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656

  眼下的明军早就不是当年的明军,而清军也不是当年的后金了。
  横扫天下的明军战斗力之强大,训练之有素,哪里是当年的明军能比?再加上如今明军的火器也早已更新换代,手里拿着不仅是远超之前火铳的燧发火枪,甚至这一次出征辽东,明军还装备了部分刚研制出来的使用纸壳子弹的整装火枪。
  这种使用纸壳弹的整装火枪可以说是明军火器装备的又一次飞跃,而且这一次进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火枪从诞生开始,经历了最初的竹制“突火枪”到铁铸,然后再到之前的火铳、鸟铳这些,再发展演变成燧发枪的各个环节,这其中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如今,大明军中的老式火枪已经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最新式的燧发枪,这种火枪性能可靠,射程远,威力大,从全世界而言已是最为先进的火器了。
  可是相比科学院刚刚研制成功的使用纸壳子弹的整装火枪,现在装备的燧发枪就不够看了。整装火枪的出现,可以说是热武器进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它的出现,未来热武器的基础已经成型,等到纸壳子弹再进一步成为定装金属子弹出现,这代表着战争又一次发生了彻底改变,而目前还在使用的冷兵器也将彻底退出战争。
  为了检验和收集这种新式火枪,或者又叫步枪的各项数据,科学院那边派出了精干人员去了辽东前线,并用这种武器组装了足足一个营的兵力用来实验。
  根据目前前线传回来的消息,新式定装步枪的性能令人惊喜,作为统帅的董大山甚至向朝廷提出,应该尽快生产这种步枪,从而全面对明军进行换装。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明军,清军就算抓到偷袭的机会但也无可奈何。明军根本不惧那些小股的清军,哪怕就是后勤部队也拥有不俗的战斗力。
  这种情况,使得清军意图切断明军补给的企图彻底破产,如果用的兵力少非但达不到效果,甚至还会被明军后勤保障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而一旦兵力用的多了,那就失去了机动和突袭的意义,假如不小心被明军给咬住,那么清军就得不偿失了。
  吃了几次亏后,清军也意识到了这点,把散出去的军队收了回来,除了留下些几人或者十多人斥侯外再也不敢莽然攻击明军。至于那些斥侯,明军也不在意,反正明军的行军目标坚决,根本不怕清军的打探,再说如果这些斥侯靠的近的话,明军同样会派出装备着火器的骑兵斩杀。
  眼下,根据前线回复的消息,目前两部明军的钳形姿态已经展开,盛京已在明军的囊中,如果一切没有意外的话,至多七日左右明军就能攻到盛京。
  “辽东移民之事军机处需抓紧时间,尤其是朝鲜那边的支持必须加大,辽东战况顺利,后续工作等不了这么多时日,具体如何安排由军机处来落实。”朱怡成语气平静地说道,但听到这话,史贻直眼角一跳,连忙称是。
  虽然朱怡成看似只是简单吩咐,可史贻直却是明白这是朱怡成心中有些不满。
  因为史贻直反对由海商协助运输物资,只同意调用海军运输,所以现在朝廷由朝鲜向辽东移民的进度不是太乐观。
  这点,之前孙嘉淦曾向他提出过,可依旧被史贻直给拒绝了。眼下朱怡成特意如此交代,表明朱怡成已经重视起这件事,这让史贻直心中有些不安。
  不过再如何,史贻直依旧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他眼下所想的只是继续同海军方面协调,实在不行直接由军机处下令,让海军出面征调商船,这样一来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绕开直接同商人接触的尴尬。
  在他看来,军国大事不得由商人接触,这点是底线,只要他坐在首席军机之位,就绝对不能轻易让商人插手。
  又聊了几句,朱怡成摆手让他们退下,等三人起身行礼离开后,朱怡成这才轻叹了口气,无奈摇了摇头。
  这些日子,朱怡成心中其实对史贻直的不满已有越深,说句实话史贻直的能力有,在朝中威望也不差,可偏偏他的性格有着缺陷,而且眼光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长远。
  毕竟史贻直的文人出身注定了他的眼界,而且偏偏因为史贻直一条道走到黑的个性,让他已经不适合再坐在首席军机之位上了。尤其是刚才对于黔国公后人看法的一事上,他的回答更是让朱怡成感到失望。
  虽然史贻直所说的那些有些道理,而且最后也点出了这事要由朱怡成来决断。但在之前,他的话中又透露出了一种其他的意思,这分明是立场不稳,但又想着顾全大局和照顾朱怡成想法的打算。
  假如史贻直从一开始就反对,或者强烈支持的话,也许朱怡成不会对他有这种看法。可现在史贻直明明有着自己的想法却又不直接说出口,这就显得很是别扭了。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要么像是之前廖焕之那样有着调和作用,只把自己处在为皇帝参赞的位置上以朝廷的意志做事,安排好各项事务,有着良好的执行力。
  又或者自身能力极强,有着决断和魄力,能够直接点出皇帝未能察觉的情况,为朝廷军国大事做全盘考虑者。
  而史贻直分明两者都不是,这就让朱怡成很是失望了。而且现在的史贻直又私下硬顶着不肯雇佣商人商船进行移民配合,以至辽东移民缓慢,从这点来讲已是私心占据了上风。
  想到这,朱怡成心中满是失望,更为自己选人不当而后悔。但事到如此,他依旧还未完全打算直接调整军机处的职务,毕竟首席军机大臣更换不是一件小事,一旦这么做了影响极大,再加上史贻直在清流中的名声,朱怡成更需考虑到朝中的稳定。
  眼下,朱怡成也只能暂时把军机处的烂事先放到一旁,考虑起其他问题来。
  其中,关于沐山的事,张冉在史贻直和蒋瑾来前已经给他做了汇报,就如同张冉说的那样,沐山的来历是没问题的,这点已经可以确定。
  此外,岳钟琪除了正式通过军机处上奏书的方式报告此事外,其实还上了一份密奏,在这份密奏中岳钟琪向朱怡成详细说明了关于黔国公的考虑,和自己为何要如此做的思量。
  由于这份密奏的原因,朱怡成也彻底明白了云南的复杂情况,同时也对于岳钟琪所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
  先不说黔国公之位和其他前明贵勋不同,仅仅以沐天波殉国一事,朱怡成善待其后人谁都无话可说。而且在云南一地,黔国公虽早就被灭,可在民间却是威望甚高,甚至有不少地方土司和头人因为黔国公极有可能主动投靠大明。
  假如可以借用其势,倒是省了云南那边不少力气。何况眼下大明四处用兵,能早地解决云南之事,大明也能腾出手来处理其他方向的军事考虑。所以说在这件事上,朱怡成是赞同岳钟琪的建议,以恢复黔国公之位方式安抚云南,顺便解决西南问题。
  再者,大明延续前明一朝,虽一直以来大明未对前明贵勋有所优待,这点在朝外是有些非议的。当然了,朱怡成自有自己的考虑,假如这一次恢复黔国公之位,那么不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肚量,也能借此确定大明对于前明贵勋的态度,从而堵住一些人的口。
第1083章
沈阳
  “王爷!”
  盛京的怡亲王府,怡亲王坐在正堂维持着这个姿势已经足有一个多时辰了,
  永谦站在门口欲言又止,这一个多时辰里他已经来了三回,可每一回都见怡亲王这样坐着。
  永谦明白怡亲王现在的心情,随着明军步步避近盛京,整个盛京已是人心惶惶。
  其实在几日之前,怡亲王就下达了撤离盛京的命令,但是要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盛京虽然比不上关内的那些大城,可也是满人在关外的旧都,整个城市人口不少,再加上许多在此居住了百年的满人和一些汉人,突然间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心中的抵触是难免的。
  普通人家搬家都得折腾几天,何况整个盛京呢?尤其是在盛京的几位铁帽王爷,百年下来的家底可是不少,再加上房子、地产这些都是搬不走的,能带走的也只是些细软而已。
  眼看着自己的财富就要离去,满侵王公贵族的心里如同刀割似的。但不走又不可能,大明和满清之间仇深似海,一旦大明打过来,别说银子了,普通人也就算了,可他们这些王公贵族的脑袋肯定是难保。
  思来想去,终究还是小命要紧,但整理财物离开盛京他们心中还是不舍,恨不能把所有东西全部搬走。所以能拖着一日算着一日,如果不是怡亲王下了死令,再派永谦带兵强令之下,恐怕一个月都走不了。
  就算这样,直到今日盛京的满人这才离开了十之八九,还有一部分依旧在拖拖拉拉。但随着明军前锋已到离盛京仅七十多里地的眼下,撤离盛京已是迫在眉睫。
  “王爷!”
  永谦又轻呼了一声,怡亲王这才从思绪中回到了现实,这些日子怡亲王的神色异常憔悴,一来是因为明军的原因,二来是因为阿扎兰的去世。
  尤其是后者,阿扎兰的突然去世让怡亲王是悲痛万分。对于怡亲王来讲,阿扎兰不仅是他少年时的好友,更是他为之依重的谋士。
  如今满清日落西山,许多人才都在关内流失,而在关外这片黑土地上,怡亲王虽然收服了这些铁帽子王和关外的满人,但是能打仗的猛将虽然不少,可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却不多。
  阿扎兰出身不凡,是满清的宗亲,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极为有才,尤其是对大局的判断和军事敏感性更是出类拔萃。
  当年如果不是因为阿扎兰的身体不好,以他头等侍卫的出身早就在清廷位居高位了,进上书房对于他而言更是轻而易举。
  如此王佐之才,怡亲王是极为看重,而且阿扎兰对于怡亲王也是尽心辅助,可以说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不是因为辽东之事,阿扎兰绞尽脑汁为怡亲王出谋献策,以破死局的话,恐怕他也不会突然病情恶化,以至于这么快去世。
  怡亲王清晰的记得,阿扎兰就在死前都在为自己操劳,念念不忘辽东之事。没想到阿扎兰口吐鲜血,倒在床上最后去世的一幕,怡亲王心中就犹如刀割一般,在失去阿扎兰的日子里,他仿佛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般。
  “王爷!”
  再一次喊了一声,怡亲王把目光投向永谦,终于开了口。
  “城中撤离的如何了?”
  “回王爷,该走的都走了,城里现在还有千余人死活不肯走,他们说自己祖辈就在此,不肯北走,就算要死也要死在盛京。”永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同时悄悄看了一眼怡亲王。
  原本以为怡亲王会暴怒当场,可没想到怡亲王却没生气,反而幽幽长叹了一声:“罢了,他们既然想留下那就是留下吧,这事勉强不得,真要说起来是朝廷辜负了他们,而他们并未亏于朝廷。”
  “那么王爷,这盛京是否……?”永谦小心地又问了一句。
  按照原来的计划,等全部撤离盛京后,清军会在盛京放上一把火,把整个盛京烧毁。
  可现在,还有千余人不肯走,这把火一旦放起来就不合适了,所以永谦问了一声。
  怡亲王思索了下,摇头道:“留着盛京吧,至少给留下的人一个交代。再说,盛京现在烧不烧也都一样,不如留着,等明军来后看在这份上,或许能够对他们网开一面。”
  “王爷仁德!”永谦松了口气,假如怡亲王硬要放火,永谦肯定会执行的,但是这把火放起来那么留下来的人怎么办?而现在怡亲王明确了不再放火,倒是让他去了这顾虑。
  至于怡亲王,固然是出于他刚才说的理由,可他心中还有另两层想法。
  其一,是考虑到盛京是满清旧都,先祖的陵墓依在,假如真放火把盛京烧成平地,一旦明军大怒掘了先祖之陵就无法面对祖宗了。
  留下盛京,也算是向明军表个态度,至少对方拿下盛京后应该不会再做出那种事来,再者就是给城中不肯离开的人一个交代。
  其二,怡亲王还抱有一丝幻想,虽然他也知道这仅仅只是幻想,可人有幻想总比没有的好。
  也许,或者也许,有那么一天能够打回来的话,留着一个完整的盛京总比一片废墟的好些。
  “走吧!”想到这,怡亲王嘴角微微牵了下,也不知道是在自嘲又或者笑。他站起身来,整整已经穿戴整齐的盔甲,一手接过永谦递来的帽子,戴上有着高高尖顶的帽子,大步朝着府外走去。
  到了府门,自己的亲兵已经早就等候着了,战马正打响鼻无聊地踏着马蹄。怡亲王扫了一眼众人,什么话都没说,直接翻身上了马,用力一夹马腹,朝着北门而去。
  怡亲王是最后一批撤离盛京的,他的离开代表着清军彻底放弃了盛京这个地方,同样也标志着明军在努尔哈赤起兵一百多年之后,终于再一次收复了这座关外的重要城市。
  前明早期,盛京是沈阳中卫,属于大明辽王的卫所。在前明中后期,李成梁控制辽东时候,沈阳中卫依旧是明军重要的军镇所在。
  而当努尔哈赤起兵后,前明逐渐失去了沈阳中卫的控制权,在皇太极时代,当时的后金开始在沈阳中卫修建皇宫,同时又把沈阳中卫改称为盛京,并开始正式定都于此。
  一百多年来,明军在失去此地后终于又一次来到了曾经的沈阳中卫也就是现在的盛京。
  董大山骑马来到离盛京仅十里地的地方,站在高处眺望已清晰可见的这座城市,心中无比感慨。
  “大帅,斥侯来报,清军已完全撤离,现在盛京除了千余普通人外,没有任何清军驻守。”
  “四周呢?可有探过?”董大山问。
  “都已探过,方圆百里内我军斥侯全派了出去,如清军有异动定能马上回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