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656

  “殿下,消息不会有错,其实早在年前朝鲜内乱就已平定了,只不过消息来往不便,这才刚刚传到。”新井白石回答道。
  “大明……真是强啊!”德川家继呆了呆,之后就带着无比羡慕道。
  德川家继这话让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默默无语,说句实话,当他们得知大明仅仅只用十余天的时间就彻底平定了朝鲜内乱,同时控制住了朝鲜全境时,他们两人心中同样涌起这种感觉。
  虽说当年丰臣秀吉攻掠朝鲜,花了十九天的时间拿下汉城,从这速度来看相比如今的大明也相差不大。可要知道当年可不比今日,当初日本出兵朝鲜前后谋划了许久,而且日本进攻朝鲜所用的人数更是现在明军的十倍有余。
  而如今,明军仅仅只用这点兵力就以如此短的时间拿下了朝鲜,不能不让人感到惊愕。现在大明如日中天,兵势雄据于天下,不仅拥有强大的陆军,还有能远渡重洋万里的海军。
  南海的南蛮人都不是大明的对手,眼下吕宋、柔佛分别落入大明之手。再加上刚刚控制住的朝鲜,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让日本是又惧又怕,同时又带着无比羡慕和崇拜。
  “殿下,眼下大明控制朝鲜,虽表面说是平定朝鲜内乱,但臣以为大明恐怕不会如此轻易放过朝鲜。”咳嗽了一声,间部诠房开口提醒道。
  “卿这话何意?”德川家继问。
  间部诠房正色道:“朝鲜国虽一直都是大明属国,当年关白举全日本之力进攻朝鲜,以其占据大陆,那时如不是大明出手恐怕朝鲜早就亡国了。如此来讲,大明对于朝鲜有父母之恩,一点都不为过。”
  听到这话,德川家继微微点头,对于这个历史他自然是知道的。虽然德川家的将军之位是由其祖从丰臣秀吉处得来,但在日本哪怕是德川家的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当年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统一日本的丰功伟绩。
  尤其是日本以岛国布下攻掠大陆的谋划,更是日本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举动。一想到那波澜壮阔的岁月和那些留名史册的人物,德川家继心中就感慨不已,不得不为丰臣秀吉的魄力和勇气为之敬佩。
  间部诠房继续道:“大明如此待朝鲜,但朝鲜却在数十年后,大明遭遇内乱困境时弃大明而去,转投满清。也正是因为朝鲜此举,导致当年的大明最终内忧外患无法收拾,从而被满清占据江山。从这点来讲,大明同朝鲜之间的恩情已断,而在大明复国之后,朝鲜国非但没有第一时间称臣,甚至在大明舰队路过朝鲜时还企图派水师攻击,这才彻底惹怒了大明。”
  说到这,间部诠房大致讲述了下当年的情况,那还是大明第一次同日本进行接触,作为大明海军的统帅,王东在由日本返回大明特意绕道经朝鲜时发生的事。虽然朝鲜最后看到大明海军强盛,打消了偷袭的念头,但朝鲜的举动都被大明看在眼,这点不仅是大明,就连日本都是很清楚的。
  听到这些,德川家继在惊讶之余同样对朝鲜这种小人行径表示不耻,在他看来朝鲜在没有丝毫国力的情况下非但看不清两者之间的差距,甚至还做出了如此错误的决定,这样的国君,这样的臣子简直就是废物。
  “殿下说的没错,朝鲜国一向如此,目光短浅,见利忘义。”新井白石在一旁赞同道。
  “为国者,当有自知之明,尔等以为如何?”德川家继感慨道。
  “殿下说的有理,正是如此。”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异口同声道,两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着,间部诠房继续讲起了朝鲜的事,正因为朝鲜自己作死,所以一直不为大明所喜,如今大明天子仅只看在当年朝鲜同大明的情分上并没有压迫朝鲜太过,之后仅只是小惩而已。
  但事后,朝鲜非但没有有所收敛,反而内部对大明意见极大,再加上朝鲜的老论派和少论派两派的争斗,导致朝鲜开始逐渐失控,终于造成了朝鲜内乱。
  “殿下,朝鲜内乱虽有起因,但臣以为大明也并非不知,其他的不说,仅以此次大明如此迅速出兵平乱就能看出,大明恐怕早就有所预料。而现在朝鲜两派已因内乱土崩瓦解,朝鲜王室也在内乱中死伤惨重,如臣预料不差的话,恐怕未来朝鲜将完全受制于大明手中。”
  “我明白了,卿的意思是担忧大明在朝鲜之后对我日本下手?”德川家继思索了下问。
  间部诠房点点头:“殿下说的没错,虽然这种可能极小,但也不能不防。”
  德川家继紧皱起眉头,虽然日本不是朝鲜可比的,但相比强盛的大明而言却依旧远远不如。一旦大明真的要对付日本,就算一时间拿不下日本,但必然会让日本元气大伤。
  其他的不说,作为大将军的德川幕府是首当其冲。日本国和大明甚至朝鲜都不同,日本虽然有了天皇,可军政全在幕府手里,再加上各地大名拥有独立的兵权,日本这个国家并非算得上真正统一的国家。
  也许,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或许可以代表如今的日本。天皇相当于周天子,属于共主。而幕府等于霸主的角色,以其强势控制天皇,代为行政。至于那些大名就是各地诸侯了,假如国家稳定的话没什么问题,以幕府的力量足以压制地方,可一旦有外敌那么作为实际统治的幕府就要担任起御敌的责任。
  一旦幕府在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压制地方的力量,那么地方上一些原本就同幕府貌合神离的大名必然会起别的心思,再加上天皇也是一个极大不确定因素,到时候就算敌人没打到江户,那么幕府的统治也会面临崩溃。
  就像当年日本的朝鲜战争那样,丰臣秀吉死后,不仅朝鲜之战日本草草了结,更因为丰臣家在朝鲜损失了大量精锐,导致再没有绝对实力压制地方,从而被德川家取而代之。
  “殿下不必多虑。”见德川家继忧心忡忡地样子,新井白石安慰道:“臣已让井上正岑前往长崎同大明那边打听消息了,据传来的消息大明并没有针对日本的想法。而且听说这些日子大明的提督会经过日本,并拜访幕府。或许这是大明为了安抚我日本的举动。再者,我日本不是朝鲜,当年元蒙时期都未能成功,就算大明再强如想要并吞日本其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新井奉行的话说的没错,臣为殿下讲述此事仅是告知殿下如今天下局势而已,殿下暂且放心,或等大明提督到后,容臣等打听一二也就清楚了。”间部诠房同样宽慰道,听两位老师如此说,德川家继这才松了口气,露出了笑容。
  不过间部诠房还提到一件事,而这件事却是德川家继必须要做的。如今德川家继已经十四,按照日本的习惯可以元服了,为了德川家统治稳固,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天皇一系在现在这情况下闹出些什么事来,德川家继的婚事必须要尽快完成了。
  早在德川家继成为将军后的第三年,德川家继就同灵元天皇的第十三皇女吉子内亲王有了婚约。
  当年德川家继六岁,吉子内亲王才刚刚出生。这纸婚约是因为当时德川家为稳固统治,拉拢天皇一脉的举动,也可以说是政治婚约。
  如今,德川家继十四岁,吉子内亲王八岁,虽然两人依旧年幼,但在日本却是可以成亲了。所以间部诠房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建议德川家继尽快完成元服之礼,然后正式迎娶吉子内亲王以完成婚事,用这种方式拉拢天皇一系,并且近一步控制住地方大名。
第1054章
东至
  德川家继明白两位的意思,虽说他自己对于这个所谓的未婚妻,也就是吉子内亲王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德川家继十四岁,吉子内亲王八岁,放在后世是小屁孩的年龄,而且也不是青梅竹马哪里会有什么感情),不过作为大将军,德川幕府的主人,像他这样身份的人婚姻之事根本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
  不要说日本了,就算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政治联姻也都是很寻常的事。当年德川家为德川家继定下这门亲事就是为了巩固德川幕府的统治,而作为日本名义象征的天皇一系,把吉子内亲王许给德川家继,同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手中的折扇轻轻拍了拍掌心,德川家继很快就做出了决定,答应了两位的建议尽快元服,随后就正式迎娶吉子内亲王以完成婚事。
  见德川家继答应下来,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顿时面露喜色,连声称嗨,并表示接下来的事他们会分头安排,请将军尽管放心。
  为了赶在大明使者到来之前做完这事,仅仅两天后德川家继就进行了元服礼,就此也代表着德川家继正式成人,并且成为德川家的真正家主。
  紧接着,新井白石以大儒和奉行的身份替德川家继向天皇那边送去了婚聘,以表达德川家迎娶吉子内亲王的意愿。当接到德川家送来的礼物后,灵元天皇欣喜无比,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还表达出天皇家一定会如德川幕府所愿,尽快把女儿嫁过去。
  其实早在多年前,这位灵元天皇就已经让出了天皇之位,把其位传给了他年仅八岁的太子,这就是继灵元天皇后的东山天皇。
  让位之后,灵元天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辅政,几年后交权给东山天皇。但没想到东山天皇三十四岁时让位于自己太子,为中御门天皇,第二年东山天皇去世。
  而这时,灵元天皇已由上皇改称法皇,虽不再是天皇身份,但他在天皇一系中依旧有着不小影响力,再加上要嫁于德川家继的吉子内亲王是灵元天皇的十三皇女,所以按照礼仪幕府必须在下聘中御门天皇的同时还要直接向灵元天皇送聘。
  如今灵元天皇已年近七十,早就没了当年初当天皇的锐气。等幕府送礼的人走后,丝毫不顾自己法皇的身份,迫不及待地就屁颠颠地跑去看德川家送来的婚聘了。
  望着那堆成小山的各色礼物,还有那价值数十万贯的金银小判,穷怕了的灵元天皇笑得简直嘴都要歪了。
  说起日本的天皇也够可怜的,虽号称万世一系,可实际上天皇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根本就没丝毫权利。
  日本的军政大权都握在幕府手里,作为傀儡的天皇只是摆设而已。在百多年前,也就是日本战国时期,各地大名为了相互之间的争斗,从而对于天皇和朝廷有所拉拢,那时候天皇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错,其他的不讲,仅仅是大名为了向天皇手里求得朝廷一官半职,所花的钱就足以天皇安乐享受了。
  可好日子终究会过去,随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天皇就彻底没了翻身的可能,这也是年轻时个性刚强,意志坚定,作风豪迈的灵元天皇在看不到天皇一系前途的情况下心灰意冷,从而让位于太子的原因。
  而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过后,灵元天皇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就不在,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罢了。
  相比灵元天皇,现任天皇中御门天皇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要出嫁的吉子内亲王虽然比他小了好些岁,不过却是中御门天皇的姑姑。
  对于幕府送来的聘礼,中御门天皇倒不是很在意,哪怕下人欣喜地来报说了幕府的聘礼价值足够让天皇家弥补这些年的亏空,甚至还能让天皇宽裕地过好些年的时候,中御门天皇也仅仅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陛下,那些纳币是否先入库?”典侍清水询问。
  中御门天皇微微点头,也不管入库之事,只是静静坐着不知道在思索什么,空荡的殿中,他的身影在西斜的阳光中被拉的老长,显得是如此孤独和寂寞。
  几年过去,井上正岑比起之前更苍老了许多,作为幕府的重臣,这些年井上正岑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随着大明同日本的贸易来往,日本国内的商贸繁荣之下,整个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国力都比之前强盛不少,而且地方也更加稳固。
  这对于日本,尤其是幕府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当年他代表幕府和大明谈判后所确定的开港决策,更对日本受益不小。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幕府推行的正德改革阻力也没之前那么大了,再加上商品的多样化和金银流入,正德改革中最重要的货币制度难题也迎刃而解。
  从这点来讲,井上正岑心中是比较自豪的,同样也为自己当年的决策而感到欣慰。
  但在同时,井上正岑的心中又有着忧虑,这忧虑就是如今的日本已彻底改变了当初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把日本放至于天下,再加上大明在日本的不断影响,使得日本的风气逐渐发生了转变,这对于幕府统治稳固却又是一个隐患。
  但这些不是井上正岑能够改变的,恐怕就连德川将军也无法改变。所谓有得有失,正是如此。走在长崎的街道上,看着远比几年前更为热闹和繁忙的街市,还有随处可见穿着大明服饰的商人、士子等等,井上正岑的心情复杂。
  “咦,那是谁家的船?”无意中,井上正岑的目光眺到码头那边停着的一条崭新的大船,这条船造型并非大明的造型,而是传统日本船的样子,而且上面还飘荡着像家徽的标记,诧异之余井上正岑对身边的侍者问道。
  “大人,那是堂岛会的船。”侍者过去问了问,很快回来禀报道。
  “堂岛会?”井上正岑微皱起眉头,这个名字他知道,十多年前在江户有几个大商人组建了堂岛米市,以控制日本的米行生意,由于他们的实力雄厚,资本庞大,再加上还有不少地方大名的支持,这个堂岛米市很快就兴旺起来,成了日本少有的商业联盟。
  在两年前,堂岛米市进行改组,在原来基础上成为了堂岛会,并且把生意从江户扩张到了对外的几个港口城市,长崎作为日本最大的对外港口城市之一,自然也有着堂岛会存在。
  但一直以来,堂岛会从事的都是米业,可这条船的出现却让井上正岑感到诧异。看来,随着开港的持续,尤其是大明在海外贸易的巨大获利,日本的商人在这种诱惑之下也坐不住了。
  买卖大米虽然利益不小,但哪里有跑海贸获利更大?如今,一艘普通的商船如果装载着日本特产货物,比如漆器、太刀这些,不要说卖到南洋给那些南蛮了,就算去大明跑一趟也是翻倍的利润。
  这种买卖,堂岛会这样的商业联盟自然是不会放过的,看来在幕府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做起了这方面的生意,再加上堂岛会的背景复杂,肯定有地方一些大名的股份和支持,想到这井上正岑不由得无奈轻叹了一声。
  “等回去,一定要见将军,把这事告诉将军,对于堂岛会这种商会绝对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让大名借堂岛会的手段脱离幕府的控制。”井上正岑如此想到,由于这件事他暂时打消了继续逛下去的兴致,从而回转到了临时住处。
  在长崎呆了几日,终于大明使者的战舰来了。
  这一日,长崎港热闹非凡,虽然自开港后,大明的船只经常在长崎出入,可像今天大明海军的战舰来到此处却是当年王东率领舰队到日本后的第二次。
  更何况,近十年过去,大明海军早就鸟枪换炮,海军的战舰是越造越大,越造越强。就如同今天朱一贵坐乘坐的战舰,由于他此次最终的目的地是新明,由大明前往新明需远渡万里重洋,海上危险末测,船越大越稳也就能越抗风浪。
  所以朱一贵的旗舰是目前大明最为强大的一级主力舰,以体形而论是普通战舰的五倍以上,更装载了近百门大炮,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除去这艘战舰外,还有三艘同行的战舰,其规模虽比不上旗舰,但也仅仅只是小了一圈罢了。
  这四艘战舰出现在长崎海面上时,所有看见它的日本人都情不自禁地惊叹起来,有些人更惊愕得快把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长崎开港近十年,见到大明战舰的出现,井上正岑让其部下按大明礼仪鸣礼炮以欢迎朱一贵的到来。当随着码头上礼炮声响起,大明战舰也作出了应答,见到这一幕,之前还有些忐忑不安的井上正岑终于放下了心。
  由于大明战舰过于庞大,吃水又深,长崎的码头无法直接靠到岸边,所以大明战舰只能在港口靠外处进行停泊,随后再登上小舰领引上岸。
第1055章
来了又走了
  “殿下,大明的使者到长崎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