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56

  “扶……扶我起来……。”杨勖挣扎着要起身,见他如此庄岩只能叹了口气把他小心扶起。
  一把紧握住庄岩的手,杨勖流着泪说道:“我杨勖年少入伍,这三十年来南征北战,身上刀疮箭伤不下十余处,可谓为大清立下过汗马功劳,谁想到头来不仅自己的英名保不住,就连家人也受此连累……。”
  说到这,杨勖不由得哽咽起来,又道:“还有我那可怜的吴升兄,之前我部在奉化时我就多次向年羹尧进言调用城外军队,可他一直说时机未到时机未到,可到头来吴升兄出师未捷就白白死在那炮火之下,而如今他尸骨未寒,却被朝廷又如此问罪,至于他的家人也如我等一样呀……。”
  说到这,杨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悲伤,放声痛哭起来。可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啊!庄岩见此也无其他话可说,只能好声安慰了几句。
  抹了把眼泪,杨勖又带着嘶哑声音道:“还有殷大帅,他居然被年羹尧如此方式逼死,这天下还有公理么?难道这朝中上下全是小人不成?我不服!我不服啊!”
  大喊了几声,杨勖死死抓住庄岩的手,双目圆瞪,神情狰狞道:“庄老弟,你要帮我做件事,只要事成我杨某定有重谢,到时候就算要了我这条老命我也在所不惜……。”
  “杨兄不必如此,有何事需要我庄岩去做的尽快说就是了,至于其他之言就不必了。”
  “好!好!”杨勖感激些点头,接着咬着牙一字一句道:“有劳庄老弟去通报一下洪大都督,就说我杨勖愿在洪大都督麾下效命,只要让我能报此大仇,今后让我杨勖做什么都行!”
第148章
变化
  清廷对奉化之战和中原、江西的再次起义后的各官员处置之严厉,牵连之广,让地方官员不寒而栗,虽然逃过一劫的官员们暗暗庆幸自己的幸运,可对那些被处置的官员和其家人,尤其是如殷化行等重臣老臣如此凄凉的结局又不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受。
  消息传到宁波,以杨勖为首的降将全部表示为朱怡成效力,尤其是杨勖,如今不仅对年羹尧是恨之入骨,连带着对整个清廷上下全都是满怀仇意。他拒绝了朱怡成让他主持参谋部工作的任命,恳请朱怡成让他继续带兵,他说自己可不在乎官大官小,哪怕给他个百户干都成,只要自己能继续带兵,那么就有机会亲手砍下年羹尧的狗头。
  对此,朱怡成考虑后答应了杨勖,由于如今宁波地盘和实力的增强,朱怡成顺势调整了下军制,同时也对自出兵苏松以来各将士进行加官封赏。
  董大山、马功成两人由同知升任指挥使,其各部属一应均有封赏,水师方面王东等人同样各升一级,潘老大以同知衔领新组建的崇明水师,按朱怡成的想法,宁波水师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不可能一直驻扎在崇明仅仅起到封锁长江和协助苏松义军的作用。
  在朱怡成看来,随着海贸的不断扩大,以及目前情况,当初攻略台湾的计划到了可以实施的时候了,宁波水师作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怎么可能缺席呢?至于现在的任务,可以由罗教为主体整编的崇明水师来负责,对于潘老大的能力朱怡成还是有信心的,只要从现有宁波水师中调拨些战舰,这支新成立的崇明水师用不了多久就能形成不俗的战斗力。
  对于杨勖,朱怡成当然不会给他一个区区百户之职,作为曾经的总兵,清廷的地方大员,杨勖能为自己所用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原本,朱怡成是打算由杨勖负责新组建的参谋部,对于参谋部的设想朱怡成早就有了,尤其是奉化之战时他更已下定决心等战后尽快组建起来。
  杨勖曾经是总兵,又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其战场经验丰富,而且杨勖还熟读兵书,更写的一手好字,从这些来看正是负责参谋部的合适人选。只可惜如今的杨勖一心要报仇,根本就看不上这个所谓的参谋部甚至许给他的参谋长职位,在他看来这就是以前的参军而已,他如果答应下来又如何能报仇?
  所以,最终参谋部的主持工作还是给了原定的副手庄岩,至于杨勖,考虑到他的要求和之前地位,朱怡成千金买马骨直接给了他一个指挥使的职务,这个意外之喜让杨勖简直不知说什么好,本在他看来就算能让他这个降将领兵职务也绝对不会高,可谁想朱怡成会如此大方,直接给了他这样的高位,要知道指挥使在整个宁波义军中除朱怡成之下也仅只有董大山和马功成两人而已。
  感激不已的杨勖暗暗发誓忠于朱怡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勖不仅包揽了对之前投降清军的整编和对新军的训练,而且还在他的劝告下居然在宁波义军所控制的浙东地区有不少人主动来投,其中有几个虽然年轻却是当地大户子弟,还有些人甚至本是地方官吏,如此让朱怡成是大喜过望,现在他正是用人之时,对这些来投之人按其能力很快就做了妥善安置。
  自占领宁波后,朱怡成一直未有放弃对军械,尤其是火器的研究,而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宁波的火器制造终于有了进步。首先是炼钢技术的进步,在一月前宁波实验不下百次的小高炉终于获得成功,这个小高炉虽然远达不到后世的技术,其使用寿命因为砖壁的耐火材料原因也仅只有半年不到,可在这时代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小高炉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得宁波有了工业最重要的基础——钢铁,虽然现在钢铁的产量依旧不多,可相比以前却是巨大的进步。在这基础上,火器的发展自然也更进了一步,如今宁波的火铳已渐渐脱离了最初简陋形态,朝着近代火枪的方向发展着,而铁造大炮甚至小型钢炮也已试造成功,只是限于技术还不能正式装备,但在朱怡成看来这都是好消息,他相信只要这样继续下去,终究有一天会给他更大惊喜的。
  除了这些外,造船业、纺织业、加工业甚至对化工研究都在不断进步,再加上宁波有海外商贸支持,根本不缺粮食,而且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也能通过其他渠道源源不断运至宁波,整个宁波在散发出活力的同时又给人一种无比的安全感,这在现在锋火四起的大清是异常难得的。
  “这就是宁波?”宁波城的城门口,一个穿着读书人长袍的男子瞪大着眼睛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他的打扮是明显一副秀才样子,而且脑袋上依旧剃着金钱鼠尾,身上还背着个包袱,一瞧就知道是外来的人员。
  朱怡成去年拿下宁波后并没强制剪老百姓的辫子,因为那时候他在所有宁波城的老百姓眼里只是一个侥幸的“反贼”罢了,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天知道朱怡成能在宁波呆多久,如果他下达剪辫子的命令,那么整个宁波为了保命都得反抗他。
  正所谓脑袋上的辫子好剪,心里的辫子可不好剪,所以,为了稳定地方,朱怡成就没做这件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怡成在宁波的统治逐渐开始稳固,战胜福建水师后,一些有心投靠朱怡成的人就主动剪去了脑袋上的辫子以表示忠心,再加上宁波义军大部早就去了辫子,这样一来宁波城中有辫子没辫子的人各为其半。
  然后,随着之后宁波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进攻苏松和奉化之战后,宁波势力已经猛然扩张到小半个浙江和苏松地区,而且从清廷来看,中原和江西又发生叛乱,宁波这已正式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这样一来主动去掉辫子的人就更多了。
  所以现在,宁波城内大多数人都已去了辫子,就算还留着辫子的人也不像是之前难看之极的金钱鼠尾了,脑袋上留的头发比之前多了许多,后面的辫子暂时留着也是因为这些人经常要和清廷控制区域进行来往或交易,留个方便罢了。
  所以,当回乡奔丧的这位读书人回到几年未回的宁波城,看见这不同其他地方的景象时顿时目瞪口呆,一时间停下了脚步。
第149章
兄弟
  “你这人怎么回事?别堵在这,大家还要进城呢!”这读书人脚步一停,后面的人很快就催促起来,读书人连连道歉,跟随人流快步向前走了一段,直到前面路口这才宽畅起来。
  读书人的腿似乎有疾,走起路来不太方便,刚才的几步快走后到了空旷处他找了个地方暂且坐下,把手中的竹仗摆到一旁,用力捏了捏发酸的腿。
  “客官,来点什么?”他坐的地方恰好是一个茶棚,小二上来问道。
  “来碗麦茶。”读书人说道,从怀里摸出个铜子递了过去,很快一碗麦茶端来,读书人拿起碗先放在鼻子下嗅了下,那焦香的味道依旧如同当年那样,他的神情露出惆怅和回忆,好一会儿这才小口小口喝。
  边喝着茶,他边看着路口川流不息的人群,耳中听着时时传来的叫卖声、招呼声、谈笑声,还有小孩的打闹声……。这些离的他是那么的近,却似乎又是那么的远,若有所思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等一碗茶慢慢喝完,读书人拿起竹仗,继续慢慢地朝城内走。
  半个多时辰后,他来到城西的一条小巷,拍响了其中一处小宅的门。
  “来了来了!”拍了几下,里面传来回声,听声音是个女人。随着吱呀一声,房门打开,一个面貌普通,但收拾的很利索的江南女子出现在读书人的面前。
  “你是……?”那女子见到读书人顿时一愣。
  “嫂嫂,我是玉露,如今家里可好?”读书人抬起头说道。
  “玉露?哎呀!这不是我家的玉露么?”那女子打量了一下读书人,瞬间惊喜道:“玉露你可回来了,这些年你跑哪去了?我和你大哥找了你好些日子都打听不到你的消息,快快!快点进来!”
  女子连忙招呼着读书人进门,读书人小心翼翼地跨过门槛进了宅门,这宅并不大,是典型的江南宅院,进门是个天井,也叫小院,没有大户人家的照壁,围着天井直接就是一排平房,正对着的是主人家的房间,两旁除了厨房、柴房外还有两间杂房。
  把读书人带到厢房,坐下后替到他倒了杯水,这时候有个四五岁样的男孩从里屋跑了出来,站在一旁抬头看着读书人,似乎琢磨着他是谁。
  “这是你侄儿小树,小树,这是你小叔,快叫叔叔!”女子拉着孩子的手说道。
  “小树居然这么大了?”读书人惊喜道,孩子见陌生人先是有些怕生,不过在母亲的鼓励下还是喊了声叔叔,这令读书人很是高兴,此时女子迫不及待地追问他这些年究竟去了哪里?
  “当年科举落榜后我是心灰意冷,再加上我这条腿……。”读书人苦笑着指指自己那条不便的腿道:“后来有个同窗相邀,我就去了安庆,在一位县太爷手下做幕僚混口饭吃,后来那位县太爷任期满后归乡,经朋友介绍我又去了河南,然后又到了江西,这些年一直在外,让大哥和嫂嫂挂念了……。”
  听着读书人的讲述,再看着他那样未老先衰的脸,当年她刚嫁进这家的时候,自己这个小叔子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可转眼几年过去,居然成了如今的样子,如果不是眉目中的变化不大的话,刚才差一点儿没认出来,算算年头,他今年才二十出头啊,可看起来简直和三十多岁的人差不多了。
  “这些年玉露不在家,家中一切由大哥和嫂嫂操持,尤其是母亲……。”说到这,读书人眼中忍不住湿润起来,家中自幼贫困,年少时母亲操持着给他们兄弟二人读书,可自己虽然聪明却因为身体缺陷和运气原因一直未能考中,后来更一气之下离家远走。
  自己走后,家里的一切就全压在了自己大哥和嫂嫂身上,这些年赚钱养家、赡养老母都是兄嫂所为,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却没尽到半点力,直到不久前遇见一位老乡才知道他母亲刚刚去世,而去世前一直挂念着他这个离家的游子。
  “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嘛……。”女子不好意思地摆手,接着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道:“对了玉露,你还没吃饭吧?你等着,嫂嫂马上给你做饭去。”
  “不用了嫂嫂……。”
  “没事,先吃点东西,很快就好。”女子站起身来出了房门忙活去了,读书人一时间也拉不住,只能随她去。
  很快,女子煮了碗汤圆端来,闻着那熟悉的味道本就没吃什么东西的读书人肚子忍不住响了一声,顿时觉得有些尴尬。那女子也不在意,笑着把汤圆摆到他面前,催促着他快点吃。
  宁波的汤圆天下闻名,虽说读书人祖籍是绍兴,可他家搬到宁波也有好些年了,绍兴宁波的饮食习惯也基本相同,这碗汤圆可是好久没吃了,几口把汤圆吃完,摸摸舒适多了的肚皮,读书人不由得赞了一声。
  “觉得好吃就行,现在到了家,以后嫂嫂给你常做。”女子开心地收拾起碗筷道。
  “对了嫂嫂,我大哥呢?他怎么不在家?”读书人问道。
  “你大哥现在忙着呢,要等日落了才能回来。”女子边收拾边道。
  “大哥还在蒙学教书么?蒙学有这么忙?”读书人奇怪道,自己离家之前大哥就在蒙学教书赚点家用,有时候甚至还会给人写写抄抄什么的补贴一下。
  “早不干了。”女子这时候已经收拾完了,笑着说道:“蒙学那边都是去年的老黄历了,你大哥呀现在可出息了,现在他在大都督府的户科任主笔,一月能拿五两银的俸呢。”
  “大都督府?户科?主笔?”读书人听到这话心中顿时一惊,自己嫂嫂所说的大都督不就是雄据宁波占据小半个浙江和苏松的大反贼洪强么?难道自己的大哥如今居然在洪强手下做事?而且还是什么户科的主笔?
  可这惊愕在读书人心中也只是一瞬而已,因为他马上就想到了自己所在的地方不就是洪强的宁波老巢么?而且自己回到宁波所见所闻也和他在外地所了解的完全不同,既然宁波已被反贼经营成如此样子,那么给洪强做事的人自然不少,而自己的大哥也是读书人,更会写会算,在反贼那边谋个职想来倒也正常。
  读书人这次回来,一来是因为得知老母去世的消息,二来也是因为他之前在江西以游幕为生,而现在江西因为袁奇起兵闹的大乱,自己的东主更是朝不保夕,所以他才会主动辞去幕职归乡。
  本以为回到宁波会看见一片萧条甚至民不聊生的情景,可谁想到了宁波看见的反而是蒸蒸日上,富有活力的城市。甚至从宁波百姓的脸上,读书人感觉到离家多年后再回宁波,宁波的百姓似乎日子比之前好了许多,就像自己刚才吃的汤圆,小时候这可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而自己的嫂嫂却如同平常吃食一般就给他做了碗。
  既然大哥不在,读书人先在家给父母的灵位上了香,打算等几日挑个时间再和大哥一起去墓地祭拜。随后,挑着一些话和嫂嫂闲聊着,既说了些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同样也从嫂嫂口中得知了不少有关宁波的情况。
  等太阳下山没多久,自己大哥终于回来了。当见到几年不见的弟弟时,读书人的大哥心里是无比高兴,兄弟两人见面感慨万千,嫂嫂见此特意也做了几个好菜,又出去打了壶酒,让他们兄弟两人好好喝一顿。
  兄弟二人聊了许多,做哥哥好好询问了一下弟弟这些年的遭遇,同时又讲了老母临去年拉着自己手要让他早日把弟弟找回来的话。说到这,兄弟二人忍不住流起了泪,而当又聊到之前他们年少时的往事时,两人又同时开怀大笑起来。
  “玉露,你今年有二十三了吧?”
  读书人点点头,同时有些不解地看着自己大哥。
  “男大当婚,小树都马上可以进学了,你这终身大事也得操办起来了。父母如今不在了,所谓长兄为父,为兄这些日子找找人,替你说门亲,早日成家。”大哥笑眯眯地看着读书人说道。
  “成亲?”读书人一愣,接着苦笑道:“我这个残废手无搏鸡之力,又无功名,这些年在外蹉跎一事无成,那家能瞧得上我?还谈什么成亲呀。”
  说着,读书人摇着头,拿起面前的酒盏一口喝掉了里面的残酒。
  “为何不能?”听到这话,大哥顿时激动道:“别人不知道,我做这个大哥的还不知道自己的兄弟?你从小就聪慧过人,自小书就读的比大哥好许多,如不是因为腿疾和运气,别说是小小秀才了,以你才学就算是中进士也不在话下。至于那些蹉跎的话就更不用说,而今回来就好,等明日我就找人替你想想办法,以你本事去大都督幕府干个主笔更是绰绰有余,依我看啊,就算是做个科大使也没问题,到时候那家的姑娘敢小瞧于你邬思道?”
第150章
初见
  当夜,兄弟俩都醉了,什么时候睡的也不知道。第二天日上三杆,邬思道这才醒来,这一夜好睡,久在外游幕的邬思道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像昨晚那样睡的香甜了,伸了个懒腰起身,邬思道洗漱后和嫂嫂打了个招呼,随后就拿着自己那根竹仗出了门。
  昨日刚到宁波,因为挂念家中,邬思道只是走马观花一路瞧来,今日正好没事,他打算四处看看,好好体会一下在反贼的统治下宁波的现状。
  这一日,邬思道并没固定目的,再加上他腿脚不好一个人慢慢在街上闲逛,上午去了商市,瞧了瞧宁波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还上前和几个商家问了问价格并交谈了会儿,中午走到码头那边看了看,当看见港口停泊的无数商船、战舰,还有那远处可见的船帆,邬思道诧异之余不由得出了神,站在岸上眺望了许久这才离开。
  简单用完午饭,下午邬思道又去了城里的茶馆,随意点了壶普通的茶找了个地方坐,耳中听那三教九流的客人兴致勃勃的交谈,有时候兴致上来也会插话说上几句,直到傍晚天色快黑的时候,邬思道这才慢慢回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