亡齿寒,祝建才指挥大军猛攻结合部的清军,一连取得了几场胜利,使得清军只能从江西调兵至北应付祝建才的攻势,这也是目前江夏的袁奇部能够勉强支持的主要原因……。
  “叫张冉!”看完这份报告,朱怡成皱起眉头细想了一下,让小黄门把张冉找来,现在虽已夜深,但张冉的身份特殊,他是极少数可以夜间出入宫门的人。等了半个时辰,张冉匆匆赶到。
  “袁奇如今是死是活?”见到张冉,朱怡成也不多话,直截了当地问道。
  张冉没想到朱怡成半夜把自己找来居然是这件事,当即回道:“回皇爷,袁奇死活暂时不知,臣已派人抓紧打听消息,想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确切结果。”
  “过不了多久?这多久是几日?二日?三日还是一月?”朱怡成劈头就问。
  张冉哑口无言,额头顿时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跪在地上磕头道:“臣……臣无能……臣辜负了皇爷的信任……臣……。”
  “行了!”朱怡成不耐烦地喝了一句,看看趴在地上的张冉,拿起锦衣卫的那份报告就劈头丢了过去:“朕要的是确切消息,而不是那些可能、或许!锦衣卫是朕的耳目,替朕搜集情报,监视天下,而不是只知道身为天子亲军在外骄横自傲,或者如同那些朝堂上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朕问你,如今在江夏的袁奇残部现在何人指挥?袁奇在九江兵败后究竟去了哪里?如今袁部各头领又在何处?”
  “这……。”张冉顿时羞愧难当,朱怡成这些问题一针见血,直接指出要害。的确,在这份报告上对于袁奇部目前的具体情况只有大概而没有细节,尤其是对于袁奇和袁奇部几个重要人物的下落更未说明。这明显就是锦衣卫的工作疏忽,作为指挥使的张冉要负主要责任。
  “朕给你五日时间,马上查清袁奇现在的情况,还有他部下几员大将的情况。如下次再拿这些东西来糊弄朕,你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朱怡成冷冰冰地说道,趴在地上的张冉连连磕头,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等朱怡成挥袖让他退下后张冉这才抬起已经磕出血的脑袋,拿起那份报告倒退着出了殿门。
  “都是些不省心的家伙。”等张冉走后,朱怡成暗骂了一句,今天这么晚把张冉找来一来的确是锦衣卫这份报告让他看的心头火起,作为大明的情报机构,他对锦衣卫的要求是非常严格,而且也寄予厚望。不过,一个成熟有效的情报机构要发挥效果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弄些人,挂着牌子就成。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找些人挂个军统或者中央情报局的牌子难道就能达到效果了么?其答案当然是否认的。张冉此人虽然有些能力,做事也比较尽心,至于忠心更不用讲,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再加上他之前并未有独当一面的经验,升任指挥使后张冉在工作效率上并未让朱怡成完全满意。
  除此之外,近来锦衣卫上下有些膨胀,刚才李娟儿和他说话的时候旁敲侧击提了一句,李娟儿原来就替朱怡成直接掌握情报,只不过现在她贵为皇后,早就不再管理这些事,但不管怎么说一些消息还是能够知道。
  李娟儿是用这种方式提醒朱怡成,对此朱怡成当然清楚,所以借着这个由头把张冉训斥一顿也是敲山震虎,让他牢牢记得自己本分,整顿锦衣卫上下,尽心竭力替自己办好差事。
第210章
恩怨勾销
  认真起来的锦衣卫效率还是不错的,仅过了三天张冉就来求见朱怡成,并报告了结果。
  “王友三在九江战死了?”听到王友三已经战死,朱怡成有那么一时间微微失神,虽说他和王友三之间一直不算什么愉快,可这时候一闭眼就想起了王友三那张脸。
  当年自己被押送至杭州,在半道上正是王友三带人杀了押解的清军,然后把自己救了出来。虽说王友三的本意不是搭救自己,但从这件事来讲,王友三算得上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还有,当自己醒来,出现在自己眼前那张几乎要笑成花儿的丑脸,和耳边听到他呼唤自己为公子的声音,这些似乎都历历在目。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长叹一声,王友三是袁奇的心腹爱将,更是当年义军中的第一猛将,性格直来直去,打仗凶狠又不畏死,而现在却在九江阵亡实在是可惜了。
  “高进呢?他在哪里?”说到王友三,就不能不说高进,这两人几乎是袁奇的哼哈二将,相比王友三,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高进更被袁奇所看重,而且袁奇几次遇险都是亏了高进脱身。
  对于高进这人,朱怡成一直比较欣赏,只可惜高进对袁奇是忠心耿耿。这次让张冉尽快搞清楚袁部的情况高进的下落是朱怡成比较关心的,如果袁奇已死,那么高进也就没了孝忠对象,对于朱怡成来讲正是招揽此人的大好机会。
  在朱怡成看来,一个高进远比袁奇各部的首领加起来更为重要,这足以看出他对高进的重视。如果能把高进招揽到部下,朱怡成必然重用此人。
  “回皇爷,在江夏收拢败兵和清军对抗的就是高进。”张冉小心回答道。
  “高进在江夏?怪不得,怪不得!”听到这个答案,朱怡成恍然大悟,难怪他之前就觉得奇怪,为何江夏的袁部会有万人规模,而且还能和占据优势的清军进行对峙。虽然说这里面有祝建才的因素,可在袁奇九江大败后,袁部上下已成了惊弓之鸟,再加上周忠良等人的反水,袁部惶恐不安之下被清军轻易剿灭都是正常的,怎么会自发地在江夏继续抵抗呢。
  既然高进在江夏,那么这就说得通了,以高进在袁部的地位和能力是当仁不让的二把手,有了高进,江夏的义军就有了主心骨,而且高进也有能力凭借手上的残兵败将继续和清军周旋。
  “既然高进在江夏,那么袁奇也在江夏?还是难道他已经……?”
  “回皇爷,袁奇的下落臣还未打听得到,但从种种迹象表明,袁奇十有八九已经死了。”张冉忐忑不安地说道,说话时偷偷抬眼看了下朱怡成,见朱怡成并没勃然大怒,也未开口严厉训斥,这才稍松了口气继续道:“并非臣不尽力,而是袁部对袁奇下落封锁甚严,根据微臣得知,九江之战王友三断后最终没入军中,而袁奇在其部败兵护送下落荒而逃,而护送袁奇逃离之人就是高进。之后,袁奇等人潜入鄱阳湖,过了不多久其部又出了鄱阳湖,然后转道抵达江夏。到达江夏,高进收拢残兵,再举义旗同清军交战至今,但这段时间内未闻袁奇下落,以臣之见恐怕袁奇在抵达江夏之前就已身亡,或者说至少也是重病缠身无法理事。”
  张冉一一道来,朱怡成听完后微微点头,他觉得张冉的分析应该还是有道理的。
  袁奇自逃入鄱阳湖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结果就只有三个,第一:袁奇死了,第二:袁奇病重无法理事,第三:袁奇归隐山林彻底心灰意冷。
  这三个结果第三个可能性是最小的,以朱怡成对袁奇的了解也是最不可能的。袁奇此人心高气傲,绝对不会做出这种选择,何况如果袁奇真的改头换面归隐的话,那么高进必然会跟随其后,怎么会去江夏呢?
  而第二个结果似乎可能,但细想后又不可能。袁奇就算重病缠身不能理事,那么以他的地位和性格接见义军各头领是必然的,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悄无声息的样子。
  除去最不可能的两个结果,答案也就显而易见的,再加上高进如今在江夏继续指挥部队和清军作战,那么袁奇十有八九已经死了,只不过义军方面封锁消息,没有透露而已。
  “可惜了……。”这是朱怡成今天在心里说的第二次可惜了,第一次当然是王友三,而现在是袁奇。相比王友三,朱怡成对袁奇的恩怨更是复杂,和王友三一样,袁奇最初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但袁奇不同常人,他是一个枭雄,当得知朱怡成身份后,袁奇如获至宝,利用朱怡成身份揭竿而起,从而掀起了康熙朝前所未有的义军起义序幕。
  可以说,正是有袁奇的起兵才会有如今天下局面,只不过袁奇私心太重,企图牢牢控制朱怡成,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得取天下。只不过他的运气不太好,杭州之战失败后,朱怡成侥幸逃脱,从而龙归大海,而袁奇之后三起三落,虽然也打下一大片基业,可最终却又被周忠良等人出卖,落得如今的下场。
  曾经,朱怡成想过如何面对袁奇,他甚至在脑海中盘算过等灭掉清廷后对于袁奇究竟是招纳还是彻底消灭,想象过再一次见到袁奇的时候,他会如何面对自己。当年的傀儡已成了胜利者,而当年骄横的大元帅却成了失败者,也许这个场面会比较有趣吧。只可惜,这一切已不会再有了,想到这朱怡成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一下子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什么东西一般。
  而在朱怡成为袁奇为之感慨的时候,在江夏,高进正在见一个人,这个人正在当初和袁奇一直密谋的四川白莲教教主所派的使者,从鄱阳湖出后,高进就派人转道赶往四川联系那边,而现在对方终于派人过来了。
第211章
高进论势
  袁奇部的骨干都出自于老君门,四川白莲教属于混元一派,自康熙中期,川中大移民,导致中原有许多百姓迁入川,使得川中人口结构大变,而白莲教也是从那时候随移民的百姓在川中发展起来。
  白莲教的教义通俗易懂,容易蛊惑人心,再加上移民后川中人口大增,当地官府腐败,这些年来土地兼并严重,川中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就这样,白莲教在川中就有了发展的土壤,仅仅数十年间就拥有数十万信徒,其势力更是渗透到全川各地。
  这一次来的人是四川教主王致清的右护法,王致清在江湖上又称止清道人,平常作老道打扮,以川中几大道馆为主要道场暗中宣传白莲教义,他的右护法俗名为张淼,同样是一个道士,道号水清,是成都通天观的主持。
  同张淼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年轻女子,一样是道装打扮,这两女子年方二八,生的一副花容月貌,高进一眼就知道这两女子是教中所谓的圣女,这圣女说白了就是教中用来控制下属的工具,当年他们老君门也搞过这一套,高进并不陌生。
  “道长辛苦了。”见了张淼,高进稽首行礼,但他的手势却和普通的道家有所区别,手指摆出的姿势是白莲教内所特有的,不仅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样也是和同道之人交换信息的一种方式。
  “有劳侯爷亲自迎接,贫道有礼了。”张淼一样摆出了个类似的手势,两人双目一碰同时微微一笑,随后由高进领着他们进了院,穿过前堂来到二堂分别坐下。
  先是双方寒暄了几句,说了会儿话,张淼就提起了之前袁奇同王致清商议起事的情况。
  本来按照双方的计划是由袁奇先打通入川的道路,然后王致清在川中起事,两部里应外合,同时行动,进而攻占全川。可谁想,这计划还未正式实施就爆发了九江之战,这一战袁奇部由于周忠良等人反水导致惨败,如今袁奇之前的地盘丢得七七八八,数十万大军也只剩高进现在掌握的一万余人,再加上袁奇战后下落不明,十有八九已经死了,而高进虽然是袁军的二把手,但高进此人以前声名不显,这一次高进派人主动联系王致清,王致清虽说有些动心,却考虑到袁部惨败的现状一时间无法下定决心,所以特派张淼跑这一趟看看情况。
  都是自己教中人,张淼也不客套,寒暄完后就说起了正事,同时询问现在袁部的情况。
  “九江一战后,我部依旧占有江夏等地,同清军几次交手也未落入下风,道长放心就是。”高进轻描淡写地说道,张淼微微点头,高进虽然没提九江一战的损失,只是说他在江夏的情况,不过张淼也不会傻到直接追问。
  “话虽如此,但老道不知有句话当讲不当讲。”张淼含笑问。
  “道长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就是,既然道长来了,就是带着诚意来的,高某洗耳恭听。”高进很是爽快地回道。
  “好!”张淼正正神色,当即问道:“如今此消彼长,贵部势力大不如前,之前顺长江而上打通入川之路恐怕没这个力量了吧?再者,清廷在江西势大,随时可调兵西进,一旦你我两部同时发动,而贵部被困江夏寸步难行,我川中又无外援的话,岂不是自寻死路?”
  对于张淼这些问题高进并不意外,实际上他早就想过川中来人会如何沟通,心中也早就有腹案。更重要的是,假如王致清没有合作的想法,那么他绝对不会派人来联系自己,既然张淼如今坐在自己面前,那么就代表王致清在已蠢蠢欲动,意图起事了。
  “道长,你对这天下大势如何看?”高进并没有直接回答张淼的问题,反而问起了其他。
  张淼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若有所思道:“侯爷你指的是这如今天下之势?”
  “没错!”高进点点头,正色道:“自四明山起义至今已有三载,我部浙东起事后,天下从者蜂拥不绝,尤其是我教中各兄弟更是前赴后继,虽其中经历多次起落,但这星火燎原之势已成,清廷可谓四处烽火,自顾不暇。如今,东边有永业天子的大军牢牢占据浙江和半个江苏和台湾,其势力更在向南延伸,已举兵攻击福建,想来清廷丢失福建是早晚的事。而在北边,汉王控制以汝南为中心的中原区域,直接威胁清廷腹地,至于江西,又有我部不屈奋战……整个天下处处义军,天下人心所向,清廷灭亡之日也在弹指之间,道长以为呢?”
  “这……。”张淼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高进这番话说的并没错,现在清廷虽然还是天下最大的势力,但是这义军的之势的确已成,尤其是在东边的朱怡成。
  朱怡成控制了两省之地,等福建拿下后就打通了两广的道路,而且从对方的兵力来看到时候两广揽入其中恐怕也不是难事。另外祝建才在河南也算是有声有色,再加上袁部,如果不是袁奇遭受九江之败,如今这天下可以说是四方争霸。
  这也是王致清之前准备和袁奇联手的主要原因,但人算不如天算,还未起事就遭遇了九江之战,对于是否还继续,现在川中白莲教内部反对的人不少。
  “有句老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高进微笑着说道,随后又道:“川中素来是天府之国,道长等如想做一番大事还得早做打算,这天下风云变幻谁又能知?机会稍纵即逝,如迟疑旁观的话,恐怕到时候悔之晚也……。”
  “说来说去,你高侯爷不就是想说让我教和你们一起起事嘛,现在你们就这么点地盘,朝不保夕的样子,就算起事为什么要和你们联手?直接找他人不更好?”这时候,陪同张淼的两个圣女之一在一旁说了句话,张淼一听顿时脸沉了下来,训斥道:“婉儿!休得胡言乱语!”
  紧接着,张淼带着歉意对高进道:“婉儿是教主养女,自小就被教主宠惯了,话语中有不当之处还请侯爷见谅。婉儿!侯爷乃天下英雄,如何能说这等话,还不快给侯爷赔个不是!”
  张淼如此,婉儿委委屈屈地站起身,对高进赔了个礼。瞧着他们这副模样,高进倒也不生气,因为他心里清楚这只不过是他们的手段罢了。
  “其实婉儿姑娘的话倒也没说错,九江一战后,我部损失颇大,如今能在江夏同清军对峙已是极限,弄不好那天清军大举来攻,这小小地盘丢了也是正常的。”让张淼等人意外的是高进非常没有恼怒,反而实话实说起来,听高进这么说张淼一时间有些奇怪。
  “但是!这天下之势虽已成,可如果贵方要想起事成功也无其他选择,我部可以说是唯一的盟友。”话锋突然一转,高进成竹在胸地说道。
  “这是为何?”张淼有些不明白地问。
  “很简单。”高进手指沾了点茶水,在桌上画了几方势力的草图,然后道:“这天下义军成势的如今分为三股,最强大的一股当然就是东边的永业天子了,从这点来看投永业天子是最为妥当的,等大事成后虽不能为帝为王,但荣华富贵当可到手。但这有一点道长不要忘记,永业天子可是朱明后裔,这朱明朝廷如何看待我白莲一脉想来道长比我更为清楚。想当年,朱洪武打下江山后,白莲一脉可有出头之日?如到时候永业天子直接向教中下手,各位又如何应对呢?”
  高进这番话说的张淼哑口无言,白莲教向来就是朝廷的死对头,这是因为白莲教义和朝廷治理天下天生的矛盾所至,在元末时期,白莲教就曾经是义军的主力,其中赫赫有名的红巾军就是白莲教所创,就连朱元璋当初也是依靠白莲教逐渐壮大起来。
  可之后呢?等朱元璋夺了天下立即翻了脸,直接下令禁止白莲教,整个明朝无不把白莲教视之为洪水猛兽,逼的白莲教由强至衰,最后只能改头换面在明间暗中传播教义。
  所以说,要想希望朱怡成重用白莲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朱怡成为了大局出发暂时和白莲教携手,但到最后一样会对白莲教动手。前车之鉴尤在,如果川中教众这么干的话就等于是自找死路。
  “汉王为八卦教大元帅,拥兵数十万盘据中原,我们为何不可以和汉王合作?”另外一个鹅蛋脸的圣女忍不住插了一句嘴,神色中似乎带着不服气的样子。
  “汉王?呵呵。”高进顿时笑了起来,随后反问道:“你们对汉王其人所知多少?”
  “这……。”张淼哪里见过祝建才,他常年在川很少出川,至于身边两个圣女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对祝建才的情况大多都是通过来往川中的人道听途说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