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656

  “董卿以为如何?”朱怡成微微点头,转而问身边的董大山。
  董大山对于这个计划大方向没什么异议,不过马功成仅领不到二万人出兵蒙古,他有些担心兵力太弱。
  虽然这些兵力中有近半是骑兵部队,可大明眼下的骑兵相比普通步兵并不算强,再加上大明自江南复兴以来,由于缺少战马,对于骑兵的组建要薄弱许多,而且大明将领中真正能指挥骑兵的人并没有几个,再加上训练时间太短,如今大明的骑兵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骑着马的步兵而已。
  而且8000骑兵,这数量看起来似乎不少,可实际上真正能骑兵作战的并不多,另外一万步军在蒙古草原展开攻势,其中意外性也极大。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已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转变,大明军队之所以锐利,那是因为拥有大量的火器配备和严格训练。可火器也不是万能的,如在神州作战,火器自然能发挥优势,但在广阔的草原作战,再加上地形不熟,大明的战斗力必然会打上折扣。
  尤其是草原的天气变化莫测,一旦风雨交加,对于大明军队的阵列和火器使用影响也是极大的。所以董大山有些担忧马功成这一部是否能够真正起到牵制蒙古和清军的作用,一旦敌人仅分出一部分兵力同马功成周旋,而其主力援救辽东的话,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
  当即,董大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他的忧虑,在场中人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皇爷,马帅的牵制虽然听起来不错,可蒙古之地广阔,敌军骑兵来去如风,当年汉武时期,汉军同匈奴作战,起初一直未能尽其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直到后来冠军侯横空出世,这才扭转了汉匈局势。”
  说到这,董大山又道:“永乐年间,我大明也曾多次北击蒙古,但每次虽得大胜,却未能尽其功,那些蒙古人见我明军所至望风而逃,而我明军走后却又安然回归,要解决蒙古并非那么容易,以其牵制同样如此,所以臣以为马帅那边不要报有太大希望,只令其为偏师,为辽东方向减轻压力即可。”
  董大山的话让朱怡成表示认可,当即点头赞同。这些情况朱怡成心里也是清楚的,同时让庄岩进一步对牵制蒙古的方案做出调整,以尽力做到完善。
  议到这里,关于辽东的大方向已议的差不多了,这时候朱怡成注意到一直未说话的陈五显,见到神色跃跃欲试的样子,顿时笑问:“陈卿可有什么想法?今日议事诸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
  陈五显听着顿时咧嘴笑道:“臣并无想法,皇爷知道臣的斤量,这些年来臣只是想为皇爷,为我大明做些事而已,如今皇爷肯用臣,臣只愿在董帅麾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具体的一切听任皇爷和董帅安排。”
  听到陈五显这么说,在场众人都不由得笑了起来。要说起陈五显,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也算是朝中老臣了,当初陈五显在福建起义军同满清作战,可是声振天下,而之后兵败投靠大明,朱怡成对他也是颇为照顾,不仅给了高官厚禄,甚至在之前福建案中更是重用于他,福建案后陈五显立下功劳,以此报答朱怡成的恩德。
  不过,因为陈五显这人虽然资格老,地位高,但实际上真正的军事能力并不强,所以他在军中甚至朝中的地位有些尴尬。
  福建案后,陈五显就在五军都督府挂职,却没有实际领兵作战的机会。等朱怡成北迁京师后,重建京营,陈五显这才捞着机会在京营领了一份差。
  虽说陈五显在京营担任了实际军职,而且他的军衔也是上将,再加上这一次封爵他是一等侯的爵位,但其位虽高,却只是林建章的副手,主要负责京营的训练和后勤工作。
  对此,陈五显早就憋的慌了,这一年多来在京营无所事事,所以当得知朱怡成准备让董大山率领京营精锐去辽东打仗的时候,陈五显哪里按捺得住?当即主动请缨要求上战场为国效力,朱怡成得知后念在陈五显的功劳和忠心份上同意了此事,这才有今日陈五显在武英殿参议议事。
第1060章
策略
  朱怡成同大家一起笑了几声,和颜悦色地勉励了几句陈五显,接着把目光投向史贻直。
  “军机处这边对于今年的战备准备如何了?”
  史贻直当即做了简单汇报,在场所有人都仔细听着。作为如今的首席军机,史贻直身上的担子不轻,尤其是今年大明还要继续打仗,而且不是小仗。
  海外就暂且不说了,仅仅说本土,辽东、西南、西北这三地是重中之重。
  眼下岳钟琪主攻西南,马功成坐镇山西,至于辽东由董大山负责。这三处大明有两处今年是必须拿下的,那就是西南和辽东两地,这也是朱怡成在不久前做出的决定。
  大明现在军力强盛,从这点而言自然是远超满清的。可是打仗不仅仅只是依靠兵力多寡又或者谁厉害就能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普通的小战役暂且不说,凡是大仗除了兵员、素质、指挥官的能力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勤。
  再强大的军队,在没有充裕的后勤保障之下也发挥不出作用。就像是历史上二战时期的三德子,前期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可到中后期时却节节败退,显露疲势,从而最终失败。
  其实那是因为士兵素质和兵力原因么?当然这原因也不是没有,可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个因素的除了三德子二线作战外,就是资源的贫乏导致后勤崩溃,从而无法再像战争初期那样满足战场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就算在二战后期,三德子的军队依旧勇猛无比,打得盟军叫苦不迭,可因为机械部队严重缺乏油料,几百上千辆坦克根本无法支持一场战争的持续,在耗尽油料的情况下,无奈只能把这些完好无损的战争机器抛弃在战场上,从而导致不败而败的结果。
  其实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处在战争——和平——战争的循环状态,每一个文明都是在不断战争中洗礼并成长起来的。
  后世曾经有学者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文明,这纯粹就是扯蛋!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经过不断战争和征服,这才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稚型。
  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不断扩展,由此为中心向四方发展,经历数千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所以,但凡知道些历史的人都能知道,中华文明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在战争和征服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战争史。而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是数不胜数。所谓的爱好和平,那只是宣传而已,如果没有先辈的征战,恐怕这世界上中华文明就如同其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明一般彻底覆灭了。
  要支持朱怡成的战略目标,大明需要调动的不仅是军力,还有要支持和满足战争的无数准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了史贻直负责,同时授权他可以以首席军机大臣的职位调动一切相关职权。
  这也是史贻直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后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事,自然是极为上心的,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于此事,甚至亲力亲为,所以当朱怡成询问起后自然是对答如流。
  听完了史贻直的回答,朱怡成表示还算满意,同时依旧叮嘱他战事为重,一切必须要以满足战争需求为第一。
  “如今是二月十五,按计划最迟四月中旬出兵关外,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时间紧迫,诸位不要大意。”
  朱怡成话音刚落,众人连忙施礼应声,随后陆续告退。
  众人离开,董大山却被朱怡成留了下来,朱怡成招呼着董大山坐下,小江子端来两杯茶放下后离开,端起茶喝了一口,朱怡成这才笑问董大山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
  董大山简单说了说,无非就是他刚前讲过的那些话,不过当他见朱怡成微微皱起眉头,心里就明白朱怡成应该是看出了自己心里还有所顾虑,想到这他也不再隐瞒,把自己之前未讲的那些也和盘托出。
  认真听完董大山的话,朱怡成沉思片刻这才点了点头:“你所虑是有道理的,其实朕心里也是如此。以我大明军力,再加你领兵,要恢复辽东故土应该不是难事,可要彻底解决辽东满清,甚至继续向北推进的话恐怕力有不及啊!”
  “皇爷圣明,臣也是这等想的。”董大山之所以前面话只说一半,他是担心给朱怡成制订的辽东战略泼一盆冷水,要知道朱怡成对辽东的重视是众人皆知的,而且也谋划了许久。
  再加上这一次由山海关和朝鲜两个方向出兵,总兵力(包括朝鲜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万,这样大的兵力安排是大明自中原之战后从未有过的,何况辽东不比中原,无论地利又或者其他因素都有特别之处,作为主帅的董大山一旦在会议上直言不讳,万一惹恼了朱怡成可是不好。
  所以董大山仅仅只提了关于蒙古方面的问题,这也算是他的小心思吧。至少在他看来拿下盛京不算什么难事,甚至恢复前明时期的辽阳府也是水到渠成。
  可打下这些地盘并不代表军事上的彻底胜利,要真正拿下辽东不仅要解决辽东的满清力量,还得控制住地方。百年过去,眼下的辽东早就不是以前的辽东了,汉人在辽东的数量早就寥寥无几,明军也不可能像在中原作战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完成第一步战术目标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彻底控制住地盘是最为重要的。
  董大山担心朱怡成头脑发热,一旦朝廷要求他继续向北打,以彻底解决辽东全境的话,别说他的这些部队了,就算是百万大军也做不到这点。所以董大山心里明白,却不敢全说,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等有机会再私下和朱怡成沟通。
  但没想到还没等他找机会谈这事,朱怡成就先问起了他的看法,并且一眼就看穿了董大山的顾虑。这点,让董大山心中又敬又佩,这才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自己所想。
  “恢复辽东全境,这是朝廷的策略,这点绝不会变。”朱怡成也不理董大山的马屁,直截了当道。
  正当董大山有些惊讶地看向朱怡成,觉得朱怡成前面还在承认彻底解决辽东满清力量,继续向北推进有难度的同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朱怡成笑着又道:“策略是策略,但你领兵在外却丝毫急躁不得。朕这一次只所以让你领兵,那是朕深知你明大局,有你在辽东朕也放心。辽东之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你到了辽东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兵,无论是兵部、总参谋部又或者五军都督府,仅给你的是参谋而已,至于如何用兵,又如何控制地方,这些权利朕都给你。”
  “皇爷如此看重臣,臣定为皇爷扫平辽东,剿灭清患……。”听到这,董大山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站起身神色激动地说道。
  摆摆手,让他坐下,朱怡成又道:“辽东不比中原,这点朕是知道的,占住辽东的根本在于人,这点朕心里也清楚。所以朝廷打算在出兵之后就开始移民辽东,以充实辽东人口,以稳住辽东根基。”
  “由关内移民?这恐怕有些难吧?”董大山有些迟疑道,作为曾经的军机大臣,董大山对于大明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自大明复兴以来,这些年随着大明的统治稳固和工商发展,民间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
  虽然同满清争夺天下时,各地有不少流民和失地的百姓,但在大明的多项政策之下,这些已是昨日黄花。除去这些外,大明这些年来不断向新明和南洋移民,也使得那些流民和失地百姓有了去处,所以现在再想向辽东移民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相对于南洋而言,辽东没有南洋物产丰富,而同新明相比,辽东又显得过于危险。不过辽东也不是没有优势,一来辽东属于大明本土,对于百姓而言能离家近自然不会去离故土远的地方,二来以大明目前的国力,彻底平定辽东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解决辽东,那么辽东的弊端也就不再存在。
  可就算这样,要大规模向辽东移民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董大山如此发问的原因,但对于这朱怡成心中早就有所安排,所以当董大山问起后他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从朝鲜移民?这……。”董大山万万没有想到,朱怡成居然说出这么一个答案,虽然他一时间感到这方案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一琢磨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对于朝鲜情况董大山很清楚,朝鲜国中百姓的情况如何他是知道的,而且朝鲜百姓在前明时期就一直存在越境进入辽东的情况,那主要是因为朝鲜多山少地,再加上朝鲜士族和地方势力不小,普通老百姓生活困苦,无奈才走上这条路。
  而如今朝鲜已被大明控制,大明对于朝鲜的政策是如何董大山也清楚。要并吞朝鲜,接下来就是大明所要做的进一步,而且朝鲜百姓对于大明也有先天的亲近感,一旦大明宣布朝鲜百姓可以移民辽东,再直接给出移民百姓大明人的身份,并分于田地的话,那么对那些困苦的朝鲜百姓而言是件天大的好事。
  兴许辽东的政策吸引不了大明百姓,但对于朝鲜百姓却是如逢甘露。而这些朝鲜人入了大明后自然也就是大明人了,这点董大山倒不在意,也相信凭着大明的能力,不出十数年,这些朝鲜人就能全部归化。
第1061章
军机处的矛盾
  在朱怡成这得到了确切答复,董大山的心也就彻底放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大明开始调动陆续兵力和物资,着手准备进攻辽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谁都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半个月,董大山正准备离京前往山海关的当口,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了。
  “求降?”朱怡成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一愣,辽东的满清突然间派人接触大明,说是要直接投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家极至,我大明天兵未出,辽东满清就望风而降,实在是可喜可贺!”首席军机史贻直一脸的兴奋,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对于大明是一件极好的事,同样也是值得祝贺的事。
  虽然大明有把握夺回辽东,但是出兵辽东无论是兵力还是耗费都是极大的,就算如今大明不缺钱,足以支持起这一场战争,但不花一兵一卒,也不耗去朝廷的一文,就能轻易把辽东拿回来,如此谁不高兴?
  而且,朱怡成对于辽东的企图绝不仅仅只限于恢复前明的辽阳府一带,按照朱怡成对辽东的谋划,是打算把满清在辽东的地盘全部归于大明所有。所以,这场仗短时间是肯定打不完的,再加上辽东的满清兵力和蒙古那边的鄂尔泰和蒙古人,就算是董大山领兵恐怕也得耗费些时日。
  而现在辽东的满清居然在大明的压迫下直接投降了,也就是说只要大明点头,辽东那边就能直接归于大明,接下来就是大明派人去接管辽东,随后分兵驻扎即可。
  军机处内同史贻直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其中孙嘉淦和何显祖就表示认同,觉得朝廷应该接受辽东满清的投降,随后顺利恢复辽东。
  但作为军方成员,庄岩却表示有异议,他认为辽东一仗未打,满清就主动来降其中必然有诈,认为这件事肯定不像表面这样简单。至于同为军机大臣的马功成因为现在人在山西,自然无法表达态度,他的意见暂且不提。
  剩余的军机大臣中,蒋瑾和曾逸书并没有直接表态,只是微皱眉头沉咛着。
  “庄大人,话不能这么说,我大明出兵拿下辽东,固然可以彻底恢复故土扬威四海,但兵事凶险,又耗国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何不好?难道庄大人觉得这仗非得打才行?我大明如今虽国力强盛,但天下百姓却依有贫苦者,朝廷拿这些钱救济百姓,兴建水利,甚至建造铁路岂不更好?”面对庄岩的反对,史贻直很不客气地反驳道。
  “你……我何曾说非打不可?”庄岩心里涌起一丝怒火,为自己分辨道:“史大人您难道就不觉得此事蹊跷么?眼下我大明还未正式出兵,辽东满清就派人来降,其中如没有半点问题我是丝毫不信的!”
  “这又有什么?我觉得此事再正常不过。”孙嘉淦开口道:“那些满人也不是傻瓜,如今我朝向山海关调兵,接下来的企图谁都看得出来。何况,朝鲜已入我大明之手,辽东之地又同朝鲜接壤,满清那边不可能想不到我大明要收复辽东的举动。以我大明之强盛,当年满清拥有中原时都不是我朝对手,何况辽东呢?再者,眼下满清中枢远在甘肃,离着辽东十万八千里,辽东满人为其自保主动请降也是再正常不过,又有何蹊跷之言?”
  “孙大人!”庄岩压着火道:“我庄某从军多年,大小仗打了无数,更领总参谋部多年,自认对于军事并不陌生。但庄某只听闻兵临城下无路可走者自搏请降的,但从未有听说两军交战,一方还未出兵而另一方就要投降的,这难道不是蹊跷么?”
  说到这,庄岩对众人,还有坐在上首的朱怡成道:“满清向来奸诈,当年满清不同样派人来京师自请去帝号,要求称臣?但后来又如何?想来诸位心里都清楚,如我猜的不错,此次满清恐怕是想用这一手来拖延我朝出兵时日,以换喘息时间而已。”
  “简直胡言乱语!”听到这话,史贻直顿时就不高兴了,一挥袖子就反驳道:“如今之事如何能和当日之事可比,当日满清是心怀叵测,妄图求得自保。而如今辽东满清分明就是要直接投降,这其中道理是天差地别。再说了,难道我朝就不会做些防备?如对方乖乖投降,我大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辽东,这可是件极大的好事。一旦对方真有什么计谋我大明也不怕,我朝天兵随时可攻入辽东,到时候杀一儆百,让他们尝尝我大明的厉害!”
  “史大人,这战事哪里是你想的这么简单?”庄岩脸涨得通红,顿时急道:“数十万的大军调动,可不是几百几千人,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史大人负责后勤,自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再说山海关仅是一地,十几万人摆在那边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还有朝鲜,朝鲜初平,黄大人在朝鲜既要稳定地方,又要顾及辽东战略,眼下全盘布置早就定下,突然更改意味着什么史大人您需知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又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