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656

  为了避免让人抓到把柄,把大好局面丧失,蒋瑾特意叮嘱江道蠡,告诉他自己一系的人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乱说些什么,至于对史贻直,之前如何现在也是如此,绝对不能阳奉阴违,以免让皇帝引起不满。
  听到蒋瑾的吩咐,江道蠡连连称是,虽说他心有些不以为然,可见蒋瑾郑重其事的姿态,也只能按捺住心头的蠢蠢欲动,答应了下来。
第1074章
心生退意
  蒋瑾虽郑重其事地叮嘱江道蠡,可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却是一片火热。
  史贻直作为首席军机大臣,非但压不住军机处的诸位,而且还因为辽东一事在皇帝面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其实在之前御前议事的时候,蒋瑾就不赞同和辽东满清进行所谓的谈判,作为朝中的重臣,如今又是军机处排名第二的大佬,蒋瑾的眼光可不是普通人能比。
  朱怡成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又耗费了如此多的精力,拿下辽东又是今年大明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就答应同辽东满清谈判呢?
  何况,这所谓的投降一事也根本不靠谱,在蒋瑾看来假如辽东满清真的要投降,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谈判,直接降了就是。就算有一些条件要商议,那最起码也要表示出诚意,要知道辽东的满清王公贵族可是不少,至少得派出一两人来京吧?可偏偏所派的人仅是普普通通的角色,在蒋瑾看来这根本就不是诚意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朱怡成当时没有对此事下结论,表面上似乎答应了史贻直的建议,可实际上朱怡成的话留着余地。还有一件事也让蒋瑾坚信不移,在这件事上朱怡成已对史贻直有所不满,那就是总参谋部那边的反应。
  在御前,庄岩可是吃了个瘪,由于董大山和王东的离职,再加上马功成又不在京,导致军机处内军中只有庄岩一个人。面对首席军机史贻直和同史贻直站在一起的孙嘉淦,此外还有左右逢源的何显祖,庄岩的反对明显落入下风,最终黯然离去。
  可奇怪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庄岩虽再也未在军机处内提出对于辽东谈判的反对意见,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过一般。可同时,总参谋部和五军都督府也未停止针对辽东的战略部署。
  这种做法就比较奇怪了,毕竟在外人看来史贻直已经同对方接触,商谈对方投降事宜,可偏偏军事上却未有丝毫停止迹象,这分明就是你做你的,我干我的姿态。
  对此,史贻直不是没有异议,他甚至直接在军机处提出这件事,要求军方暂停行动,以配合他的谈判。可这时候的庄岩却强硬的很,直接以未收到朝廷正式停止军事计划为由拒绝了史贻直,依旧我行我素。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蒋瑾心里已经开始明白朱怡成的态度了。所以他在军机处依旧采取两不相帮,可实际上却令工部配合军方,以做好战争准备。
  而最终这事件的结果如今也都知道,朱怡成等一切准备就绪,直接发动了辽东战役,当明军精锐由山海关而出的那一刻起,之前不明白的人这时候哪里还不清楚朱怡成真正的想法,而此时此刻史贻直的郁闷也可想而知。
  作为排名第二的军机大臣,蒋瑾对于首席军机之位早就谋图已久。但他同样也知道,越是现在这种时候,自己越不能表现出过于热衷的样子,甚至还得为史贻直稳固其首席地位做好配合。
  对于朱怡成的脾气蒋瑾是太了解了,当年自己过于心高气傲,这一压就被朱怡成足足压了八年,这八年来蒋瑾耗费了多少心力这才让自己终于登上了军机之位,如何会在这紧要关头放松警惕呢?
  就在蒋瑾同江道蠡叮嘱完,随后把话题转移到目前铁道部的工作上时,在离蒋瑾府邸不远处,史贻直呆呆地坐在椅中,目光望着一旁的烛火,整个人如同雕塑一般。
  自明军出兵,所谓的谈判无疾而终一刻起,史贻直终于醒悟过来自己干了一件蠢事。
  这件事对于他的威信打击是极其严重的,虽说军机处的诸位,包括朝中的诸公对于史贻直这位首席军机大臣依旧礼貌有加,可是史贻直却能感觉到他们这些人望向自己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说不清的东西。
  也许这是真实存在的,又或者只是自己的错觉。可不管如何,史贻直在这件事上跌了个跟头是无可非议的,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感觉到朱怡成对自己态度的微妙变化,这同样让史贻直心头焦虑不已,甚至这几日之间,这为才在首席军机位置上坐了几个月的大人物却暗暗生起了何不退去的想法。
  “我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想到这,史贻直不由得深深自责。
  作为军机处的老人,史贻直可以说是这一届资格最老的,而且一直掌握都察院的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也是数一数二的。
  原本他一直以为廖焕之等人退下后,自己接替首席军机必然能比廖焕之做的更好,毕竟在他心中廖焕之只是从龙早些罢了,以才华和能力而言都不如自己,廖焕之能够稳稳在首席军机之位坐了这么多年,退下后又得到朱怡成的厚赐重赏,那么自己一定能比他干得更好。
  毕竟在之前,廖焕之在军机处内低调行事都被史贻直看在眼里,而且一直以来史贻直都觉得廖焕之作为首席军机很不合格,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等他自己坐上这个位置后才明白,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做的。
  眼下,受了打击的史贻直非但没有整合好军机处内部,甚至因为他的想当然和皇帝的想法相反,使得自己出了这么大的丑。仅次这点,他就远远及不上看似平庸的廖焕之。
  “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啊!”史贻直心中长叹一声,不由得摇了摇头,之后目光转向边上的桌上,而桌上摆着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他昨日就写好的,可一直都未呈上去,而如今依旧内心挣扎万分。
  这份奏折的内容很简单,这是一份辞呈。奏折中史贻直向皇帝朱怡成提出辞去首席军机之位,同时要求退出军机处。之所以写这份东西,史贻直考虑了很久,毕竟他这个首席军机大臣仅是过渡,在这位置上干不了几年,至多两年后就会退位让贤。
  而现在,经历辽东一事后,他不仅威望大减,更重要的是在军机处各人之间也未有能力进行掌控。眼下军机处已隐隐分成三派,一派是史贻直所谓的清流,其中包括史贻直和孙嘉淦,他们两人代表着朝中清流。
  另一派是军方,自然是庄岩和马功成,不过马功成不在京中,庄岩势单力薄,再加上排名靠后力量不大。
  还有一派就是蒋瑾和曾逸书了,这两人看起来没什么瓜葛,可他们的态度比较暧昧,而且都是谋定而后动的性格,尤其是蒋瑾在朝中势力不小,一旦合流丝毫不亚于史贻直和孙嘉淦的力量,甚至隐隐约约还有压过的迹象。
  最后一位自然是何显祖了,这人一向油滑,做事更是左右逢源,说白了就是个墙头草。
  如果不是当年何显祖在琉球一事上立下大功,眼下他最多也就是个一部尚书而已,如何能进到军机处。而且朱怡成把何显祖放在军机处的用意有些说不清,按理说以何显祖的个性在军机处并不合适,可偏偏朱怡成就把他给弄了进来。
  但不管如何,何显祖终究是军机大臣一员,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员。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他的态度往往可以左右军机处的力量平衡。
  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现在史贻直已心有退意,所以他才会写下这份奏折。但是要不要交上去,什么时候交,史贻直却依旧还在犹豫,倒不是他眷恋其位,而是担心在这时候递交辞呈会不会让皇帝有什么误会,一旦皇帝以为他史贻直是想以此来要挟,发牢骚的话,那反而得不偿失了。
  想到这,史贻直深深皱起眉头,一时间又不知道如何处置。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下来来报,说是孙嘉淦孙大人求见。
第1075章
立场有异
  “儆弦兄!”
  “锡公,你怎么来了?”快步迎了出去,见到已经从后门入了府的孙嘉淦,史贻直连忙上前问。
  史贻直是首席军机大臣,他的府邸自然是不缺客人的,每日登门的官员、士绅不计其数,令他不厌其烦。
  所以平日里大门是不开的,有着门房把守,依着史贻直定下的规矩,要谈事可去军机衙门。这个规矩立下后,倒是少了些人,但却无法杜绝,所以史贻直索性出入不走正门,而熟知的一些朋友,比如说孙嘉淦等人,到他府时往往也走的后门。
  “值班完回府,顺便随意走走,谁想这一走就走到儆弦兄的府邸这边,恰好有些渴了,特来向儆弦兄讨杯茶喝,儆弦兄不会怪我不请自来吧?”孙嘉淦笑着问道。
  “怎么会呢,锡公前来可是求之不得,请请请,恰好昨日福建那边送了些好茶过来,锡公是爱茶之人,帮我品品如何?”
  “福建来的好茶?不错不错,这定要好好品品。”
  两人笑谈着,一起朝着花厅走去,不多时一股沁人心扉的茶香弥漫,品了一口刚沏的茶,孙嘉淦点点头,不由得赞了一声好茶。
  “等会锡公回去时带些,这茶是我故友自家种的,虽比不上贡茶,却也是一番滋味。”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孙嘉淦道了声谢,点头笑道。
  “军机处那边没什么大事吧?”今日史贻直回来的早,军机处的规矩是轮值,以确保军机处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所以身为军机大臣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不过一般来说,军机大臣们各自轮值也是好几日才轮到一回,再加上军机处内设有可休息的房间,还有专供军机处的小厨房,除去特殊情况下,也不算太过辛苦。
  就像今日,孙嘉淦原本不是轮值的时间,不过因为手上有事所以多呆了两个时辰,这才会这么晚离开。
  “一切如常,今日轮到曾大人值守,我离开时并无大事。”孙嘉淦微笑着回答道。
  “那就好。”听他如此说,史贻直彻底放下了心,如今辽东战役已经开始,再加上西南的仗没打完,还有西北那边的清廷依在,军事方面的事还是不少的。
  何况,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各省各地的政事更是数不胜数,军机处每日要处理的工作极是繁忙,史贻直作为首席军机身上的担子可不轻。
  不过孙嘉淦这么晚过来,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是跑来讨杯水喝的,这点在座两人心里都清楚。
  作为军机大臣,孙嘉淦可以说是官员的顶层阶级,每日公务繁忙,如今天色已晚,他从军机处下值转到史贻直这边来自然是有事的,但至于是什么事却不知道。
  两人就着军机处的公务聊了起来,说了些地方政务,接着就讨论到了关于朝鲜那边的情况。
  “皇爷前几日让军机处配合朝鲜,以从朝鲜移民辽东,移民事宜朝鲜那边自然会办,不过农具和粮食供应和安置问题都需军机处进行调拨安排,儆弦兄可有什么交代?”
  史贻直略微思索了下道:“此事我已同蒋大人沟通过了,工部那边已做了准备,至于户部,曾大人也表示没问题,既然军机处此事已交由锡公处置,锡公就按着皇爷的意思办吧。”
  “这是自然,不过运输方面儆弦兄觉得是调用海军呢?还是交由商行更为妥当?”
  “怎么?是有什么人找到锡公这了?”听到孙嘉淦这么问,史贻直敏锐地察觉到,神色有些不悦问。
  孙嘉淦笑着摇摇头:“这倒不是,虽然说如今那些商贾无孔不入,但儆弦兄当知道我的脾气,真找上我也是无什么大用。不过此事安置调用比较紧急,再加上辽东战役开始,海军那边还得担负重任,我就担心万一海军那边抽不出空来,一旦延误了皇爷的大事就不好了。”
  “那也不需要商行来做这些,这些商贾难道说还打算借此机会赚朝廷的银子不成?”史贻直有些不悦道。
  其实,随着大明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大明官员中对于商人的不满的不在少数。作为圣人门生,史贻直是传统的读书人,自然对于商人没什么好感。不过这些年,朱怡成废除四民,扶持商业,这是大明朝廷的国策,像史贻直这些官员虽然表面不反对,可心中却很是不舒服商人阶级的地位提升。
  如果是平常也就算了,对于商人那些破事史贻直也不想管,可现在分明是朝廷的政事,商人却也想在其中插上一手,孙嘉淦虽说没有商人找上他直接要求,可却在孙嘉淦的话里史贻直听到了一丝不同的东西,那肯定是有同商人有着关联的官员或者其他人旁敲侧击地表达了这种意思,要不然孙嘉淦也不会这么说。
  “儆弦兄这话说的有理,但商行承担运输在我大明也不是没先例。早年间,我大明南下福建、广东,同满清和葡萄牙大战,其中后勤保障就是由宁波商行来承担。而之后,新明的移民甚至包括眼下的吕宋、柔佛等地,商行也是承担了不少。”
  说到这,孙嘉淦又道:“虽说商行的船只比不上我大明海军,可要从运输能力而言倒也是不差,再加上我大明中跑朝鲜的商行不少,如能动用起来也许更为便利一些……。”
  “锡公!这是国事!国事那里能拿来谈买卖的!”听到这史贻直直接开口打断他的话,表情很是不悦。但很快,他又放缓了语气,叹声道:“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辽东之战事关重大,当年我大明用宁波商行一来是无奈之举,二来宁波商行不比其他,皇爷对此也有把握。而如今我大明海军已经纵横四海,如此大事何需用商人出面?这样吧,你去同海军那边商议一下,让他们想办法保证解决,如果再不行,我亲自出面,我就不信了,如此规模的海军还调不出些运输船来?”
  见史贻直说到最后有些情绪,孙嘉淦也不好继续劝,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虽然史贻直和孙嘉淦都是文人出身,又同属于清流,两人平日的关系也很是不错,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史贻直此人少年成名,今年仅仅三十七岁而已,他比孙嘉淦要小了一岁,两人年龄相仿,可出身不同。
  史贻直是江南人,家境不错,少年在乡间就有神童之名,科举也是极其顺利,如果不是朱怡成后来在江南起兵,恐怕史贻直早就在清廷那边一路坦途了。而历史上的他同样也是如此,史贻直中了进士后先是授检讨,后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太子庶子、讲读学士,直至到内阁大学士和两部尚书,直入中枢。
  可以说史贻直这一路走来基本没吃什么苦,再加上他的性格养成了清高和固执的脾气,更重要的是他在大明没当过地方官,被朱怡成看中后一路高升,由言官位置上直接就做到了左都御使的位置。
  但孙嘉淦不同,孙嘉淦出身贫寒,科举更是坎坷。相比一帆风顺的史贻直,孙嘉淦要艰难许多。在大明出头后,孙嘉淦从基层做起,更当过地方主官,在入军机之前他就是顺天府尹,深知地方政事和民间大小事宜。这同未有基础工作经验的史贻直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两人虽然同属清流,脾气也相投,但两人看待问题的立场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相比史贻直,孙嘉淦更注重实际,虽然他也对于商人阶级的现状有些不满,可在很多情况下他依旧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拒绝。
  原本,孙嘉淦今日是打算同史贻直商议一下这事的,没想到史贻直的反对态度会如此激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