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656

  当初在江宁,熊赐履就已经提醒过大阿哥,并表示对江南粮荒的忧虑,同时点出了朝中借贷成风的弊病,还让大阿哥注意地方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可当时大阿哥对熊赐履的提醒并不以为然,而且最终还是不欢而散的,当时大阿哥心中觉得熊赐履有些小题大做,甚至危言耸听,在他看来江南反叛只是小事,他平叛用不了太多时间,至于地方的政务和朝中的借贷更不是他所关心的,作为领兵的将军只要做好自己本分即可。
  可谁想,仅仅过去了几个月,熊赐履当时的担忧全都成了现实,如今大阿哥心中是后悔莫及,如果早听熊师傅的话,提前做好打算,如何会有今天这进退两难的地步?
  可惜了,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而且熊赐履已在月前病死,在江宁,或者在整个江南,能真正关心他,能为他出主意的长辈再也没有了,一想到这,大阿哥心头是一片酸楚。
  等阿克敦走后,大阿哥依旧在对接下来的粮草问题进行思考,大阿哥作为皇子,虽算不上天资聪慧,但也是一个明白人,何况在朝中这么多年,有些事他比常人看得更清楚。
  如今江南的局势如此,他已经根本无力继续围剿,由此来看可以说他到江南的任务已经失败,甚至由于粮草原因,整支大军都在危机的悬崖边上,一旦影响到军队,导致大军崩溃,那么半壁江南就危在旦夕。
  此时此刻,做些取舍是必然的,但这个取舍并不好做。大阿哥心里很清楚,一旦他做出这个决定,那么他再也不可能染指皇位了,甚至还会由此被问罪。
  一直以来,对于太子的不服气和怨恨,导致大阿哥这么多年来一直同太子进行争斗,如果说他真对皇位有什么想法的话倒也不是如此。大阿哥其实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也知道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之所以和太子争斗这么多年,其目的真正于是看不起这个太子二弟,只想把他拉下马而已。
  但是,如今是彻底没了希望,如果他真做了,那么不用太子出手,自己的老子康熙就会拿他问罪。可是,他又有其他选择么?作为大清的皇子,大阿哥还是有几分军人担当的,只见他咬牙切齿沉思好久,终于狠狠一捏拳头,下定了决心。
  几日后的夜晚,一件惨事在临安发生,由于秋高气爽,俘虏百姓的营地不知什么原因大意失火,更因为是夜间起火没能第一时间发现,等发现时这火势已无法控制,整个营地整整烧了一夜,凄惨的哭喊声响彻云霄,一万多百姓最后活下来的寥寥无几,甚至由于大火无法控制还蔓延到了临安城……。
  消息传出,举国大哗,大阿哥当即上了请罪折子,康熙听闻后勃然大怒,下旨问罪。
第110章
喜洋洋
  “哈哈!哈哈哈!老大啊老大,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哈哈哈!”
  东宫,太子放声狂笑,当康熙下旨问罪大阿哥的消息传来后,这位和自己兄长斗了十多年的太子爷是喜不自禁。
  耳中听着太子那毫不掩饰的狂笑声,四阿哥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些日子,作为协助太子处理户部借贷差事的四阿哥经常出入东宫,而今天正是给太子汇报追讨欠款的进展。
  “太子殿下,都是自己兄弟,大哥之事还是有机会劝下皇阿玛吧……。”四阿哥忍不住开口说了一句,在兄弟们中间,老四平日独来独往,除了和太子还有十三阿哥比较交好外,对于其他阿哥基本是一视同仁,而且他的性格众阿哥都知道,所以相对而言在诸多阿哥中他算得上比较洁身自好的。
  笑声停下,太子看了一眼四阿哥,嘴角依旧挂着笑意:“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呵呵,这个时候你还想着让本宫替老大说话?你可知道当初在塞外老大是怎么在皇阿玛面前搬弄是非的么?”
  “毕竟都是兄弟,何况大哥也是迫于无奈才出此下策……。”对于这件事的内幕,外人不知道,作为皇子的四阿哥怎么可能不了解?临安大火后,大阿哥除了上了请罪折子外,还有密折给康熙,把事情前因后果在折子里说了个明白。何况,康熙虽然表面勃然大怒,当众下旨问罪,但也仅仅把大阿哥身上的兼差全部剥夺,对于大阿哥的封爵却丝毫未动,这足以表明康熙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何必做这个恶人呢?倒不如趁此机会替大阿哥说几句好话,以显太子之肚量啊。
  “不必说了。”谁想太子不等四阿哥把话说完就摆手打断,紧接着把话头转移到追讨欠款的事。
  心中暗叹一句,看来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怨念实在是太深,也许此时此刻太子是巴不得借这个机会把大阿哥打得不得翻身才好,哪里可能替他说话呢?
  见太子如此,四阿哥也不再劝,当即就作了追讨欠款的汇报。和太子不同,四阿哥是一个做实事的人,而且颇有魄力,接手户部事后,四阿哥雷厉风行,派出精干手下入驻户部,不仅清查帐目,更直接向欠款最多的皇亲国戚先下手。
  四阿哥这举动让太子大吃一惊,为此特意找过四阿哥让他不要因为这事得罪太多人,不过四阿哥和太子好生分析了如今情况,并表示如果不这样做户部的欠款根本就要不回来,而且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既能立竿见影,又能竖立起太子的威信,同时在康熙那边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起初,太子还犹豫不决,最后因为四阿哥的坚持他总算松了口。在四阿哥的手段之下,京中凡是有欠银的个个叫苦,甚至包括几个借了钱的皇子。
  听完四阿哥的汇报,太子顿时一喜,他没想到四阿哥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追讨回这么多银两。
  “好!干的好!”太子乐呵呵道:“当初马齐等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讨了部分,想不到老四你居然拿回的数额已远远超出了马齐,干的好啊!”
  “这都是靠太子殿下居中调停,臣弟才有施展的机会。”四阿哥不亢不卑地回道,接着说道:“不过现在有个难处,老九、老十等人的借银可不少,他们这些日子一直拖着不还,朝中还有许多官员都瞧着呢。依臣弟看,只要让他们把剩余的银子全吐出来,那么接下来的欠银收回就容易的多了,臣弟算过,等这些银子全部收回,这追讨的差事就完成了十之七八……。”
  “老九、老十……?”太子听到这话顿时迟疑了,虽说老九老十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他们几个和老八走的更近,可毕竟都是自己兄弟,这要银子要到自己兄弟头上,会不会让天下人感到自己待兄弟刻薄?
  说来也奇怪,刚才太子对大阿哥的态度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这点,反而因为九阿哥十阿哥他们想到了这点,说来这也是太子的性格缺陷,好大喜功而且瞻前顾后的毛病一直改不了。
  “这个……老四呀,老九老十那边是否可以缓一缓?”
  “这断然不能!”四阿哥直截了当地拒绝道:“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让他们把银子归还,这差事才能尽其功啊!不瞒太子殿下,臣弟今天来就是想让太子殿下出面,想来只要太子殿下同他们讲清楚其中利害关系,此事才有更大把握。”
  其实,对于这事四阿哥已经找过九阿哥等人了,可作为兄弟,四阿哥的说话份量并不重,何况这个差事主事者是太子,他只不过是辅助而已。去了几次,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被讽刺了几句,所以四阿哥只能求助于太子,希望太子以其身份力压这些阿哥,迫使他们归还欠银。
  “这个嘛……让本宫先想想……先想想……。”听到这,太子又犹豫起来,他担心自己出面下面的兄弟闹起来一是丢了自己脸面,二来给外人落下欺压兄弟的坏名声,思来想去太子还是觉得先拖一下为好。
  “太子殿下,这事还需尽快……。”
  “知道了,知道了……。”见四阿哥追着说,太子有些不耐烦地摆摆手,紧接着道:“老四呀,你做事认真,一心为公本宫是清楚的,不过有些时候你这人性格太直容易吃亏呀,放心吧,这事我会尽快想办法,对了!我现在就进宫见皇阿玛,告诉他欠款追讨的好消息,想来皇阿玛一高兴会重重封赏于你……。”
  不等全部说完,似乎是怕四阿哥继续缠着自己,太子急急忙忙地就直接走了,瞧着太子匆忙离开的身影,四阿哥呆然站着,神情复杂,最终不由得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出了东宫,太子心里轻嘘了口气,说实话他有时候还真烦四阿哥,要不是看在四阿哥一直是自己的人,对于这个做事死板的家伙太子身上总是不得劲。不过,很快他就把这事给抛到了脑后,心情也快活了许多。毕竟今天一连就是两件喜事,第一当然是大阿哥倒霉的事了,自己这个死敌倒了大霉,谁还敢出头和自己争这太子之位?
  至于第二件事,那就是四阿哥刚才汇报的追讨欠款的事,追回了这么多银子,康熙定然大喜,现在跑去邀功正是时候,想到这,太子脚下的步伐都轻快了几分,整个人洋溢着喜气。
第111章
江南人选
  当太子来到上书房时,康熙正在见人,太监禀报后,康熙传太子进上书房,当太子进去后见到一位老臣当即一愣,先给康熙行过礼后,太子又连忙向这位老臣行礼。
  老臣不敢怠慢,连忙回礼,但太子却依旧坚持行礼问好,在一旁的康熙见太子如此微微点头赞许。
  这位老臣叫殷化行,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将军,曾任台湾总兵、登州总兵、宁夏总兵、广东提督等职,是经历过平定三藩的老将军,更在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战功显赫,被公认为其功第一。
  他是和康熙朝前期几位大将的同期人物,同样也是硕果仅存的老资格将领。不过,殷化行在康熙四十一年地方平叛中虽然大获全胜,但却因为副将林芳遇害未能及时营救,导致被夺去官职致仕归乡。
  其实说起来这事,是康熙驭下的手段罢了,作为将军作战哪里有十拿九稳的事?所谓的副将林芳一事只是个由头,其关键还在于殷化行不是旗人,又功劳太大。借势正好去其官职而已,去职后康熙也未难为他,把他好生养在老家,对于其子弟更提拔为四等侍卫。殷化行心中也明白康熙的用意,卸甲归田远离中枢安心养老,这一晃就是六年之久。
  今天在上书房居然见到了早就归乡的殷化行,太子心中顿时明白这位老将一定是康熙特意招回来的,至于招他回来的原因无非就是江南之事,看来殷化行将作为替代大阿哥的主将坐镇江南。
  数朝中各将领,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可以说无人和殷化行可以相比,更重要的是殷化行有着丰富的剿匪平叛经验,在他一生中仅仅平叛之战就有过好几起,无一次是马到成功的。
  “太子见朕为何事呀?”康熙直截了当地问。
  太子连忙把有关户部欠款追讨的进展告知康熙,果然不出所料,当得知户部欠款居然已追回如此数额后,康熙异常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并且在殷化行的面前当众夸奖了太子一番。
  “这都是儿臣应该做的,请皇阿玛放心,剩余欠款儿臣还在继续,想来用不了多久也将一一追回。”太子神采飞扬地回答道,康熙更是高兴不已。这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国库没钱这仗怎么打?大阿哥在江南做无无奈之举,这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钱粮的问题?如今国库有钱了,这殷化行也回来了,对于江南之事康熙心中更是多了几分把握。
  太子在上书房并没多呆,关于给大阿哥上眼药的心思也暂时搁置,因为他清楚康熙和殷化行还有事要商谈,很快就告辞离去,等太子走后,康熙笑眯眯地对殷化行道:“刚才太子的话你都听见了?如何?这下心里可有底了?”
  殷化行连忙道:“既然朝中钱粮无忧,老臣自当尊皇上旨意,不过皇上,老臣还有几句话要讲。”
  “讲吧,你这老货在家这些年脾气倒是改了不少,这可不像以前的你呀。”心情不错的康熙难得打趣道。
  “那老臣就斗胆了……。”殷化行是武将,又是老将,他当即直截了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有三点。
  第一:殷化行需要有节制整个江南,包括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和江苏部分地区的兵权,以全盘负责围剿叛乱的军事。
  第二:殷化行需要中枢尽快调拨所需要的银粮,保证所有军事行动的后勤供应。
  第三:对于江南地方,尤其是浙江一地请朝廷派得力人选担任,为确保整个军事行动的顺利进展。
  听完殷化行的这三点要求,康熙并没马上开口答应,相反他沉思了一会儿。
  说实话,从军事角度来看,殷化行这些要求并不过分,大阿哥在江南的失败一方面是有钱粮的原因所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阿哥对于江南不熟悉的缘故。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大阿哥无法直接节制各省兵力,进行统一行动。
  这就造成了袁奇等人流窜,而官兵无法在统一的计划下实施有效打击,从而导致战事过长,再加上江南粮荒和大军钱粮的各个问题同时发生,最终无奈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不过,相比明朝来,清朝的统治者对于军队的控制是极其严格的,如果在明朝时期,殷化行这样的要求几乎等于五省甚至六省总督了,但在清朝,除了清前期入关的时候外,也只有康熙亲征时才有这样的大权,而如今殷化行提出需要这样的权利,这不能不让康熙有些迟疑。
  但康熙心里明白,殷化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条件也是有他的道理,如果无法有这样的权利,那么江南围剿的进展或许还要许多时间,再想到户部欠银的事,康熙自己都无法保证后续是否还会发生类似情况。
  “这样吧,朕授你江南提督并福建提督一职,节制安徽、浙江、福建三省兵力,同时有权调动苏松、衢州、永州三镇,你看如何?”
  康熙这个安排虽然没有全盘答应殷化行的要求,但是殷化行知道这是康熙最大的底线了,何况手中有这三省再加三镇的兵权,对于整个江南布局也勉强施展得开,作为汉官的殷化行能得到这样的授权已是破天荒的结果。
  至于第二点,康熙丝毫没犹豫地就答应下来。而第三点,康熙虽然知道这是殷化行故意提出的,目的是让康熙在他身边放个可靠的人来监视自己,以安康熙之心,不过此外对于这个要求无论是康熙还是殷化行来讲也是极为迫切的,要知道浙江巡抚黄秉中已不能理事,朝廷本就要派人接替,如果能派一个得力强干的可靠人选,那么对于整个江南的战事来讲也是极其需要的。
  不过,这个人选嘛倒不好挑,当接到黄秉中无法理事的奏报时,康熙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如果是在平时,一个区区巡抚的人选随便挑就能找出了一大批,可现在情况不同,浙江作为战乱之地,匪患严重,接替黄秉中的人普通人根本就不行,就像殷化行所说的那样,必须要得力的人才行。
  想到这,一个年轻人突然在康熙脑海中浮现,这个年轻人是庶吉士出身,曾授职翰林院检讨,又曾担任四川、广东等地的乡试考官,其人能力极强,现为内阁学士,不仅文章做的好,对于政事兵事都颇有见解,深得康熙喜爱。
  想到这人,康熙顿时就笑了,他当即对殷化行道这浙江巡抚的人选有了,当殷化行询问此人是谁时,康熙笑着告诉他,这人就是原湖广巡抚遐龄之子,内阁学士年羹尧。
第112章
天下英雄
  东至县,袁奇看这座打下来不久的县城,心中却没有太多的欢喜。自杭州战败后,如不是张云翼病死军中,袁奇早就灰飞烟灭了。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使得藏在伟人谷的袁奇找到重起的机会,趁桐庐之变果断突袭池州,从而获得了大批银粮,再借着江南大军被祝建才所部吸引的机会,袁奇又率军接连拿下了个几个小城,总算勉强站稳脚跟。
  如今,袁奇的兵力虽未恢复到全盛时期,但手下也有了近三万人马,再加上此次重整旗鼓,袁奇吸取了上回失败的教训,对于部队的编练更为上心,而且为避免手下派系太多,造成指挥不灵,袁奇也未采取无序扩张的手段。
  “王爷,安民告示已贴出去了,按您的吩咐城中官员也已全部关进大牢。”
  正当袁奇来到县衙,部下前来汇报,听完后袁奇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随后带着众人进了县衙。
  “大哥,这些清狗养着纯粹就是浪费粮食,依我看直接砍了算了。”各自坐定,王友三很不满地开口道,在他看来这回重出袁奇似乎失去了之前的锐气,变得有些太为瞻前顾后了,按之前义军的做法,拿下县城后当官的杀光光,老百姓全部裹协,不出多日就能拉起几十万的人马,到时候席卷天下何不快哉?
  “侯爷,王爷此乃老成手段,古人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王爷这么做是用意深远啊!”在一旁,周忠良笑着插话道,王友三很是不满地哼了一声:“我是瞧不出什么用意不用意的,依我看还是之前做法痛快。”
  “哈哈哈!”听到这,袁奇当场大笑起来:“老三,以后有的你痛快的,不过如今这样做还是有好处的,等时间长了你就明白了。”
  “既然大哥如此说那就这么做吧,反正老三一切都听大哥的。”王友三嘿嘿一笑抱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