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656


第1113章
平台召见
  朝廷旨意即日发出,几日后正在山西视察民情的董铭就接到了让他返京改任云南左布政使的消息。
  得知此事后,董铭并未如常人一般欣喜若狂,要知他如今只是山西监察御史,虽然科道权重,可官位仅只有七品,就算之前董铭为光州知州时也不过只是个六品官而已。
  可眼下,仅仅年余的时间,董铭先由六品知州先成了七品监察御史,转而摇身一变又成了云南左布政使。
  现今的大明官制同满清时稍有不同,更近于前明时期。左右布政使又叫藩司,乃当年朱元璋设立,为一高官官。
  布政使为三品至从二品官衔,宣德年间大明又设总督、巡抚两职,以作为特殊情况下的派遣官职,总督级别高于布政使,可统领一省至几省,但巡抚却不同,为皇帝特派,品级有高有低,这可以从巡抚一词就能看出,其意为代天子巡视地方安抚百姓。
  满清入关后,改前明官制,虽然依旧保留布政使一职,但在布政使上再设巡抚和总督两个常职,以此为例。朱怡成复明之后,一开始延续满清官制,但很快他就撤消了巡抚一职,重新恢复了布政使为一省最高民政长官的职务。
  至于总督一职,如今除新明和其他海外领地,大明本土行省不再设置总督,军方以提督、总镇划分驻地进行管理,采取军政分离的方式。
  所以说,董铭如今由山西监察御史改任云南左布政使,这可以说是一口气连升八级,从科道官一跃就成了地方大吏。这要换在其他人身上还不得开心的心脏病发作?但董铭却如同没事人一般,看过公文后面不改色,继续和往常一样处理公务,仿佛这升迁旨意同他没有丝毫关系。
  花了十天时间,董铭把手上所有事安排妥当,这才离开山西前往京师。他走的时候就连山西地方各级官员为他饯行的酒宴都未去,如同他来时那样,坐着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由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仆和伴当陪同着上了路。
  几日后,董铭抵达京师。作为如今他这种级别的官员要去赴任必须先至京师面圣,然后再至吏部取正式调令和更换官碟,这也是朝廷的规矩。
  到了京师,董铭找了一家普通客栈住下,翌日就换上官服觐见皇帝。对于董铭此人,朱怡成自然是知晓甚深,当年他在光州以小小知州的身份就敢递奏书评论朝政,给朱怡成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明拿下山西时,由于清军在离开山西前对地方抢掠和破坏,导致山西一片混乱,再加上民间缺粮,百姓无食,灾民四起。朝廷为了稳定山西局势,派孙嘉淦至山西,同时急调董铭至山西任监察御使。
  虽然当时主持山西民政的是现军机大臣孙嘉淦,但朱怡成却清楚董铭这名义上的监察御使才是实际稳定山西的功臣。
  一到山西后,董铭就深入民间,以了解山西的地方情况和各方困难,随后再协助孙嘉淦先行赈灾,同时发动民众恢复生产,稳定地方,正是有他的四处奔走和极强的地方施政能力,在不到一月时间原本灾民四起人心不定的山西就渐渐稳住了。
  随后,董铭通过各种方法梳理地方民政,每日只睡两个时辰,一心扑在民政上,经过努力半年后山西乱势终于彻底解决。在孙嘉淦回京直入军机处后,董铭更是挑起了重担,代理布政使职务,在朝廷派人接替孙嘉淦的这段时间,把地方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爱戴。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军机处就提议朝廷对董铭加以重用,尤其是同董铭共事过的孙嘉淦更是直言,以董铭之才眼下为一监察御使实在是浪费人才,建议朱怡成提拔董铭为太原知府。
  当初,朱怡成的确有这个考虑,对于这样的能臣和干臣自然是要重用的。不过那时候正好碰上辽东战役发动,山西作为辽东战役全局中的一环,马功成部需由山西北上攻击蒙古,以牵制长城外的蒙古各部和满清主力。所以为了战事考虑,朱怡成特意就把此事给暂时压了压,而这一次蒋瑾提到云南政事的时候,朱怡成立即就想到了董铭,这才有如今的破格提拔。
  这一次,朱怡成特意没在偏殿见董铭,而是把见他的地方放到了平台。
  平台位于建极殿居中向后的云台门,建极殿在满清入关后被改称为保和殿,如今自然重新改了回来。
  平台召见,这是前明皇帝见重要大臣的一个惯例,也叫平台召对,在万历年间由于万历帝几十年不理朝政,平台召见名存实亡,直到崇祯年后平台召见制度才恢复,历史上那位圆嘟嘟对着崇祯皇帝大吹特吹所谓五年平辽之策,就是在平太召见。
  初见董铭,说句实话朱怡成对董铭的相貌是有些失望的,原本他想象中的董铭应该是一个身材高瘦,留着长须,目光锐利,看上去就颇有风骨的官员。但实际上董铭的个子普通,甚至可以说有些微胖,面容更是寻常,两眼更没有想象的炯炯有神,反而单眼皮小眼,再加上他的嘴略显得有些稍大,看起来最多也就是五官勉强及格而已。
  至于什么长须和风骨更是没有,董铭唇上留着短须,再加上他的短须有些稀疏,看起来甚至有些猥琐,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朱怡成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早就耳闻大名的董铭。
  不过人不可貌相,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当朱怡成询问了董铭关于山西政事的时候,第一次面圣的董铭丝毫没有其他官员的唯唯诺诺,在朱怡成面前侃侃而谈,许多政事细节拈手而来,对于朱怡成故意提出的一些问题更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和解释。
  而当朱怡成询问到当年董铭在光州对于农桑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时,董铭也坦然自若地告诉朱怡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些,都让朱怡成心中暗喜,更为认同了董铭这人的才能。
  “此次卿为云南左布政使,不知卿对于云南一地如何施政有何看法?”最后,朱怡成把话题转到了云南政事,毕竟董铭即将要去云南上任,所以他得听听董铭的看法。
  但让朱怡成有些意外的是,董铭这时候却没像刚才那样不假思索地回答朱怡成的问题,反而迟疑了下,这才拱手道。
  “皇爷,臣之前在光州做官,之后又去了山西,两地一在中原,一为北地,相比云南之地间隔何止千里。臣此生从未去过云南,仅只听说云南风貌而已。我大明刚初定云南,朝廷令我主政云南,今日皇爷询政按理说臣应回答一二,但臣为大明臣子,领朝廷俸禄当为朝廷尽力治理地方。但地方不同,施政手段也自有差异,臣不想欺瞒皇爷,臣以为云南如何施政还得具体事具体办才是,如皇爷能信得过臣,先容臣去了云南后了解情况后再上奏阐述政务如何?”
  听了这句话,朱怡成先是一愣,紧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董铭啊董铭,你倒是一个实诚人!”
  朱怡成笑呵呵地看着董铭,而董铭却没半分尴尬,相反一副坦然。
  不得不说,像董铭这样的臣子还真是少见,一般臣子见了朱怡成遇到这样的问题至少得说上一二,以显示自己的能耐,又或者投其所好,说些话让朱怡成安心。
  可董铭倒好,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怡成,他连云南都没去过,对于云南的情况更不了解,眼下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清楚,怎么能谈如何在云南施政的想法?
  这样的臣子,朱怡成还是头一回碰到,不过仔细想想董鸣会说这样的话也是正常的,当年他为光州知州,因为地方商业侵占桑田一事直言上书,丝毫不怕得罪人,这全天下也就是他一个人了。
  如今当着皇帝的面说这番话,倒也符合董铭的性格。朱怡成在短暂的错愕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董铭这人实在,而现在的云南局势也恰恰就需要董铭这样的实在人,至此朱怡成心里对董铭彻底放心了。
  “好,既然你如此说,朕就依你。等你去了云南后,了解情况再给朕把奏折送过来,到时候朕要好好看看你对于云南施政的见解。”
  “臣遵旨!”董铭连忙起身,向朱怡成行了一礼。
  接着,朱怡成问了问董铭一些其他事,还包括董铭的个人情况和家中老小,以示之恩,随后由留了董铭用膳,等吃了午膳后这才结束了召见。
  离开平台,董铭由一个小黄门带领着向宫外走,刚出了宫门,董铭客气地谢过小黄门的带领,随后转身沿道继续向前,没想到走出去没多远,刚转弯就看见一人笑盈盈的站在前面望着自己,董铭定睛一看瞬间就认出了那人是谁,心中先是一惊随后一喜,连忙快步上前。
  “锡公,您怎么在这?”
  孙嘉淦面带微笑,拱手道:“董兄面圣,我是特意在此等你,董兄当年可是与我说过,如到京师再聚必于我把酒相欢,可此次入京却未来寻我,今天是向你讨一顿酒喝的。”
第1114章
目的
  董铭由山西监察御使迁任云南左布政使,作为军机大臣的孙嘉淦自然是知道的,毕竟升迁命令是由军机处签发,再交由吏部下达。
  话说,孙嘉淦同董铭在山西共事,算得上董铭的老上级,而且两人在山西时相处的着实不错,虽然当时双方地位悬殊,可私下关系极好,在孙嘉淦看来,董铭不仅是能吏,更是心怀天下百姓能干实事的清流,而且还已入了皇帝法眼,日后定是朝廷栋梁之材。
  但就算孙嘉淦也没想到,董铭居然会如此一鸣惊人,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一跃高升,成了云南左布政使,当得知朱怡成要大用董铭后,心中着实有些感慨,同时也暗暗心喜。
  孙嘉淦一直自誉为清流,他和董铭一样同样是从地方做起的能臣。但假如仅以清流而言就认为孙嘉淦在朝中孤芳自赏,不会做那些拉帮结派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往往越是清流就越爱搞党同伐异,这点早在前明中后期就是如此,前明之所以灭亡天灾人祸是一个原因,朝中党争不断同样也是一个原因。
  军机处换届之后,史贻直成了首席军机,同为清流的孙嘉淦自然同史贻直是一党的,而且一开始在军机处内部也占据了上风,趁着军方力量在军机处暂时不强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压得庄岩气都透不过来。
  原本以为把军方力量从军机处打压下去,随后借此控制住军机处的话语大权,然后再拉拢其余军机大臣为己所用并不太难。但谁想到,史贻直一来操之过急,二来他在几件事上判断错误,导致非但没有压下军方力量,相反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随后,蒋瑾趁机在军机处发力,在加上何显祖这个墙头草哪里势力强就倒向哪方。还有曾逸书,此人虽年纪不大,但在军机处的资格却仅次于史贻直,要知道他中进士后没多久就进了军机处,虽然一直担任军机行走之职,给当时的军机大臣打打杂,做些辅助工作,可是在实际情况下,曾逸书许多方面已在干军机大臣的事了。
  这一次正式入了军机后,曾逸书的地位虽然排名最后,可对于他其他人却不敢有丝毫轻视,明面上曾逸书的态度有时候会偏向清流,可有时候也会偏向蒋瑾或者军方,似乎他这个人同何显祖差不多,都是没太大主见的家伙。
  可实际上孙嘉淦后来才明白,军机处中曾逸书其实那一派都不是,他的立场根本和之前想象的不同,假如要真论起来,曾逸书算得上半个帝党,也就是朱怡成的人。
  至于另外半个,曾逸书可以说是持中而已,也就是谁有道理他就支持谁,维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所以说,曾逸书的身份反而在军机处是比较超然的,其他军机大臣对于他的这种态度也没法反驳,再加上朱怡成嘴上不说可心里其实对他的信任也是众所周知,何况曾逸书手里还捏着大明的钱袋子,这样一位财神爷,任凭谁也不好无缘无故地去得罪吧。
  眼下史贻直名义上虽依旧是首席军机,但他如今已经出京,在明眼人心里都清楚他这个首席军机已不管事了,之所以出京替皇帝巡视天下,那是朱怡成为避免军机处动荡和维护史贻直特意安排的,等他巡视归来也就是正式退出军机之日。
  史贻直一走,军机处就成了蒋瑾独大,再加上蒋瑾在朝中原本就根深蒂固,当初廖焕之部下的不少人眼下都已投入了蒋瑾门下,其势根本就不是孙嘉淦能挡的。
  所以这些日子孙嘉淦在军机处内地位已不如从前,孤掌难鸣之余一直都在琢磨着破局的办法,而这回朱怡成突然重用董铭,让孙嘉淦顿时看到了希望。
  董铭眼下已是云南左布政使,妥妥的地方大员,而且以董铭的能力,孙嘉淦确信无疑等他去了云南用不了多久就能为朝廷控制住西南,从而立下功劳。
  到时候有了这份功劳,再加上朱怡成的看重,说不定几年后董铭就会调回京师,到时候无论是为一部尚书又或者直接担任都察院左右都御使都是极有可能的。甚至说不定等军机处有变,朱怡成直接把他放到军机处的机率也是极大。
  正是看到了这点,孙嘉淦自然是不会错过和董铭交好的机会,何况他们两人原本就是故交,这层关系假如不用孙嘉淦还不如直接辞官回家种地算了,还当什么军机大臣?
  今天孙嘉淦之所以特意在此等着董铭,就是打着这个盘算,果然不出所料见到自己后董铭顿时露出惊喜之色,这让孙嘉淦顿时心中大定。
  在知道董铭如今住在客栈的时候,孙嘉淦就提出为董铭重新安排住处,一省布政使住客栈这像什么话?这要传出去也不好听。
  可惜,董铭却笑着拒绝了,说自己住在客栈也不错,反正今日已经面圣了,接下来最多也就在京师呆上一两天的功夫。朝廷眼下注重西南,自己为云南左布政使自然要尽快上任,不辜负朝廷期望。
  见董铭直接拒绝,孙嘉淦也不勉强,不过他提出既然在京师见面,当年的承诺还是得遵守的。何况这一次董铭去云南赴任,作为朋友不仅是为他祝贺和饯行,同时作为军机大臣的自己也想私下和董铭对云南政事安排沟通一下。
  对此,董铭略一迟疑倒是答应了下来,随后由孙嘉淦引着直接去了他的府邸,到了后让下人弄了一桌酒菜,边喝边谈。
  之前蒋瑾入宫,朱怡成询问西南之事,虽说有些敏感的东西并没外露,可由于那次交谈才确定了调任董铭至云南的决定,再加上这几日朝廷又接连做出了几项决策,其中不仅有让让岳钟琪返京加官,还有对军方各部人员的嘉奖和封赏,再加上又恢复岳王爷的武圣人之位……这些事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连起来仔细琢磨,自然就能品出其中三味。
  董铭之前在山西,对于朝廷一些事不是很清楚,所以借着这次机会孙嘉淦就把这些事同董铭仔细地讲了一讲,以让他心里有数。
  果然,当董铭听完孙嘉淦的讲述后,顿时有些若有所思,过了片刻他举起面前的酒杯:“锡公的好意我心领了,今日以此酒谢过锡公厚爱。”
  “这哪里的话,你我兄弟之间何必讲这些,再说你之前一直都在地方,此次来的又急,我也就是怕你什么都不清楚就去了云南这才同你讲上一讲罢了。来来来,我们同饮此杯。”
  说着,孙嘉淦举起酒杯同董铭碰了碰,随后一饮而尽。
  董铭是聪明人,要不也不会成为能吏。孙嘉淦说的这些虽然没有直指,只是用平淡的语气陈述事实,而且他说的这些事眼下朝廷已经在办了,董铭假如有心打听一下就能知道,所以私下同他说这些就算传了出去对于孙嘉淦而言也没半点问题。
  不过现在说和以后说,早些让董铭知道和董铭事后从其他渠道知道,这其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再加上孙嘉淦只是点到为止,用这种方式好意提醒董铭,想来董铭心中自然是很清楚的。
  所以当一杯酒下肚后,孙嘉淦也就彻底放心了。看来董铭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两人的关系自然又近了一步,等董铭到了云南后施政之时,自己再在军机处为他照应一二,这样一来双方就默契地成了自己人,这也是孙嘉淦今日宴请董铭的真正目的。
第1115章
来去两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