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656

  正月过去半月后,大明迎来了中枢的变动,廖焕之、董大山、王东、王樊这四位军机大臣到任离职,而他们的离职不仅标志着朱怡成在复兴大明后的第一任军机大臣已全部退出军机,同时也为未来军机大臣的任期作出了表率。
  由于军机处换届之事,早在朱怡成还都北京时就已经着手做准备了,而在大半年前,军机处就开始了交接工作,所以虽然军机处换届是一件大事,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波澜,一切井井有条。
  廖焕之等人到任离职后,首席军机大臣由史贻直接替,其余军机大臣的排名分别为:蒋瑾、庄岩、马功成、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
  至此,军机处由五人增补为七人,以满足军机处日益繁忙的工作需求。此外,这个排名也有些耐人寻味,其中史贻直虽为首席军机大臣,但当初因为史贻直是军机处成立后不久以替代邬思道入的军机,所以史贻直在军机处的任职时间不会太长,也就是说最多两年不到,大概永业十一年年底,史贻直的军机大臣任期就会到了。
  这样一来,史贻直在新组建的军机处中地位并没有像当初廖焕之那么稳固,他这个首席军机只是过渡而已。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他任期满,接替他为首席军机的自然是蒋瑾。
  至于蒋瑾,他在朝中无论资格、地位、功劳都是排名前列的,假如当初不是朱怡成刻意压制,也许蒋瑾早就入军机了。而现在,蒋瑾终于如愿以偿,再加上由工部分出的铁道部,使得蒋瑾手中的实权更重几分,再加上入了军机后他的地位又进一步,在朝中的影响力更大。
  庄岩、马功成两人代表着军方,前者一直是总参谋长,这些年朱怡成对总参谋部的看重是众人皆知的,虽然总参谋部从名义上来看仅仅只是参赞谋划的新设部门,但随着朱怡成不断扶持,总参谋部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隐隐有代替皇帝对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最高级军事机构。
  当然了,总参谋部的最终决定权依旧在皇帝手上,这个部门只是皇帝控制军队和战争的机构而控制新改制的五军都督府,所以庄岩入军机也代表着朱怡成向天下表态,以确定总参谋部职权的含义。
  至于马功成,这是一位军方巨头,他在军方中的地位仅次于王东,同时又在五军都督府有着左都督的职衔。正是因为如此,王东到任离职后,由马功成接替王东是顺理成章的,并且也是在军机处加强军方的影响力。
  除去上面的几位,孙嘉淦、何显祖和曾逸书的资格就要弱了不少。这三人中孙嘉淦和曾逸书是大明复国后科举为官,出身不能同廖焕之等从龙功臣相比。至于何显祖更是当年投降大明的满清官员,只不过因为琉球之事立下大功,为了安抚天下人心,并且拉拢那些由满清而来的文官,把他纳入军机大臣行列除了表彰他的功绩外,同样也是更多于出自政治考虑。
  所以,这些从各人在军机处的排名就能足以看出,他们三人是排在最后的,而且他们的本职也不是很高,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前四人。这也是朱怡成考虑再三后把军机处由五人增补为七人的原因之一。
  此外,朱怡成还准备了一个人以替代史贻直,而这人就是如今的新明总督潘梦园。不过因为潘梦园远在海外,眼下王东还未前往新明正式接替,所以按照时间来计算,等到潘梦园回到大明恐怕要在今年年底的时候了。等到那时候朱怡成会先给他一个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衔,随后在令其军机行走,等史贻直到任后就让潘梦园接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军机处军方三人(总参谋部、陆军、海军),文臣四人的格局,而这个格局未来也会成为军机处的定例。
  至于到任的几位军机大臣离职后的安排,朱怡成自然也是妥善安置。其中廖焕之授太师,王东授太保,董大山授太傅,王樊授以少师。
  除此之外,廖焕之依旧留在朝中为臣,朱怡成还给了他一个参知政事的加衔。所谓的参知政事,这原本属于唐朝时宰相加衔,后来宋元时期改为平章政事,前明开国时期因为宰相的设置也存在过一些日子,后来朱元璋废除宰相和平章政事,同时改地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这个官位就不再使用。
  但现在,朱怡成从故纸堆里把这个官位重新捡了起来,以加衔赐给了廖焕之,换而言之就等于设置了一个皇帝私人政事顾问一般的职务,这个官位虽然不是实官,但官衔却为一品,以示亲近和荣耀。
  王东接替潘梦园去新明,董大山在军中职务依旧保留,同时又加左都督衔成为大明实际的陆军最高指挥官。
  至于王樊,因为他强烈要求告老还乡,这些年他身为军机大臣和户部尚书,为大明可以说是尽心竭力。虽然王樊在朝野外的名声不比其他几人响亮,而且平日为人也颇为低调,但是朝中重臣心里都清楚,王樊是朱怡成的心腹之人,而且也正是因为王樊卓越的理财能力,才使得大明在起初几年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并满足军事方面的巨额开支需求。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现在的王樊看起来要比当初要老了许多,整个人也显得很是憔悴。毕竟朝廷的大管家不好当啊,在起初的日子里,整个朝廷到处都要用钱,可收入却一直入不敷出,靠着手上仅有的资源维持着运转,也只有王樊才能做到这一点,而现在大明终于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每年的财政收入节节拔高,大明不再缺钱了,王樊也能够心满意足地离开朝堂。
  原本朱怡成是打算把王樊同廖焕之一般留在朝中,可经不起王樊的几次要告老还乡的请求。所以,朱怡成最终只能答应下来,但给予他的荣耀却丝毫不少,同时还把皇家商行和大明皇家银行的大权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够在回江南后继续以私人名义协助朱怡成打理皇家的产业。
  对此,王樊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就此他从一个朝廷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手握大明资本最雄厚,也最有实力的两大财团的当家人。这样的转变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王樊也在离职之后没几日就兴冲冲地告别了朱怡成,然后坐船南下宁波,在老家呆些日子后就去上海赴任。
  除去军机处的变动,自然还有朝廷部门的变动,那就是除六部外增设铁道部、商部、外交部这三部。
  六部变成九部,各部尚书、侍郎等自然要逐一安排和任命,这些在军机处换届的同时一并进行。再加上五军都督府的实际职能改动,可以说永业十年初是大明朝堂变动最大的一年,也是奠基了朱怡成对未来大明整个框架改革的基础。
  除去这些明面上的变动外,对于锦衣卫和通事处内部的调整朱怡成也着手开始。相比锦衣卫,通事处的变动却小些,不过通事处的主官提督四夷通事由原来的三品升为二品,以此同朝廷其他部门尚书包括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官位职权相当,并且根据地域进行内部划分,设置五个司,分别对亚洲包括南洋、新明、欧洲、非洲和中东各地的情报工作。
  锦衣卫方面的动作就要比通事处大些,张冉在朱怡成的授意下对锦衣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加强锦衣卫的控制和情报网络的工作。此外张冉的和邓秉同时被授中将军衔,再兼右都督之职,从而以确定这两个情报机构在军中的合法性,同时也便于在必要时候皇帝可以通过这两个情报机构插手和调查军方。
  等做完这一切后,朱怡成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辽东,早在前些时候,同邬思道细谈过后的朱怡成已经下定了决心,准备先解决辽东问题,而这一次他任命统帅,并带兵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从军机大臣之位退下来的董大山。
第1058章
武英殿议辽东
  前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也在武英殿理事,之后山海关兵败,李自成逃回北京城下令在紫禁城放火,武英殿幸免于难。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在武英殿理事,康熙初年,康熙也曾经在武英殿呆过一些时日,其中著名的擒鳌拜之事就发生在武英殿。而现在,朱怡成再一次启用武英殿,把这地方设置成为讨论国家军机重事的场所,用来商议重大军机事务。
  步入正殿,宽大的殿内已同之前有所改变,最为醒目的就是殿中央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这个沙盘早在南京时期朱怡成就令总参谋部进行制作,历经十年时间不断完善,沙盘上显示着神州大地的各处城市和山川河流,甚至还包括海域和东海的朝鲜、日本、南海诸国等等。
  这样的大沙盘大明一共有两个,一个摆在武英殿,另一个在总参谋部,以供军事需求。
  新任的军机大臣庄岩依旧身兼总参谋长,他站在沙盘之前,手中握着一根长长的棍子,而朱怡成在沙盘靠近辽东的位置站着,在他身边分别是董大山、林建章、史贻直、陈五显。
  除去他们六人外,还有小江子带着三个小黄门在一旁忙碌着,当庄岩手中的棍子指到何处,他们就拿各色小旗分别插在沙盘的一处,随后又移动着代表着兵力的小人以做为标识。
  “皇爷请看,根据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我部分两处攻入辽东,一处为朝鲜,另一处为山海关。”
  庄岩的棍子指在朝鲜的位置,当小黄门把朝鲜的明军标记由平壤移向辽东边境时,庄岩继续道:“如今朝鲜已在我大明之手,从朝鲜传回来的消息,朝鲜境内基本已控制住,除去我明军驻扎在朝鲜的部队外,黄滔涣大人已重新整遍朝鲜军以为我大明所用,除去海军部分,朝鲜陆军现为我明军一万五千人,朝鲜仆军十万人,除去需控制汉城、平壤等地的军力需求,现能够投入到辽东方面的约计共十一万人左右。”
  “那么就是说我明军一万人,朝鲜仆军十万人?”董大山开口问道。
  “正是!”庄岩点点头:“黄滔涣大人手中五千人维持地方,这是绝对不能动的,朝鲜南部有海军协助,问题也不大。所以能够抽调的兵力大致就是这样,至于那些仆军,其人数虽是不少,但战斗力并不强,不过有一万明军为其核心,不作为主攻而作为辅助倒是勉强可用。”
  庄岩的话让众人微微点头,朝鲜的军队是什么德性在场的人都清楚,欺负欺负老百姓没有问题,真要拉出去打仗却是够呛,要不然朝鲜也不会先在日本入侵时一败涂地,之后又被后金按在地上来回摩擦。
  之前大明在南港登陆,一路北进,朱一贵仅仅用了十日就兵临汉城,虽然其中有朝鲜内乱的因素,可是朝鲜兵不经用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十万朝鲜仆军,充其量真正能有战斗力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而使用朝鲜兵大明更多的是出于牵制和后勤需求,再加上现在朝鲜表面上已经被大明控制住,但不忘记朝鲜终究是朝鲜,在没有彻底解决朝鲜李氏和地方实力派的前提下,大明并不能完全对朝鲜放心。
  庄岩继续道:“由朝鲜出兵辽东主要还是牵制为重,所以辽东之战的主力依旧在这。”
  他指了指山海关方向:“董帅的主力由山海关出,主力作战部队为三个军七万五千余人,再加上调用的民夫和后勤,全军约十一万人。”
  董大山仔细看着地形,神色很是平静。作为大明军中实际的第一人,他不仅身经百战,更是有极好的大局观。
  自从担任军机大臣后,董大山就很少亲自领兵打仗了,这些年他早就有些憋坏了,而这一次辽东的战略部署,将是他退出军机后的再一次上战场,对此早就心怀期待。
  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朱怡成对这场仗的重视,董大山指挥的主力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今日林建章站在董大山的身份就足以表现出这一点,要知道林建章的身份极不一般,他可是大明新军的缔造者之一。
  朱怡成当年组建新军,新军的统帅就是林建章,而组建成功的新军也不负众望,在天津之战和北京之战中大放异彩,不仅以少击多,更为大明拿下北方,逼迫满清退出中原立下赫赫战功。
  而现在,大明对于陆军的改制已全面推行,虽然因为这项工程的庞大,重遍的陆军暂时全部达到同当初新军的相同规模和装备,但是这也让明军的战斗力再一次得到了飞跃。
  按照五军都督府、兵部和总参谋部的估计,全面换装完成军队的更新换代,最多也就再需两年时间,等到那时候大明的军力就将更上一个台阶。
  但就算这样,在大明内部真正被承认的新军只有一支,那就是林建章一手带出来的天下第一军。而这支部队眼下就在直隶,已作为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辽东战场的万无一失,朱怡成直接调用了新军第一军和由第一军扩展出来的第二军为核心,再加上一直摆在山海关那边的部队,以这三个军组成辽东战场的攻击主力,交由董大山指挥。
  对于这一仗,董大山极其重视,在之前他对于辽东的情报收集和可能发生的战况做了多次模拟和盘算。在他看来,手握这三军主力,再加上朝鲜方向的友军辅助,攻入辽东不在话下。
  甚至,由山海关进入辽东后,董大山有十足的把握以最快速度直接打到盛京去,盛京作为满清在辽东的重要城市,更是满清所谓的龙兴之地,是明军的首要目标,拿下盛京,部队直接向东,就能同朝鲜友军合并一处,然后再挥师北向,基本就能恢复前明辽东故土。
  但是董大山心里却清楚,如今的辽东和前明的辽东不是一个概念,在前明时期辽东仅仅只是现在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最初朱元璋甚至辽东都司范围的南部而已。
  最初,大明控制的辽东北部可以达到辽阳府,也就是后世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但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蒙古兀良哈部的南下,大明逐渐失去了北部河套地区的控制区域,之后因为努尔哈赤的崛起,辽东控制区更进一步缩小,直到前明末期,山海关以北地区基本丧失。
  而现在的辽东要比当年的辽东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朱怡成要夺回辽东当然不会是仅仅拿回前明中后期的地盘,甚至连朱元璋当初设置的辽东都司管辖范围朱怡成也丝毫不满足。
  在朱怡成看来,拿回辽东那就必须把关外所有的地盘全部揽于其中,不仅包括曾经丢失的故土,就连原本属于满清和蒙古的地方也都要打下来。对于朱怡成的这个战略目标董大山自然是非常清楚的,同时也心中表示认可。
  不过清楚归清楚,认可归认可,但真正要做到并不那么容易。在董大山看来,拿回天启时期就逐渐失去的故土,这点以目前明军的实力并不难办到。但是要做到朱怡成要求的占领辽东全境,也就是把前明控制区外的地盘一起拿下的话就有些困难了。
  这倒不是因为大明的军力原因,无论是谁对于如今大明的军力都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朝廷现在也不缺钱,足能支持起这样的大战。但是有一点需要知道,那就是辽东和关内不同,辽东地广人稀,而且自满清入关后就采取了封锁辽东的政策,禁止汉人进入辽东,把整个辽东当成了满人的“自留地”。
  这样一来,就造成辽东地广人稀,并且汉人极少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虽然对满清没有好好开放辽东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导致满清在退出中原后丧失了资源和主动权,可同时也给如今大明要占领辽东全境带来了困难。
  其他的暂且不说,就说人吧。眼下辽东依旧为满清控制,而且民族结构除了满人外就是蒙古人,要么就是那些所谓的“野女真”,这些人都不是汉人,大明虽然动用了强大的兵力,这些兵力也足够保证大明在辽东的军事行动中占据主动。
  可要知道,一旦攻进辽东,大明面对的两个重要军事目标。其一是消灭满清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其二就是要控制住辽东。
  至于前者,一旦满清在辽东同大明军队不正面交战,而是依靠地形周旋的话,要想一举灭掉对方的军事力量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后者,打下来的地盘不仅需要占住,更要人去治理,可辽东的人口结构和数量却没有这个基础,总不能让大明军队驻扎在辽东各处吧?十多万人,假如再加上朝鲜仆军,算下也有二十多万人,听起来似乎是不少,但是在这么大的地盘上,难道把这二十多万人像撒胡椒粉一般撒上去?真要这样做的话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了。
第1059章
老陈出山
  辽东战略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大明的敌人不仅只是辽东的满清,还有蒙古人和驻扎在蒙古的清军。
  出山海关,向东北就是辽东,而向北就是蒙古人的地盘,虽说如今的所谓满蒙一家已名存实亡,但占据草原的蒙古人也绝对不会想看着辽东的清军就此覆灭,毕竟蒙古人再傻,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
  更何况眼下鄂尔泰就在蒙古,自退出山西后,鄂尔泰虽然分兵两路,却没有按照清廷的要求把部队带去甘肃,反而其大部在蒙古驻扎了下来。
  鄂尔泰这样做的用意很是明显,原因自然是清廷内部发生了变化,原本满清的建兴皇帝如今已失去了控制清廷的权利,而实际上真正掌握清廷的人已经从建兴变成了摄政雍亲王。
  作为建兴的奴才,鄂尔泰可以说是建兴最为信任的人,当年建兴之所以能够上位,鄂尔泰起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如今雍亲王取建兴而代之,虽说没有动鄂尔泰,甚至特意下旨好生安抚,还私下拉拢并给予赏赐,但雍亲王的话鄂尔泰哪里敢信?
  早在康熙在位时期,作为康熙的一等侍卫,鄂尔泰可没少和康熙的那些阿哥打交道,对于这些阿哥的为人品性他是最清楚不错。诚然,鄂尔泰承认雍亲王的能力是比建兴强些,而且最重要的是雍亲王有一个建兴所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他的性格坚忍不拔,而且做事果断。
  以目前满清面临的危局而言,雍亲王的确比建兴更为合适,所谓太平帝王和乱世帝王的不同就在此处。假如是太平年间,建兴自然是一个明君,但在乱世,尤其是一个王朝面临覆灭的情况下,雍亲王或者更可能带着满清闯出一条生路来。
  但就算是这样,鄂尔泰依旧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放松。因为他对雍亲王这人太了解了,再加上鄂尔泰和建兴之间的关系,注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被雍亲王所信任,而如今的一切都建立在他手握着的兵权,由此才拉拢自己的基础上。
  鄂尔泰是个聪明人,他非常清楚假如不是自己手握兵权,雍亲王一时间对他没有办法的话,恐怕其他的不说仅以山西之事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就像耿额一般,这位建兴的重臣,堂堂上书房大臣兼兵部尚书,自山西回到关中后稀里糊涂就被雍亲王给摘了脑袋,而且还以他的人头向天下宣布了罪状。
  至于那些所谓的罪状,在鄂尔泰看来根本就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山西之地原本就是守不住的,与其白白丢给大明,倒不如废物利用一下,而那些山西商贾,满清待他们也不薄,毕竟给了这些人近百年的富贵荣华,而现在满清到了如此境地,拿他们的身家财产和性命来报答清廷,不是很自然的事么?
  耿额的死,让鄂尔泰兔死狐悲,再加上他对局势的判断,最终作出了阳奉阴违的举动,退出山西后直接带着精锐部队去了蒙古,而并非回归甘肃,也没有去辽东,摆出了一副为清廷坐镇蒙古的架势,倒也让雍亲王无可奈何。
  所以一旦大明攻击辽东,不仅要考虑到辽东的战局,更要考虑到蒙古这边蒙古人和鄂尔泰清军的反应,鄂尔泰就算和雍亲王再不对付,估计也不会坐视着辽东易手,一旦从蒙古出兵对于大明来讲就是一个麻烦。
  “考虑到蒙古,总参谋部以为可让马帅由山西出兵北上,牵制蒙古的蒙、清两军。”对于这个问题,庄岩自然早就想到了,当即手中大棍子朝着蒙古方向一指:“马帅部将以骑兵为主,调集8000骑兵,再加一万新军主力,其主要目的不求破敌,只求牵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