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656

第1489章
进军
  热气球的研发早在永业十五年就开始了,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向往飞翔天空,幻想着如同鸟儿一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有的神话故事中都有飞翔的描述,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民间就有人试图仿照鸟儿的翅膀飞向天空,用纸扎了两个风筝一般的翅膀装在身上,从高处往下跳,当然这种民科的研究最终以坠毁人亡而失败告终。
  在之后的岁月里,有不少人出于兴趣又或者出于梦想企图实现这个目标,采取的办法千奇百怪,但却都未能成功。而到了如今大明的时候,再一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
  对于朱怡成来说,飞翔当然不是梦想,因为在后世别说司空见惯的飞机了,就连个人飞行器都已经发明了出来。
  但在这个时代,飞翔依旧是不可触摸的幻想,而且随着大明国土的不断扩张,如果能够解决飞翔的问题,无论对大明的信息传递、交通、军事、运输等各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
  用于飞翔的器具,最为合适的自然是飞机。但在目前大明刚刚开启蒸汽时代初期的情况下,飞机限于技术不可能制造出来。所以朱怡成就把目标移向了最为传统,也最为简单便利的一种飞行器具,那就是热气球。
  热气球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相比那个时间,现在的大明要比历史热气球出现的时代早了近半个世纪。热气球的原理其实并不难,在中国早就有孔明灯的制作,相比欧洲热气球的出现,孔明灯可要比它更早近千年的时间,只可惜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把它尝试使用在飞行器具上,从而错过了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而现在,大明已经走在了科学的前沿上,热气球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利用加热空气产生向上的浮力,从而带动气球升空。
  为了研制热气球,大明科学院用了足足两年多的时间,在这研制过程中不仅有对热气球的材料、造型、浮力计算等各方面的研究,同时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加热的燃料。
  朱怡成并不希望使用十九世纪常用的氢气作为气球的填充产生浮力,从原理来说氢气作为填充浮力是最大的,可是氢气过于活泼,一旦遇火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历史上载人氢气飞艇的时代结束正是因为兴登堡空难的缘故,这场空难是人类历史上飞行器的巨大灾难,仅仅34秒的时间,巨大而豪华的兴登堡飞艇就毁于熊熊大火之中,三十六人葬身当场,那张空难的照片更被视为震撼世界。
  出于这点,朱怡成直接就否决了氢气的思路,直接决定采用最为安全的空气加热升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因为浮力的不足热气球的体积会过大,而且对于长时间滞空所需要的燃料也有极高的要求。
  在历史上,最初的热气球是用废旧木料、纸张等进行加热升空的,这些东西从体积来说过大过重,而且燃烧热度不够,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科学院最初的研制也是如此,在之后多次改用其他燃料进行试验,其中采用过木炭、石炭(煤炭)等等,都不尽人意。直到后来朱怡成让科学院对猛火油,也就是石油进行提炼,从而分离出煤油这才取得了成功。
  现在的热气球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热气球只能进行固定升空而不能在空中自由异动。
  想要在空中自由移动就必须要有推进的动力,但这限于技术目前还制造不出来。虽然大明已经有了蒸汽机,可要知道蒸汽机是无法作为飞行器动力使用的,其他的不说,仅仅它的过于庞大和重量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眼下,如果不固定升空的话,热气球根本无法控制在空中的行动方向,只能依靠风向进行无规则的漂浮移动,这样的结果从交通传递和运输方面就完全不可能实现了,但不管怎么说,热气球的初步成功对于大明的军事方面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热气球在空中的高度和视线完全可以为军事方面进行服务,从而引导和指挥地面的部队进行战斗。
  这种方式大幅度改变了战场的指挥系统,从而使得拥有热气球的一方相比对手更能直观和全面地了解战场的动态。
  此外,热气球对于侦查地形,警戒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朱怡成这才让科学院把刚刚研制成功的热气球送到北方,让杨勖在战场上进行实际测试,看看它的效果和作用。
  杨勖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当他看到热气球后就马上明白了它的巨大作用。有了这玩意,攻打伊尔库茨克更多了几分把握,心中高兴不已。
  在热气球送达后的第二日,杨勖就下达了向伊尔库茨克进军的命令,从乌兰乌德到伊尔库茨克的路程并不远,杨勖为了保险起见并没让军队快速进军,而是稳扎稳打以防俄罗斯方面的偷袭,同时保证后勤道路通畅。
  但让杨勖奇怪的是,在行军一路上并没有遭遇任何俄罗斯方面的攻击,就连他原本预料的可能出现的科尔沁、车臣、哥萨克骑兵都没遇见,仿佛俄罗斯人直接放弃了一般。
  这种奇怪的情况更让杨勖为之小心谨慎,他向左右派出大量斥候,搜索可能隐藏的敌人,可是斥候回报的情报让杨勖疑惑不解,因为斥候的搜索结果显示俄罗斯人的确没有派兵拦截。
  思索了许久,杨勖也没搞明白俄罗斯那边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是想唱那一出戏?不过杨勖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要不然他当初就不会毅然下令在冬季到来之前强攻乌兰乌德了。
  既然俄罗斯那边放开道路不作阻拦,明军也不客气,当即杨勖下令继续前进,大军直扑伊尔库茨克。
第1490章
谢列霍夫要塞
  第十六日,明军抵达了离伊尔库茨克西南八十里处,这里已经属于伊尔库茨克的前沿了。
  伊尔库茨克是俄罗斯远东总督府的首府,相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城更大更为坚固。
  伊尔库茨克建在安加拉河西南方向,安加拉河是贝加尔湖由东向西的一条大河,从伊尔库茨克的西北方向而过,同时在伊尔库茨克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形成支流。
  从这点来看,伊尔库茨克三面环水,地势极好,要攻击伊尔库茨克除了东南方向的陆地外,除非直接坐船由安加拉河攻打伊尔库茨克。
  后者根本不可能,大明的海军虽然强,但大明海军无法从海洋跑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来,而且明军在拿下乌兰乌德后手上也没什么可用的船只,再加上伊尔库茨克在安加拉河沿岸修筑了大量炮台,明军手上的这些船再多也不是炮台的对手,从河上攻击伊尔库茨克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所以相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的地形更易守难攻,明军唯独只能从西南方向东北进攻,这是唯一的一条进攻道路。
  但这个方向,也就是伊尔库茨克的西南,俄罗斯还修筑了一个叫谢列霍夫的要塞,这个要塞同伊尔库茨克一样,东部和西北三个方向全部由安加拉河的支流包围着,仅仅在西南方向可以进攻。
  当明军抵达伊尔库茨克西南八十里处,也就是靠近谢列霍夫要塞的时候,杨勖这才真正明白俄罗斯人为什么没有派兵沿途袭击自己了,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在这个地方的防御远比乌兰乌德强得多,他们占据了完美的地形,不仅有坚固的要塞和城池,再加上安加拉河的缘故,谢列霍夫要塞根本就无法被敌人包围,俄罗斯人完全可以通过安加拉河支流对谢列霍夫进行增援和兵力调动。
  虽然杨勖之前在俘虏乌兰乌德的守军后对这些守军进行审问,并收集了俄罗斯方面的不少情报。可当他实地观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之前依旧轻视了俄罗斯在伊尔库茨克的防御。
  瞧着严阵以待的谢列霍夫要塞,和周围的复杂地形,杨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要打伊尔库茨克就必须先拿下谢列霍夫,这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可要拿下谢列霍夫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不管如何这一仗必须要打。
  停下脚步,杨勖召集众将会议,商讨如何打这一仗。在会议上,杨勖不仅重申了这仗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众人看到了他的决心。
  当然了,打仗不仅只是靠勇猛和决心,杨勖是合格的指挥官,如果仅仅靠人命堆这仗他是绝对不会打的。
  除去进攻外,杨勖还要防范伊尔库茨克的俄罗斯人通过贝加尔湖袭击明军的后路,虽然在进军过程中俄罗斯人并没有这么做,但谁能保证一旦谢列霍夫要塞战展开后,躲在后面的俄罗斯人不会趁此机会从安加拉河向东进入贝加尔湖,然后再折返西南方向直接切断明军后路的军事行动?
  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如果俄罗斯的指挥官是杨勖的话他肯定会这么做,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必须要高度重视敌人,一旦轻视或者过于自大,那么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谢列霍夫要塞之战是从第二天开始的,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明军方面的热气球就升了起来,当巨大的热气球从谢列霍夫西南方向升起的时候,整个谢列霍夫的守军一时间惊慌失措,就同当初在乌兰乌德的时候一样,许多俄罗斯士兵冲着热气球惊恐万分,不少人甚至跪了下来,不断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呼喊着上帝和主的名字。
  假如这时候,明军的热气球能够自由移动,直接漂浮到谢列霍夫要塞上空,再丢下几颗炸弹的话,也许谢列霍夫要塞的守军直接崩溃,要塞也就被明军轻而易举地拿下。
  但可惜的是目前的热气球还做不到这点,现在热气球在战场的作用仅仅只是观测而已,无法直接用于战争的进攻或者防御。但就算这样,热气球的出现也给俄罗斯人带了一定程度上的惊惶。
  趁着俄罗斯人慌乱的机会,明军及时对谢列霍夫要塞发起了进攻,第一次进攻明军不仅投入了几十门火炮,还投入了足足一个营的兵力,意图看看谢列霍夫要塞的防御强度,尝试是否可以一举拿下这个要塞。
  经过短暂的惊惶之后,俄罗斯方面的守军在军官的指挥下恢复了理智,这时候明军也已经开始了正式进攻。
  一方攻,一方守,进攻的明军炮火连天,士兵勇猛争先,防御的俄罗斯士兵同样也是精锐,而且他们很清楚一旦被明军攻进要塞整个要塞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再加上随着乌兰乌德的丢失,现在伊尔库茨克已经是俄罗斯在远东总督府最大也是最为坚固的城市了,远东总督府就在伊尔库茨克,总督阁下别列科夫上将就在他们的后方,谢列霍夫要塞绝对不能丢。
  整个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下,谢列霍夫的守军顽强抵抗,双方打得异常激烈。
  战到午时,明军非得没占到什么便宜,相反还损失不小。至于俄罗斯那边自然也有损失,可相比明军的损失却要小得多。
  此外,谢列霍夫和后方的伊尔库茨克几乎是一体,俄罗斯方面完全可以通过支流河道进行增援和物资运输,这也导致明军的进攻没能起到太多效果。
  从开战开始,杨勖就密切注视着战况的进展,因为拥有热气球,谢列霍夫的一举一动都在杨勖的眼皮底下,瞧着试探的差不多了,杨勖下令让进攻的部队撤下来修整,并且派出另一支部队进攻。
  但相比第一支部队,另一支部队的进攻就要灵活许多,而且没有想一开始那样拿出要一口气占领要塞的架势,仅仅只是以尽量杀伤对方,消磨对手意志为企图的战术。
  战斗一直打到傍晚,随着太阳的落山,第一天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在这第一天中,明军先后损失了近三百人,至于谢列霍夫要塞的情况明军估计大约在不到二百人左右,相比俄罗斯方面,明军的损失更大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毕竟明军主攻俄罗斯主守。
第1491章
难战
  谢列霍夫是块硬骨头,虽然明军有着兵力和炮火上的优势,但谢列霍夫要塞占据了地形之便,再加上要塞修筑的极为坚固,明军连续进攻几天都没太大效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列霍夫的守军逐渐熟悉了明军的战法,越发守的牢固起来。
  对于这种战斗方式,杨勖是极为头痛的。如果是在野外进行决战的话,杨勖有几十种办法可以直接击溃对面的俄罗斯军队。
  可是现在是硬碰硬的攻城战,面对的又是谢列霍夫这样坚固的要塞,杨勖纵然有百般手段也使不出来。
  之前打乌兰乌德时用的穴地攻城战在谢列霍夫要塞面前毫无用处,相比乌兰乌德,谢列霍夫地处安加拉河支流,四周水源丰富,这给穴地攻城带来了极大困难。
  杨勖不是没有尝试过,相反他在第二天就让人准备用穴地攻城,可当明军士兵在挖掘的时候却碰到了难题,这地道挖了仅仅几尺深,地下水就冒了出来,再挖下去非得没能挖成地道,反而挖出了一口水井来,这使得明军的穴地攻城战彻底失去了作用。
  此外,明军还采取过迂回攻击的战术,也就是渡过安加拉河支流,意图从左右攻击谢列霍夫,可这个战术也遭到了失败。
  驻守谢列霍夫的俄罗斯人似乎早就预料了这点,在安加拉河支流各处设置了不少警戒点,明军刚刚渡河后就遭到了俄罗斯人的强力反扑,除去谢列霍夫的守军外,还有东北方向的伊尔库茨克守军,伊尔库茨克的部队通过安加拉河的便利派出了十几艘内河船,在船上架起了火炮和火枪兵,直接封锁了这块区域。
  除去这,伊尔库茨克的俄罗斯部队还意图从安加拉河向东进入贝加尔湖,再由贝加尔湖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进行反击,打算不仅切断攻击谢列霍夫的明军后路,同时还打着趁明军攻击谢列霍夫的时候偷袭后方的乌兰乌德。
  亏得明军早就有所准备,要不然谢列霍夫没打下来,反而后路被抄。可就算这样,这也使得明军不得不分兵防止俄罗斯人再次偷袭,从而分散了进攻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杨勖根本就没劲可使,只能继续硬着头皮猛攻谢列霍夫,这一打就是半个月过去。
  半个月来,明军的总伤亡已经超过了千人,谢列霍夫的守军伤亡也不算小,但谢列霍夫依旧牢牢握在俄罗斯人的手中,明军始终没能拿下。
  战况如此胶着,局面一直没能打开,这让杨勖有些发急了。而且他很清楚,一旦战局拖的时间过长,这仗也就越难打。
  之前一直未能出现的科尔沁、车臣和哥萨克等部终究是明军的隐患,虽然明军这边有着蒙古骑兵配合作战,但相比明军,蒙古人无论从忠诚度还是指挥等各方面来说都不如人意。
  何况蒙古骑兵虽然是盟友,但也不得不防,万一在要紧时候蒙古人掉过头来给明军一下子,杨勖的大军就得直接交代在这了。
  为了尽快拿下谢列霍夫,杨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猛攻,就此双方围绕着谢列霍夫要塞展开了血肉厮杀。
  第二十七天,明军在付出极大代价下终于攻进了谢列霍夫,可同时谢列霍夫的俄罗斯人疯狂反扑,后方伊尔库茨克的援军也向谢列霍夫不断增援,双方在谢列霍夫要塞你来我往进行不断争夺。
  第二十九日,随着明军强于俄罗斯人的火力、兵力和意志力,谢列霍夫的俄罗斯人终究渐渐顶不住了,此时谢列霍夫要塞大半已落入明军之手,谢列霍夫的陷入不可避免。
  当第三十三天时,谢列霍夫的俄罗斯部队开始撤退,明军趁势终于拿下了这个要塞,谢列霍夫之战以明军的获胜告终,但胜利的明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此战明军伤亡高达三千八百多人,整整将近一个团的精锐兵力直接丢在了谢列霍夫。
  俄罗斯方面的损失在二千五百人左右,相比明军要少了三分之一,谢列霍夫要塞也在明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明军虽然占据了此处,却没能占到什么便宜,从战略角度来看此战明军和俄罗斯人几乎打了个平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