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656

  微微点头,董大山下令道:“让前锋派两营人马先行入城,入城后对于全城进行戒备,必须确定满清未在城中留有后手,等一切确保安全后大军再进城。”
  部下连忙应了一声,拔马下坡传令去了。
  董大山继续眺望着近在咫尺的盛京,心中无限感慨。这座城市的收复,等于辽东之战的第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继续稳扎稳打,步步北推,以至彻底收复辽东。
  不过可惜的是,自开战以来,明军没有歼灭多少辽东的清军。这仗打到现在说其是在打仗,实际上可以说是明军进行的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军,完全是以势压人,逼得清军不得不主动后撤。
  虽然有些遗憾,但这个情况是董大山之前就预料到的,所谓名将无赫赫有之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上,许多将领战功显赫,甚至以少击多,但往往却不能改变整个大局。局部战争的胜利不代表全盘的主动权,这点董大山心里非常清楚,眼下仗打到这程度,明军以最小的代价基本收复了天启年间的关外失地,仅凭于此就足够令人自豪的了。
  至于清军北逃,董大山根本不担心。就算整个盛京都被清军给搬空了又如何?辽东这地方又不是江南,原本出产就少,失去了辽南这片地区,北方除了畜牧和渔猎根本就没什么农业根基。
  这么多人跑到北边,每日吃喝消耗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董大山断定不需要多久时间,只要他拿下盛京后先着手处理稳定地方,等这些事一步步干完后,估计北边的清军也差不多了,等到那时候再继续北上,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当日,大军在外驻营并未入城,两营先头部队先行开进盛京,对整个城市进行戒严和排查。
  等到第两日,太阳升起的时候,终于入城的先头部队派人回报,整个盛京已没任何问题,大军可以进城了。
  这时候,董大山亲率其帅部开始向盛京进发,其余部队大部分在盛京外分头驻扎,以等后续安排。
  当董大山纵马来到城门前,抬头望着城门上的盛京字样时,转而对跟随的部下道:“盛京乃满清之名,此地乃我大明故土,本帅出京时,皇爷曾经交代过,拿下此城后恢复其故名,从今日起,盛京不复存在,辽东只有沈阳!”
  “沈阳!”
  “沈阳!沈阳!”
  随着董大山的话音刚落,众人发出了阵阵欢呼,很快这欢呼声连成一片,沈阳之明重现辽东大地。
第1084章
老孙的决定
  军机处。
  “沈阳拿下!好!好!”正在看奏报的庄岩瞬间满面喜色,发出了阵阵笑声。
  众人闻声望去,听着庄岩口中所说的话,立即就反应了过来,那是董大山发回来的奏报,沈阳已落入明军之手。
  众人连忙起身,快步走到庄岩身边。其中蒋瑾反应最快,先从庄岩手中接过奏报,一看之下顿时神采飞扬,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三人紧随其后,表情中也带着兴奋。
  反而是史贻直在起身时迟疑了下,直到蒋瑾几眼把奏报内容看完,这才来到近前。
  “自山海关出兵至今这才过了多久?董帅用兵真是令人叹服,皇爷高瞻远瞩,更是让我等望尘莫及啊!”庄岩心中是高兴之极,他是军机处几位军机大臣中之前唯一力主辽东战略的。
  为了保证辽东战略的展开,庄岩甚至还冒着得罪人的风险直接让总参谋部进行配合,而现在明军拿下沈阳,自天启年间大明在辽东所失去的故土如今基本已经收回,这是极为鼓舞人心的大事。
  辽东,可以说是大明之耻,更是一直压在大明身上的一块大石。
  前明之所以会灭亡,历史有着许多说法,有讲前明亡于党争,有讲前明亡于流寇,也有讲前明亡于满清,还有人讲前明亡于天灾。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真正要细论的话,辽东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当时的前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农产锐减。如果在没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以前明两百多年的根基,集中力量处理内部之事虽依旧会有动荡,可能够度过难关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辽东乱起,导致前明在辽东损失大量精锐部队,而且为了平定辽东又使得前明把宝贵的收入和粮食优先保证供应前线,甚至为了多筹集军饷,当时还搞出了所谓的辽饷征收,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内部更加雪上加霜。
  前明末年,最终葬送前明的李自成只所以会起兵叛乱,那是因为他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那是因为原本是朝廷驿卒的他因为前明要缩减开支,直接撤消了全国的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在家没了任何收入。
  而在内部叛乱,也就是农民军到处烽火四起的时候,前明依旧拥有强大的平叛能力,当时前明的军队对这些农民军有着极大优势,假如没有意外的话,彻底扑灭农民起义根本不在话下。
  可偏偏这很简单的事却一直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辽东。
  每当前明朝廷要彻底剿灭农民军的时候,辽东那边总会异常“巧合”地出兵入关,以至于前明为了保证京师等重地,把正同农民军作战的主力部队召回,以应付入关的满清。
  就这样一来二去,数十年折腾下来,再强大的国家也精华耗尽。更何况当时的崇祯皇帝又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更使得面临困局的前明顾此失彼,最终导致前明的灭亡。
  所以说,辽东的在所有大明人心中是根刺,收复辽东的意义甚至不亚于拿下京师。
  这点,蒋瑾心里非常清楚,因为他知道在朱怡成心中,拿下京师只是大明复国成功,而拿回辽东这才是大明真正一雪前耻。
  “如此消息得尽快禀报皇爷!”蒋瑾神色兴奋道。
  “正是如此。”众人连连点头,这时候蒋瑾似乎才想起什么,连忙对已走近身边的史贻直道:“儆弦公,您是首席军机,如此大事还劳烦您入一趟大内吧。皇爷这些日子一直心念辽东,这消息递上去也好让皇爷高兴高兴。”
  史贻直接过奏报看了一眼,略思索了下点头道:“这是件好事,如此我现在就入宫,军机处的政务还请诸位多多操劳。”
  众人连忙说这是自然,接着史贻直整整衣冠离开了军机处,急急朝着大内而去。
  等史贻直走后,军机处各人继续讨论辽东的事,众人脸上都洋溢着喜色。
  聊了几句,蒋瑾突然向孙嘉淦问:“孙大人,辽东移民之事办的如何了?如今辽东故土已差不多全部拿下,接下来移民是重中之重。”
  听到蒋瑾这话,孙嘉淦脸上原本的笑容淡去,神色也变得迟疑起来。
  辽东移民这事,这些日子孙嘉淦可是忙得焦头烂额。移民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自然是主题的人,而另一方面就是移民所需的生活和生产物资、器具这些了。
  前者相对好些,毕竟辽东移民的主要人口结构是朝鲜人,而由关内向关外移民的明人数量并不多。
  这是因为如今大明的结构所导致的,随着大明海外领土的不断扩大,大明国内眼下土地矛盾并不激烈,再加上之前新明、吕宋等地,朝廷已执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口输送,消耗了大量闲置人口。
  再加上和新明、吕宋之地相比,辽东无论从气候和环境来讲都比不上前者。就算朝廷对于辽东的移民填充开出了比移民新明和吕宋更为优厚的条件,但真正想去的寥寥无几。
  所以,目前看来移民人口结构还是朝鲜人占了大部分比例。再加上大明已经承诺,只要朝鲜人移民辽东,就能视之为大明人。这对于普通朝鲜人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朝鲜和辽东的气候、地理位置接近,这也使得朝鲜人移民辽东进展极其顺利。
  可是朝鲜移民辽东,人过去了,这总得吃住和生产吧?大明不可能直接把人往辽东一丢就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大明对于这些朝鲜移民,包括小部分的明人移民的安置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在几个月前工部、商部、户部等各部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无数物资分别堆放在天津码头,随后装船直接运往朝鲜北部。
  这看起来似乎简单,可操作起来难度极大。主要是因为这些物资占地不小,海军能够调拨出来的运输船运力不足。
  虽然孙嘉淦已经想尽办法和海军方面协调,可毕竟海军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再加上海军这些年虽然发展迅速,但随着大明在海外的急速扩张,海军要承担的任务极重。
  更重要的是,在不久前王东已经坐船去了新明,王东走时不仅带走一支分舰队,同时还带上了不少大型运输船。这就更给孙嘉淦的工作带来难度,为此孙嘉淦甚至亲自跑了一趟天津,实际情况看下来也并非海军不肯配合,而是海军的运输能力的确不足。
  在之前,孙嘉淦曾经想过借用商行的商船来解决问题,毕竟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可没想这个建议被史贻直直接驳回,按照史贻直说法,国家大事商人不得插手,那怕协助也不行。
  如果要用商船,可以让海军出面强调商船,朝廷只需把任务交给海军即可。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可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
  强行征用商船,这除非是朱怡成下旨才行,而且就算这么做了朝廷也不可能不给予补偿,要不那些拥有庞大势力的商人不得闹翻了天?
  至于让海军出面做这事,更是笑话。王东虽然已不是军机大臣,可如今海军依旧还在王东的指挥之下,以王东的脾气他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么?
  再说了,眼下王东已经去了新明,海军这一块直接由朱怡成掌控着,难道把这个皮球踢到皇帝脚下去?如果这么干简直就是白痴。
  虽然说孙嘉淦和史贻直的关系一向不错,两人同为清流,平日是更是交好。可关于移民这件事上,孙嘉淦对史贻直处理问题的态度是有不满的。
  要知道眼下这事直接由孙嘉淦负责,一旦出了大问题这板子就会打在他身上,而不是史贻直的身。
  想到这,孙嘉淦就觉得头大如鼓,心中更很是埋怨史贻直。
  “孙大人,是否有什么难办的事?你我都是同僚,移民一事皇爷一直关注着,如果孙大人觉得有困难的不妨提出,反正在坐也没外人,都是为我大明,为朝廷,为皇爷办事嘛。”
  蒋瑾见孙嘉淦的脸色似乎有些不好,当即关切地问道。
  蒋瑾话音刚落,庄岩、何显祖和曾逸书在一旁也连连称是,甚至何显祖还主动提议自己可以协助孙嘉淦一二。
  看了一眼这三位也不知道是真心诚意又或者装模作样看自己笑话的同僚,孙嘉淦勉强笑了笑:“没什么难的,此事我已在安排了,如今辽东既然收回,那后续工作必须抓紧,这点我自然知道。”
  说到这,孙嘉淦停顿了一下,又笑道:“诸位的好意我先谢谢,如有需要诸位大人协助的话我孙某也不会客气,只是诸位到时候不要袖手旁观哦。”
  “哈哈哈,孙大人说的哪里话,都是为了国事嘛,只要孙大人要我等帮忙,我等肯定出尽全力。”蒋瑾大笑着道。
  庄岩、何显祖和曾逸书同样也笑着连连点头,他们的态度就差拍着胸口给孙嘉淦做保证了,孙嘉淦自然很是高兴的再一次谢过大家。
  但坐回位置后,孙嘉淦的心里却是下定了决心,这件事再也拖不得了,无论如何要解决。既然海军无法满足运输,那么就直接用商船,至于史贻直那边的意见……管他呢!这事做的不好问责的是自己,又不是他史贻直,现在这时候自己的难关必须得过,假如过不去,自己以后还能留在军机处?
第1085章
皇帝骂娘
  孙嘉淦虽是传统文人,但他不是迂腐之人,要不然当初明军拿下北京城后朱怡成也不会特意把孙嘉淦任命为顺天府尹,并把北方民政全部交由他来处理。
  要知道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的高官,以级别而言同六部尚书只差着两级,而且能够掌管顺天府,这只有皇帝最为信任臣子才可担任的职务。
  再加上当初大明还未还都,顺天府甚至包括整个北直隶的民政都是孙嘉淦说了算,同时他还有调动北京锦衣卫和卫戎部队的权利,可以说那时候的孙嘉淦实际的职务已经相当于顺天府尹兼半个直隶总督了。
  正是因为孙嘉淦在北方做的极好,为大明之后的还都立下了大功。之后,朱怡成就把他的职务再提了一级,由正三品至从二品,同时令其在军机处行走。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等军机处换届之时,孙嘉淦正式入军机处,成了军机大臣。
  如今的孙嘉淦虽品级只是正二品,但实际上正二品文官已是文官中的顶级存在了。
  依着大明先前的例子,各部尚书为正二品大员,这些都是掌管实权的,而前明的内阁,由于考虑到一些因素,往往都是职高品低的配置,内阁阁老从三品、四品的很是寻常,甚至有以五品品级入内阁的也不希奇。
  当然了,这些阁老在内阁做的时间长了,其加官也会渐渐提升,综观前明历任内阁,真正以低品级致仕的内阁阁老寥寥无几,往往不少阁老在经历一开始的高职低配的过渡后,其加官品级就会逐步提升,甚至兼任一部尚书者不计其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