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56

  “地方官在干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叛贼覆灭就在眼前么?此时正是要紧之时,阿克敦!你没和地方说清楚么?”大阿哥怒火冲天,严厉喝问。
  阿克敦跪在大阿哥面前道:“回大阿哥,奴才怎么没说,奴才全说了,可是地方上的确拿不出粮了,就连这两成的粮也是奴才搜刮了各县粮仓勉强凑出来的。非但如此,地方如今缺粮严重,民间……民间甚至……。”
  “甚至什么?着实说来!”见阿克敦吞吞吐吐的样子,大阿哥催问道。
  阿克敦低头回道:“甚至已有百姓吃草食土的情况发生,如各地的粮草再不运到的话,恐怕江南要大乱啊!如果真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大阿哥,这……这……。”
  “什么!已如此严重?”大阿哥大吃一惊,他怎么都没想到地方上的粮食紧张到这种情况,这可是江南啊!江南鱼米之乡,什么时候出现过这种缺粮的处境?现在又不是峰火四起的明末,此时可是康熙盛世,怎么可能到这种程度?
  这些日子,大阿哥一直忙于围剿祝建才等部,对于江南粮食紧缺的情况并没怎么过问。何况,之前朝廷已来文,说中枢那边已调拨大批钱粮至江南,他一直觉得只要各地钱粮一到,眼下的短暂紧缺只是暂时的,可谁想江南会到这地步。
  当即,大阿哥寒着脸细问了阿克敦此次催粮的经过,等确认阿克敦并没欺瞒于他后,大阿哥的心顿时沉了下去。
  如今,江南的粮荒已经大大超过他的预料,局势严峻之极。如果再继续下去,别说围剿袁奇和祝建才等部了,恐怕整个江南都要全部乱起来。更可怕的是,就连大军的粮草都无法正常供应,一旦大军断粮,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大阿哥虽是贵人,可同样也是久经战场的良将,作为皇子,对于政务更不陌生。此时此刻,江南粮荒必须得尽快解决,但关键问题是中枢所提到的各处调集过来的钱粮为何不见下落,难道是京中的太子故意使坏?
  一想到太子,大阿哥心里就是一股怨气,他和太子之间争斗了数十年,如今的太子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康熙重视,可不管怎么说他还坐在太子之位。自从自己领命南下,对于京中的控制就薄弱了许多,以太子刻薄寡恩的性格,弄不好会做一些让自己难堪的事,说不定各处调集钱粮至今未到的真正原因就在太子身上。
  想到这里,大阿哥心头的怒气就再也压制不住,当即写了一份密奏给康熙,一来是告诉康熙江南局势的严峻,二来也是为了催促钱粮,至于里面还暗暗告了太子一状,以出心头这口气。
  密奏写完,大阿哥喊来人快马加鞭送去京城。而现在由于粮草紧缺,他也只能放缓围剿的计划,等待各地调集的钱粮抵达。
  可惜的是,大阿哥这一次实在是错怪了太子,对于江南战事太子根本就没插手,其关键还在于国库。之前康熙从国库中调集银两时发现国库中空缺极大,雷霆大怒的康熙让马齐等重臣尽快回笼国库库银,一开始还回笼了一部分,算是勉强凑足了第一笔银子,可过了没多久还了银子的官员们又向国库开始借贷,一来二去国库转眼间就又空了。
  国库没了钱,自然也就不再存在拨款,中枢所谓的从各地调集钱粮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此事康熙还不知道,马齐等也只能瞒着,可任凭他们绞尽脑汁都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此时不仅是大阿哥为粮草焦虑,远在杭州的巡抚黄秉中已是焦头烂额。如今浙江各地缺粮情况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各州县闹事的百姓是越来越多,虽然黄秉中对此早就有所准备,而且连连压制了几次暴乱,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他手里有充足的粮食,那么安抚地方还是有办法的,可现在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堂堂浙江巡抚现在居然连杭州城的正常粮食都无法保证,更何谈其他州县?
  更令他为难的是,前线的大阿哥几次催促粮草供应,更是把他手中最后一点粮全部压榨了出去。此时此刻,黄秉中已毫无办法了,只希望朝廷的调集粮食能尽快运到。
  “抚台大人!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在衙门中,忧心忡忡的黄秉中正枯坐的,突然耳边传来一阵阵急切呼喊声,吓得他一惊连忙站了起来。
  转眼,只见一个身着六品官服的官员跌跌撞撞跑了进来,此人正是杭州府通判魏知秋。
  “大呼小叫,成何体统!”黄秉中忍不住训斥道。
  魏知秋跑的满头大汗,心中焦虑不已,他哪里还管得上黄秉中的训斥?再说他冲进来时太急,脚下一绊差一点儿摔了一交,好不容易站稳后就急切呼道:“大事不好了抚台大人!临安府出事了!当地百姓为了抢粮举旗造反了,上万反贼占了府衙,如今知府下落不明,整个临安府已经大乱……。”
第105章
仁君
  黄秉中大吃一惊,临安出了这么大的事,杭州近在咫尺必定会受影响,除了杭州还有各严重缺粮的州县,一旦各处同时都闹起来,整个浙江就全乱了。
  “绿营呢?临安不是有绿营驻扎么?”
  “大人,前些时候您不是已经下令把临安的绿营调去德清了么?”魏知秋苦笑着提醒了一句。
  一抚额头,黄秉中才猛然想起这事来,魏知秋说的没错,就在六日之前是他下令调动的临安绿营,因为德清方面接到线报有不稳的迹象,为万全起见黄秉中才做的这个调动。
  谁想到,如今德清倒没闹起来,临安倒先乱了。黄秉中此时心中大悔,真不应该提前把临安的绿营给调走,可他却没想如果不调临安的绿营也许德清现在就和临安一样了。
  “快快!让德清的绿营立即回返临安,尽快平息此乱!”黄秉中焦虑万分,此时他根本不再考虑什么德清,临安的判断先平定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可谁想还没等他正式发出命令,又一个坏消息传来了。
  这个消息比临安大乱更令黄秉中惊恐,施世骠统帅的福建水师精锐居然在宁波城下全军覆没,就连提督施世骠都战死了。当这个消息传来时,黄秉中手中握着的笔都给惊落在地,整个人更是眼前一黑当场晕了过去。
  巡抚倒下,这可是天大事,在场的属官、亲随等顿时乱成一片,大呼小叫抢上前去,慌忙把黄秉中抬入后院找来大夫救治。折腾了几个时辰,昏迷不醒的黄秉中总算被救了回来,可这时的他却眼斜了,口也歪了,整个人更是瘫了,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清,只有两行老泪情不自禁地顺着眼角滴了下来。
  黄秉中中风不能理事,只能由布政使何显祖代理。可何显祖此人是杭州大战后上任的,到任时间仅半年不到,虽然为官颇有心得,但却不是做实事的人。暂代巡抚之职的何显祖根本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一封接着一封奏书往京城递,同时不断向大阿哥和远在福州的闽浙总督府求援。
  “一群废物!”上书房内,康熙看完奏折后一气之下发了火,把平日里最为钟爱的玉如意都砸了,吓得边上服侍的太监连气都不敢出一口。
  这些日子,这位万岁爷的脾气是越来糟,一向标榜以仁治国的康熙皇帝仅三日里就处置了两个有品级的太监,其中一个还生生被拖下去活活打死,另外一个虽然还有口气在,但离着阎王殿也不远了。
  这种情况,在康熙临朝的几十年中是前所未有的,暴怒的康熙仿佛像换了个人似的,令身边的太监胆战心惊。其实不仅是太监,就连朝中大臣的日子也不好过,就在前几日,马齐、佟国维、张玉书、温达等人都受到了康熙的严厉训斥,其中马齐更是被革去户部尚书的兼职。
  康熙只觉得太阳穴边的血管跳的厉害,脑袋更是一抽抽的发涨发痛。他深吸口气,勉强让自己平静下来,低头看见那断成三截的玉如意,心中未免又有些后悔。
  “来人!还不打扫?”
  按捺着心头的怒火,康熙喝了一声,那些太监急急上前清扫,不一会的功夫,弄乱的上书房恢复了原状,康熙重新坐下继续拿起折子翻看了,看了没几眼又怒哼一声把手中的折子丢了出去。
  “全是废物!”康熙咬牙切齿骂道,这些日子他得到的全是坏消息,而且这些坏消息全部来自于江南。
  先是大阿哥围剿不利,到现在都没能把反贼剿灭,其次是江南粮荒加剧民间不稳,紧接着又是宁波出了大事,一群来历不明的反贼居然占了宁波城……。这时候有关福建水师战败的消息还没传来,如果知道施世骠居然连同福建水师精锐全部丢在宁波城下的话,康熙这怒火更是不堪设想。
  在位近五十年的康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有心无力,就算当年平定三藩的时候虽然凶险异常,可康熙依旧成竹在胸。而现在,整个大清国势强大,本想区区民间反贼只要大军一到必定平息,但此时离大阿哥去江南已过了好几月,江南的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恶化。
  康熙可不是平庸的皇帝,他能在中国历史上排到前三位,甚至在有清一朝被称为“圣祖名君”,康熙是非常有能力和才干的,虽然如今有些年老,精神和进取已不如年轻时,可他的眼光和判断力依旧还在。
  其实康熙心里很清楚,他更了解大阿哥的本事,自己这个长子虽然不是合适的继承人,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在他所有的儿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以大阿哥的能力,在江南领兵围剿反贼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却步步艰难,其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钱粮。
  一说到钱粮,康熙心中就窝着一团无名火,国库空虚导致他许多事都没办法大力推行,之前为了江南局势他让马齐等人追讨国库欠银,好不容易才凑出一笔银子来送去江南。可转眼才过了多久?这国库又空了,一想到这,康熙就恨的不行,这也是马齐被革去户部尚书一职的主要原由。
  但康熙心中也明白,马齐虽然是首席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但他对于国库借款的现状也没太好办法。从国库里借钱的不仅有普通官员,更有皇亲国戚,就连自己的那些儿子们也没少向国库伸手。
  为了这事,康熙甚至让太子出面负责追讨欠银,可这个太子倒好,不好好办差反而当面糊弄自己,接手户部没几天居然跑来和康熙说欠银的官员们日子不好过,希望朝廷能够多宽限些日子之类的话。这个太子难道就不知道这天下归根结底是他的么?居然说出这样的混帐话来,作为太子居然还想着拉拢人心做好人,简直让康熙太失望了。
  其实,康熙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做法和太子没什么区别。如今康熙对于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仁君”人设是非常看重的,作为皇帝的康熙自己不严格下令追讨欠银,而且是把这事交给大臣和太子去做,让别人去趟这个雷,无非还是要守住自己这个“仁”字罢了。
第106章
两地
  “皇上,太子和四贝勒求见。”
  正在康熙暗中恼怒的时候,太子居然来了,还有被封为贝勒的四阿哥胤禛。康熙心中本就对太子不满,刚想说不见,可转念一想还是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太子和四阿哥进了上书房,见了康熙连忙磕头问安。
  “起来吧……。”康熙平淡地说道。
  太子从地上爬起,四阿哥后一步也站起身来。
  “太子找朕所为何事呀?”拿起边上的奶子喝了口,康熙平淡地问道。
  “回皇阿玛,儿臣今天来还是为的库银借贷一事,之前儿臣对此事想的有些偏了,回去后细细思来这库银借贷关系重大,儿臣当时未能体会皇阿玛所虑,未能替皇阿玛分忧实是不该,故此儿臣请皇阿玛再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定然不负皇阿玛的期望……。”让人意外的是太子一开口就是做自我批评,说自己当初没能体会圣意,只更没领会领导的意图,没有做好库银借贷的回笼工作。现在,他经过仔细琢磨后已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希望康熙再给他一个机会,一定会拿出工作成绩来。
  这番话让康熙有些惊讶,他怎么都没想到太子居然会说这些,虽说之前对太子的和稀泥处置方式很是生气,可毕竟康熙对太子还是有感情的,当听完太子这番话后,康熙心里倒是有些欣慰。
  “你能这么想倒也不负朕这么多年来的教诲。”康熙放缓脸色点头道,太子听了脸上顿时一喜,自从塞外回京后,康熙对自己一直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难得有现在这样和颜悦色,看来自己这步棋还真是走对了。
  想到这,太子不由得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四阿哥,心中微有感激。其实太子今天会来,并且说这些话,完全是四阿哥的劝说所至,作为太子党的干将,四阿哥这人虽然平日性格无趣,做事往往也是一板一眼的,但对于太子还是很忠心的,此次来见康熙,看来真的起到了效果,他老子康熙的确爱听这些话。
  “那么,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康熙神色中带着期盼,开口询问道。
  “回皇阿玛,儿臣打算分三步着手,这第一步是清查户部帐目,第二步是核对借贷数额,第三步就是着手追讨欠银,其中对于在京官员的欠银是必须首要收回的,随后就是……。”太子当即侃侃而谈起来,可越听下去康熙心中却暗自叹息,太子这些措施听起来似乎不错,可实际上都是老生常谈。
  早在之前马齐追讨欠银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这又有什么效果?也许一时间能讨回一部分,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康熙早就一眼看穿了结果,对于太子所想到的这些措施根本就不看好。
  心中微微摇头,康熙刚有的一点对太子的好感随着这些话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是思虑。耳中听着太子的夸夸其谈,他目光不由得望向了起身后一直没说话的四阿哥,对于这个平日里不怎么起眼的四阿哥,康熙很是了解,同时心中一动,有些明白了前因后果。
  “可!”耐着性子等太子把话说完,康熙不置可否地开口道,听到这句话太子是喜不自禁,连忙跪地谢恩。
  谁想,康熙接下来还有话,他看着太子,又望向四阿哥,脸上露出了慈父的笑容:“太子有所长进,这是好事,朕着实欣慰。不过库银借贷一事千头万绪,太子一个人恐怕也忙不过来,既然老四今天也在这里,老四呀,你和太子可一向交好,可否能帮衬太子一番?”
  四阿哥闻言不亢不卑上前一步道:“皇阿玛如何安排儿臣就如何做,何况这还是太子的差事,儿臣定尽全力。”
  “太子,你看又如何?”
  “不瞒皇阿玛,今个儿臣带老四来就是想求皇阿玛给老四指派这个差事,既然皇阿玛已提起,儿臣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太子笑呵呵地回答道。
  见他们两人都没异议,康熙点点头,当即下旨由太子主管户部,负责清查库银借贷一事,至于四贝勒胤禛作为太子副手协助清查。
  等太子和四阿哥离开,看着已经没了人影的方向康熙脸上的笑容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沉思。他手中拿着一份奏折,却没有翻开,而是轻轻拍着手心,不知道在思索些什么。
  此时的宁波,朱怡成刚接到三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闽浙总督梁鼐得知福建水师在宁波大败后开始收缩防线,并主动让出了宁海一带的控制权,同时防止宁波的义军沿海而下开始加紧在海岸线进行设防。
  第二个好消息是江南的粮荒终于正式爆发了,大阿哥的官军如今已经没有精力继续围剿祝建才和袁奇等部,随着临安的暴动发生,浙江几个州县在十来天内已有三处也发生了暴动,没有粮食,快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终于造起了反,另外浙江巡抚黄秉中中风不能理事,更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至于第三个好消息,那是来自四海商行的。自四海商行成立后,海贸的扩展是朱怡成极为重视的。早在福建水师来犯之前,四海商行就已派船南下,悄悄走了一趟南洋。
  而现在,去南洋的船队回来了,虽然这一次只是试探,但反馈的情况不错。不仅把带去的货物全部一销而空,而且还带来了不少朱怡成特意要求的西洋货。其中有西洋火器,有原始的机床,还有欧洲和南洋各地甚至来自美洲的一些特产,更重要的是这次试行让四海商行和南洋那边搭上了关系,这对于将来的海贸扩张是极有好处的。
  如今的南洋虽然各国势力错综复杂,除了老牌的西班牙、荷兰等国在南洋拥有殖民地外,欧洲的英国、法国等国的触手也伸到了南洋,其中英国早在多年前已在印度占据了大片地盘,成立了孟买舰队和东印度公司。至于法国也不甘落后,同欧洲各国不断争夺殖民地,扩张商路。
  此时,已是大航海时代后期,随着对海洋的探险,新大陆和无数航道的发现使得欧洲各国开始迅猛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位于亚洲的中国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低头猛追的欧洲诸国暂时还没把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超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