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656

  占据宁波有些日子了,如今更击败了福建水师,从江南的局势来看,至少到明年开春宁波一地是安全的。随着自己实力的逐渐强大,如今朱怡成不仅握有宁波一地,更手下有水陆义军二万多人,如果再加上后期扩充的人员,已接近三万。
  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朱怡成已决定把这三万人中的一万人全部调入水师,依托缴获的福建水师战舰和四海商行的船只进行训练,建立一支自己的水师或者说海军。
  至于剩余的二万人,朱怡成还将继续练兵,对人员进行优胜劣汰,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陆军。
  实力强大了,地盘也有了,那么摆在面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其首当其冲的就是部队的指挥和整支义军的结构。从一开始,朱怡成的义军是以队来进行编制的,但田文勇战死后,原来的队已名存实亡,义军的最高指挥权都在朱怡成手里,并由董大山和其他几个老部下进行协助指挥。
  这种指挥方式比较原始,而且不利于部队的发展。再加上宁波占据后虽然有狗头军师廖焕之协助,但真正的政治结构并未建立起来。这对于义军的后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一点,打赢福建水师后,义军上下已有了对朱怡成“劝进”的动静,提着脑袋造反,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和光宗耀祖,就算廖焕之这样的人,既然投靠了朱怡成,他们也不愿意没有名份的当所谓的“军师”。如此,整合义军,建立构架和官职已迫在眉睫。
  其实朱怡成这时候打出自己“监国”的身份来,改义军为明军,那么一切可以说水到渠成。堂堂大明监国殿下完全可以下旨封赏众人,就如同当初袁奇给义军诸头领封爵许官一样,这一套朱怡成并不陌生。
  可对于表明身份,朱怡成心中还是有顾虑的,在义军中真正知道他身份的人并不多,而且他一直是以洪强的身份示外,为的就是不想太多引人瞩目。
  毕竟,一旦朱怡成打出大明监国的旗号,那么整个天下必然震动,到时候宁波一地就成了大清王朝的关注点,可以想象无论是北京的康熙皇帝还是在江南的大阿哥,必然会舍弃其他义军先灭朱怡成为快。而这个结果也是朱怡成绝对不想看见的,这也是他一直隐藏身份不对外宣布的原因。
  考虑到这些,最终朱怡成还是选择了另一个方案,那就是以大都督的名义在宁波开一个都督府,把整个自己势力范围全部纳入都督府的管辖中,从近代的方式来讲也就是成立军政府,用军政府手段来进行军政管理。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文臣武将的封赏,也能用这种办法调整义军的指挥权,更能够顺利地对地方进行治政。而现在朱怡成就在纸上写着一些官职,进行正式开府前的最后准备。
第99章
粮荒
  提到开府,后世人第一反应就是日本的幕府,实际上幕府最早出现在中国,早在汉朝时期,三公和大将军就有开府的资格,而且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在靖难之役后,开府才流于形势,成为了历史。
  如今以朱怡成现在敏感的身份,重拾开府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对于开府后各官职的设置朱怡成花了不少心思,同时也找来些典籍研究了一番。
  经过一番推敲,朱怡成的大都督府将设置文武各职,从具体职能划分建立起六科,这六科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以对应朝堂的六部,各科分工明确:吏科掌官吏任用、考核及调动:户科掌粮银、民政、财政;礼科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事;兵科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水利、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
  各科主官称为大使,副职为副使。除去六科外,并设置军中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武职,以对应义军中各级将领等级。除此之外,还设置左右长史、主簿、参军等幕府直属官职,以对六科和各级军职进行制约,同时也担任大都督的参谋团和秘书处工作。
  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参考了明朝时期王府的编制,更把明制锦衣亲军的军职进行照搬,同时还加入了历朝代各开府的结构,然后再糅合在一起。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设置基本已能满足需求,说起来只是换个名义罢了,但至少对外宣传上来看不像袁奇当日所做的那么引人注目。
  官职设定,那接下来就是封赏各人,可惜朱怡成手中可用的人太少,军职的封赏还好些,朱怡成以大都督身份兼领指挥使一职,同时由董大山领同知,并封了另一个从杭州之战就跟随自己的老人马功成也为同知,而下的各级官职也均有人担任,虽然远不足所设置的数量,但这么一来至少已能达到整顿的目的。
  廖焕之担任左长史并兼吏科大使,这个职位可不低,所谓千金买马骨,作为第一个投靠自己的文人和大清官员,朱怡成这点肚量还是有的。对于廖焕之来讲,他也非常满意朱怡成对自己的任命,这足以证明他如今在义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蒋瑾被封为参军,并兼领工科副使,在正使空缺的情况下,蒋瑾也异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命。王樊为户科副使,至于其他几科的大使暂时空缺,朱怡成同诸人商议后仅仅任命了几个各科属官,先行把各科运行起来,至于后续等有合适人选后再行任命。
  任命下达后,得到封赏的各人心中均是大喜,同时也表示在宁波的义军真正摆脱了“反贼”的帽子,从一群乌合之众开始向正规军开始转变。同样,这次的封赏也令义军内部加强了凝聚力,使得义军士气大振,更有利于义军将来的发展。
  既然开府,就要有开府后的规矩,之前随心所欲已一去不复返,今后的议事包括一些命令的发布都有了规章。作为左长史的廖焕之倒是很快就适应了自己新的角色,把整个大都督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倒是让朱怡成轻松了不少。
  办完开府的事,朱怡成一方面要对开府后的各科工作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对于手下的义军的整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除去这些外,还有四海商行和水师的工作,再加上火器研发和其他种种要事,忙忙碌碌几日,朱怡成这才稍稍放松,这一日听完廖焕之等人向自己的汇报后,朱怡成提了一些建议,让各人按他的意思尽快去办。
  “西边的情况现在如何?”朱怡成交代完各科工作要求后,喝了口茶问道。
  情报工作基本还是由董大山直接负责,董大山当即回答道:“回大都督,祝建才部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其势已不如月前。清军步步紧逼,祝建才抵抗不住已带手下人马往西南而去,看样子是想同袁奇部汇合。”
  “袁奇部怎么样?”朱怡成又问道。
  “袁奇自夺了清军军粮后实力扩充迅猛,而且已占了三县之地,不过据说其部有继续西进的预兆,从这点来看袁奇是不想和江南清军直接抗衡。”
  微微点头,看来袁奇这老小子是吃一堑长一智,相比之前稳重的多。虽说他借势死灰复燃,可毕竟时间太短,而且大阿哥集合清廷江南的精锐,硬碰硬肯定要吃大亏。
  袁奇的盘算很清楚,那就是把祝建才顶在前头吸引清军火力,而他在后面积累实力避开清军锋芒。不过祝建才也不是傻瓜,董大山不是说了么,祝建才吃了几个败仗后已经开始带兵朝袁奇部靠拢,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抱团取暖,只不过不知道袁奇肯不肯接纳祝建才了。
  “还有一事。”见朱怡成沉思不语,董大山开口道。
  “何事?”
  “杭州那边传来消息,近期有些不太平。”
  “杭州传来的消息?不太平?具体指什么?”朱怡成心中一动,连忙问道。
  董大山回道:“之前杭州大战后,袁奇的义军崩溃,战败的义军被清廷俘虏大批,再加上不少裹挟的民众和当地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这些人之后被清廷进行就近安置。大都督您也知道,自我军在桐庐截获清廷军粮和袁奇设伏断了清军江南大军粮道后,清军的粮草一直紧张,为保证前线供应清军在江南各地不断征粮,而如今江南粮荒已越演越烈,尤其是那些安置的流民和义军俘虏更是得不到清廷的粮食救济,这一来就闹出事来了。”
  紧接着,董大山把所知道的消息一一道来,据说杭州周围已接连发生好几起民变,最大的一起居然有近千人,如不是当地官员严防死守,及时派兵的话,恐怕早就闹出大乱子。
  可就算这样,在没有充足的粮食情况下,江南各地还在继续征粮,这简直已不给那些老百姓活路走,如果不出意外,大变就在眼前。
  “大都督,这是好事啊!”廖焕之眉飞色舞道:“清狗无道,失其民心,一旦民变沸腾压无可压之时,整个江南……不!可以说整个南方各省就将峰火四起,到时候大都督坐镇东南,振臂一呼,何愁大事不成?”
  “是极是极!”蒋瑾同样也兴高采烈:“大都督眼光卓远,布局深长,如今江南粮荒,但我宁波一地却囤积粮草如山,四海商行更在抓紧从各地朝宁波运粮,等到年末打通南洋航线,我宁波粮食更无后顾之忧,这全是大都督的深谋远虑啊!”
第100章
表演
  朱怡成可没有廖焕之和蒋瑾那么乐观,江南粮荒早在几月前就有预兆,这也是朱怡成拿下宁波后拉拢宁波各商家,并着手从四处大批购粮的主要原因。
  后世有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荒时期,宁波拥有大量的粮食,这既能确保对宁波的统治,同时也能依靠这些粮食拉拢民心积蓄力量。另外,江南粮荒爆发,势必会拖累清军对义军各部的围剿,可不管怎么说,满清所占据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江南一地的粮荒仅仅只能给清廷造成麻烦而已,却无法在基础上打倒清廷。
  在朱怡成看来,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名君,这些问题应该能妥善解决,只不过是时间。不过朱怡成却不知道,康熙的确看到了问题,也在加紧处置,为保证江南剿匪前线的顺利甚至从国库中拨了大批款项,同时也从各地紧急调粮以缓解江南局势。
  可惜的是,康熙已经老了,他再也不是当初刚刚登位铲除鳌拜的少年,也不是打败三藩平定天下的青年,更不是远征大漠扬威于四海的中年,步入老年的康熙已经失去了之前的锐气,更因为各皇子的明争暗斗牵扯了大量精力,如今的康熙表面上被称之为仁君,但实际上怠政明显,更因为他的错误朝中向国库借贷成风,导致国库空虚,国力下降。
  之前康熙为江南下拨银两,同时从各地调集了粮草,花掉了好不容易从各官员手中讨回来的银子,时间不长,仅仅才2个月不到,那些还了银两的官员瞧见皇亲国戚们并没和他们一样交还欠款,心中大为不满,见势头稍缓故态复萌又把手朝着国库伸了过去,一来二去之下国库中好不容易弄来的银子又回到了这些人的手里。
  这些是后话,至于康熙什么时候发现问题,又会怎么做,朱怡成等人是不知道的。此时此刻,朱怡成还是着眼于当前,江南越乱,宁波一地也就越安稳,当部下询问朱怡成是否可以借江南粮荒的机会大肆招募时,朱怡成仔细考虑了一下后摇了摇头。
  “时机还未成熟,眼下重要的是祝建才、袁奇二部绝不能被清廷剿灭,如现在就招募流民,开仓放粮,一来会替清廷减轻负担,二来也不利于整局。”
  “大都督说的极是!依微臣看来此时千万不能松口,甚至不能松口还得悄悄给清廷加一把火。”不得不说文人就是主意多,廖焕之微笑点头道:“时机未到,火侯未成,必得等江南大乱才行。此时不如派些人过去,暗中联络义军旧部,使其阵脚大乱,如能形成大势,甚至动摇其根基更再好不过,所谓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也!”
  廖焕之越说越是兴奋,亏得他之前还是桐庐县令,被称为父母官。看来真是屁股决定思维,不过他这番话也正中朱怡成下怀,当即朱怡成就允了此事,让董大山去负责,同时由马功成派人协助。
  “大都督,微臣也可联络之前的旧僚、同窗、好友,以提前做好准备,还请大都督许可。”见廖焕之拿了头筹,蒋瑾也不甘落后,他之前的官位虽然比不上廖焕之是七品正堂,可作为低级官员自然也有他的渠道,尤其是各洲县内的一些官吏等等,这些人加起来关系网并不小,如果能暗中联络一批,到时候必然有大用。
  对于蒋瑾的建议朱怡成当然不会打击他的主动性,同样许可他可以着手去办,不仅如此,在场的所有人中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这些关系网都可以利用起来,说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场。
  诸人聊了半天,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边上随从宣布散会,等众人离开后,朱怡成见董大山依旧迟疑未走,以为他还有什么事要和自己商议,当即问了一句。
  “大都督,北边传来了消息,听说……听说……。”董大山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吞吞吐吐,同时把目光朝两旁的随从瞧去。
  如是别人也就罢了,对于董大山还是可以绝对信任的,当即朱怡成让左右退去,再一次询问是什么消息。
  谁想到董大山却一下子跪了下来,脸上泪流满面,带着哭声道:“清狗无道,老太爷和老爷,还有诸位爷不久前被处极刑了……。”
  朱怡成一愣,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下意识问了一句什么时候,什么极刑,当董大山抹着眼泪一一道来后,朱怡成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就在朱怡成他们由桐庐转宁波的期间,康熙皇帝下旨,说经前明宫中老人辨认,多方核查,今查明所谓的朱三太子完全就是假冒的,并把朱三太子凌迟处死,其余各子孙一并处斩。
  经此,笼罩在满清头上半个多世纪的朱三太子案落下帷幕。在满清看来,尤其是康熙看来,朱三太子死了,这事也就了解了。只不过所下旨意中漏洞百出,明眼人都能瞧得出被处死的朱三太子其身份的确为真,但无论如何满清是绝对不可能承认其身份的,毕竟满清入关打着是为前明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如告示天下如今处死崇祯之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么?
  这事已经过去不短,消息近日才刚刚传来,董大山多方核实后这才找机会报给朱怡成。在义军中,知道朱怡成真正身份的人并不多,而董大山就是其一,如此大事怎能不报?
  朱怡成听后呆了,说实话对于这个名义上的祖父、父亲、叔父和兄弟等他是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丝毫关系,可不管怎么说他现在是顶着朱三太子之孙的头衔,无论如何这对于他来讲都是一件天大的事。
  朱怡成知道,这时候他应该做出悲愤之举,甚至痛哭流涕的样子才是,要不然自己的亲人被清廷处死,而自己却无动于衷,这怎么都说不过去。可是不管如何心中酝酿,朱怡成就是挤不出一滴眼泪来,心中惶恐的他只能楞楞坐在那边,神情呆滞。
  “大都督……大都督您怎么了?大都督您可千万保重……大都督……。”瞧着呆坐着的朱怡成,董大山还以为这是因为如此大事令朱怡成一时魔怔了,急得他连连呼道。
  耳边听得董大山的呼声,朱怡成心中一动,狠心一咬舌,口中含口血张嘴就喷了出来,随后大呼一声“痛煞我也!”两腿暗中一蹬,两眼一闭就带着椅子倒了下去。
  “大都督!来人啊!赶快来人啊!”董大山连忙上前一把扶住,低头一看见朱怡成牙关紧闭,口角含血,人事不知的样子急得是连声大呼。
第101章
战俘
  朱怡成晕倒,这可是义军中天大的事,得知消息的廖焕之等人匆忙赶来,此时朱怡成早已被抬回卧室,经请来的大夫诊治,说是因为气急攻心再加悲伤过度导致的昏厥。
  对于这事原因,董大山不方便说,廖焕之等人追问下也未结果。不过还好,朱怡成“晕”了没多久,医生来后就悠悠醒来,同众人简单说了几句,以安大家之心,这才沉沉睡了过去。
  朱三太子之死,作为其孙的朱怡成无论如何都要多躺些日子的,而且一应后事也要办理。在李娟儿的安排下,后堂设置了灵堂,朱怡成拖着“病躯”好不容易掉了几滴眼泪,干嚎了两嗓子,同时还在宁波西郊找了块风水好的地,起了几个衣冠冢,以尽孝心。
  直到几日后,朱怡成这才逐渐恢复理事,下面的人也放下了心。之前所安排的工作一步步推行,一切看起来似乎还好。
  这一日,朱怡成处理完公务后,想了想把董大山找来,询问了一下所俘虏的福建水师情况。
  根据董大山回报,福建水师的俘虏基本安置的不错,一些轻伤者已经恢复,除了几个重伤救治无效的外,其余众人都在关押之中。由于福建水师是大清朝首屈一指的精锐,而且又是水师这样的技术兵种,对于福建水师的俘虏朱怡成之前有所交代,尽量安置好,如果可以能把他们作为己用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收编情况如何?”朱怡成对这个尤其重视,当即又问。
  “情况不太好,除勉强收编了300多人外,其余各人都不愿入伙,大都督,依我看还是用老办法吧,这千多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万一那天弄点事出来更麻烦。”
  董大山摇头说道,在他看来朱怡成这一次对福建水师实在是太客气了,都做俘虏了,这些水师兵丁还不肯乖乖就范,不仅收编困难重重,更要命的是这些水师兵丁一直嚷嚷着要回厦门,虽说什么回去绝不会和宁波为敌,他董大山又不是三岁小孩,哪里能信这个?
  在董大山看来,对付这种就得下狠手,果断地处置一批跳的最欢的,然后再让他们领教些厉害,就和之前一样,让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沾上自己人的血,这才能死心踏地卖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