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656


第1021章
十大公爵
  廖焕之的年龄已不小了,当年他桐庐做知县被俘,随后投靠朱怡成的时候就年过四旬,如今近十年过去,现在已近花甲。
  这些年来,虽廖焕之位居高位,做事却兢兢业业,在外人看来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廖焕之无论是在朱怡成面前又或者在处理军政大事中都一直小心谨慎。
  当年廖焕之高不成低不就,读书科举也仅仅只是举人,以他的出身干到知县已是难得,而且廖焕之也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投靠朱怡成是当时无奈之举,但同样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阴差阳错,从一个知县一跃成为堂堂大明的首席军机,手握重权,人生机遇之传奇莫过如此,这也是廖焕之回想起来为之感慨的。
  “臣见过皇爷……。”从军机处过来并不太远,不到两刻钟廖焕之就来到养心殿,见了朱怡成后上前行礼。
  “廖爱卿来了?坐吧。”朱怡成微笑着指指一旁的椅子道。
  廖焕之又道一声谢,这才坐了下来。
  “蒋瑾刚走不久,之前同爱卿所说之事已和他讲了讲,过不了几日蒋瑾就会直接上书此事。”朱怡成说道。
  廖焕之微微点头道:“皇爷运筹帷幄,蒋瑾也不是不知轻重的人,自然是会依着皇爷的意思来做。何况六部改制对于我大明是件好事,蒋瑾此人虽有私心,但大局还是有的,皇爷尽快放心就是。”
  “廖爱卿说的极是。”朱怡成笑道:“接下来六部改制之事还需爱卿多多上心,如此大事朕可是离不开爱卿。”
  “臣为大明之臣,自然心为大明,为皇爷尽臣子本分,还请皇爷放心就是。”廖焕之起身,郑重其事道。
  “坐……坐……。”朱怡成压压手,示意廖焕之坐下,随后又道:“明年开春,朕就将再次封爵,廖爱卿为百官之首,这些年来劳苦功高,当为我大明复国功劳第一,朕已拟好了廖爱卿的爵位,你看上看,可否满意?”
  朱怡成递过去一张纸,廖焕之诚惶诚恐地接过,定睛一看顿时心中一颤,上面写了一个“宋”字。
  这表示朱怡成给予廖焕之的爵位是开国宋国公,一等公爵。此位不可谓不低,甚至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廖焕之的预期。
  其实自朱元璋时起,前明的封爵中就去掉了开国两字,所以前明勋贵中并无开国,而朱怡成为表彰功臣,此次封爵对于寥寥几位有大功的人特授意开国公,以示圣恩。
  而在封爵中,封爵的爵位不仅包括等级,更重要的是封号。对于爵位封号是有着严格制度的,一般来讲是按照当年周天子分封各国的大国和小国来进行排列,从中可以看出其爵的尊贵。
  当年周朝时期,周王封其弟至宋国,宋国乃是大国,所以宋国国的国君为公,以宋国公来封赏廖焕之,足以等正面朱怡成对廖焕之的封赏之厚。
  要知道后世赫赫有名的秦国,在周朝时期仅仅只是伯爵之国,春秋五霸中的齐国也只是侯爵之国,由此可见开国宋国公的封赏之重。
  而现在,廖焕之见朱怡成居然给了他一个宋国公的封爵,心中感激之余同时又有些惶恐,连忙起身口称不敢。
  “一个封号而已,以次酬廖爱卿之功并无不可,再说如今爵位已同前明不同,以廖爱卿的功劳自然当得起。”
  “臣……臣谢皇爷厚恩。”廖焕之心神激动,眼中微微湿润,心中感激无比。可随后他又有些顾虑道:“可是皇爷,宋王那边……。”
  宋是大国,既已封给廖焕之的公爵位,那么现在的所谓宋王也就是继承赵弘灿之位的赵之埰又如何?总不能大明中既有宋国公,又有宋王吧?
  “这事朕早就有所考虑,当年赵弘灿自称宋王,其位不正,而赵之埰接任宋王后朝廷自然要有所考虑,所以朕决定赵之埰的宋王改为静江王,实定于郡王品级,令其入京居住,卿以为如何?”
  廖焕之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朱怡成的想法,眼下赵弘灿部势力已完全被大明掌握,赵之埰所谓的宋王仅仅只是个空壳王爷,何况当年赵弘灿同大明之间并非是什么盟友,要知道在广东之战时,双方就是敌对关系,就算赵弘灿入了广西,依旧是清臣,同大明之间是敌对状态。
  赵弘灿投靠大明,那是贵州之变的时候了,而且赵弘灿主动向大明称臣其实也只是打算找个强硬的后台以对抗满清罢了。如果说赵弘灿对大明有多少忠心,那恐怕谁心里都清楚,而当时朱怡成之所以承认赵弘灿的投靠,那也是因为考虑到西南局势所做出的决定。
  所以,这个所谓宋王大明朝廷并未有真正承认,当然在赵弘灿死后,赵之埰继承其父之位,并为大明吞并广西、贵州两部有所功劳,这也是朱怡成认可赵之埰为赵家之主,同时破格给予王爵爵位的原因。
  但无论怎么说,给他一个王爵固然是可以,但是宋王之位太过尊贵,朱怡成自然要调整一下,再者朱怡成在定下大明爵位制度后已有章程,非朱姓子弟不得封王,所以赵之埰不可能是亲王之爵,最多按照琉球王的例子封为郡王。
  所以改宋王为静江王也是顺理成章,至于静江王的封号自然出自桂林,等正式封爵后,再把赵之埰接至京师,设静江王王府养将起来,也算朱怡成对得起他了。
  除去廖换之外,开国一等公还有两人,其中董大山为一等卫国公,王东为一等陈国公。除去这三位外,开国公爵中蒋瑾为二等公封祝国公,马功成为二等公封焦国公,庄岩为二等公封晋国公,林建章为三等公封齐国公,杨勖为三等公封鲁国公,王樊为三等公封许国公,史贻直为三等公封燕国公。
  这十人为十大公爵,此外其余人都均有封赏,或封侯、伯、子、男不等,此外还要提一提邬思道,其实以邬思道的功劳就算不封一等功,封二等公也不在话下,但是邬思道早就同朱怡成说过,自己不愿封国公,最终朱怡成无奈只能给他留了个一等侯的爵位。
第1022章
安心
  把廖焕之找来自然不只是告诉他封宋国公一事这么简单,军机处卸任后,大明首任的几位军机大臣如何安置这是更重要的事。
  王东已经安排好了,他的去向是新明,而且朱怡成相信王东在新明一定能干得极好。至于董大山,朝廷六部、五军都督府和总参谋部改制后,董大山虽然从军机退出,但依旧同王樊一起另有安置。只是廖焕之却以年事已高为由,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对于这件事朱怡成思索良久始终没有批准。
  “廖爱卿,上回的折子朕看了,但朕以为古之廉颇年过八十,依思为国征战。而爱卿如今还不到花甲之年,如此离开朝堂尚早,况且爱卿为我大明有功在身,朕也不想让爱卿就此离开,以落得不待功臣的气度,爱卿以为呢?”
  朱怡成直截了当地说道,听到这番话,廖焕之心中感动,但同时又忍不住轻叹一声。
  其实廖焕之之所以想告老还乡,他是打算避开中枢的旋涡。毕竟,他身为首席军机大臣,地位极高,而这些年来也自认无论于国于君都做的不差。但在他的内心中,这些年里一直如履薄冰,尤其是近两年,廖焕之越发低调,其意是思着想全身而退罢了。
  毕竟前明时期,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的一系列举动天下皆知,廖焕之心里实在是担心朱怡成会和他的老祖宗一般在大明彻底完成天下一统后把矛头对准他们这些复明的功臣。
  虽然一直以来,朱怡成并没有表现出如此残暴,对于手下臣子也算不错,尤其是对廖焕之更是礼遇又加。但皇帝终究是皇帝,如果把朱怡成这个皇帝当成什么老好人那就绝对错了,要知道朱怡成是马上皇帝,当年也是带兵一刀一枪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在一旦触及到他的底线时,朱怡成杀起人来也丝毫不手软。
  当年的福建案,就是朱怡成一手兴起,借着福建贪腐一案几乎卷起了整个大明的腥风血雨。在朱怡成大怒之下,无论是二三品的高官又或者低级官员和小吏,甚至那些商人地主,朱怡成前后就杀了上千人,如不是怕杀得太多以至朝政不稳,恐怕朱怡成还得多砍下几颗脑袋。
  福建案一事,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朱怡成这个皇帝的手段和铁血。而在之后几年里,朱怡成虽再没有掀起如此大案,但在不久之前,因为满清使臣一事一口气就处置了上百名官员,其中还有李祺这样的大员,以至朝野内外对于满清的态度为之一清,从而再无人敢言赞同满清称臣一事。
  这件事,表面看是朱怡成为了统一思想,可实际上朱怡成真正的目的廖焕之清楚的很。
  朱怡成借此事突然发难,一来是确立政治正确性,二来也是用这种方式压制逐渐抬头的文官集团,以避免如今大明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尤其是儒家的势力过大。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文官之首,廖焕之自然是看得明白,而且他也知道朱怡成做这件事之前早就有过谋划,无论是通事处又或者锦衣卫,对于之前发生的一切全在掌握之中,却丝毫不动,直到汪景祺的一份奏折,这才掀出此案。
  所以讲,汪景祺只是一个引子罢了,就算没有汪景祺也有李景祺、张景祺这样的人揭开此案。从一开始朱怡成就打着用这办法来处置的企图,只可怜李祺等人丝毫不知,一个个自作聪明跳进陷阱,最终成了朱怡成手里的棋子。
  但相比福建案,清廷使臣案中并未杀人,可要知道结果对于李祺这样的官员来讲,失去了仕途简直比杀了他们更甚。还有那些国子监的读书人,直接被剥夺了功名,也等于堵死了他们的前途。
  在廖焕之看来,朱怡成搞政治平衡的手段越来越令人无法想象,在他以为恐怕再过几年,以朱怡成的脾气恐怕会再来一次。但之后朱怡成的矛头会针对谁,这谁都无法知晓,但廖焕之对于这却是确信无疑。
  眼下自己已功成名就,不顺着退出军机之位的机会顺势离开朝堂,难道还在朝堂中当靶子么?这就是廖焕之所顾虑的所在,也是他主动向朱怡成提出告老还乡的原因。
  可惜的是朱怡成今日直接告诉他,他的告老并未答应,而且直接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廖焕之如果一意不肯,必然会得罪朱怡成,所以他心中长叹一声后对朱怡成道:“皇爷既然如此信任老臣,那老臣自然为皇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哈哈,你我君臣相得,起于微末,何说死不死的话。”朱怡见廖焕之点了头,心情也是舒畅,笑着道:“朕知道你想激流勇退,以享天年,但是这大明天下未全定,卿的年龄也远未到退下去的时候,朝中许多事还要仰仗爱卿,不过朕向你保证,只要卿不负朕,朕也自不负卿也!”
  “皇爷恩德,臣百死莫报!”听到这,廖焕之神色有些激动,作为皇帝能说出这番话已让廖焕之感动万分了。
  “起来起来,动不动就跪,朕的大明可不是满清,需要的是能做事的臣子,可不是做奴才的磕头虫。”朱怡成故意板着面孔说道,廖焕之却依旧给朱怡成磕了个头,这才起身坐好。
  不过廖焕之虽然答应不再告老还乡,但同时也向朱怡成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他从军机处退出后不再担任朝廷实职,为年轻人让路。
  用他的话来讲,作为首席军机,朝廷大员,一旦他继续在部堂担任实职,那么对于后一任军机处的辅助施政没什么好处,甚至会导致朝廷官员中的站队情况发生,以至朝中产生派系。
  再者,这些年来他在军机处做的也极累,此次退下后只打算做些清闲些的事,能有多上几年为大明为朱怡成效力的机会。对于廖焕之的这个要求,朱怡成思索了下终于点头答应,这也让廖焕之终于放下了心,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1023章
发火
  陈清仁和往常一般给供在东厢房的牌位上了香,站在牌位面前,陈清仁轻声念叨了几声,随后把香插进香炉,随后又默立了会儿这才离开。
  供在这的牌位并不是陈清仁的祖先,而是他的两个兄弟,这两个兄弟同自己情同手足,当年一起在桐庐县当差,之后在陈家镇失手这才一起投了朱怡成。
  其实说投靠并不准确,要知道当年陈清仁、熊离、毛义康他们三个是迫于局势,甚至还出了投名状才在朱怡成手里保下性命,而在之后攻击桐庐的一战,陈清仁还差一点儿丢了脑袋,如果不是朱怡成的军队来的快,说不定现在他的尸骨早就不知道在哪里烂光了。
  从时间来看,陈清仁算得上投靠大明的老人了,甚至比廖焕之投靠大明的时间还长些。像他这样的从龙功臣,历尽战场而不死者,一般都混的不错。
  不过陈清仁这家伙相比其他人混的不算好,因为他胆小怕死,出身卑微,胸中自然也没什么大志。跟随朱怡成到了宁波后,陈清仁就由战兵转为地方,由于他是衙役出身,当时宁波地方又急需靠得住的自己人管理地方,陈清仁就凭着他投靠朱怡成较早的身份谋了个典史的职务。
  这也不知道是他运气不好呢还是运气好,一般像他这种很早就从龙的老人,如在军中拼上几场,当个校尉是妥妥的,如果再立下战功更是升得快,就如当年董大山、王东这些人,眼下都是权倾天下的大人物,他陈清仁起点就算没他们高,可努努力,怎么着到现在也至少是个游击、参将什么的身份。
  可惜的是,陈清仁这典史一干就是好几年,之后仅只是调至首府升到了都指挥司经历司经历的位置,虽然在地方有些身份,可实际上换到后世仅仅不过一个省会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级别。
  从这点说起来,陈清仁混得比较惨。可话又说回来,相比他的两个兄弟也就是熊离和毛义康,陈清仁又是幸运的。
  熊离和毛义康当年并没有转至地方,在田文勇死后就划归董大山部下,宁波一战后累功升至校尉,并领百户。之后几战后升官极快,当朱怡成打下南京城,在南京称帝时,他们两人已是千户的级别,相比仅仅只是典史的陈清仁不知道要高了多少级。
  可惜的是,所谓瓦罐难逃井边碎,将军未免阵中亡。在攻击广东一战中,熊离阵亡。而毛义康在江北大战时同样不幸战死。他们死之后,朝廷追赠其职,并给予家小民爵的封赏,这或许在旁人眼里看上去不错,可是所谓人死灯灭,这人都没了,有再多的荣耀又有什么用呢?
  每想到这,陈清仁心中就感慨不已,想起当年三兄弟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两位兄弟曾经嘲笑他胆子太小,不敢去搏一个富贵,偏偏甘愿在地方打转。可事过境迁,三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反而是他陈清仁,而另两位兄弟却早就不在这人世了。
  “时也……命也……。”陈清仁每想到如此,都不由得感慨几声。念在兄弟情谊,他特意在家中给两位兄弟设了牌位,每日上香祭祀。
  这一日,他上完香,迈着步走出了厢房,回到前堂用着早餐,等吃完饭后按照平日的规矩他会换上官服去衙门转转。
  都指挥司经历司经历的级别不高,仅仅只是六品,但在地方来讲也算是人物。何况陈清仁所在的是浙江首府杭州,这些年随着大明的商贸大兴,浙江地方也是繁荣异常,陈清仁在这职位上干的如鱼得水,很是不错。
  “老爷。”刚就着豆浆喝了两口,还没来得及吃手上的米糕,陈清仁的管家陈强从外面走了进来。
  “何事?”陈清仁下意识地问,陈强的年龄比陈清仁大上几岁,可按辈份却是陈清仁的侄儿辈。自他在宁波站稳脚跟后,就让人去老家把自己的家人给接了过来,也就是那时候陈强也跟着找到了陈清仁,因为是自己族人,再加上家里也的确需要有个可靠的人,所以陈清仁就让陈强给自己当了管家。
  “李员外让人送了请柬,说是请老爷您今日晚些时候赏脸,他在楼外楼设了宴席。”
  “李员外?哪个李员外?拿来我瞧瞧。”陈清仁微微一愣,随后说道。
  陈强连忙把一份请柬从怀中取处递了过去,陈清仁之前大字只认识几个,不过这些年当了典史后倒是请了个秀才教他认字,几年下来倒也长进不少,甚至还能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他如今可以当上经历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