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656

  永业十九年三月末,也就是大明和俄罗斯协议签署后的不久,原军机大臣,现太师、宋国公廖焕之归乡养老。
  虽然朱怡成几次挽留,可廖焕之以年事已高执意归去,朱怡成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廖焕之的离去,标志着大明这位第一代重臣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朱怡成虽未能亲送,却派太子朱伯替自己去送了廖焕之,并且带去了自己手书。
  永业十九四月二十八日,太子妃在东宫诞下一子,这是大明复国以来的第一个第三代皇室嫡系成员,也是大明未来的第三代继承人。
  小皇子的诞生令朱怡成高兴不已,按照族谱,小皇子为促字辈,五行为土,朱怡成为小皇子起名为朱促基,同时大赦天下。
  六月初,回到北地的安北王妃也诞下一子,朱怡成高兴之余给小世子起名朱促堂,送过去的赏赐装了满满几大车。
  七月,已经进入印度区域的清军同莫卧儿帝国势力在旁遮普碰撞,双方展开了大战。
  康德派郭亲王为主帅,领兵三万,莫卧儿帝国在旁遮普集结了十六万大军,如果仅凭人数而言,满清在这场战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可实际上郭亲王的三万部队是满清的精锐,其中两万是骑兵,一万是全火器部队,除此之外还携带了不少大炮,虽然满清在同明军作战中败多胜少,但这些年的仗不是白打的,实际上经过多年和明军的作战中,满清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军事力量而言,现在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已经不亚于普通欧洲国家。
  在中原本土,满清被大明打得节节后退,一路从中原逃到西北,再从西北退往西域,现在又从西域被迫转移到了印度。
  可以说,满清上下早就憋得一肚子气了,大明他们打不过,俄罗斯那边毛子凶悍不敢惹,可这些阿三难道还不能打么?
  郭亲王领兵南下,虽然手上兵力远不如阿三那么多,但他却丝毫不惧,首战就旗开得胜,硬碰硬直接正面击溃了莫卧儿帝国的两万先锋部队。
  这一仗让郭亲王更有了底气,他发现这些阿三看着人多,装备和架势瞧起来也不差,可实际上根本就不会打仗,一群人在战场上咋咋呼呼乱哄哄的,完全是以人多壮胆。
  摸清楚了对方的底细,郭亲王顿时放飞了自我,直接就在旁遮普肆意妄为“表演”了起来。
  他利用满清骑兵的机动优势和火器部队的攻击力,对敌军进行大规模的迂回、分割、包抄、歼灭。
  仅仅两仗下来,旁遮普的印度军队就损失惨重,其统帅见势不可为意图重新聚集兵力向后撤退,以稳住阵脚。可没想到郭亲王早就在一旁等着了,当印度军队刚刚开始聚集的时候,满清的骑兵突然从左右出现,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直接冲入阵营大杀特杀,清军火器部队这时候也在正面突然现身,发起全线进攻,仅一战就把对方的军队彻底打到崩溃。
  那些阿三们根本就没勇气和清军抗衡,稍一抵抗就崩溃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抱头鼠窜的逃兵,还有不少人自以为聪明,直接就地躺下装死,清军也不去理会这些溃兵,直奔对方主帅而去。
  战斗进行了仅仅不到一个时辰,印度军的主帅旁遮普总督被斩杀当场,各部将领见没了主帅后再也提不起勇气反抗,当即跪地求降。
  这一仗清军可以说是扬眉吐气大获全胜,此战清军伤亡仅不到千人,杀敌数万,俘虏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康德果断下令收编俘虏的印度人,并以八旗制度把这些印度人组成印度八旗,任命和提拔了几个之前投靠清军的印度贵族和将领领兵,作为清军的辅助战力。
  原本在印度,印度人就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也就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为刹帝利,是军事和传统贵族群体。第三等级是吠舍,其成员是商人和小地主阶级。至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用通俗的理解来说就是普通民众。
  除去这四大等级外,还有“贱民”,也被称为达利特,其地位和奴隶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不如。
  满清八旗制度原本就是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上建立的制度,这个制度在当初入主中原时曾今遭到汉人的强烈抵制,为了拉拢汉人和统治需要,满清自顺治时期到康熙年间,满清对八旗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从而造成了后来满清统治中原的改良八旗制度。
  而现在,由于印度的政治特殊性反而更适用于满清最初八旗制度的实施,康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果断采取了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办法,那就是在满清八旗制度下建立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制度的办法,在印度建立了印度八旗制度。
  相比种姓制度,印度八旗制度更加灵活,对于阿三们也更有诱惑力。尤其是印度八旗制度采取了同样旗人和其他平民的等级区别,并加上又有“抬旗”的晋升方式,这让许许多多吠舍和首陀罗阶级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就连刹帝利阶级也不反对这种方式,因为康德为拉拢这些阶级适当地为投靠自己的刹帝利家族进行直接抬旗,抬入满洲八旗的仪式,这同样变相保留了他们在传统和世俗上的地位和权力。
  阿三的散懒的性格和骨子里的自以为是注定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征服者,但却是一个极好的“被征服者”。在军事上取得大胜之后,康德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控制住了旁遮普区域,同时由尼泊尔进入印度的另一部清军也在这时候抵达了印度境内,两军一路在北,一路在东,同时向印度中部地区进军,兵峰直指莫卧儿帝国的核心区域。
第1522章
文明的一大步
  巴黎,欧洲的中心。
  这个时代的巴黎虽然繁华,并被誉为欧洲政治、文化中心,但实际上在大明人的眼中,巴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污水沟”。
  同大明不一样,现在的欧洲各国还没有下水道的说法,其实要说下水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有下水道这种东西了,罗马人不仅在城市里建立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还有着公共浴池,供罗马公民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
  随着历史的变化,当年的罗马帝国已经成了尘埃,但欧洲却在这方面反而显得更为落后,这其中固然有着黑暗的中世纪影响,同时也有着现在欧洲人对于这方面的不重视。
  现在的欧洲人个人卫生情况极其堪忧,哪怕是曾今照亮了整个欧洲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是如此。
  据说,路易十四几十年不洗澡,全是上下都是臭烘烘的,为了掩饰浓重的体味,法兰西人这才发明的香水。
  在凡尔赛宫内,整个宫殿居然没有一个厕所,这在大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法兰西国王、王后,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在凡尔赛宫内需要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候直接找个角落就行,从这点来看,整个凡尔赛宫内处处可见大小便的残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芬芳”。
  朱清研是一年多前来到巴黎的,到了巴黎后她作为大明驻法国公使馆的成员入住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大明公使馆。
  朱清研的正式身份是大明公使馆武官和董华妻子,董华现在担任大明驻法兰西政务参赞,这个官职仅次于大明公使,倒不是董华没有担任公使的资格,主要是因为董华的身份敏感,再加上朱清研的原因,担任公使反而没有政务参赞这个职务便利。
  至于朱清研真正的身份,整个公使馆除公使和董华之外没有知晓,朱清研在巴黎使用的也不是自己原来的名字,继续用着在海军服役的化名。
  大明公使馆可以说是整个巴黎头一个使用下水道排水系统和拥有厕所的建筑,当初大明公使馆建成后,大明公使邀请巴黎的各国政要和法兰西皇室参加宴会时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那些贵族、贵夫人、小姐们,原本以为在大明公使馆和在凡尔赛宫一样随处大小便,没想到还没等他们跑到角落里褪下裤子(裙子),就有公使馆的仆人彬彬有礼地在一旁提醒,随后把他们(她们)带到了专用的卫生间内。
  在公使馆的卫生间里,这些贵族王公们头一次使用了来自东方的卫生器具,他们惊讶的发现大明人居然用价格高昂的瓷器烧制成造型别致器皿,而这些精美的器皿居然是还用来给人解决个人问题使用的。
  要知道虽然随着东方商路的这些年的兴盛,大明的各种货物,包括瓷器等传统物品在欧洲比以前多了许多,可瓷器依旧是属于奢侈品的范围,普通人家如有一件来自大明的瓷器,那一定是当宝贝一般收藏着,只有在贵客到来的时候才会取出了,小心翼翼地使用一番,并以此为荣。
  而现在,大明公使馆卫生间里的各种设施让他们简直是目瞪口呆,半天都没回过神。当卫生间内的仆人带着礼貌的微笑指引着他们(她们)如何使用这些器皿的时候,这些贵族王公们居然带着无比的忐忑和兴奋,这才把尊贵的臀部小心到了极点坐了下去。
  这场宴会后,整个巴黎都在讨论大明公使馆那无比奢华的卫生间,那些参与宴会的人无论是否有需要都会挤破脑袋去卫生间感受一下这种史无前例的感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让几乎所有欧洲人都感慨不已。
  尤其是后来,也就是朱清研抵达巴黎的半年前,法王路易十五突然亲自拜访大明公使馆,并且特意去参观了公使馆内的卫生间并且亲自感受了下。
  离开之后,路易十五向大明公使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个年轻的国王非常喜欢大明公使馆内的卫生间设施,希望能够让大明的工匠们在凡尔赛宫内帮他建几个卫生间,以供需求。
  对于路易十五的要求大明公使自然不会拒绝,虽然那些器皿都是从本土运来的,不过在建造公使馆的时候还有备用的几套,从这些备用的拿出些给路易十五弄个厕所是举手之劳。
  其实造厕所不难,难的是排水(排污)系统,大明工匠在考察了凡尔赛宫之后表示由于宫殿的结构无法在二层楼上建造,只能在一楼的部分区域进行改造后建造卫生间。
  对此,路易十五没有拒绝,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改造后,大明工匠成功的在凡尔赛宫一层的两处建成了同大明公使馆一模一样的卫生间,当路易十五步入这两个卫生间,像抚摸爱人一般抚摸着洁白的瓷器器皿的时候,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自此,路易十五特意把自己的寝宫从楼上搬到了楼下,直接把其中一个卫生间圈了进去作为供自己单独使用。
  至于另外一个卫生间,也只有法兰西的重臣,或者路易十五认为值得他亲近的人来的时候才能使用,至于其他人都不能随便进入,要想解决问题还是依旧和以前一样,自己找地方去蹲着。
  说道“蹲”这个词,说起来也怪了,后世的欧美人不会“亚洲蹲”,可这个时代的欧洲人却人人都会蹲,如果不会蹲又怎么解决个人问题呢?难道直接坐在地上不成?
  这话扯远了,反正自大明公使馆在巴黎的卫生间(厕所)一事出后,原本就在欧洲热的不行的中国风刮得更迅猛了,无数欧洲贵族、平民们对大明文化羡慕不已,更对大明文化中的细节佩服的五体投地,一时间欧洲各地居然悄悄也效仿此事弄起了这些玩意,虽然远比不上大明的正宗,贵族们大多采用陶器或者金属,普通人弄点木料加工,但不管怎么说,这对于欧洲文明的进步却是一个绝对不小的推动。
第1523章
中二路易
  朱清研到达巴黎的时候正是这股“中国风”刮的最厉害的时候,饶是朱清研见多识广也被法兰西人对大明的狂热所震惊,同时心中涌起无比的自豪感。
  作为皇室成员,又是大明公使馆政务参赞的夫人,朱清研很快就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并开始出入巴黎上层社会。
  朱清研以其魅力在第一次参加法王路易十五举办的宫廷宴会中就显出了她的光芒夺目。
  一来朱清研的出身不同,她虽然掩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但骨子里那种大明皇族贵气是根本无法掩饰的。二来,朱清研作为公使馆的女性武官,出席宴会时没有和欧洲贵女一般穿着繁琐的宫廷服饰,更没有穿大明的宫装,而是着了一身裁剪得当的海军军官礼服,这身礼服穿在她的身上显得英姿勃勃,极其令人瞩目。
  当朱清研同其夫董华一起步入罗浮宫的那一刻,就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那样明亮,直让所有见到她的人目瞪口呆。
  虽然欧洲各国早就有女王存在,女性贵族在欧洲贵族圈中也比比皆是,可是女性的军人却是凤毛麟角。在法兰西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女性军人恐怕就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圣女贞德了,相比其他国家,法兰西对于女性军官的感受更为强烈,所以一见到戎装打扮英姿勃勃的朱清研时,所有人,包括法王路易十五在内眼珠子都发直了。
  不仅如此,朱清研身上除了军人的威仪外,还有普通贵族无法比拟的气质,这两种似乎根本不同的特点却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更让无数欧洲贵族所着迷。
  那些贵女们,在偷偷打量着朱清研的同时羡慕和学习她的举止,而贵族男子们更为朱清研的魅力所折倒,甚至不顾董华在场直接向朱清研表达了爱慕之心。
  就连法王路易十五也是如此,整个宴会上他不仅亲自要求同朱清研共舞,还在宴会中有意无意地接近朱清研,用他显得有些蹩脚的方式进行“示爱”。
  这个时候的路易十五还是个半大孩子,看着他如同小大人一般穿着华丽的服装,脚上踩着高跟鞋,举手投足之间刻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博学的时候,朱清研心里就暗暗觉得好笑。
  在朱清研眼里,路易十五和她几个弟弟差不多大,虽然早就已经订婚,但恐怕这小子连毛都没长齐。
  对付这样的小屁孩,朱清研很是有一套,她自然是对路易十五本身没什么兴趣的,但对于作为法兰西国王的路易十五却是不同。
  公使馆武官,这个职位从明面上说是负责公使馆的安全工作,可实际上所有国家的公使馆武官这个职务极其重要,因为武官同时还担任好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工作。
  朱清研来到欧洲一来是和董华团聚,二来也是借此机会历练,既然已赢得了路易十五的瞩目,那么朱清研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她没花多少功夫就让路易十五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并深深着了迷。
  宴会结束,朱清研对于路易十五特别邀请她去骑马的提议不置可否,并没有拒绝,同时也没有当场答应,说了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后同董华一同离去。
  望着朱清研离开的背影,路易十五的心中就如同猫爪子在挠一般痒痒,在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女人会让他如此着迷,而今天的朱清研让这个中二少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阳光。
  对于宴会上的情况,董华作为驸马脸一直都是黑着的,虽说他在欧洲的时间要比朱清研久得许多,可作为一个大明勋贵他却无法接受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发生在朱清研身上。
  对此,朱清研好生安慰了他,用了一整晚的时间“抚平”了董华受创的心灵,同时向他做了保证,无论是作为大明公主还是董华的妻子,她所做的一切都绝对不会超过界限,但因为职责所在,在欧洲要打开渠道,改变目前大明在欧洲的政治地位,朱清研会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做好这一切。
  不得不承认朱清研在这方面的判断比董华,包括大明公使更为敏锐,朱清研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如果不是她是一个女人的话,以她的身份在大明一定会有着更大的成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清研极好利用了她的身份和角色,同路易十五成了很不错的朋友。当然,这个朋友指的是真正的朋友,而不是所谓的“朋友”。
  路易十五虽是中二少年,同时心中也仰慕朱清研,但作为法王的他却有着欧洲高级贵族的良好品质,尤其是朱清研私下曾今和他进行过一番交谈,并告诉他东方和西方风俗的不同后,路易十五彻底打消了同朱清研更进一步的想法,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和朱清研直接的关系,反而双方更有了深一层的信任。
  随着通过和路易十五的友谊,大明在欧洲,尤其是巴黎的外交更进了一步,这使得公使馆上下为之高兴不已。再加上朱清研多次和董华一起出席路易十五的宴会,随着路易十五和董华的接触,董华同样也和路易十五交上了朋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