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656

  接着,把目光投向了朱伯和朱伯沝,朱怡成让他们坐下,随后询问了些他们的学业。
  朱伯进学一年多,已比当初沉稳了许多,当即就说了说自己的学业情况。而朱伯沝的性格却依旧有些软,不过要比之前也好了许多,也许是在学堂里渐渐改变的吧,毕竟在学堂中能够和许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这对于他的成长来讲是有帮助的。
  挑了些问题问了问,考了考他们的学业。不得不说朱怡成的这三个孩子都是极为聪明的,对于学堂所教的基本都明白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了些自己的看法。
  不论他们的看法是对是错,或者成熟和幼稚,但这对于朱怡成来讲已经觉得欣慰了。看来把他们交给邬思道,并由他来做太傅和山长是用对人了,朱怡成可不想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人云亦云的人。
  问完后,着实夸赞了三人几句,朱伯和朱清研就就罢了,倒是朱伯沝很是兴奋地小脸微红,见他如此,朱怡成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又勉励了几句,着实把平日里有些腼腆的他高兴坏了。
  说了些话,朱清研开口说了件事,就是另外几个弟弟妹妹明年也到进学的时候了,其中三皇子朱伯沀和当初的她一样,眼巴巴的就想早一日和兄姐一样进学,所以今日朱怡成来正好,朱清研直接就问了问安排。
  朱怡成笑着点头,说这是自然。既然皇家学院的规矩已经定下,只要到了进学的年龄所有皇子都需进学,至于公主这边也会和她一般安排入学。听到朱怡成的肯定,朱清研顿时欢呼一声,同时朝着太子朱伯看了一眼,亮晶晶的眼睛中似乎有几分得意。
第931章
打破规矩
  同三个孩子说着话,朱怡成突然兴起,当即传话让人去把其他几个孩子都带来,今日正好有时间一起见见。
  虽说都在皇宫,可皇宫那么大,后宫各人住的距离也不近,何况朱怡成平日里也不是无所事事,每日都是忙忙碌碌的,后宫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个休息的场所而已。对于自己的孩子虽然关心,可平日也是有限,别说其他皇子公主了,就连自己的太子朱伯从南京到北京后这些日子中也只不过见了几回,何况他人?
  朱怡成的旨意传下,很快诸宫众人就喜滋滋地赶来了,这些孩子的母亲带着子女或亲自抱着来到了皇后这边。对于普通嫔妃而言,尤其是已经生了子嗣的嫔妃,她们虽知道朱怡成同皇后李娟儿之间的感情,要想同皇后争宠固然是不敢的,可相互之间争一下却还是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所生的皇子和公主可以说是她们未来此生的依靠,如果能够让孩子入朱怡成的眼,将来虽无法继承大统,可也能荣华富贵一生不是?
  很快,皇后宫内随着众人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先赶来的自然是庄妃和丽妃,她们住的离皇后这最近,再加上她们两人是朱怡成称帝后头一批正式封妃的,又给朱怡成诞下了大公主和二皇子,朱清研同朱伯沝自小就同太子一起长大,相互关系亲近的很,除此之外,庄妃和丽妃当年还是皇后亲自挑选给朱怡成的,相互间关系自然比其他嫔妃不同。
  见到自己母亲来了,朱清研同朱伯沝连忙上前问侯,等她们见了朱怡成和李娟儿后,就在一旁的位置入座,随后两个小家伙悄悄同自己母亲说着话,笑着的小脸上有着开心和得意,似乎在讲刚才父皇考他们学业并夸赞的事儿。
  听着这些,再看着朱怡成今日很是和煦的笑容,庄妃和丽妃心中也极是高兴。紧接着其余几个嫔妃和皇子公主也过来了,就连还在吃奶的六皇子朱伯砅也让李娟儿特意让奶妈抱了过来,朱怡成兴致勃勃地逗了会儿这小家伙,让前面还在呼呼大睡的小家伙似乎觉得不舒服了醒了过来,随后毫不客气地冲着自己老子大声哭喊起来,弄得朱怡成着实尴尬不已,李娟儿这才笑着让奶妈把他抱回去,哄小家伙睡觉去了。
  人到齐后,看着下首的诸人,其中包括自己的五子三女,最大的太子朱伯七岁,除去抱走的六皇子朱伯砅外,剩余中最小的只不过二岁出头。再加上他们的母亲,整整齐齐十多个人,朱怡成心中突然间生出一股感慨。
  自来到这个时代,朱怡成就同自己的过去包括亲人都彻底隔绝,他这一生已不再有可能回到原来的世界了,自然也不会再有之前的亲人。如果说不想的话,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当年初时,乃至复国初期,担惊受怕的朱怡成每晚都希望这一切都是场梦,希望自己闭上眼再睁开的时候,一切都就如同梦一般醒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开始渐渐减弱,朱怡成开始把这种怀念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而当他现在,看着眼前的孩子们,这些同自己血脉相连的子嗣,瞧着他们的笑容,听着他们清脆而动听的童音,朱怡成突然间现在,自己直到今日才彻底把过去抛弃,这时代的亲情取代了怀念中已经渐渐淡忘的那些,成为朱怡成内心的支柱。
  “一转眼就这么多年了,还真是不知不觉呀。”朱怡成下意思地握着李娟儿的手,轻声叹道。
  李娟儿只是以为朱怡成对往日的感慨,却不知道他内心中真正的所想,但这不妨碍李娟儿了解朱怡成的心,柔和的目光看着身边这个男子,这个天下之主,当今的大明天子,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李娟儿眼中都是爱意。
  这些孩子中,朱怡成由于见的少,起初甚至连谁是谁都有些搞不清,不过靠着他们的母亲再加上记忆这才慢慢记起来。招呼着孩子们上来,朱怡成一手抱起这个,过会又抱起另个,还让两个最小的直接坐在他的膝上,同普通人家的父亲一般笑呵呵地逗弄着这些小家伙,并询问着他们一些话。
  几个小家伙一开始的生疏在朱怡成的和颜悦色中渐渐褪去,同样的血脉亲情是一种很让人奇怪的东西,相互之间的亲近是无法用其他来隔阂的,而孩子们的母亲,见着朱怡成同孩子们开始打成一片,她们起初的担心也彻底放了下来,随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逗了一会儿孩子,朱怡成趁着今日都在,就说了说关于皇子公主适龄入皇家学院进学的事。对于这个规矩朱怡成虽然之前已经定下,不过这一次却是当着后宫诸人的面正式宣布,同样也算是给公主朱清研之前的询问一个最终的答复。
  听到这安排,诸人都是喜悦,尤其是几个年近就学的皇子公主更是高兴,其实他们早就想跟着哥哥姐姐去学堂了,只是皇帝老子不发话他们也去不了。
  尤其是三皇子朱伯沀在未进学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平日里也经常同朱清研等人走的近,瞧着他们身上利落的制服还有言谈中对于学院新奇事物的讨论,早就弄得他心痒痒了,所以今天听到这个宣布,三皇子朱伯沀差一点儿就兴奋地要跳起来呼喊,亏得他醒悟过来这可不是自己所呆的宫里,上面皇帝老子和皇后娘娘包括太子哥哥等人都在呢,这才按捺着兴奋,在心里欢呼了一声。
  他的表情自然落在朱怡成的眼里,朱怡成心里微微一笑,不过他同样注意到有些嫔妃脸上不以为然的神色,尤其是只生了公主的穆妃和康妃。不过想想也是正常,这时代的女人真正有见识的不多,像皇后李娟儿这样的女人更少,何况李娟儿就算看得再远,她内心中许多方面也因为时代的影响有着局限性,更何况其他女人呢?
  穆妃和康妃今年才二九年华,要在后世中只不过是才上大学的年龄,也许在她们心里看来,生公主和生皇子是不同的,一个公主再有才华,等长大的依旧要嫁人,进不进学那是皇子的事,和公主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其想这些,倒不如多想想如何能多留朱怡成几宿在自己宫里,早日生一个皇子有依靠更好。
  “我大明如今虽未彻底平定满清,但我大明疆土已远超历朝,除去中原外,海外领土如今何止千里?尤其是新明那边,已有近半本土疆域。”朱怡成突然间开口说道,他这话一出口,众人都注意力转移了过来,除去几个还什么不懂的孩子,一些大孩子,尤其是太子和二皇子、大公主甚至包括三皇子几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自己父皇的话。
  朱怡成笑着伸手朝前划了个圈:“这天下之大,远超人想象,三皇五帝之时,所谓天下仅是中原一地,就算是秦汉之时,天下也不过区区而已。而如今,天下已包容四海,放眼望去哪里是古人所见?朕之大明为朕所复,朕希望日月所照皆为我大明国土!朕的子女,绝不能深养宫中,对于天下之事一无所知,这也是朕当日建学院,立规矩的初衷!”
  说到这,朱怡成扫了在场人一眼,目光最后落到了穆妃和康妃身上,停顿了一下,又移向了庄妃,微微笑了笑,又落到了公主朱清研身上。
  “虽说男女有别,但我朱明子孙却不讲究这些,时代不同,规矩自然也不同,朕相信,等日后我大明疆土还会继续扩大,等到那时候除我大明天子外,还需我大明皇室齐心协力,以治国事!祖宗的规矩有的是好的,有的已落后于时代,既然落后自然就要修改。想来,有些人应该知道,西方诸国女皇女王并不少见,就如同眼下的英国一般不也是女王当政,纵横四海?”
  “进学是件大事,但进学并非只是进学那么简单,我朱明皇族子孙,当有真正的皇族气度,上阵能提剑杀敌,下马能定国安邦。生于皇家,是幸运,也是责任!这是朕的期待,也是朕之所愿!”
  朱怡成这番话惊得众人目瞪口呆,尤其是朱怡成直接提到了祖制,却评论祖制中有过时的看法。如果是普通的皇帝,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朱怡成那里是普通的皇帝,如果从历史上来看,能相提并论的也就是光武帝一人罢了,重兴大明如此功绩,他自然是有资格说这番话的。
  同时,朱怡成还讲到了后面这些,这更让许多人心中顿时生起了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皇位继承和皇子、公主之后的爵位等,大明如今已有了新规矩,这些大家自然是清楚的,可朱怡成的话中却有意无意地提到了整个天下,提到了让皇子甚至公主未来参于政事的可能,虽不知道这可能是否真假,可仅凭于此,就足够让人兴奋。
第932章
一体
  入夜,朱怡成留宿皇后宫中,李娟儿极是高兴。今日朱怡成很久没有如此好的兴致,不仅陪了她大半天,还借着见诸皇子和公主的机会在她宫内设了家宴,皇室成员就同普通人家一般汇聚一堂。
  宴后,朱怡成半躺在塌上,随手翻着从养心殿带来未看完的奏折,看了没多久,换了身衣服的李娟儿端着碗款款走了过来。
  “皇爷,这是南洋送来的燕窝,北地的天气可不比江南,平日别累着自己了。”
  “是吕宋那边送来的?”朱怡成笑着问,接过燕窝,只见碗中一片晶莹洁白,在烛光照映下甚是漂亮。
  自拿下吕宋后,大明对于南洋的控制比之前更甚,而且随着这些年大明海贸的发达,世界各地的特产逐渐在大明流传起来,有些更成为了贡品。南洋的燕窝就是其中一种,燕窝同人参一样都是养生良品,不过相比人参这种东西,燕窝更适合温补。
  李娟儿点点头,笑道:“正是吕宋那边送来的,同时送来的还其他一些,妾特意让人挑选了最上佳的,用古法给皇爷特意熬制的,您尝尝。”
  朱怡成用银勺挑起品了一口,眉目瞬间就舒展开来,笑着点头道:“的确不错,不过这些琐事以后就让下面人去干,不用亲劳那么麻烦。”
  “皇爷喜欢就好。”李娟儿也不说是或者不是,笑着点了点头。
  服侍着朱怡成用完,李娟儿收拾了东西,让宫女把碗勺端了下去。当只有他们两人的时候,李娟儿面容中露出隐隐一丝欲言又止的表情,虽然只是一闪,却被朱怡成留意到了,当即问她有什么话要问。
  “这个,妾也不知道该不该说。”李娟儿迟疑道。
  “你我夫妻一体,如今又在你的宫中,周近又无外人,有什么话尽管问就是了,何必如此小心。”朱怡成握住她的手,柔声说道。
  李娟儿想了想,终于点点头道:“皇爷今日家宴有些话似乎过了,妾心里难免有些担心。”
  “过了……?”朱怡成一愣,随即想起了家宴时说的那番话,当即笑着安慰道:“你是担心儿的地位吧?这大可不必如此。我大明皇家历来都是嫡长子继位,儿为你亲生,又是嫡长子,而且这小子又极是聪明,心中也颇有想法,以后在学堂和军中磨练几年,未来必然成大器。朕可以向你保证,只要儿不犯大错,这个太子就是稳稳当当的,如何?”
  听到朱怡成这番话,李娟儿却没露出什么喜色,她摇头道:“皇爷您想错了,妾倒不是担心儿之事,再者他虽是嫡长子,可身为太子也需服众,要有太子的气度和本事。皇爷打下江山不易,但将来这守住天下却更难。妾深知皇爷的想法,这些年来皇爷做了那么多的事,不就是为了我大明永固么?至于将来如何,也得看孩子自己的出息,如果儿未来不成才,倒不如让他做个闲散王爷,也好过将来糟蹋了皇爷打下来的天下。妾读书不多,可为君者当有人君之像,这点道理妾还是明白的。”
  李娟儿这番话说的大气,无论她内心中是否真的是如此想,至少朱怡成听后心中难免感慨。有如此一个明事理,知大体的皇后,是他莫大的幸运。
  不过他同时又觉得奇怪,既然李娟儿说不是为了太子的事,那么又是指的什么呢?
  李娟儿轻叹一声道:“皇爷之前其实不应该说西方各国有女君之事,更不应该提让诸皇子甚至公主未来参与政务之事。固然妾明白皇爷这么说的用意,无非是想激励孩子们上进,不再像前明时一般养一群毫无作用的皇室出来,以至国家百年之后却在子孙中选不出一个有用之人。”
  见朱怡成微微皱眉,李娟儿又道:“这种话,皇爷同妾私下讲讲也就算了,可今日家宴这么多人,皇爷想也不想就说了出去,如果被外朝得知这些,说不得会引来些风波。何况诸皇子、公主还年幼,容易被人左右,一旦有居心叵测之人以此为由,而行攀附之事,做离皇家之为,恐未来会有大患。再者,那些嫔妃听了此言心中又会如何想?皇爷您总不希望几年之后后宫中为其子女争夺而不靖吧?”
  “前唐之时,则天女帝虽青史留名,但最终却又如何?我大明不同于海外,海外诸国未受教化,自然可以做那些,但我大明不同,有些事一旦真做了可是要引来天大波澜的。就算皇爷心有所想,那也得许许图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啊!”
  随着李娟儿的这番话,朱怡成有些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失言了,不过如今话都说了出去,这要咽回来也早就晚了。看来,人不能太过放松,一放松一开心,就容易说出不经脑子的话。
  虽然朱怡成的用意并非如此,他只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打算培养自己的孩子,同时给大明的未来立下一个规矩。但就如李娟儿提醒的那样,有些事可以做,却不能说,一旦说了就会惹来麻烦。
  这点朱怡成是没想到,仔细一想的确也是如此,当即神色有些尴尬和懊恼。
  “皇爷也不必多虑,妾先前已经特意交代下去了,今日皇爷说的话一律不得外传,如有太监宫女等半句泄露,妾当行后宫之法取其性命。至于各宫那边,妾也仔细叮嘱了诸人,不管如何妾这个皇后在宫中的话还是有份量的。”
  心头顿时一松,朱怡成有些愧意地看着李娟儿,握着她的手轻拍了几下:“亏得你了,是我大意了,亏得你了……。”
  “皇爷说什么呢,皇爷您自己说夫妻一体,能为皇爷做些事不就是妾应该的么?只要皇爷不责怪妾私自行事,妾就放心了。”
  “责怪?怎么可能?”朱怡成当即就笑了起来:“有你在,一切安稳,好啦好啦,这夜也深了,时辰不早了,你我是否可以安歇了?”
  说到这,看着烛光下李娟儿微红着俏脸,朱怡成心中一片荡漾,情不自禁俯身就拥了上去……。
第933章
后手
  耿额从山西返回关中,由于明军的攻势开始加剧,为了安全返回关中的一路上相比来前多绕了些路,此外这次在山西捞了不少好处,一路上带着大小车驾无数,走的也慢了许多。
  多花了好几日时间,耿额才进入陕西地界,原本打算继续缓缓前行,谁想又接到了朝廷催促他尽快返回的命令,无奈耿额只能继续赶路,终于十多日后临近了西安。
  算算时间,如果再加快一些的话,耿额昨日就能进西安城的,可不知为什么,越近西安,耿额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安,他也不知道这不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颗心总是发虚,全身都不得劲。
  “主子!”
  这一日离西安城还有五十多里,耿额就停了下来,打算在此歇息一日明日再入西安城。刚歇下来没多久,之前他派出去的奴才关睃就回来了,关睃是几日前同几个可靠的家生子提前先回西安的,之所以这么安排那是因为耿额打算派他去探一下情况,以搞清楚自己心中的那不安究竟是否和朝廷有关。
  “如何?朝中可有发生何事?”耿额见风尘仆仆的关睃,顿时急切地问道。
  “回主子,奴才到后仔细打探了一番,朝中虽有人对主子在山西所做之事有所非议,不过弹劾的奏折都被皇上留中了……。”关睃做是很是仔细,调查的也是尽心尽力,当即汇报道。
  由于耿额和鄂尔泰在山西搞的那一出,虽然他们动手的只山西商贾,可是这些商贾也不是没有后台的。在大清,商人要做大没有背景是不可能的,就算是皇商,除了官家的背景外,往往还有不少权贵插手其中。
  这些权贵有些是朝中的大臣,有些甚至是宗室。其他的不说,就连如今的建兴皇帝,在当年做阿哥的时候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贤王的好名声,一方面是因为建兴这人善于拉拢,另一方面也是靠着他手里掌握的钱财所至。
  作为一个普通阿哥,建兴不像老二有着故皇后的背景,也不像老四、老十、老十四几个宫里有额娘的照应,建兴的母亲只不过一个很普通的宫女,而且一向就不为康熙所喜,自然也无法从母族那边得到资源。
  所以建兴要崛起只能靠自己,而拉拢朝臣包括兄弟之间除了个人魅力外,钱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建兴从小就开始利用自己阿哥的身份,同许多商贾都有着私下合作,并且用自己的身份为这些商贾提供便利。
  就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建兴借此获得了大量财富,随后又加上他善于经营,手中的钱财也越来越多,之后乐散好施,平易近人的风格让他从诸阿哥之间脱颖而出,从而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八爷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6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