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656

  原本朱怡成有六子三女,现在又添了一子一女,不过最小的皇子公主眼下还在吃奶呢。
  在这七子七女中,年龄最长的自然是太子朱伯和二皇子朱伯沝还有大公主朱清研这三人,其中朱伯沝是个老实孩子,一向都是太子朱伯的跟班,至于太子朱伯就更不用说了,先不说他的身份,仅仅他在皇家学院中的威风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当然了,他这种威风可不是依靠太子的地位,皇家学院虽说入学的都是皇室或勋贵子弟,可皇家学院的规矩极其严格,而且山长邬思道可不是普通人,如果在学院里犯了规矩的话,就连朱怡成也无法插手。
  何况建立皇家学院朱怡成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精英,而不是弄一个所谓贵族学校培养一群纨绔子弟出来。这点在学院的建立之初就是确定的,平日里学院很多方面都是以军法来执行,就算朱伯是太子的身份也不敢触犯。
  但朱伯不仅聪明好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上还有了一种掩饰不住的个人魅力,再加上他在学院中刻苦要求自己,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要在后世就是妥妥的大校草一名,如何不受人欢迎?
  对于朱伯在学校的出色表现,朱怡成何李娟儿自然是清楚的,同样为自己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尤其是朱怡成嘴上不怎么说,可心里却是非常得意,因为这不仅证明了他当年建立皇家学院的初衷,同时也证明了他立朱伯为太子的正确性。
第1228章
求亲
  朱怡成何李娟儿两人说着闲话,自然就聊到了太子朱伯,说到自己的儿子,李娟儿神色中自豪和喜爱油然而生,而朱怡成同样也是如此。
  再过两三年,朱伯就会由皇家学院进行毕业实习,也就是说要进入军队进行服役。虽然李娟儿有些担心太子在军队是否会有危险,不过这件事是朱怡成早就定下来的,而且朱怡成在确定了这个规矩后就把它立为了“祖制”,凡是日后皇家子弟无论是太子还是普通皇子都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有额外的特权。
  作为和朱怡成从微末而起一路走来的皇后,李娟儿当然明白朱怡成这么做的用意,朱怡成终将会老,也会离开这个世界,而大明帝国想要延续下去必须要依靠后人的努力。
  朱怡成可不希望看见自己一手创建的帝国被不孝子孙毁于一旦,更不希望自己的后人和前明那样养成没什么用处的“猪”一般。他这种做法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可能性,但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何况皇室子弟经过这样的培养,总能出几个可靠的人才,从而稳定大明的未来。
  这点,李娟儿心里是清楚的,但作为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做母亲无法避免的情况。对此朱怡成只能好好劝说,同时说些其他事来分散她的注意力。
  “对了,有件事忘记和您说了。”说着说着,李娟儿忽然想起了什么。
  朱怡成有些疑惑地看这李娟儿,李娟儿笑道:“前几日卫国公夫人入宫,同臣妾聊起了家事,虽然话中没有明说,不过似乎是卫国公夫人有求亲的想法。”
  “求亲?为研儿?”朱怡成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朱清研,朱清研是他的长女,如今十二出头,由于和太子、二皇子一起早早入了皇家学院,朱清研平日同样善于运动,个子不矮,而且现在已有些大姑娘的样子的。
  不过朱清研却不是普通的公主,她在皇家学院虽然没有太子那么出风头,却也英姿勃勃,再加上朱清研极为聪明,在学院中成绩甚至比二皇子还好,此外朱清研的马术非常不错,还是学院中马球的健将。
  平日里,除了太子外,朱怡成最喜欢的就是自己这个长女了,甚至有时候朱怡成还开玩笑的说如果朱清研是个男子就好了,等她长大成人自己就能直接封她为王,让她去海外开疆拓土。
  对于朱怡成这玩笑一般的话,朱清研却直接反驳,她居然说自己是女人同样可以封王,西方各国中女子为君主者并不少见,就算天朝之前也有武则天这样的女皇人物,为何大明就不能出一个女王爷呢?
  至于开疆拓土,朱清研说她自己同样可以,谁说女儿不如男儿,只要朱怡成不反对,等再过几年她甘愿去海军服役,从普通海员做起,最终定能领舰纵横四海,为大明开疆拓土。
  朱清研的豪迈让朱怡成极为高兴,并同她做了许诺,同意她到了年龄后就进入海军服役,至于其他嘛朱怡成虽然没有承诺,不过在朱怡成看来朱清研这些豪言壮语也有几分道理,何况朱怡成有着后世的思想,并不像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女子有什么苛求,相反感觉朱清研这些话很对他的胃口,从而更加喜欢自己这个女儿了。
  见李娟儿笑着点了点头,朱怡成有些意外,不过想想也是正常,这时代的人结婚都早,普通人家女子十三四岁就成婚的不在少数,十六岁还没嫁出去的就是老姑娘了,哪里有后世三十出头还称呼自己为“女孩子”的存在?
  至于李娟儿说的卫国公夫人当然就是董大山的夫人了,董大山封卫国公,是勋贵中的勋贵,而且朱怡成对董大山也知之甚深,他的子女朱怡成也是见过几面的,从身份和地位来讲配朱清研倒也不差。
  “是为卫国公世子求亲?”朱怡成笑着问道,同时脑海中闪过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身影,董大山的长子今年十六岁,刚刚从皇家学院毕业,根据朱怡成所知下个月就会去陆军服役,而且这小子不仅继承了董大山的武勇,脑子也不差,据说抢着要他去服役的不仅有新军,就连总参谋部都想让他过去。
  谁想朱怡成没有猜对,李娟儿笑着告诉他卫国公夫人求亲的居然不是卫国公世子,而是次子,这让朱怡成顿时有些意外。
  “次子?是叫董华小子?”对于董大山的次子朱怡成却不是熟悉,只是隐隐有些印象罢了,那还是在宫中设宴的时候见过一面,在朱怡成的记忆中董大山的次子董华和他父兄完全不同,看上去就不像是武将家族的子弟,反而更像是一个文人。
  董华同样在皇家学院就学,不过他的身体素质远不如兄长,而且他对于军事方面的也没太大兴趣,相反更喜欢作词书画。
  “正是董华。”李娟儿点点头,虽然朱清研不是李娟儿所生,但对于这个孩子李娟儿一直视为己出,平日里和朱怡成一样喜欢的紧。
  “董华今年有十四了吧?”朱怡成皱眉问道。
  “刚满十四岁,这孩子好文不好武,听说毕业后打算参加科举,看来卫国公家要出个才子了。”李娟儿如是说道。
  无论是文还是武,对于朱怡成来讲并没有区别,谁能保证武将家族不能出才子?反之同样如此。何况董华虽不是卫国公世子,可同样出身顶级勋贵,身份上足以配朱清研,但朱怡成思索了下觉得这件事还是暂且放放再说,毕竟这关系到自己宝贝女儿的终身大事,何况他还不知道朱清研自己的想法呢,万一自己点头耽误了女儿幸福,这可不是朱怡成愿意看见的。
  当即朱怡成把自己的看法说了说,并且道:“这事不急,孩子还小,等过个两年再说吧。你找时间也探探研儿那边,看看她是什么想法,我皇家嫁女不求富贵,但求两情相悦安稳度日,你说呢?”
  李娟儿明白朱怡成的意思,何况她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要不然早就答应对方了,当即笑着点头。
第1229章
同一件事
  太医院的方子的确不错,而且大内的药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炮制的,药效自然要比外面的好许多。
  其实作为太医,医术自然是不差的,就算不是誉满天下的国手也算得上一流名医,不过当太医的和普通医生不一样,太医这个群体给普通人看病自然是没有顾虑,也能发挥水准,但到了皇室这边就不同,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的就是太医。
  虽然朱怡成不是普通皇帝,对于太医也没那么苛刻,更不可能因为太医诊治的原因就无辜下太医的罪。可在这个时代一些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朱怡成心里也清楚,皇后李娟儿更是清楚,这也是李娟儿特意亲自为朱怡成煎药服药的原因。
  一夜好睡,第二天起床,朱怡成的感冒已好了,人也精神了许多。下了床,朱怡成活动了下身体,洗漱用膳后就来到了办公的偏殿,由于一日未处理国事,摆在朱怡成案头的奏折公文多了许多,看着这厚厚一叠的东西,朱怡成哭笑着摇了摇头,让小江子上了一碗茶,喝着茶就看了起来。
  奏折和公文都是经过初步删选过的,按照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朱怡成先拿起重要的东西看,不一会儿就看完了几份奏折,这些奏折分别来自辽东、大同、关中和河南等地。
  辽东的奏折是董大山上书的,其中主要自然是关于辽东的战况。在开春后,辽东再一次展开了对北方满清的战役,不过相比去年的辽东战役,今年辽东战役的目标是进一步压缩北方满清残余的地盘,同时巩固大明在辽东的统治。
  不得不承认董大山的战略是准确的,而且运用的战术也很恰当。
  由于辽东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各项因素,大明虽然强大却没有一举歼灭辽东满清残余的能力,除非辽东满清残余发了疯,自己跑出来意图和大明来一场“决战”,要不然在辽东如此大的地盘上剿灭对方根本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所以,辽东的战略方针主要是一步步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同时稳固住大明在辽东的统治。
  这个战略目标需要最终达成不是短短一两年就可以,按照董大山的报告和总参谋部的分析,大明起码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成,而到了那时候辽东的满清就再也不足为患了。
  不过这一次董大山送来的奏折中提到了一点,那就是辽东方面察觉到辽东的满清残余已有了和科尔沁部合流的意图,所以董大山建议需先解决掉蒙古科尔沁部的问题,彻底切断辽东满清残余可能存在的退路,随后再全力对付。
  看完了董大山的奏折后,朱怡成把大同那边送来的奏折找了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岳钟琪的奏折中同样提到了这点,根据岳钟琪从蒙古方面得到的消息,在鄂尔泰受封顺义王后,蒙古各部的反应不同,赞同蒙古归顺大明的蒙古部落有着不少,可同样反对者也有之。
  在这些反对者中,科尔沁部就是其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部落,而且科尔沁部对于鄂尔泰投明之举异常愤怒,直接指责鄂尔泰是满清的败类,不耻同他为伍,并且要举兵攻打鄂尔泰。
  当然了,所谓的举兵攻打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科尔沁部虽然不弱,可也要和谁相比。鄂尔泰原本就握有数十万的精兵,再加上他后来收复了蒙古各部,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所以说,科尔沁部根本就没能力向鄂尔泰发起攻击,更何况现在鄂尔泰身后还站着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
  对于科尔沁部的反应,鄂尔泰自然是极其恼怒,不过他刚受封顺义王,手上的事千头万绪根本就抽不出身来。所以鄂尔泰直接把科尔沁部的事捅到了岳钟琪那边,明面上似乎是向大明表忠心,可实际上私下打着小算盘的鄂尔泰分明就是拿大明当挡箭牌,希望直接由大明解决科尔沁的问题。
  岳钟琪当然清楚鄂尔泰的算盘,但作为大明方面的高级将领,他原本就有监视蒙古的职责,再者科尔沁部和其他蒙古部落不同,科尔沁和满清之间的渊源实在是太深了,这样一个部落继续存在蒙古对于大明不是什么好事。
  此外,岳钟琪同样得到了来自科尔沁方面的情报,有情报显示科尔沁部似乎在联络已经退往北方的辽东满清残部,如果两部进行合流的话非但会影响到蒙古的局势,同样也会影响到朝廷针对辽东的战略。
  所以岳钟琪不敢怠慢,连夜写了这份奏折送至京师,恰巧的是在他奏折到达的同时,辽东董大山的奏折也到了,两人虽然身处两地,却在奏折中同时提到了一件事。
  看完岳钟琪的奏折,朱怡成微微皱起眉头,不过他却没有太过凝重,虽然科尔沁和辽东满清的力量合并起来不容小窥,可对于手握重兵的大明这边来看却依旧不是对手。
  况且,朱怡成更希望两者能够主动向大明发起进攻,这样一来也省得大明费力气了,一战而彻底解决问题这不好么?想了想后朱怡成提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了两行字,然后让小江子把这两份奏折和自己的批示送至军机处,由军机处按他的意思去办。
  至于关中和河南,那是地方上的事了。关中今年夏天大旱,而河南却是暴雨如注,黄河咆哮开封一带受了水灾。
  关中的干旱还好解决,由于大明如今的工商政策再加上移民政策使得地方上的压力锐减,虽然关中干旱却没太多影响到地方,朝廷只需要按照惯例调集粮食即可,至于粮食问题大明是不存在的,眼下大明的粮食不缺,不用说大明本土的粮食产量不少,何况还有海外领土的粮食不断向大明涌来,如今大明的粮价已跌到了近百年来最低的程度,再加上朱怡成早就设置了太仓,根本就不愁粮食不够用。
第1230章
变质
  相比关中,河南那边就有些麻烦了,黄河决堤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随着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发严重,黄河中下游的泛滥现象始终无法改变。
  在满清康熙年间,黄河几次大水,中下游受灾严重,不仅是河南,更重要的是江苏一地,黄淮同时大水,淹没良田无数,更是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中原之战后,朱怡成就令工部整治黄河,同时设立河道总督一职以担任治河总指挥。
  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哪怕大明的实力再强,行政再通畅,要想一下子改变黄河的问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这一次就是因为河南连日暴雨所至,河道总督衙门为了保住开封和其下游各地无奈主动掘开了防汛提,以至开封北部地区上百平方公里处变成一片汪洋,冲毁良田、房屋无数,损失惨重。
  亏得朝廷提前做了准备,河道总督衙门和地方官府及时转移百姓,可最终也免不了伤亡。初步统计,由于决堤的原因死伤和失踪百姓已高达近千人,为此河道总督简望川上书自请去职。
  看完后,朱怡成长叹了一声,治黄河的确难,至于河道总督简望川此人朱怡成自然是见过的,在朱怡成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是难得的干员。
  这一次黄河大水并不能完全怪简望川,如果他不果断掘开防汛提,以减轻河道压力的话,那么最终的后果就不仅仅只是淹没开封以北的这些地区了。
  要知道开封城就在黄河边上,随着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而下,河道每年不断上升,如今开封早就成了“悬河高挂”的城市,一旦黄河破提冲入开封,那么所造成的后果实在无法想象。
  而现在,虽淹没了黄河以北的一片区域,损失也是不小,可最终死亡和失踪百姓只是千人而已,这相比开封城一旦被淹没的损失要小得多了。更重要的是假如开封不保,不仅只是影响开封一地,接下来洪水泛滥而下,下游各处恐怕都成泽国。
  所以说,简望川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甚至可以讲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可不管怎么样,作为河道总督,简望川的责任是无论如何的逃不了的,他也明白这个道理。
  “可惜了……。”朱怡成摇了摇头,虽然他明白简望川的无奈,但作为皇帝在目前想要保住简望川也是无能为力。黄河决堤出了这么大的事,总要给天下,给死难的百姓一个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简望川也必须抗起这个责任来,所以他不仅无法继续在河道总督任职,甚至要因为这件事直接丢掉前途。
  想了想,朱怡成提笔在下面写了几行字,对简望川夺官罢职,同时押送京师调查决堤的具体情况并定罪责。写完后,朱怡成又思索了下,继续提笔写了一行小字,意思是等简望川彻底定罪后直接由本土发配至新明,至于到了新明如何安置这是以后的事,朱怡成这么做也是对简望川的一种爱护,以他的能力到了新明后,想来王东一定会重用此人,总比继续留在本土来得好。
  处置了简望川,那么除了对受灾地方的救治和安置等就是挑选下任能够接替简望川的河道总督了。对于后续的人选朱怡成心里暂时没有主意,只能让军机处和工部先准备一个可供挑选的人员名单,等他之后细看后再决定派谁任职。
  处理完关中和河南的事后,朱怡成这才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同时让自己稍稍歇息一下。
  喝着茶水,朱怡成另一只手随意翻着桌上的奏折,而当他看见一份放在中间的奏折是由云南那边传来的时候,朱怡成有些好奇地取出来细看,这一看之下朱怡成先是一愣,随后就大笑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